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

2020-09-09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影響消化,睡覺前也不與人交流,以免影響到睡眠質量。

這句諺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在《論語》之中也有出現,並且逐漸的成為幾千年來許多人的行事守則。然而,這句話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吃飯說話易嗆到

相信,不少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有過被嗆到的經歷,吃東西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實則又是一個精細又複雜的過程。它所涉及到的神經系統高達五條,從一開始舌頭感覺到食物,再經過咀嚼,將食物往後送、吞咽,經食道蠕動下推,直到進入到胃部才算結束。

而「嗆到」這個事件通常是發生在食物經過咽喉部位的時候,食物要從嘴巴進入食管,而空氣要從鼻腔進入氣管,兩者會在咽喉部相遇,然後各走各路,如果食物走錯了路,就會出現「嗆到」事件。

人的咽喉裡面,有一個名叫會厭軟骨的部件。在吞咽的時候,咽喉會上升,這塊軟骨會蓋下來,氣道就會被關閉,而食物就會走向食管。如果咽喉不能及時上升、上升的距離不夠、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下來的話,就會嗆到。

如果吃飯的時候很忙,又要吞咽、又要說話,咽喉和會厭軟骨來不及做出那麼快的反應,就很容易嗆到。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食不言是科學合理的。

另外,邊說話邊吃飯,不僅容易嗆到,還可能口水飛濺、影響形象,因此,在東西方,食不言也常被認為是文雅、有素質的體現。

吃飯說話不易控制食量

曾有研究表明,吃飯的時候,如果進行談話,不僅會導致分心、而且還會影響人對食物攝入量的控制。

當人們在餐桌上專注於對話、互動、獲取信息的時候,進食時間會變長,進食量也會增多。此後也有研究發現,某些場合下,邊吃飯邊說話會讓人的進食量變小。

這看似互相矛盾的結論其實並不衝突,因為進食量的變化,和談話類型、餐桌邊談話者的關係有關。它們的共同結論是:邊吃飯邊說話,真的會影響進食。

「食不言」是有科學依據的,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吃飯還兼顧了社交、聯絡感情的作用,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交際圈。

對於家庭成員來說,吃飯時間,或許就是家人難得可以聚在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的唯一機會。與其封閉自我、互不搭理,不如保持溝通,同時細嚼慢咽、注意進食量吧。

寢不語:不如少玩手機

不少人認為,睡前和父母簡單、舒適的交談,會讓孩子睡得更加平靜和放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如果過多的聊一些第二天的事情,有可能會讓孩子因為大腦興奮的緣故,久久無法入睡。

國際青少年雜誌曾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是睡眠情況最糟糕的,原因很可能與轉換到新環境、在宿舍中和新認識的舍友過於激動地聊天有關。

與睡前談話相比,睡前玩手機其實更影響睡眠,手機還可能會在半夜把人吵醒,與其堅持「寢不語」,倒不如嘗試在入睡前,把手機放到一邊,來保證充足的睡眠。

原標題:《「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食不言,寢不語」的真正原因
    至今我們都可聽到人們常常在說「食不言,寢不語」但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時,也不能說話。那麼,為什麼要「食不言,寢不語」呢?  食不言  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食不言」的原因有兩點:  1. 使營養充分吸收  如果吃飯時說話,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
  • (802)「食不言,寢不語」的原因
    閱讀關鍵詞:食不言,寢不語共計 643 字〡建議閱讀時間
  • 俗語說:「食不言,寢不語」,是有科學根據的嗎?
    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時候都會被大人教導「食不言,寢不語」,但是這裡面包含的東西卻是一點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吃飯的時候真的不能說話,其實最傳統的說法是,在吃飯的時候說話很容易被噎著或嗆著,這就是因為在食物進入氣管的時候,一說話就超級容易被嗆到,大家在吃飯的時候最好是不要說話。
  • 百科解答丨為什麼古人說「食不言,寢不語」?
    睡覺時,如果在床上不老實地滾來滾去,老爸的怒號又是少不了。「老爸為什麼老吼我?媽媽為什麼總說『食不言,寢不語』呢?」其實,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前,也不能說話。這兩句話不僅是出於禮儀規範,更是前人長期生活經驗積累下的養生之道。「食不言」的原因有三點:1.  使營養充分吸收。
  • 《悟學.第120篇》食不語,寢不言
    鄉黨第十.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參加官府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存放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 孔子說:「食不語,寢不言」簡單易懂,可如今能做到的還有幾人?
    孔子說:「食不語,寢不言」簡單易懂,可如今能做到的還有幾人?文|安聯俗語是一種廣泛地流傳於人們口中的一種語句,它的歷史是十分的久,流傳的範圍也是十分的廣的,在很多地區都有俗語流傳下來。它們不只是有通俗性的句意,而且還會有著一些先賢的短句在裡面,很多的古文都比較長,而且不好背誦。所以勞動人民們就會挑出其中特別有道理的一兩句,用在日常的生活中,這也是廣大的普通人民智慧的體現。「食不語,寢不言。」大家都知道這齣自於孔老夫子的口。我們的先人們單獨把這兩句提出來,成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農村俗語。
  •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大家需要根據節目組導演的事先構思安排走,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暢快淋漓的發表不同的意見。同時,畢竟是在上節目,需要動腦筋思考和記住一些基本思路,不能影響臨場發揮,同時要注意在節目中自己講話語氣、語調和方式,所以擺在桌上吃飯的食物或許可以稱之為「道具」,這和你平日吃飯場景還真的不太一樣,這就是在似乎很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和不真實的狀態中游離著,同時也考驗著眾多嘉賓明星的應變能力和情商,如果嘉賓一不小心說了不妥當的話,雖然後期可以剪輯處理,可是節目組為了追求爭議的效果還是要創造些熱點,讓觀眾熱烈討論的
  • 論語閱讀:「食不語、寢不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怕辣學員只好不吭聲了,為難地看著自己碗裡的辣椒菜。因為我也是怕辣的,深知勉強吃辣的痛苦,所以,我開始覺得「止語」這條規則似乎不那麼人性化,是不是我們對「止語」的理解有偏差呢?我這樣想著,於是開始從造字的角度琢磨起這個詞來。這一琢磨啊,居然發現"止語"和"不說話"的意義差別還真的挺大。先說說這個「止語」吧。
  • 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這個小動作或讓你越吃越胖,很多人經常做
    研究數據現實,吃飯的時候專心的人和不專心吃飯的人相對比變胖的概率降低34%,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做其他的事情,有的人喜歡刷手機,有的人喜歡聊天,這導致自己容易發胖。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這個小動作或讓你越吃越胖,很多人經常做為什麼邊吃飯邊玩手機易發胖?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什麼是「食不語,寢不言」?
    食不語,寢不言。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報導,近日,常州市民劉先生就被一隻完整的蝦給嗆到了。據了解,當天晚飯劉先生一邊吃蝦一邊在跟朋友說話,突然不小心被剛送入嘴裡的一隻蝦嗆了一下,隨即咳嗽不止,在極度難受的情況下他不得不來到醫院求助。
  • 食不言寢不語,海南一小學的無聲食堂,民眾紛紛點讚
    古有名言「食不言」,今有名校「食不語」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食不言,寢不語」,但是在現在很少能夠看到無聲地吃飯場面,更多的是大家一起邊吃邊聊。但是最近在海南的一個名為楓葉國際學校的小學部,卻出現了一種「無聲食堂」,有什麼需求都只需要通過手勢來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做能夠保持食堂的就餐環境比較安靜,同時也能夠滿足正常的就餐需求。
  • 古代言情文:只要看不到她,就食不知味夜不成寢,還老出現幻覺
    古代言情文:只要看不到她,就食不知味夜不成寢,還老出現幻覺曾幾何時,我想要一本小說書都非常困難,而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小說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了,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古代言情文:只要看不到她,就食不知味夜不成寢,還老出現幻覺
  • 老祖宗10條慎言名句: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1.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篇第十》。 吃飯時不交談,就寢時不說話。 2. 言必有防,行必有檢。——《中論》。 說話不可信口開河,做事應當有所檢點。
  • 每天學點國學: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
    【原文】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譯文】孔子說: 我冒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用來思考卻沒有收穫,不如實實在在地學習。"【見解】知識來自於實踐,而不是空想。
  • 日語詞類解析-用言
    3、用言可以通過自身的詞尾變化構成連體修飾語、連用修飾語。4、用言前面可以加連用修飾語。例:買う、喜ぶ、行く、飲む、勝つ、倒す②詞尾為「る」,倒數第二個假名不在「い段」或「え段」。例:知る、切る、作る、分かる小知識:所謂五段動詞,也可以理解為:根據表意需要,詞尾在【あ】【い】【う】【え】【お】五段上進行活用變化的詞類。
  • 讓孩子「食不語」是酒桌禮儀?原來是這幾個原因,大家會錯了意!
    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這「食不言,寢不言」,說的是吃飯時和睡覺前能不說話就儘量不要說話。時代變了,觀念也跟著變了。現在很多的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指點江山,有一種不到唾沫橫飛誓不罷休的感覺。
  • 做人的最高境界: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才是活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苦而不言,方成大器很久以前,森林裡住著有一隻小猴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正因為小猴子不懂得「苦而不言」的道理,才落得如此下場。苦而不言並非是讓你只吃虧,凡事忍讓,而是要你少些抱怨,多些包容。剛開始的抱怨會令人同情,但抱怨多了就沒有人再繼續關心了。所以面對苦難,只有苦而不言才是最正確的做法。說到苦而不言,就不得不提範仲淹了。
  • 從新冠疫情看孔子「八不食」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那麼,從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方面講,食用野生動物是符合我們傳統文化的嗎? 孔子提出『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用現今話講就是:食物腐敗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不鮮嫩的菜蔬不吃;食物變色不吃;變味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醃製儲藏的食品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佐料蘸醬放得不當的不吃;街上攤點的醃臘肉類及涼菜不食。
  • 關於房子的俗語「喪人出棟梁,生人不寢房」,真的有道理嗎?
    那麼「喪人出棟梁,生人不寢房」真的有道理嗎?一.喪人出棟梁通常在一些農村地區,辦喪事的時候會擺一些排場,往往自己家不夠用,常常會借用鄰居的地方或者房子,我們借出房子的時候通常會很樂意,正所謂「喪人出棟梁」,我們把房子借給辦喪事的人,自己家的後代就很容易出人才。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