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母,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 | 《優教育》14期

2021-02-13 優教育

想像一所能夠經歷森林和農場的學校:在這裡,孩子們生活在大自然的進程中,發展與土地真正的聯繫。在這裡,真實的工作、社區、相互依存及生活技能得到訓練、發展和尊重。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大地之母學校使這些原則具體化,將樸門永續和人智學以一種目標明確、意義深遠並且切實可行的方式帶給孩子們。

大地之母與樸門永續

  

大地之母幼兒園,受丹麥哥本哈根諾肯華德福幼兒園的啟發,在2007年創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戶外幼兒園,當時是通過閃亮之星華德福學校進行運營的。2009年,凱利·霍根和愛普瑞兒·布萊爾兩位老師完成了他們在米切爾學院的華德福培訓,創立了大地之母學校,他們的課程也轉為泰倫生活社區農場的一個項目。大地之母學校目前是俄勒岡州自有的非營利組織,包括親子課堂、幼兒園以及一年級和二年級。學校最近擴大到兩個園區,明年將會有三年級。社區及周邊對這種教育的需求很大,所以學校會進一步壯大。

這所學校與別的戶外學校有很大的區別,所有的課程都由受過華德福培訓的教師教授,並且樸門永續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野外技能、傳統工藝以及宅地工作也是教學的重要部分。

霍根認為,樸門永續是人智學的一個實用的表現形式。「兩者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她說,「兩者都強調關愛地球和彼此,用這種方式將實用與精神相結合就能感受到強大的力量。因此,大地之母的課程都是本土化的。這裡的東西可以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安全可靠,而且是可再生的。這是樸門永續的目標之一。」

大地之母幼兒教師崔西·喬·帕廷補充說:「環境採用了樸門永續設計:火箭爐、燒木材,學校的花園被設計成能提供食物的果園,果樹的下層種植了漿果叢。」

在大地之母學校所講的故事也體現了樸門永續的原則。教師們不講述其他文化中的故事,而是自編一些故事,反映社區關係以及人們與土地的真實關係。

莎莉·卡凡諾是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凱德在大地之母學校讀了三年,她也注意到人與土地的關係:「孩子們屬於這片樹林,這片樹林也屬於他們,從這一點來看,孩子們與這片樹林是相互擁有的。這種看待地球的視角是多麼奇妙啊!要是能把這種理念、這種感動傳播到全世界,該有多好啊!」

帕廷是佛羅裡達植物園的前任園藝主任。她記述了自己在俄勒岡州的尤金接受第二年教師培訓時,曾經描繪過一個完美的學校。那時,帕廷正努力思考如何將華德福學習與她對農耕的愛好協調一致。她對朋友們說她想去戶外做永續農藝,「不想待在粉紅色的教室裡」。後來,她在一次生物動力大會上遇到了霍根,並且聽說了大地之母學校,她覺得這就是天意。現在,帕廷任教於最早的大地之母學校校區,位於泰倫克裡克國家森林,是一所屬於泰倫社區農場的非營利的示範組織。這裡有森林,有農場,有仙女花園學前班,還有幼兒園。其中,學前班由合作創辦人兼管理人凱利·霍根和執行董事馬特·畢碧友任教,幼兒園由帕廷和弗朗西斯科·薩爾瓦多執教。

創造性的玩耍

  

仙女花園學前班每周上課三天,目前有9個孩子,幼兒園有13個孩子,每周上課四天,每天四個小時。

學生們一到校就投入了有意義的工作——攤開小樹皮片,收集植物來泡茶,或給火箭爐收集木頭。接著是晨圈或者運動遊戲,然後是戶外玩耍和點心。大地之母幼兒園的點心時間與大部分華德福學校一致,但點心是在戶外的火爐或者戶外烤箱中製作的。吃完點心後,學生們投入一項活動——用竹子製作畫筆,從金盞花或黑胡桃殼中提取植物染料,樸門永續的理念是使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東西。在樹林裡玩耍前,孩子們總要先去看看山羊和雞。樹林中,教師們模仿一些傳統技藝如編籃子、削木頭或者建房子。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老師們用肥皂和薰衣草油給孩子們洗臉和手,在玉米穗軸搭建的溫暖的小屋裡席地而坐吃午飯,還會講一個故事。

今年,學校在基恩農場新增了一個教學點,同樣有樹林和農田,是學校從園藝學院租來的。基恩農場同時還是CSA(社區支持農業)的起源地,建有一個圓頂帳篷。在這裡,艾普瑞爾·布萊爾教授1個一二年級混齡班,有5名全日制學生,一周上課5天,另外還有4個在家上學的學生,每周有3天來參加下午的主題課。這裡還有由坦亞和凱斯·霍爾負責的親子課堂,名為「知心之家」(Kindred Spirits)。明年,這個教學點將擴大,新增1個一年級班和1個二三年級混齡班。「我們需要明智地擴大學校,」霍根說,「既要滿足社會需求,也要防止我們的精力過於分散。」

基恩農場這個教學點的節奏與主校區基本類似,只是增加了主課和主題課程。學生到達後,就參與農場的瑣碎工作——照看小雞和一些季節性的農活,如收穫蘋果並製作蘋果醬,烘乾李子,堆碼木柴。之後是戶外的晨圈活動,在門口互相握手後就進入圓頂帳篷學習主課。主課與傳統的華德福學校看起來沒什麼太大的區別,詩歌、運動、主課板塊以及豎笛。在大地之母學校,各年級保持著幼兒園裡的穀物節奏(每周七天裡對應食用不同的穀物),孩子們坐在一起吃飯。點心之後是第一節課——繪畫、額外的主課或遊戲。接下來在樹林裡的整整45分鐘,學生們充分融入創造性的玩耍之中。午餐過後,學生繼續下午的課程。

生活在大自然的進程中

  

為什麼父母們會為他們的孩子尋求這樣的教育模式呢?帕廷說,大部分被學校吸引來的父母都是由於他們自身與自然界有著緊密的聯繫。卡凡諾是從一個鄰居那裡了解到這所學校的,鄰居的孩子就在那裡就讀,提到學校時總是興高採烈。像許多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一樣,卡凡諾閱讀了很多關於養育和兒童發展的書籍,但是其中的兩本書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本是理察·洛夫寫的《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另一本是由丹·金德倫與米切爾·湯姆森合著的《舉起該隱:保護男孩的情緒生命》。這兩本書都認為,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對於孩子們的身體和情緒的健康發展相當重要。卡凡諾有一些朋友住在北歐,那裡的森林幼兒園很普遍。一些研究認為,一旦兒童進入更加傳統的學校,這些幼兒園對兒童的閱讀、寫作、數學以及社交能力都有著積極的影響;還有很多研究闡述了以玩耍為基礎的課程對孩子未來成功的影響,這些也讓卡凡諾印象深刻。

「這些研究與我和丈夫的認識一致。我們自己就經常待在山裡打發時光,讓山間的生活幫助我們理清思緒。這種理念對我們家很管用,我們能夠生活在這裡相當幸運,因為可以有機會體驗將孩子送到戶外學校。」

一些父母告訴老師他們的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待在室內」,其他孩子已經進入了並不太適合的、更加傳統的學校。大地之母的教師們致力於應對孩子們各種需求,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技能。布萊爾已經與HANDLE協會聯繫,該協會採用一種方法來幫助具有感知問題的兒童或自閉症患者。所有的老師都強調戶外活動、身體運動以及有意義的工作所帶來的治療作用。

帕廷說,有很多孩子剛來到學校時是「站不穩的」,難以接受大量的戶外活動,他們有的坐著一動不動,有的不停地四處走動。但漸漸地,孩子們學會在空間裡平衡身體。

與土地連接

  

布萊爾認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更加安全的,因為他們學會了了解他們身體的限度。他們通過自由地感覺實際的邊界,學會在空間中控制自己。這對成長來說是無比寶貴的,孩子們會獲得更多的自信和技能。

去年,孩子們經常折斷灌木的枝條。有一次,一個孩子從一棵白漿果上折了一根枝條,而這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帕廷告訴孩子們這根枝條長出來要花費多長的時間,這樣,他們把那根枝條整齊地切下來,帶了回來,並編織到樹棍小屋上。如果一根樹棍沒有合適的用途,就可以另作他用,當柴火或者用於建築材料。「環境中有這麼多有意義的東西,而我們所做的一切也是這麼有意義,」帕廷說,「孩子們發展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他們在樹林裡玩耍時開始相互提醒。」

「在華德福早期教育中,『世界是美好的』這種感受相當重要,」帕廷說,「而這種感覺在自然界裡非常深刻。我並不會規定孩子不準做什麼,孩子們能夠在樹林裡和大自然的經驗中感受到哪些是應該的,哪些是不應該的,這自然而然地改變、影響著他們的行為。不是我給他們設立規定,而是他們能夠理解並生發出自己的經驗以及他們與土地的聯繫。

這種教育模式同樣具有很多挑戰。帕廷說,在戶外就需要付出更多的體力,需要更大的聲音,讓孩子們在一個沒有圍牆的空間裡活動需要有更強的現場管理能力。她必須富有創造性並且足智多謀。一名教師在教室內可能運用的一些柔軟而美麗的東西,在戶外只能偶爾為之,並且還需要小心保護避免弄壞。

許多人都能理解天氣會帶來很多挑戰,特別是在多雨而且潮溼的西北太平洋地區。卡凡諾說:「坦白地說,一開始我想,『我自己都不想在雨中待四個小時,到底為什麼要把我的孩子送去在雨中待四個小時呢?』但是只參觀過一次學校就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事實上,我來學校的那年,老師們都在研究如何讓家長們在接送孩子後儘快離開學校。一旦你去過那裡,你無法想像地球上還有哪些地方你更願意去,而且風雨無阻。」老師們在為孩子們創造溫暖感和根據天氣調整衣著方面做得非常認真。布萊爾補充說,時間一長,學生們會漸漸自然而然地適應溫度和天氣。

大地之母學校的益處似乎遠遠超過了這些挑戰。霍根談到了孩子們那被喚醒的深厚的同情心:「他們的經歷不是線型的,他們以一種周期性的過程體驗大自然,從別人看來可能是混亂的情形中發展出韻律。在戶外,我們不受一些基本條件的控制,比如溫度。這種控制上的降低反而使得我們能夠真正將有生命力的東西帶入課堂。

布萊爾談到孩子們與土地的連接——他們對自然界中細微事物的感知。每天早上,孩子們向著北、南、東、西問好,閉上眼睛安靜片刻,然後分享他們所聽到的,隨著他們對土地越來越熟悉,他們聽到的也越來越細緻。隨著一年的推移,「鳥」變成了「灌叢鴉」「烏鴉」或「鷹」。孩子們一直留意那條小溪,注意到它水面的高低變化,以及近期的雨水如何影響到溪水的顏色。他們已經開始追蹤動物並指出他們的去向。

「孩子們完全沉浸在這個循環中,」布萊爾說,「實際生活中的工作機會影響著孩子們,使得他們發生巨大的改變。這就像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和社區。他們與真實的生活更加接近——與真正的生活過程和真正的生活中的工作相連接。不幹活、不堆放木柴、不種植和收穫蔬菜,都會帶來很多後果。即使在圓頂帳篷內,孩子們也沒有被過度庇護。」

卡凡諾補充說:「在兒童成長階段體驗全戶外的價值,是我沒法述諸文字的。在情感或身體上感到迷失的時候,凱德能夠在自然界中找到安慰。他知道,有許多生物在展開生命旅程時,需要自然的撫慰,需要尋找、建立屬於自己的療愈,需要發現自身的天賦,而自己就是這諸多生命之一。他對這片森林有一種歸屬感,同時懷有深深的敬畏;他在內心深處懂得,自己所屬的這片森林比他更高大,美麗、複雜而不可預知。自然的環境給予他更加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使他享受自由卻不迷失方向,帶給他自信。這種自信以及對自然的觀念鑄造了他成長的每一步,樹林中的生活幫助他建構獨立和自尊。」

卡凡諾還表示:「老師們不僅信奉、教授並傳播對地球的尊重與平等的態度,對地球上的其他事物也同樣如此。孩子們生活在這種信念與尊重當中,進而會將它存在心中。生命中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感到無比幸運,也希望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親臨大地之母學校,在世界一流的教育中走出自己的路。」

霍根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孩子們明白:他們有能力痊癒——他們本身就是治療者,而地球供給他們所需,營養,藥物,美麗,靈感。「全年在戶外的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能體會這種作用多麼深遠——這也是我們的使命。」

投稿&薦稿: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相關焦點

  • 大地之母,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
    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大地之母學校使這些原則具體化,將樸門永續和人智學以一種目標明確、意義深遠並且切實可行的方式帶給孩子們。       大地之母幼兒園,受丹麥哥本哈根諾肯華德福幼兒園的啟發,在2007年創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戶外幼兒園,當時是通過閃亮之星華德福學校進行運營的。
  • 《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天空》圍牆之外,是教育的境界
    一、全人學校現名為《苗慄縣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的全人學校是第一所給青少年的體制外學校,位於苗慄縣卓蘭鎮的山上,創立於1996年。該校秉承「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其教育教學方式給孜孜不倦求索的教師以極大的啟發。
  • 營地教育,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空間
    當下,學校已不是傳播知識的唯一渠道,書本也不是孩子們唯一的學習資源,隨著這些教育觀念的轉變,更多的教育模式與學習方式被家長接受。營地教育就是近些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營地教育起源於西方,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現在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已經影響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 阿南達學校:學習在生命的深處|《優教育》27期
    「在生命教育中,我們既要幫助孩子們在未來的生活中獲得成功,更需要幫助他們發展品格與精神,使其能夠在茫茫人生中體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華特士在《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一書中說。在一項美國心智檢測中,阿南達的孩子心智水平平均領先同年齡小孩兩年,認定指標是他們和其他各地小孩相比所表現出來的成熟度。成熟意味著內在均衡的狀態,處於這樣的狀態, 沒有事物可以搖撼一個人的平靜安詳。也只有在這樣的平衡狀態下,一個人可以有效地和各種形形色色的實體建立聯結,無論這些實體多麼異於他自己真實的人生經驗。
  • 營地教育——這所沒有圍牆的學校為何如此受歡迎?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產品呼聲強烈,需求明顯上升。這一前提下,素質教育領域成為競爭藍海。營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新形勢,順勢而起,並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簡單來說,營地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教育。營地是一個由全體青少年和導師、活動空間、大自然所組成的「體驗式」社區,通過團體遊戲、工作坊和團隊合作,引導青少年探索自我、挖掘潛能,鍛鍊創造性思維,完善情感感知力,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和服務社會的心。
  • 提倡「玩中學,做中學」,蒙林童軍給孩子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
    童軍、營地教育、研學……短短五年時間,這些曾經讓家長們陌生的教育形式,如今已經受到一二線城市家長的廣泛關注、追捧。在郭應壽(蒙林童軍創始人)看來,這是政策和教育觀念改變的雙重推動。然而,多數機構並沒有衝出傳統夏令營模式的束縛,停留在走馬觀花、打卡拍照的淺層旅遊形式。家長花了不少錢,孩子回來累得不行,卻什麼也沒學到!「這樣做就是本末倒置」 在郭應壽看來,「無論是營地教育,還是童軍,活動只是教育的載體,孩子才是核心。」這也是蒙林教育理念的核心,所有的活動圍繞孩子展開,活動的教育屬性要大於體驗性。
  • 一所建在山裡的學校,大地之野讓孩子和自然更親近
    一所建在山裡的學校,大地之野讓孩子和自然更親近 2019-09-19 19:36
  • 噠噠英語建立沒有圍牆的國際學校 獲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全力支持
    7月14日,在噠噠英語D³合作戰略發布會上,就將美國國家地理學習旗下的Reach課程體系中一幅幅震撼的圖片呈現在屏幕上。在這場發布會中,噠噠英語創始人CEO郅慧女士提出要將噠噠英語建立成一所沒有圍牆的國際學校,其中引進優質的教學內容是最為重要的。
  • 學校的圍牆將被拆除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孩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是建立在本土教育基礎上的國際化教育。我想兩個概念我們要重申一下,一、國際教育,二、國際化教育,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際教育講今天上午很多學校是國際學校,那是比較典型的國際教學。但是國際化教育,其實針對我們中國教育來說,我們怎麼去借鑑國際上各種先進的理念,各種資源等等。
  • 大地之母——掌陰陽,育萬物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后土」是上古原始母系社會在土地崇拜中對土地神只與女性崇拜的尊稱,後來才后土皇地祇把它神格化和人格化。史籍不乏記載,正史查之有據。但由於史籍記載簡略、繁雜,且歷代學者各有不盡相同的種種解釋,今人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詳述其淵源,眾說紛壇,版本不一。
  • 學校的「圍牆」正在被打破,後疫情時代大學要怎麼開展教育?
    2020年已經過去了大半,受疫情影響,大學生經歷了學校停課、在家上網課、高考推遲等一系列事件另一個是形成於12世紀中期的巴黎大學,是在巴黎聖母院的基礎上建立的,以神學研究最為著名,教師們負責學校的管理,所以它也被稱為「大學之母」。   從13世紀起,大學課程逐步趨於統一,一般設文、法、醫、神四個學科。其中,神學是地位最高的學科,法學加速了人文思想的傳播。自然科學、理工類學科等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出現,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以後得以發展。
  • 整合教育資源 噠噠英語打造沒有圍牆的「在線學校」解決教學難題
    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全面化和多元化,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這一需求。考慮到如此境況,國內教育行業更應該不斷改革尋求改變現狀的突破口,來順應科技的時代大潮。以網際網路為背景的教育行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不少「新高度,新理念」的國際化教育模式不斷湧現,以噠噠英語為首的青少兒在線英語行業,更是提出「賦予孩子更多可能」的教育使命,在孩子的學習上更加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
  • 把課堂放進「森林迷宮」裡,寶山這所新學校為什麼沒有「圍牆」?
    把課堂放進「森林迷宮」裡,寶山這所新學校為什麼沒有「圍牆」?新學期,寶山區再添一所新學校——位於寶山區工業園區的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寶山雙語學校正式開學。處處是教室,到處皆學問,突破「圍牆」,這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用「無邊際課程」帶給孩子們一個「大課堂」。
  • 【愛·知·揚】帶你走進臺灣慈心華德福學校(一):教育理念和發展歷程
    臺灣慈心華德福學校是華語地區最早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學校,從1990年創始人張純淑女士在德國遇見華德福開始,便開始就地實踐華德福教育近20年。現在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的一所完整的華德福政府公立學校,目前有孩子六百餘名,其中幼兒園孩子一百多名,中小學學生近五百名,教師近六十人。
  • 優在講堂 慧光法師法談會
    法師以當代佛寺的新思維及佛教藝文之開展為濫觴,開山創建菩薩寺,致力於佛教教育的深耕。復擔任美國國際菩薩僧伽會會長,在美國加州積極推動監獄布教長達21年,屢次獲得白宮及州政府表揚。2014年於尼泊爾創辦「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藉此因緣在佛陀的出生聖地培育弘法僧才,續佛慧命。
  • 龍虎山——蘆溪河、大地之母、桃花洲、象鼻山
    竹筏漂到仙女巖碼頭,上岸後觀酷似女性生殖器的大地之母,再乘渡船到河對岸的桃花洲,上午11點看升棺表演和魚鷹表演,展示古代人們是如何把棺木放到懸巖上去的。 17.仙女巖--大地之門
  • 她是掌管大地的神,人們稱之為大地之母,她名字由來你一定不知道
    后土在天神中排列第四,掌管著陰陽,滋養著大地萬物,被人們稱作是大地的母親,傳說她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一位王,後來她和玉帝合作,玉帝負責管理天界的秩序,后土負責大地河流山川。后土屬於皇地一族,因為很多記載中認為大地具有陰柔之美,所以后土便是女子,它來自於女性對大自然土地的敬畏和對她們自己的崇拜。在母系社會中,一開始后土只是女子對所崇拜的女性的一種尊稱,之後才把「后土」這個稱呼神話了。
  • 關注│臺灣補教協會 超優教育謝智芳當選理事長
    超優創辦人謝智芳(右)當選臺灣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第十三屆理事長,由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左)授證。
  • 「沒有圍牆的大學」不應僅僅是個概念
    有媒體近日報導了長三角首個產教融合的「沒有圍牆的大學」,指地方與一所大學共建的農業科技創新港。「沒有圍牆的大學」,既是指沒有物理意義上的圍牆的開放式大學,同時,它也是「校區、鎮區、園區、社區」四位一體的創新載體,擬打造學校與社會深度融合的平臺。
  • 如何打造一所真正沒有圍牆的在線學校?噠噠英語用「D3」戰略和資源來內增外擴
    其中,「Data」代表噠噠英語未來的技術走向,即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在線教育平臺的運行機制,確保數萬名外教和數十萬名學員之間教學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Diversity」意味著噠噠英語在教學策略的制定上會遵循多樣化標準,從教學形式和知識內容上都呈現出多元化。這三個元素並不是單純的疊加關係,而是彼此交叉、互為倚重的整體運行形態。  如何打造一所真正沒有圍牆的在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