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食不語、寢不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0-12-22 經典悅讀

「食不語,寢不言。」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譯文是: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我以前也一直是這麼理解的,但某次參加國學講座的一次就餐經歷,使我對這樣理解產生了疑惑。

和所有的國學講座一樣,那次國學講座也是很講究國學禮儀的。吃飯的時候,都要求不說話、吃多少打多少,不可以剩菜剩飯。在飯堂的前面,醒目地寫著「食不語,寢不言。」就餐時,一位義工拿著「止語」 的牌子在餐廳裡巡視。儘管如此,還是出現了意外的小插曲。有一位學員,不小心打到了一份很辣的菜(不是所有辣的菜,都能看得到辣椒,你懂的。),她最怕辣了,又不能倒掉,怎麼辦呢?她輕輕地和鄰座的朋友商量。話還沒說完,只見義工拿著牌子嚴肅地走了過來,眼睛瞪著這兩名交頭接耳的學員,指了指手中「止語」牌子。怕辣學員只好不吭聲了,為難地看著自己碗裡的辣椒菜。因為我也是怕辣的,深知勉強吃辣的痛苦,所以,我開始覺得「止語」這條規則似乎不那麼人性化,是不是我們對「止語」的理解有偏差呢?我這樣想著,於是開始從造字的角度琢磨起這個詞來。這一琢磨啊,居然發現"止語"和"不說話"的意義差別還真的挺大。

先說說這個「止語」吧。

「語」是由「言」與「吾」組成,也就是說,「語」的本義是言與我有關的話;那「止語」的意思應該就是,停止言與我有關的話。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就此推出這樣的意思,只要不言與我有關的話,那幫助別人的話應該還是可以言的。比如說,吃飯時,問問老人家喜歡吃什麼,給老人家夾菜。這是助人之言,應該不違背「止語」的本義。再進而思之,「止語」源自於修行。《金剛經》裡有「破我相」之說。那麼這個「止語」,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是修行人破除言語上的我相的法門呢?看到有人需要幫助,卻不肯言語,這本身是不是還是一種我執呢?

再看看這個「不說話「。

「說」乃「言」加「兌」組成,兌卦在八卦中表"悅"。所以「說」就是言談悅人心的意思。古代有"說"這種文體,如韓愈的《師說》、《馬說》,周敦頤的《愛蓮說》等等,就是把自己的觀點陳述得明明白白,引起他人的心靈共鳴,共鳴就是悅。「話」乃「言」加「舌」組成。說話時,舌頭也是要動的,東北人說話愛捲舌,南方人說話是直舌,舌頭動得不一樣,就產生了千差萬別的方言。

「說話」兩個字連在一起,有兩層含義:動舌頭髮聲、言談悅人心。但一般人不會思考得這麼細緻。

我們評價某人「會說話」,是指其人說話能說到點子上,讓人高興,好溝通。評價某人"不會說話",是指其人說話不能說到點子上,讓人不愉快、起煩惱。而「不說話」則是舌頭都不動,口都不開,更別說出聲音了。

由此可見,「不說話」側重在不動舌頭,不出聲音,而「止語」則側重在停止說與我有關的話,由此可見,止語,不是不說話,而是不說廢話,不說為我的話,不說自私自利的話。

說到這裡,我們再看「食不言、寢不語」,實際上也就是「食、寢不言語」。「不言語」就是不說與我相關的話的意思,跟「止語」含義類似。結合生活實際,我們想一想,吃飯的時候,我們不說話,能不能代表我們內心不言語了?比如說,我們在別人家做客,嘴裡吃著飯,可能心裡卻嘀咕飯菜不合口味,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來罷了。同樣的,睡覺的時候,我們不說話,能不能代表我們內在不言語了。也許躺在床上,我們腦袋裡還在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呢。

說起來,這個「食不語,寢不言」還是一個很好的養生方法。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想一些與我有關的事情,比如這個菜好吃,那個菜不好吃,不想這些事情,自然就不會挑食;睡覺的時候,不想一些與我有關的事情,比如還有一篇報告沒寫完,明天爬山穿什麼衣,等等,不想這些事情,自然就不會失眠。吃的好,睡得香,身體自然就健康了。

不僅如此,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想那些與我有關的自私的事情,而是想助人的事情,會怎麼樣呢?比如說,吃飯的時候,看到媽媽今天吃飯似乎沒有平日香,就問一問,是不是飯菜不合口味?這會不會讓人感到很暖心?又比如說,準備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天有點涼,應該給媽媽床上加一條厚被子。是不是讓人感覺很貼心?所以,在食、寢二事上,若能不自私、肯助人,就能在溫暖他人的同時,也溫暖自己的心靈。

看來,若能做到「食不語,寢不言」 、「止語」,也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相關焦點

  • 「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
    「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寢不語」,意思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影響消化,睡覺前也不與人交流,以免影響到睡眠質量。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食不言是科學合理的。另外,邊說話邊吃飯,不僅容易嗆到,還可能口水飛濺、影響形象,因此,在東西方,食不言也常被認為是文雅、有素質的體現。
  • (802)「食不言,寢不語」的原因
    閱讀關鍵詞:食不言,寢不語共計 643 字〡建議閱讀時間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的名言警句為大家廣泛引用,然而口口相傳,難免有誤,偏離了本意,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1父母在不遠遊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很多人會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遠門。孔子可沒這麼迂腐,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就是「確定的去處」。
  • 閱讀《論語》,選對注本很重要
    再簡要介紹一下有關《論語》的知識。[6]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辯命論》李善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 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讀書多年,今天才懂得「無欲則剛」,原來是這個意思
    最近重新翻了一次《論語》,讀到「公冶長」這一段時,若有所悟,原來「無欲則剛」竟然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無欲則剛」這一成語,儘管經常聽到,但真懂得其意思的人並不多。言外之意,只有做到「無欲」的人,才可以真正變得剛強,即「無欲則剛」,當然,這也是這個成語的出處。那麼,這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插進碗中,小時候還一直不知道為什麼?
    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插進碗中,小時候還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其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告訴我不能這麼插進碗中。告訴的方法也是相當直接有效,用語言教育,當然我小時候比較淘,所以母親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麼做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
  • 「食不言,寢不語」的真正原因
    至今我們都可聽到人們常常在說「食不言,寢不語」但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時,也不能說話。那麼,為什麼要「食不言,寢不語」呢?  食不言  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食不言」的原因有兩點:  1. 使營養充分吸收  如果吃飯時說話,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
  • 【文化】「以德報怨」「愚不可及」原來是這個意思,有多少古語被我們誤讀?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一起閱讀】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論語》裡有好些智慧語,像「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就是。但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很有智慧;蘇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境界也很高。如果《論語》是哲學文獻,那陶淵明詩、蘇東坡詩是不是?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 《論語》只是「倫理之語」嗎?不僅如此!孔子還講到了這些東西
    《論語》正解:如何系統地看論語?論語者,倫理之語也,論倫理之語也;言倫理之語,文而化之,以教人也;所教人者,三綱·五常·八條目,皆倫理也。三綱者,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也;五常者,父子之慈孝也,君臣之敬忠也,夫婦之愛親也,兄弟之悌懷也,朋友之誠信也;父慈於子,子孝於父;君敬於臣,臣忠於君;夫愛於婦,婦親於夫;兄悌於弟,弟懷於兄;朋誠於友,友信於朋;悌者,心中有弟也;懷著,心不妄欲也;八條目者,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至於,九經者,修·尊·親·敬·體·子·來懷·
  • 一起閱讀‖《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守「信」準則,有個「道義」前提,如果離開這個大原則,就不是真正的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6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人們通常以為「父母在,不遠遊」的意思是,跟父母一起守在家裡,侍奉供養,這才算是孝敬父母。還將「反對外出去奮鬥」的帽子扣在了孔子身上。此種觀點,實屬斷章取義,誤解聖賢。 真相:孔子可沒這麼迂腐。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日、月」兩字形近而錯寫或通寫亦是古文獻裡曾有的現象,且聞韶後「三日不知肉味」亦非屬太離奇,故於省吾勘「三月」為「三日」勝唐宋之韓、程一籌,於省吾亦自稱如此則《論語》此章「灼然明矣」。不過,即使古文獻裡有「日、月」兩字錯寫的現象,也並不能直接證明《論語》「日、月」兩字必然錯寫。《論語》另有三則「三日」皆指日:「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三日不朝,孔子行。」
  • 一起閱讀‖《論語》:子張學幹祿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一起閱讀】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想帶孩子學國學,不知道怎樣選擇國學教材,我推薦《論語》!
    兒童閱讀論語的五個主要原因 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的崇高地位。其內容博大精深,是一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