新員工不喝酒被打耳光,我們為何難以拒絕他人酒桌上的「面子」?

2020-12-22 騰訊網

面子、人情與「酒桌文化」是如何運轉的?新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翟學偉。他認為,「臉」和「面子」的張力背後隱藏著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

文3857字,閱讀約需7.5分鐘

文/劉亞光 編輯 西西 王青 校對 陳荻雁

「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的所謂酒桌文化又被吐槽了。吐槽當然常有,只不過大規模吐槽是少有的。

在新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中脫口秀演員龐博吐槽:「酒桌上一個肝硬化,一個膽結石,喝到最後開開心心成了肝膽相照的好兄弟」。這還只是關於酒是如何拉近距離的段子。而近日,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一名新員工不喝酒被領導打耳光一事引起熱議。「新員工不喝酒被打耳光」所引起的,不是吐槽而是憤怒了。「新員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這三個詞自帶話題,它們的組合是「酒桌文化」極致而誇張的表現。

▲《別叫我酒神》(2020)劇照。

酒桌文化儘管被批為披著文化外衣的糟粕,然而在其規則裡似乎確實形成了一些文化,以此規定在酒桌上,誰是主賓、主陪、副陪,誰致辭,如何開場、敬酒,以及怎樣拿捏酒量尺度。如電影《別叫我酒神》還描述了被叫作「鴻運當頭,當自飲三杯」的奇怪做法。

這些規則看起來神乎其神,像是一門學問,而歸根結底任何規則的實質只是維護和表達酒桌上的地位或權力關係。「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誰被敬得多,往往便是誰的面子大,成為地位或權力的能量展示。酒桌文化在這裡不如叫面子與權力之下的「虐」文化。不是「虐」自己奉承他人,就是「虐」別人來確認自己的能量。

當然,以酒為樂的朋友多半不會同意將問題歸因於酒桌文化,因為彼此平等的飲酒交流是人之常情,可以助興,可以相互傾訴。「強制勸酒」的聚餐才是眾人批判的酒桌文化。

▲《江湖兒女》(2018)劇照。

現在「新員工不喝酒被打耳光」 一事已有下文。8月24日,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通過官微發表通報,「已經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停職接受調查處罰」,但是這並未完全平息眾怒。它背後引起的共鳴大概太多了。作為旁觀者,我們談起勸酒,多半都是果斷拒絕。可當我們作為當事人,為何就難以拒絕,甚至無法拒絕?

新京報記者就此專訪社會學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翟學偉。他的學術興趣多是圍繞人情、面子,以及就此展現的地位或權力。那麼,這些元素在酒桌文化上是怎樣運轉的?為什麼即便在被認為現代化程度高的大城市,這一切照樣運轉?

━━━━━

人情、面子與「強制勸酒」

新京報:你長期從事有關「臉面」「人情」方面的社會學研究,是否可以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臉」和「面子」的區別?「酒桌文化」與中國人的「臉面」有何關聯?

翟學偉:「面子」這個詞在中國文化裡面有非常豐富的用法,比如說「丟面子」「愛面子」「給面子」。我們一直以來講中國人的「臉面」,如果細分,「臉」可能更多地強調個人的表現,比如人們自己的「顯擺」,一種對個人形象的展示。而「面子」更多需要放進一個關係中去理解,也就是你的形象展示是希望在一個人際的互動中收穫反饋的。「面子」更多其實體現在你的展示的效果中。比如今天我穿了一身非常漂亮的衣服,別人也認為我穿的非常好看,此時「臉」和「面子」就統一了。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臉」和「面子」很多時候是等同使用的。但是作為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區分二者是有意義的,因為正是二者之間存在張力的地方提示了我們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比如,我對我的「臉」非常看重,把一首歌唱得很好,但是大家覺得不好——沒有給我面子,或者我的歌沒有唱得很好,卻博得了滿堂彩。這些生活中都能見到的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臉」和「面子」的張力,背後也隱藏著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

在很多場合都存在需要忽略「臉」而多給「面子」的情況,就比如你這裡談到的「酒桌文化」:作為領導即使醉醺醺的、即使出言不遜,看起來絲毫不顧及形象,在座的各位都需要裝作看不見這些不雅的狀態,依舊需要在禮節上對其畢恭畢敬。現在一些場合的「強制勸酒」對於「面子」的過度強調其實掩蓋了很多問題,比如有的人不是不想給這個面子,而是確實不能喝,但是因為在那個場合不喝就會被理解為不給面子,所以就不得不強迫自己,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

當然,可能有一些經常混跡於酒桌的人很有經驗,知道說一點油嘴滑舌的話,找一些藉口,然後搞出一點半真不假的事端出來,用這些做法躲掉喝酒的可能性,同時又不傷及對方的面子。但是,他不傷及對方的面子的本身,就意味著「給面子」的原則依然發揮著作用,只不過這個人他已經在人情世故、在應酬方面能高超地對付這樣的場景。

新京報:你曾經在作品中提到權力是「臉面」構成的重要來源,權力掌握者是最有臉的,也需要他人的肯定與讚賞來維持面子。於是周圍的人圍繞權力中心形成了一個「偏正結構」,你覺得酒桌文化是不是某種偏正結構的縮影?

翟學偉:「偏正結構」的問題比較複雜,可能很難簡單講清楚。我們剛剛分析的這個勸酒的場景只是在一個互動的關係中來思考,當我們把它上升到宏觀層面,如果整個中國社會都會因為「臉面」的發生,產生了給面子的原則,這個原則一旦被結構化,就可能會走向偏正結構。

新京報:在我們慣常的理解裡,大城市的觀念更加現代化,同時也是一個生存相對不那麼依賴人際關係的「陌生人社會」,為什麼酒桌文化依然盛行?

翟學偉:這個並不難理解。城市之所以被理解為一個陌生人社會,和城市中人的流動性有關係。流動的越頻繁,人際交往中接觸的陌生人就越多。但是即使你是在城市裡,約著一起吃飯的人也都是熟人,或者是有比較密切的關係的人,人情依舊會發揮作用。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因素就是桌子,中國人餐館裡都是圓桌,就是給相互認識的很多人一起圍著吃飯的。如果是像麥當勞那種桌子的結構,其實就非常契合一個「陌生人」聚集的就餐環境,每個人拿了自己的食物就去到一個比較窄的小桌子上自己一個人吃。

━━━━━

「你是否有尊重我基本的面子呢?」

新京報: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領域的制度規章都不斷完善。你寫過一篇文章叫《人情與制度:平衡還是制衡?》,在你看來,現在社會上「人情」的重要性是更弱了還是更強了?

翟學偉:中國作為一個人情社會,從某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情」在現在的社會可能更加重要了。今天生活裡很多的需求都可以通過錢來解決,但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國家包辦一切,在計劃的配給方面有許多具體的個人問題,需要依賴人情,但是這些事情非常瑣碎。到了市場經濟之後,雖然這些瑣事可能都可以直接通過錢、有規則的交易解決,似乎不涉及到人情,但是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比如醫療、孩子上學,這些方面的負擔其實比以前要重,現實中解決這些問題,往往還是有人情的作用在。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翟學偉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

新京報:你雖然一直從事面子和人情相關議題的研究,但是主張將對這些社會現象的描繪與對其的價值判斷區分開。「酒桌文化」目前是一個很多人都要面對的比較普遍的現象,你覺得也可以不做價值判斷嗎?這條新聞雖然引發了人們對「酒桌文化」的聲討,但也有一些人認為強制勸酒的文化不等於「酒文化」,「酒文化」也有一些合理的體現方式,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翟學偉:首先我要說這一類的問題都難以一概而論。比如現在大學老師們經常遇到一個困境就是到底要不要嚴格要求學生。如果嚴格要求學生,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做出一些過激行為怎麼辦?那麼因為存在這種風險,就要從價值判斷上認為老師不應該嚴格要求學生嗎?

我覺得對於「酒桌文化」,最重要的首先是從事實上去描述清楚這個文化現象,然後區分不同的場景予以評價。為了哄領導開心強制勸酒、把人往死裡喝,必須反對。這種情形裡很多領導覺得你不喝就是不給面子,那這個時候被勸的人完全可以反問:你是否有尊重我基本的面子呢?而如果是關係比較好的人一起吃飯,這個場合大家也比較平等,來點酒助興也是很好的,要分情況看。

新京報:每年這個時候,都有很多的大學畢業生走向職場。許多人常常調侃職場新人身上帶有的「學生氣」,因為他們可能更加信賴制度而並不那麼通「人情」。你曾在撰寫的文章中提到,在中國,人情和制度經常是相互支撐的,制度中總是存在人情運作的空間,而制度也不會允許人情恣意妄為。「如何平衡人情和制度,對中國人來說始終是一場智力挑戰」。你覺得對於職場新人來講,應該如何從心態和行動上去處理好這種平衡?

翟學偉:我覺得有這麼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是從自身出發儘可能地淡化「關係」,強調對每個人個人的尊重。每個職場中的人,你可以用他做出的成績和犯的錯誤去評價他,可以表揚,可以批評,但是不要專注於搞關係。有一些需要處理的人情和臉面可能已經是存在的了,但是作為職場新人,首先應該從個體尊重出發去和周圍的人相處。

第二是學會區分,在社會學裡可能叫「區隔」。我覺得老一輩的人,可能在這點上做的並不好,經常把各個不同場合的身份混在一起,比如讓親戚到辦公室裡談事情。在辦公室就談辦公室的事,在家裡就談家事,在公共空間做公共空間的事,私人空間做私人空間的事。同時區分清楚不同場合的原則,比如家族企業,也應該用企業的原則來管理,如果說用家庭內部的親情原則去管理,就難免出現一些不公平。能區分清楚什麼時候可以用到「臉面」,什麼時候不應當用,這點很重要。

翟學偉,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出版有《中國人的關係原理》《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中國人行動的邏輯》《中國人的臉面觀》等。

相關焦點

  • 新員工不喝酒被打耳光?看看律師怎麼說
    近日,一張銀行校招新員工吐槽不喝領導敬酒被辱罵打耳光的微信群截圖,引發網絡熱議。截圖顯示,某銀行中關村支行「2020年校園招聘新員工」的微信群,一位新員工與同事在北京盤古七星酒店聚餐時,因沒喝「A角」敬的酒,被某領導毆打辱罵。
  • 新員工不喝酒遭打耳光,職場欺凌何時休
    據媒體報導,近日,一張銀行校招新員工吐槽不喝領導敬酒被辱罵打耳光的微信群截圖,引發網絡熱議。截圖顯示,某銀行中關村支行「2020年校園招聘新員工」的微信群,一位新員工與同事在酒店聚餐時,因沒喝「A角」敬的酒,被某領導毆打辱罵。
  • 新員工拒喝酒被打耳光,建議職場霸凌入刑,整治畸形酒桌文化
    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中關村支行一位新員工楊某真的遭遇這樣的場景。面對職場欺凌,面對畸形的酒桌文化,我們要為勇於說不的年輕人點讚!這很難得的。畢竟多數人還是明哲保身,雖然不情願喝酒,但很多人還是被迫喝下,怕的就是不給領導面子,被領導記仇,穿小鞋。很多網友也真的為這個拒絕領導敬酒的新人捏一把汗,現在領導都被責罰了,你說以後會不會遭遇被排擠、穿小鞋,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甚至有人說領導還是領導,但職員基本告別銀行業了。
  • 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罰扣工資
    進入新的公司之後,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公司有沒有酒桌陋習呢?已經是2020年了,但是傳統的酒桌陋習依然層出不窮,一家家公司只會說自己的人員都是90後,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但是在工作作風上,卻沒有一點點年輕公司,新時代公司應有的氣象。
  • 酒桌上遇到不喝酒就是不給我面子怎麼辦?「拒酒話術」建議看看
    職場中每個人都參加過很多應酬,應酬往往離不開酒,中國酒桌文化歷史悠久,甚至於一些生意、交情都是在酒桌建立的,所以在應酬上就要喝酒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心中默認的習俗了。不吃一頓飯就感覺少了什麼一樣。《歡樂頌》裡的王柏川在劇裡也是通過應酬,酒喝吐了還得喝才拿下了一個個訂單。
  • 如何看待中國的酒桌文化?
    近日,廈門國際銀行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一事遭到熱議。01 事件該新員工稱:聚餐的時候,自己因為個人原因,過去10年滴酒不沾,並提前向行長作了匯報,但沒有得到回應。領導要求將我的飲料換成酒,我再一次禮貌道歉並拒絕。
  • 走樣的「酒桌文化」:從前人喝酒作興作詩,如今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說真的,酒桌上類似的事實在是多了去了,畢竟「酒桌文化」可是咱們的優良傳統,不管是職場酒桌還是生活聚會酒桌,一句「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可謂經久不息、影響深遠。對,你沒看錯,酒桌上你喝酒了就說明有足夠的的服從和忠誠度,要是不喝且再三勸酒堅決不喝,先不說會不會被扇耳光,但能肯定的一點是,你絕對是在挑戰領導的權威。畢竟出來工作這麼久,職場酒桌雖經歷的少,但還是經歷過。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要經常出去見供應商的,看清楚,是去見我司的供應商。
  • 領導敬酒,新員工推脫不喝,被怒扇耳光:酒桌上,情商高下立判
    職場上,你有沒有過特別想逃離的一瞬間? 如果你不會喝酒,而領導特別喜歡喝,公司聚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一位剛畢業的新員工,就在公司聚餐時遭遇了讓其難堪的一幕。
  • 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扇耳光:醜陋的酒文化,還要噁心多久?
    這些話熟悉不?這不就是讓人聞之色變的「酒桌文化」嗎?酒桌文化一直以來深受國人的喜歡,因為在酒桌上可以拉近和領導同事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某些領導,喜歡在酒桌上眾星捧月的感覺,卻也因此而忘乎所以,為所欲為,醜態百出。
  • 公司聚餐,老闆說:不喝酒就是不給面子,看看情商高的員工怎麼說
    在進入職場或者是在社會上談生意時,其實有很多年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老闆或者客戶的讚賞,所以大家在喝酒應酬時,都會通過類似的手段去加深彼此的感情,但是有些年輕人在跟領導喝酒的同時,卻發現有些老闆總是在刁難員工,如果員工並不願意喝酒,那麼就很有可能被領導列入裁員名單,而且領導也會板著臉去針對員工
  • 新員工不喝領導敬的酒被打耳光:職場醜陋一面曝光
    不喝領導敬的酒被打耳光,這記耳光打得響,這幾天全世界都聽到了。 職場江湖上血雨腥風,最醜陋的一面,因為受害者在網絡上爆出來,而沸沸揚揚。 老子敬的酒,誰敢不喝!還不用領導出手,部門小領導就衝上來:一口一個XX,領導敬的酒你敢不喝?
  • 銀行新人不喝酒被扇耳光,90後的臉被酒桌文化打腫了
    一手拎著酒,一手提著命,年輕人的日子不好過,近日,「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引來了廣泛關注。銀行新人不能喝酒,10年滴酒未沾。初次參加職場聚會,束手束腳,他提前和行長打報告,求放過。上司敬酒,你膽敢不喝?好大的膽子,某領導走過來,氣勢洶洶:你是不是傻逼?說著,一巴掌扇上來。
  • 酒桌上,被質問「不喝酒不是男人」,記住這2句話,讓反敗為勝
    酒桌上,被質問「不喝酒不是男人」,記住這2句話,讓反敗為勝酒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交往方式,常聽人說喝酒的人會有很多朋友,不喝酒的人沒什麼朋友,因此在很多人呢的眼中,喝酒是最容易交朋友的場合。其實我們也能感受到,比如公司聚餐要喝酒、出去談生意要喝酒、朋友聚餐同樣也要喝酒,因此喝酒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可是有時候很多人就是不想喝酒,而且也和不下,這時候最常見的一句話出現了,「不喝酒不是男人」相信不少男性同胞遇見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在酒桌上,被質問「不喝酒不是男人」怎麼辦?記住這2句話,讓你反敗為勝。
  • 酒桌上拒絕喝酒被調侃不算男人?一句話就能助你扭轉局面
    中國悠久的歷史萌生出了濃厚的酒文化,自古以來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少文人墨客都在酒後留下了流傳千古的佳作,其實酒除了可以慶祝快樂還能夠排解憂愁,就像古人所說的那樣: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廈門國銀員工拒喝領導敬酒被辱罵打耳光」是否構成侮辱罪?
    近日,一則關於「廈門國際銀行校招新員工因拒喝領導敬酒被辱罵打耳光」引起大家熱議。我們國家的酒桌文化到底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發揚?還是歷史糟粕應該拋棄?酒桌上強行勸酒敬酒引發後果誰承擔責任?但是酒文化和酒桌文化還是有區別的。歷史上的酒文化應該是高雅的、藝術的、純粹的。
  • 「央廣時評」擯棄畸形酒桌文化 需要勇敢地說「不」
    新員工聚餐,原本是一個團建的好契機,但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中關村支行近日的一次員工聚餐,卻被桌上的酒鬧得雞飛狗跳。剛入職的新員工因為拒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遭其辱罵,汙言穢語,不堪入耳。據當事人描述,現場有人摔酒杯、砸桌子,有人吐了一地,有人對女同事動手動腳。
  • 中銀協痛批「拒喝敬酒遭打耳光」事件,業內人員:喝酒能力可能比學歷更加分
    近日,據網上曝出的一張微信群截圖顯示,廈門國際銀行一名新員工因不接受領導敬酒,遭到領導辱罵,並被其打耳光。對於當天在酒局上看到的多種場景,該員工稱「對於新入職場的我來說,覆滅了我對金融行業的一切美好想像」。
  • 為何年輕人越來越排斥酒桌文化?這3個原因值得深思,改變很重要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一、勸酒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勸酒」應該是經常會碰到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在外面跑業務,需要陪客戶吃飯的職員,自然是免不了要喝上一場。畢竟,「很多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談成的」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在現實生活也有過印證,不然為何經常會在餐館中,看到酒桌上談生意的人?
  • 別在酒局上直接說「我不喝酒」了,這三點教你高情商拒絕!
    酒桌上最常見的就是敬酒、勸酒以及拼酒等,但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不喝酒,他非要勸著你喝,甚至對著你說:不喝酒就是不給我面子,這杯酒必須喝。那麼在酒局上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高情商化解呢?一、酒局前就先明確自己不能喝酒我們通常會提前得到參加酒會的通知,此時,我們不妨準備並尋找機會解釋不能喝酒的原因:1、對酒精過敏、近期使用藥物或一些客觀原因,今晚可能不能喝酒。
  • 新入職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扇耳光?潛規則猛於虎!相關責任人已被處罰
    新入職員工因拒絕領導敬酒被扇耳光「如何陪好酒,贏得領導歡心」成了職場上不言而喻的酒桌文化,對於職場新人而言一直是無法迴避的一道「門檻」,邁過去了,你很快就能跟同事、上司打成一片,被視為「自己人」;而邁不過這道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