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傳統文學大家都知道那句話,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現代散文,雖然很多優秀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失傳,但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卻成為永恆的經典,而其中尤其是以唐宋的詩詞最為經典,往往是寥寥數語就讓人拍案稱絕,這篇文章筆者還是為大家帶來一首唐代的詩歌,雖然這首詩大家並不熟悉,但是其中有一句卻被大家耳熟能詳,堪稱童年的「陰影」,總是被老師家長們反覆念叨千百遍。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其他三句很多人都並不熟悉,但是唯獨對於「一寸光陰一寸金」相信很多人都記憶猶新,時常被老師家長拎出來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進而讓大家珍惜讀書的時光,好認真學習。對這句話從不懂到慢慢理解其中的含義,我們確是付出了很多「金」,不過讀過原詩以後才知道,原來「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後半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相信很多人知道的都是錯的。
王貞白是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而這首詩也恰恰是他求學時光的一段縮影,他曾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面的白鹿洞讀書。而這首詩大概的意思就是:我讀書讀著不知不覺春天都快要結束了,每一寸事件就像黃金一樣珍貴,並不是白鹿洞的道人過來嘲笑於我,而是我正在追尋周公的精意和孔子的學說。由此可見王貞白在讀書時也是頗為刻苦,他能夠留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並不是運氣使然,而是靠著自己的孜孜不倦刻苦讀書。
說起王貞白,還有一個「一字之師」的典故,王貞白曾將自己的詩作《御溝》寄給當時著名的詩僧貫休,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指點,而貫休仔細研讀之後總覺得「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這一句有哪裡不合適,但又不知是哪裡不合適。因緣際會,兩人在一次聚會中碰面,貫休就對王貞白說起了這件事,王貞白很惱火,拂袖而去。而貫休卻是微笑著對身邊人說,王先生才思敏捷,一會兒就會回來。果然過了一會兒王貞白就回到聚會,並對貫休說我把「此波涵帝澤」改為「此中涵帝澤」,大和尚以為如何?這個時候貫休攤開手,只見手中是王貞白離去之時他寫的一個字,這個字正是「中」,見此,王貞白對貫休可謂是十分欽佩,對他道:「大和尚實亦可稱為小生之一字師也」。這就是「一字之師」的典故。
相較於現在,古人在求學方面可謂是更能沉得下心,不管是「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還是「一字之師」這樣的典故等等,都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學問的求索精神和刻苦鑽研的精神。這才是我們讀書人應該學習的,「潛龍在淵」,「一寸光陰一寸金」,願我們都能沉下心來做好自己手頭的事情,珍惜時光,不要回頭看時徒留唏噓。
以前對於這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後半句你知道的對嗎?還有很多詩,實際上在大家流傳的時候慢慢和原作想去甚遠,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