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吃飯時想到很有意思的事,邊吃邊說,正來勁。忽然老爸一聲吼,「吃飯不要說話!」睡覺時,如果在床上不老實地滾來滾去,老爸的怒號又是少不了。
「老爸為什麼老吼我?媽媽為什麼總說『食不言,寢不語』呢?」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前,也不能說話。
這兩句話不僅是出於禮儀規範,更是前人長期生活經驗積累下的養生之道。
「食不言」的原因有三點:
1. 使營養充分吸收。
如果吃飯時說話,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營養成分難以被人體吸收。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吃飯的時候,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的味道上,能夠增強食慾,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2. 為胃腸減負,預防腸胃疾病。
如果在吃飯時,高談闊論,或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和思考問題,勢必把尚未嚼爛的食物咽下,加重胃腸的負擔。輕則會引起胃病,久之則可能會產生消化系統的潰瘍,患腸胃疾病。
3、避免飲食中的意外。
吃飯時,人的嘴和食管為進食做準備,氣管還要不斷的呼吸,人的神經應當高度協調,才能確保食物不會進到氣管中。而吃飯時說話,很容易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窒息,有生命危險,所以食不言對於避免飲食中不安全的問題也有著一定的好處。
另外,吃飯時說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汙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言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
那麼,為什麼要「寢不語」呢?
睡眠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以使白天一直活動的中樞神經從興奮到抑制,讓大腦細胞和各器官組織得到充分休息,徹底消除疲勞。如果,睡覺前高談闊論,或考慮很多問題,於是久久不能入睡,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影響身心健康。
因此,「寢不語」,即睡眠前不要說話太多,排除頭腦中的一切雜念,使思想平靜下來,次日才能精神飽滿地迎接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