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影響消化,睡覺前也不與人交流,以免影響到睡眠質量。
這句諺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在《論語》之中也有出現,並且逐漸的成為幾千年來許多人的行事守則。然而,這句話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吃飯說話易嗆到
相信,不少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有過被嗆到的經歷,吃東西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實則又是一個精細又複雜的過程。它所涉及到的神經系統高達五條,從一開始舌頭感覺到食物,再經過咀嚼,將食物往後送、吞咽,經食道蠕動下推,直到進入到胃部才算結束。
而「嗆到」這個事件通常是發生在食物經過咽喉部位的時候,食物要從嘴巴進入食管,而空氣要從鼻腔進入氣管,兩者會在咽喉部相遇,然後各走各路,如果食物走錯了路,就會出現「嗆到」事件。
人的咽喉裡面,有一個名叫會厭軟骨的部件。在吞咽的時候,咽喉會上升,這塊軟骨會蓋下來,氣道就會被關閉,而食物就會走向食管。如果咽喉不能及時上升、上升的距離不夠、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下來的話,就會嗆到。
如果吃飯的時候很忙,又要吞咽、又要說話,咽喉和會厭軟骨來不及做出那麼快的反應,就很容易嗆到。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食不言是科學合理的。
另外,邊說話邊吃飯,不僅容易嗆到,還可能口水飛濺、影響形象,因此,在東西方,食不言也常被認為是文雅、有素質的體現。
吃飯說話不易控制食量
曾有研究表明,吃飯的時候,如果進行談話,不僅會導致分心、而且還會影響人對食物攝入量的控制。
當人們在餐桌上專注於對話、互動、獲取信息的時候,進食時間會變長,進食量也會增多。此後也有研究發現,某些場合下,邊吃飯邊說話會讓人的進食量變小。
這看似互相矛盾的結論其實並不衝突,因為進食量的變化,和談話類型、餐桌邊談話者的關係有關。它們的共同結論是:邊吃飯邊說話,真的會影響進食。
「食不言」是有科學依據的,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吃飯還兼顧了社交、聯絡感情的作用,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交際圈。
對於家庭成員來說,吃飯時間,或許就是家人難得可以聚在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的唯一機會。與其封閉自我、互不搭理,不如保持溝通,同時細嚼慢咽、注意進食量吧。
寢不語:不如少玩手機
不少人認為,睡前和父母簡單、舒適的交談,會讓孩子睡得更加平靜和放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如果過多的聊一些第二天的事情,有可能會讓孩子因為大腦興奮的緣故,久久無法入睡。
國際青少年雜誌曾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是睡眠情況最糟糕的,原因很可能與轉換到新環境、在宿舍中和新認識的舍友過於激動地聊天有關。
與睡前談話相比,睡前玩手機其實更影響睡眠,手機還可能會在半夜把人吵醒,與其堅持「寢不語」,倒不如嘗試在入睡前,把手機放到一邊,來保證充足的睡眠。
原標題:《「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