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2020-12-22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義,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譯文】

孔子說: 你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 詩,可以激發平生意氣, 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培養樂群精神,可以抒發怨恨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國君。能夠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見解】

孔子所說的興觀群怨,即是詩的功用,也是作詩之法。興,可以激發意氣,吟詠情懷,俾使精神有所寄託,神採有所飛揚; 觀,可以觀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無礙;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輔仁守義,去憂近樂;怨,可以消除塊壘,排遣憂思,俾使涵養性情,返璞歸真。

作者:天 步 子

校稿:遊金地 何良慶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看重詩教,一方面是美妙的樂曲能讓他產生精神共鳴外,另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源於《詩經》本身所具有這份社會功用,有一次在談到《詩經》的社會意義時,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是對《詩經》社會作用的具體概括,被孔子凝練總結為「興觀群怨」四個字。「 興觀群怨」,是孔子的美學觀點,這四條《詩經》都具備。
  • 「詩,可以興」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孔子說詩時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兩天剛開始讀葉嘉瑩先生講初盛唐詩,初初看到一點,正好講到「興」這一點,覺得就在內心很久的理論,被她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自古而今,詩是作為一種美學而存在,於詩而言,它的生命從它被「生產」出來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它作為詩人情感、故事、生活、生命體悟的表達而出現,但後續,卻作為聯繫讀者與詩人,讀者與世事的載體而存在。所以,詩,可以興,在我看來,是有兩方面的含義。
  • 「詩可以興,可以觀」 也談餘秀華
    接下來我想主要談談後兩個問題,但在談論之前,我卻感到頗為躊躇,雖然寫作文學批評多年,但對於詩歌,我卻很少置喙,詩歌仿佛是屬於另一個專門領域的,作為一個門外漢,或許我缺乏專業上的自信、敏感與判斷力。但我想,過於細緻的專業劃分,可能正好是我們這個時代及其詩歌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想我也可以門外漢的感覺,談談對餘秀華詩歌的理解。
  • 詩,可以興,可以觀
    詩中提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沒了妻室沒了家,無法休息無法歸,都因獫狁來犯),有今天所說「沒有國哪有家」的意思。為求安定徵人要出戍,但是戰爭的痛苦讓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多麼想回家啊!然而一路上無法收到家鄉的訊息,因為「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軍營一直換地方,所以也無法聯絡家人。幸而戰事還算順利,「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之所以無法定下戍守的地方,也是因為戰爭常有捷報。
  • 不知道「興觀群怨」是什麼意思,讀這4首詩,秒懂其中深意
    「興觀群怨」出自《論語·陽貨篇》,它原指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後引申為讀《詩經》具有廣泛的社會功能。「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中國美學史大綱—興觀群怨 | 每日一測
    ,詩可以觀,詩可以群,詩可以怨」,談談中國古代詩歌的這四種功能:中國古代詩歌的「興觀群怨」功能主要表現在:(1)詩之興>詩之興含有興盛、興起、振興、復興等多種意義,可以感發人的意志。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300餘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圍繞國家民族興章而發出的心聲。在我國歷代詩人的筆下,抒發愛國主義情懷的詩歌,也是數不勝數的。最早出現的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就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政治理想、熾熱的愛國感情和嫉惡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他一輩子念念不忘怨的是統一祖國,他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 「興觀群怨」,《詩經》的這四個作用分別是什麼意思?
    「興」:引譬連類,感發意志「興」是一種創作手法,叫做「起興」,用於表達《詩經》的現實意義的時候,多是從其對觀詩者內心情志的引動來說的。古人作詩,無論是後來的古風還是近體詩,抑或者是之前的雜言詩,都講求一個「詩言志」的傳統。
  • 每天學點國學:尊五美,犀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犀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日:「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事而不費?」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 「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觀唐習律44 贈別詩怎樣寫?從盧綸詩可以看出送別詩的公式套路
    盧詩清高,可以與劉文房匹,不愧稱首。《養一齋詩話》盧綸年少時,家境並不好,在一首詩中曾經寫到自己八歲才開始讀書。駱賓王七歲就寫出鵝鵝鵝了,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了。可見盧綸在起跑線上就有點落後了。
  • 汪建平:開學季,讓《詩》教播下「溫柔敦厚」的種子
    孔子把「興於詩」列為修身之首要,要求先學。他的邏輯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為什麼古時的適齡兒童要從一本《詩經》開始學起呢?在教育家孔子看來,《詩經》裡面就有語文、數學、美術、音樂和思想品德。《詩》具有中、正、和、平之美,情感不過於激烈,學習它,可以「得其性情之正」,從而對人起到「溫柔敦厚」的教化作用。因而,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 潤「人」細無聲的「詩教」:每個家庭都可以實踐的日常教育
    今天,我嘗試著把兩個主題融合在一起,談一談日常生活中的「詩教」,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參與的終身教育。隨風潛入夜,潤人細無聲。無論年齡、無論學歷、無論貴賤,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讀詩、品詩、寫詩的過程中滋養靈性,豐美人生。原創不易,打賞隨意,歡迎點讚、評論、轉發三連。謝謝!
  • 《不盡詩興滾滾來》組詩 賴群森
    不盡詩興滾滾來  (詩朗誦)賴群森>燕雀安知鴻鵠志風月何以慰相思靜夜、一人獨釣一江秋雲飄萬裡觸山動五嶽外另有他山尊銀河隔不斷直言不諱不盡詩興滾滾來莫怨東風不解意休怪雲彩不相待看破三春、望穿秋水聲聲喚、何日君再來?何日……君……再……來……?
  • 每天學點國學: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釋文】子貢問道: 「有一句話能使人終生奉行的嗎? 孔子說: 「那大概就是寬恕吧! 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於人。」
  •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邢疏:此章明恥辱及仁德也。憲,謂弟子原憲,問於夫子曰:「人之行,何為可恥辱也?」「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者,穀,祿也。孔子答言:「邦有道,當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也。」
  • 詳解詩經中的怨刺詩,以及在詩篇中修辭的運用
    除了以上「怨其上政」「怨刺異族侵略」「與愛情有關的怨刺詩」等類別的怨刺詩,其他的含有怨怒和諷刺內容,反映社會醜態的詩亦可劃歸此類。此類怨刺詩大約十九首左右,表達的內容更加廣泛、龐雜,往往是針對某些社會現象。和以上幾類怨刺詩相比,這些怨刺詩表達出的內容雖然在社會上不具有普遍意義,但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如剩個人待遇不公、賣友求榮的《小雅·何人斯》,刺貴婦心胸狹窄的《魏風·葛屨》。
  • 國學經典,兩歲寶寶就可以開始啟蒙了
    驚喜之餘,我想著把國學經典運用起來,抓住孩子的黃金學習期,找了很多版本,打算入手這一套《影響孩子一生的國學啟蒙經典》一套14冊,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千家詩,孟子等等!我是覺得比較全,就直接是它了😂注音版的,孩子可以跟讀,但是我還是建議家長一定要陪讀
  • 識人術:看穿一個人,觀察這三點就可以了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關注帳號,我們將持續為您提供有價值、正能量的國學文章。看穿一個人,通過觀察以下三點就可以了。古人所說的「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觀人於臨財臨色」,這些都是通過細節來看穿一個人。所以,看人多看細節,看他不經意間的言行舉止,最能夠真實反映出其人品和修養。
  • 為何「國學小達人」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做,你也可以!
    說起國學,腦海裡時不時會跳出難懂的文言文,又或是四書五經和國子監。一想到各種背書,頭都大了!直到這幾天看了《龍的傳人3》被裡面的國學小將所折服,原來國學可以這樣有趣。看來家長不改變思維,還怎麼讓孩子愛上國學?話說,《龍的傳人3》裡有了園長朱丹及三位國學導師和小夥伴的陪伴,簡直就是一個暑期國學遊樂園。
  • 道禾:國學教育原來可以很時髦
    你讀到小學三年級五年級的時候開始面對課業壓力很少讀的時候,大概初一就全忘光了,所以這些事情必須在生命的真實體驗中才有國學,離開生活,沒有國學。你的學習是面向全世界的,但是你應該紮根在你的文化,紮根在你的身體,有溫度,有手作,有經驗,把國學把經典融入到這當中,變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越了解我自己的文化我就越欣賞別人的文化,因為我自我肯定,我也可以肯定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