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解答丨為什麼古人說「食不言,寢不語」?

2021-03-04 丹媽講故事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吃飯時想到很有意思的事,邊吃邊說,正來勁。忽然老爸一聲吼,「吃飯不要說話!」睡覺時,如果在床上不老實地滾來滾去,老爸的怒號又是少不了。

「老爸為什麼老吼我?媽媽為什麼總說『食不言,寢不語』呢?」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前,也不能說話。

這兩句話不僅是出於禮儀規範,更是前人長期生活經驗積累下的養生之道。

「食不言」的原因有三點:

1.  使營養充分吸收。

如果吃飯時說話,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營養成分難以被人體吸收。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吃飯的時候,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的味道上,能夠增強食慾,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2.  為胃腸減負,預防腸胃疾病。

如果在吃飯時,高談闊論,或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和思考問題,勢必把尚未嚼爛的食物咽下,加重胃腸的負擔。輕則會引起胃病,久之則可能會產生消化系統的潰瘍,患腸胃疾病。

3、避免飲食中的意外。

吃飯時,人的嘴和食管為進食做準備,氣管還要不斷的呼吸,人的神經應當高度協調,才能確保食物不會進到氣管中。而吃飯時說話,很容易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窒息,有生命危險,所以食不言對於避免飲食中不安全的問題也有著一定的好處。

另外,吃飯時說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汙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言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

那麼,為什麼要「寢不語」呢?

睡眠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以使白天一直活動的中樞神經從興奮到抑制,讓大腦細胞和各器官組織得到充分休息,徹底消除疲勞。如果,睡覺前高談闊論,或考慮很多問題,於是久久不能入睡,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影響身心健康。

因此,「寢不語」,即睡眠前不要說話太多,排除頭腦中的一切雜念,使思想平靜下來,次日才能精神飽滿地迎接學習和工作。

相關焦點

  • 「食不言,寢不語」的真正原因
    至今我們都可聽到人們常常在說「食不言,寢不語」但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時,也不能說話。那麼,為什麼要「食不言,寢不語」呢?  食不言  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食不言」的原因有兩點:  1. 使營養充分吸收  如果吃飯時說話,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
  • (802)「食不言,寢不語」的原因
    閱讀關鍵詞:食不言,寢不語共計 643 字〡建議閱讀時間
  • 「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
    「食不言,寢不語」 真的需要嗎?,寢不語」,意思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影響消化,睡覺前也不與人交流,以免影響到睡眠質量。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食不言是科學合理的。另外,邊說話邊吃飯,不僅容易嗆到,還可能口水飛濺、影響形象,因此,在東西方,食不言也常被認為是文雅、有素質的體現。
  • 俗語說:「食不言,寢不語」,是有科學根據的嗎?
    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時候都會被大人教導「食不言,寢不語」,但是這裡面包含的東西卻是一點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吃飯的時候真的不能說話,其實最傳統的說法是,在吃飯的時候說話很容易被噎著或嗆著,這就是因為在食物進入氣管的時候,一說話就超級容易被嗆到,大家在吃飯的時候最好是不要說話。
  • 《悟學.第120篇》食不語,寢不言
    鄉黨第十.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參加官府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存放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 孔子說:「食不語,寢不言」簡單易懂,可如今能做到的還有幾人?
    孔子說:「食不語,寢不言」簡單易懂,可如今能做到的還有幾人?文|安聯俗語是一種廣泛地流傳於人們口中的一種語句,它的歷史是十分的久,流傳的範圍也是十分的廣的,在很多地區都有俗語流傳下來。它們不只是有通俗性的句意,而且還會有著一些先賢的短句在裡面,很多的古文都比較長,而且不好背誦。所以勞動人民們就會挑出其中特別有道理的一兩句,用在日常的生活中,這也是廣大的普通人民智慧的體現。「食不語,寢不言。」大家都知道這齣自於孔老夫子的口。我們的先人們單獨把這兩句提出來,成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農村俗語。
  • 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這個小動作或讓你越吃越胖,很多人經常做
    研究數據現實,吃飯的時候專心的人和不專心吃飯的人相對比變胖的概率降低34%,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做其他的事情,有的人喜歡刷手機,有的人喜歡聊天,這導致自己容易發胖。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這個小動作或讓你越吃越胖,很多人經常做為什麼邊吃飯邊玩手機易發胖?
  • 論語閱讀:「食不語、寢不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語」是由「言」與「吾」組成,也就是說,「語」的本義是言與我有關的話;那「止語」的意思應該就是,停止言與我有關的話。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就此推出這樣的意思,只要不言與我有關的話,那幫助別人的話應該還是可以言的。比如說,吃飯時,問問老人家喜歡吃什麼,給老人家夾菜。這是助人之言,應該不違背「止語」的本義。再進而思之,「止語」源自於修行。《金剛經》裡有「破我相」之說。
  •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同時,畢竟是在上節目,需要動腦筋思考和記住一些基本思路,不能影響臨場發揮,同時要注意在節目中自己講話語氣、語調和方式,所以擺在桌上吃飯的食物或許可以稱之為「道具」,這和你平日吃飯場景還真的不太一樣,這就是在似乎很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和不真實的狀態中游離著,同時也考驗著眾多嘉賓明星的應變能力和情商,如果嘉賓一不小心說了不妥當的話,雖然後期可以剪輯處理,可是節目組為了追求爭議的效果還是要創造些熱點,讓觀眾熱烈討論的
  • 食不言寢不語,海南一小學的無聲食堂,民眾紛紛點讚
    古有名言「食不言」,今有名校「食不語」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食不言,寢不語」,但是在現在很少能夠看到無聲地吃飯場面,更多的是大家一起邊吃邊聊。但是最近在海南的一個名為楓葉國際學校的小學部,卻出現了一種「無聲食堂」,有什麼需求都只需要通過手勢來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做能夠保持食堂的就餐環境比較安靜,同時也能夠滿足正常的就餐需求。
  • 什麼是「食不語,寢不言」?
    食不語,寢不言。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報導,近日,常州市民劉先生就被一隻完整的蝦給嗆到了。據了解,當天晚飯劉先生一邊吃蝦一邊在跟朋友說話,突然不小心被剛送入嘴裡的一隻蝦嗆了一下,隨即咳嗽不止,在極度難受的情況下他不得不來到醫院求助。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讓孩子「食不語」是酒桌禮儀?原來是這幾個原因,大家會錯了意!
    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這「食不言,寢不言」,說的是吃飯時和睡覺前能不說話就儘量不要說話。時代變了,觀念也跟著變了。現在很多的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指點江山,有一種不到唾沫橫飛誓不罷休的感覺。
  • 古人云「食不言」,這話太對了
    關於氣道異物已經寫過了兩篇文章了:咳嗽咳出來的雞骨頭氣道不能承受的異物大家對氣道異物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可有小夥伴提出來一個問題:吃飯的時候食物為什麼不會吃到氣管裡面去?簡單的說就是在正常情況下,當人們飲水、進食時,會厭會把聲門及氣管口蓋住;而當人們開口說話時,它又會抬舉起來,使聲門和氣管口敞開。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這裡我們回到《道德經》的一開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其實和這一篇中說的「知者不言」有類似的意思,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真正的智慧無法言說呢?
  • 老祖宗10條慎言名句: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1.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篇第十》。 吃飯時不交談,就寢時不說話。 2. 言必有防,行必有檢。——《中論》。 說話不可信口開河,做事應當有所檢點。
  • 百科解答 | 蜘蛛為什麼會吐絲?
    在這裡,我們每天花3分鐘,學習趣味百科小知識,解答孩子內心世界的十萬個為什麼,拓展孩子的眼界思維
  • 非禮勿言又指的什麼?自己的東西扔了再羨慕別人
    常說的「非禮勿言」中又有哪些禮呢?孔子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任何言行,只要合「禮」,就會「合理」,而別人聽著就會舒服,就不會被人說三道四,相反,不合「禮」的話,就顯得沒有規矩,沒有教養!《論語·鄉黨》說:「食不語,寢不言。」「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吃飯、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 孔子為什麼堅持「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鋪蓆子,坐在蓆子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坐的席擺放得不端正,不就坐。「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古人這麼說是啥意思?
    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如今還適用嗎?在中國古代,俗語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在當時使用俗語的人非常多,俗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易懂。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那麼古人想通過這則俗語傳達什麼樣的意思呢?要知道在古代鐘錶還沒有問世,所以人們對時間的判斷能力還相對較弱,當時時間的計量單位還不是小時,而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