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傑·唐納·華特士在加州北部內華達山腳下創建了「阿南達智慧生活學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在這裡,孩子們學習的是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一種職業;他們必須懂得如何明智、快樂並且成功地生活,而不違背自己內在深層的需求。
「在生命教育中,我們既要幫助孩子們在未來的生活中獲得成功,更需要幫助他們發展品格與精神,使其能夠在茫茫人生中體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華特士在《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一書中說。
一個孩子的「真正成熟」之路
有一次,一名5歲的阿南達小孩陪媽媽到靠近內華達市的一家洗衣店去。在那裡,他們目睹一名婦人竟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事而生氣地責罵她的兒子。這個阿南達小孩震驚地轉向她的母親,輕聲地問道:「為什麼那位媽媽這麼不乖?」
在一項美國心智檢測中,阿南達的孩子心智水平平均領先同年齡小孩兩年,認定指標是他們和其他各地小孩相比所表現出來的成熟度。
成熟意味著內在均衡的狀態,處於這樣的狀態, 沒有事物可以搖撼一個人的平靜安詳。也只有在這樣的平衡狀態下,一個人可以有效地和各種形形色色的實體建立聯結,無論這些實體多麼異於他自己真實的人生經驗。
華特士構建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試圖指出通向成熟的道路。他把每個孩子邁向成熟分為4個階段。
一個孩子生命的前6年,即學前階段,是建立孩子人生方向最重要的階段,一個孩子以他的身體為媒介,同時通過五官發展他的認知,可以學習得最好。
接下來的6年,直到12歲左右,重點應該是通過情感與情緒來教學,尤其是要培養出更精緻的情感。因為在這幾年,孩子開始能夠建設性地引導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支配自己。
有意識地發展意志力並且明智地加以引導的最佳時期,是在生命的第三階段,一直到18歲。大人們經常對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感到憂心忡忡,覺得應該克制一下他們的飛揚驕縱,但其實他們需要的正好相反:挑戰能使他表現得更出色。
當年輕人成長到18歲時,他們開始聚在一起討論政治、哲學、宗教、生命的意義以及其他抽象主題,或者不一樣的選擇:商場趨勢或是最新科學理論和發現。在這段思考的年歲裡,年輕人會開始欣賞英國詩人立頓的著名詩句「筆比劍更有力」。因為隨著智能的開展,年輕人進入觀念的迷人世界裡,同時發現那裡有一股強過物質界力量的力量。現代教育系統傾全力於傳授一個又一個的事實,但卻投注太少的心力達到成熟的境界。華特士提出邁向成熟需依賴四項工具:體能與身體的自我控制;情緒的冷靜以及寬闊的情感;活躍、堅持的意志力;識見清明,同時可以應世的智能。去除任何一個層面,彼此的平衡都會受到破壞。
一位體能良好而且收放自如的人,如果情感、意志力或智能沒有充分發展,那他只不過是一隻人形動物,純粹從本能的層面回應每一樣刺激。擁有敏銳、優雅情感的人,如果其他三個層面發展不足, 就會容易迷失在憂鬱症裡,或其他莫名的恐懼當中, 一位擁有堅強意志力,其他三項不完備的人,可能會發展出專橫的性格以彌補他身體上的弱點。
有趣的是,這四個工具最好是按照順序依次發展:首先是身體的知覺,然後是情感的敏銳程度, 再來是意志力,最後才是智能。只有在了解並且尊重他本性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幫助學生達到真正成熟的身心均衡狀態。
學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華特士構建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包括了所有的標準學術科目,差別只在它們的定義方式,使得這些學科邀請富有創造力的「生命教育」原則加入教育行列。
「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宇宙」 可以包含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普及科學、植物學、地質學和解剖學。它鼓勵學生以整體觀點思考宇宙,發現相互之間的獨特以及普遍之處,甚至涵蓋了物理法則和更高原則之間的比較。比如,牛頓的運動定律可以涵蓋現實其他層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法則;檢測地心引力及電磁場力與比較高遠的磁場之間可能的聯結。總之,這門學科可以提供一個野視:宇宙本身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與生命一起脈動的。
在「個人發展」這個標題下囊括了很廣的範圍, 從生理發展到心智與心靈的發展。生理發展包括衛生、飲食、性教育、運動和一般的體育。心智發展包括專注的課程與柔軟體操、解決問題、如何培養記憶力、平衡生活的訣竅、如何獲得並且維持內在的凝聚意識、自我控制,以及令人喜悅的自律。心靈與心智的開放、真誠、不依附、情感的冷靜、自動自發、服務精神以及謙卑,諸如此類的快樂秘訣被包含在心靈發展裡。
「自我表達與溝通」中的數學與文法都是幫助個人達到心智清明澄澈的方法。除此之外,它所囊括的主題還有:如何培養創造力、如何在各個不同領域裡展現不同的創意。科目可以包括藝術,詮釋舞蹈、音樂作曲、音樂欣賞、創意寫作;還有指導學生如何培養更多實際且有用的技藝,例如木工、電腦科技、公眾演講和推銷術。教授自我表達時,老師們應該教導孩子自我表達是為了溝通,而不應該把自我表達想成只是為了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
「了解人」的範疇包括歷史、地理、心理學、不同文化習俗與信仰的研究,以及參照世界各地人們內心對人生最深刻的向往來評價這些文化風俗。以這種方式教導的歷史將會自動擴展視野,超越通常的命名,以及對日期和抽象事件的背誦。而用這種方式教導的地理課,會強調氣候、歷史、語言、面對與克服挑戰、人民的富裕或貧窮,以及宗教、地理位置 ( 島嶼或者大陸,山地還是平原,肥沃或貧瘠) 等等因素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將這些主題放入「了解人」的脈絡中,教師會發現要維持學生的興趣容易多了。
「合作」在這些科目中的重要意義是:平常這些科目的學習並沒有充分參照到它們的主要對象——人。華特士建議把語文涵括在「合作」之下是為了強調其分享層面。把「政治學」放在這個標題下也是相同的理由,行政必須合於真理,合於更高法律,不去強調合作的政治學很容易墮落為充滿鬥爭精神的學習。把「經濟學」放在這裡是希望賦予它新的重點,強調經濟學服務人類需求的機會, 強調其促進創造力的發展,而不是阻礙。
上述學科可以比擬成一個輪子的輻條,從軸心向外輻射,而這個軸心就是人道關懷。每一門學科的相關性應該放在「人性需求」以及「我們自己的了解能力」這兩條脈絡中來考察。不管一個人如何理解「對人類最為恰當的研究就是人本身」這句諺語, 所有人都必須承認,人性本質是沒有人可以逃避的焦點,最遙遠的星河出現在我們的覺知裡。
將「整體意識」本身當成一門學科的好處是, 老師們可以立足於人道關懷的軸心,來觀照其他所有的學問。在「整體意識」的標題下,藝術與音樂欣賞文學、哲學與宗教之類的廣泛課題被列其中。最後,「整體意識」可以教導學生如何達到完美的自我統整,以及內在地統整和個人有效行動與他人互動能力間的關係。
根植於生命的學習歷程
如果孩子要根據這一套稱為「生命教育」的新系統接受教育,無可避免地,教師首先得在這套系統下接受培訓,以免過去習慣的教學方法再度出現。在傳統科目上,也必須下很多功夫,以便在傳授的過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儘可能將整個學習歷程人性化,讓學習與學生真實的需求與興趣產生關聯。
歷史老師應謹記,不要把歷史當成是「古時候的事來教導,而應把歷史視為學生目前及未來的人生借鑑。歷史實例可以讓孩子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創新求變的能力遠比一味魯莽的暴力有用得多;堅毅果決的力量遠勝於強勢者的驕傲自滿。再者,孩子還可能學到,傳統的做事方法不一定永遠是最好的;有創意而且較妥當的問題處理方式,通常需要在想法上先退一步,然後才有空間思考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在心智上更具彈性——較能理解其他人思考以及觀看事情的方法與自己的不盡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逾越傳統的教學界限,將對語言本身所屬民族文化與他們的歷史、民族性以及英雄人物的研究納入語言的學習範疇中。換句話說,應由語言的內在精髓學起。
要引起學生對代數深厚而實際的興趣,莫過於讓他們學習將複雜的現實以符號釐清定義,這是個將現實抽絲剝繭、簡化思維的好辦法。教數學的時候,在課程中加入數學史,可以引起學生相當大的興趣。偉大的數學家通常都能感受到數字的動人之處,然而大多數的數學老師卻很少在課堂上帶出這種感覺,或者甚至他們根本無法想像。
從知性上來理解如何生活永遠是不夠的。現代教育體系的根本弱點是涉入這個系統越深的人——教師以及教授——通常偏好理論化,不去真正實踐任何事情。華特士認為還是需要設計特別課程來教導孩子生活的藝術。這樣的課程必須充滿故事範例、實際舉證以及有用的技巧,讓孩子可以在教室和家裡練習。
一定要有的課程是:自我表達、了解自己和別人、與人合作的好處、成功的真實意義、做任何事都能獲得成就、如何正面影響他人、令人歡喜的自律、正確與積極態度的重要、專注的技巧、培養記憶力、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獲得真正快樂的秘訣等等。所有這些課程的安排應該儘量訴諸經驗,而不要只是說教,這樣就足夠了。
要求一個孩子自己決定應該學什麼是不切實際的。另一個同樣真實的前提是:除非孩子本身就想學習,否則無論教了多少,都無法保證他會吸收。不管你推行哪一套教育體系,都必須具有足夠的彈性,以此來適應學生們五花八門且不斷改變的需求。教育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老師或學校應該為每一位孩子準備一份個人檔案,裡面詳細記錄這個孩子的明顯特質、對紀律及指令的反應,以及針對他個人未來「生命教育」的建議方向,這樣一來將對教學大有幫助。
一門青蛙通識課
去年,俄勒岡波特蘭阿南達學校為一年級新生開了一門名為「青蛙通識課」的入門課。梅麗莎·哈特是這門課程的主講老師。
上課之先,她會要求每個學生根據指導畫出完整的青蛙生命周期。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形象思維是他們最擅長的認知方式。這些畫被貼在牆上,這面牆繪是同學們接下來展開學習的精神依託和靈感源泉。
一隻青蛙可以跳到 30 倍於它的身高高度,大部分一年級小朋友恐怕對這個數字無法形成概念。如果青蛙變成小朋友呢?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後挑出一個測量對象。為了測出身長的 30 倍到底有多長, 一組學生用一根碼尺量出了穿過教室、再上樓和經過辦公室的距離。
在學習完青蛙的身體顏色之後,學生們又用不同色紙摺疊出各種顏色的紙青蛙,然後將它們放入與其顏色相一致的自然環境裡,比如學校的花園、草叢、附近的公園等。接著,就是戶外遊戲時間, 看看老師和別的小朋友能不能在自然環境裡找到自己埋伏的紙青蛙。
在這個單元學習的收尾階段,梅麗莎老師和學生又回到了牆繪上的青蛙生命周期圖。之前的講義和圖畫,經由孩子們的創意變成了一本本自製書。一些有奇思妙想的小朋友,還用剪刀在硬紙板上剪出一個圓盤,將其變成了有關青蛙的事實羅盤。
目前,除了俄勒岡波特蘭阿南達,全世界已有 5 所阿南達學校。華特士說他並不是去創造一所學校, 而是從生活藝術的立足點去革新教育。人的一生必有其目的與意義,那麼這個目的必然是要教會我們不斷地去趨近這個意義。因此學校教育的真正目的, 是協助我們做好準備,迎接一輩子的學習。
而阿南達學校的生命教育系統讓孩子準備好以另一種方式迎向挑戰。慈悲、善意、合作精神,以及類似的正面特質,如果富有活力地呈現出來、具有強大的磁力,通常會引起學習者相同的回應。
即使在最不利的處境下,生命教育系統證明了它站得住腳。它不是只為了少數人的系統,它是為了所有的人。無論一個人住在山區或是城市裡的貧民窟,它的原則到處都可以實踐。
來源: 《優教育》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