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口業:修行要少語、止語

2020-12-25 騰訊網

1

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2

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凡夫喜歡雜心閒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嗔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

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摩擦而演變成大摩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幹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3

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衝水,就想去批評他。

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4

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

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5

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幹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6

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

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7

能夠放下種種恩怨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摩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

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8

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

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

相關焦點

  • 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 學佛:懂得止語,就是培養自己的福德與功德
    我輩學佛之人說話要有威儀。要說符合實際、有道理、有意義的話。最好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不要輕易的去評論別人的功過,很多人以為隨便的談論幾句別人的是非沒什麼大事,要知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所以修行人要懂得適當的「止語!」
  • 善護口業,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
    修行不容易,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會犯身業,殺盜淫不會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卻是口業。一個人是否富貴,也要看他的口業如何。  所以口業很重要,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有的人說,我什麼壞事都沒有做啊。要知道,這個口業不好,損福報是很厲害的。
  • 止語的利益和功德!
    少說廢話,不但養生,而且清淨。你仔細觀察,每句廢話背後的念頭所在,是沒話找話、是嗔恨語、炫耀語、綺語、惡口、或者是妄語。其實,少說話,修,有很多好處。少說話,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諺語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 修行要避免造口業,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
    我們常常都會無意中聽到很多人在罵人在打誑語,其實這就是造口業的表現,就看這個口業造得輕與重罷了!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口業,就是從口裡說出來的話所造成的的不良後果!佛家講因緣,口業造成的後果,有現行的也有遲後的,在今生的某個時段,客觀條件的成熟,業種下的種子就會發芽顯現出來。
  • 四朗竹林·【口業的過患】
    師父師兄們上午好今天竹林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口業的過患』口業包括: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 止語的好處
    (1)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 淨土法門:諸位一定要曉得,口業最重
    因果裡面果報現前,佛講得很清楚,『強者先牽』,你這個善業跟惡業,哪一個力量強,力量強的先受果報,而不是抵消,先受果報,力量弱的後受果報。果報受報的先後順序可以調動,但是業因決定不會消失,永遠都不會消失,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這個報應就現前。
  • 淨空法師法語:最重要的是口業,辛辛苦苦修了幾十年,幾句話的口業就漏光了
    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是現在,最容易犯的口業,口造什麼業?喜歡批評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口業。口業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批評人有的時候這四種都犯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善護三業,頭一個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 佛教:想要命好福報深,這四種話要少說!
    佛教:想要命好福報深,這四種話要少說!導讀:想要命好福報深,這四種話要少說!學佛之人非常重視因果業力,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因果業力三世循環,終有一天會應驗到自己身上。想要學佛,就一定要持戒修行,這是為自己積福報、攢功德的保障。而那些自損福報的行為,破戒的行為,往往容易將之前積累的福報與功德都消散,最終淪回到苦楚的境地。佛門中的五大戒律之首就是「不妄語」。不妄語的意思是指,不說惡語,不指責他人,不說騙人的話。想要福報深,一定要管往自己的「口業」。這麼說吧,「口業」稱得上是一個人的「風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的命運。
  • 論語閱讀:「食不語、寢不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就餐時,一位義工拿著「止語」 的牌子在餐廳裡巡視。儘管如此,還是出現了意外的小插曲。有一位學員,不小心打到了一份很辣的菜(不是所有辣的菜,都能看得到辣椒,你懂的。),她最怕辣了,又不能倒掉,怎麼辦呢?她輕輕地和鄰座的朋友商量。話還沒說完,只見義工拿著牌子嚴肅地走了過來,眼睛瞪著這兩名交頭接耳的學員,指了指手中「止語」牌子。怕辣學員只好不吭聲了,為難地看著自己碗裡的辣椒菜。
  • 佛教:如果你信佛,這4種話儘量少說,避免禍從口出!
    本篇文章,咱們來說說「口業」的重要性。如果你信佛,這4種話儘量少說,避免禍從口出!  嫉妒、眼紅,踩高爬低、口蜜腹劍,在人背後造謠污衊、挑撥離間、嚼舌根子,以取笑他人來愉悅自己,這種人的口業最重,是禍患之源。  我們常講,人的嘴是福禍之門,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心胸狹隘的人,嘴如傷人斧、言如割心刀,傷害了他人,也更損了自己的口德。越是喜歡刻薄別人,別人不生氣,那麼你損失的福氣其實都給了別人。
  • 釋淨空:辛辛苦苦修了幾十年,幾句話的口業就漏光了
    天天要消業障,業障現前都不知道所以無法消除。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是現在,最容易犯的口業,喜歡批評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口業。口業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批評人有的時候這四種都犯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善護三業,頭一個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別人小小的過失就惡意的批判,太過分了;沒有過失則胡造謠言,那罪就更重。
  • 不論你是否學佛,這三種話要慎思,切莫亂講!
    說話在佛門之中,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稱為口業。譬如《無量壽經》就把口業放在首位,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實際上護念口業,可不止不譏笑他人過失這麼簡單,因為即便是誇人的話,說這個人好,反而得罪了那個人。故而,說話之前,不能不謹慎。《優婆塞戒經》開示,下面這三種話,要慎思莫亂講。第一,揚人善事,隱他過咎。
  • 佛教:這4種話,千萬要少說,因果報應很大!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必有失。一個人若守不住自己的嘴,也必然守不住人生的福氣。佛教說人的業力分為三種,即身業、意業和口業。要想人生吉祥,就要懂得做好事、存好心、說好話。一個人業力不清淨,人生就難以順遂。
  • 止語,是一種修行!
    「經常胡言亂語者,容易被別人了知其心,其嬉戲之語有時被理解為真實,其真實語有時又會被誤認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難以成辦,諸弟子應閉口寡言為妙。」畢竟,話一旦出了口,就覆水難收了。  有些人說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腦把想說的說完,只圖一時痛快,結果卻是自找麻煩、自食惡果。
  • 達照法師|真正的修行上就是將佛法落實在身、口、意這三業
    稱讚如來是口業的修行,在所有的口業當中,稱讚如來是把佛陀最圓滿的教理落實在口業當中。稱如來就是念佛,贊如來就是念經;如果再具體一點,稱和贊也可以用在一起,就是我們對佛的功德不停地讚嘆,今天在這裡講經說法也是稱讚如來的功德。    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佛菩薩的名號。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和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如,無量光就是來。
  • 道教修持中所謂「齋口」是什麼意思?
    口是心之門戶,一動一靜,即洩神機。一開一合,又收藏多少滋味?諸業之中,口業最輕,而最難防範者,又莫過於此。三界之中,謂之小羅世界,含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六天,眾生遍染三業,顛倒流離。又有胎卵溼化四生,其中,胎生最靈、卻又最苦痛。胎生通靈,同時,障業又最重,全在一念之間。若修道,罪業可以頓除,若耽塵憂眷,增業又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