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形容時間飛快,最先想到的成語莫過於「白駒過隙」或者是「滄海桑田」了。縱觀我國悠悠千載的華夏文明,從夏商周秦漢,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可謂是彈指一揮間,正應了老夫子的那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時間的理解都十分深刻。時間,是杜甫筆下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樂觀曠達,是顏真卿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諄諄善誘,也是《金縷衣》中「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千古之言。
或許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老師或者家長告知要好好珍惜時間,多去珍惜眼前的親人。當時我們對這些話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還小,有大把的時間去揮霍,去玩耍。
可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慢慢長大,童年的時光與我們漸行漸遠,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那些快樂的時光,總是在恣意玩耍的時候悄悄在我們指尖溜走。這時耳邊響起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
一寸光陰一寸金,從表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一寸長的時間,其實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非常的昂貴。眾所周知,黃金在古代是非常有分量的,而用黃金來和時間做比對,也說明了時間是極其寶貴的。
而詩中的「一寸」,其實在每個朝代代表的長度都不盡相同,比如商朝的一寸是1.58釐米,而秦朝1寸又是2.31釐米,到了唐朝1寸是3釐米,但是不管怎麼說,一寸其實還是十分短的。而「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成為了大家常用的俗語。
很多人讀到「一寸光陰一寸金」,自然接下一句「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這是一種誤會。那麼下一句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還要從一首詩說起。
唐末五代十國有一位著名詩人,名字叫王貞白,此人經常寫一些自己讀書寫字的詩歌,偶爾感嘆一下光陰荏苒,歲月如飛,於是就寫下了《白鹿洞兩首》,其中的一首寫到: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詩名白鹿洞,其實就是書院的名稱,並非真的什麼洞府,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專心看書的時候,不知不覺春天都過完了,一寸時間如同一寸黃金那麼寶貴。如果不是被旁邊說笑的人打斷了思緒,我此時此刻還在研讀周公和孔子的聖人之言呢。
這首《白鹿洞》是典型的惜時詩,詩人王貞白運用了讀書自敘的方式,來感慨光陰似箭。後來這首詩因為「一寸光陰一寸金」而成名,後人對此也感悟頗深,便大筆一揮開始了自由創作,在後面加上了「寸金難買寸光陰」,讀起來十分押韻,深得人心,以至於後人把原詩給忘記了。
古人尚且如此珍惜時光,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珍惜寶貴的時間。正如同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是多麼慷慨激昂,振奮人心。而朝夕之爭,便是不斷地發憤圖強,不斷拼搏進取,用有限的時間去創造價值,才不會留下悔恨和遺憾。
在此,也希望大家都夠把握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一個人不會因為自己做過什麼而後悔,而是因為自己沒做過什麼而後悔。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