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算是斯文?非禮勿言又指的什麼?自己的東西扔了再羨慕別人

2020-12-22 吳先生講故事

一個人怎麼能算言語斯文?常說的「非禮勿言」中又有哪些禮呢?孔子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

任何言行,只要合「禮」,就會「合理」,而別人聽著就會舒服,就不會被人說三道四,相反,不合「禮」的話,就顯得沒有規矩,沒有教養!

《論語·鄉黨》說:「食不語,寢不言。」「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吃飯、睡覺的時候不說話。吃飯的時候唾沫四濺睡覺的時候,絮絮叨叨,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大聲喧譁,諸如此類,都是失禮失儀、極不文雅的。有些人看到國外飯店裡的食客安安靜靜,機場車站秩序井然,於是感嘆西方人文明,覺得我們不如人。卻不知我們中國最講究的「禮」,就是極其文雅的秩序之美!為什麼現在反而遭人嘲笑,正是因為我們失了自己的禮儀。可一旦我們現在有誰聊聊那些被丟棄的禮儀,立刻會被人歸結到「老掉牙」「落伍份子」那一堆裡去。這邊羨慕人家,那邊丟了比人家還高明的寶貝,悲傷的眼淚都沒地方掉。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人不知道榮辱羞恥,說錯話、做錯事也不覺得羞恥,這才是最大的羞恥!再看《禮記·曲禮上》,裡面有與長輩或上級說話的方式。除了態度恭敬,溫言軟語之外,古人還會遵守這些禮儀:「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日常情況,與長輩或者老師說話,必須等他們表述完畢,才能說話。向別人請教,要站著說話。有些禮儀現在的確沒必要墨守成規,但聽別人把話說完,不打斷,不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卻是最起碼的。別小看這個禮儀,為此受罪而不自知的人太多了。「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長輩問話,不能夠 「不辭讓」,也就是不謙虛,衝口而出,好像 「捨我其誰」一樣,這是不合「禮」、沒有教養的。

老實說,上面這兩條還真是最重要的。放到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不過古人還有不少規矩,似乎就可以「從寬」了。

「長者不及,毋傀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長輩說話,沒有提及你,你就恭恭敬敬地聽。自己要發言,就不要重複別人講過的話或者跟別人一樣的話。「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在路上遇到長輩、領導,小步跑過去,站穩了,拱手行禮。他們問話,你就回答,沒有問話,你就告退。「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街上或者馬路上遇到熟人、朋友,不要隔著馬路講話。

總之,能夠遵守以上幾點言語之禮儀,基本算是不粗鄙、不淺薄了。何況這也並不複雜,也不難,只要你願意,就一定能做到。

相關焦點

  • [打卡]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英語怎麼說?
    《美語寶典》第171期周一到周五發布‍‍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and speak no evil非禮勿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to turn a blind eye to something that is legally or morally wrong.Can the philosophy that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and speak no evil」 really help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 忍不住又撇了一眼,你怎麼那麼喜歡看別人的手機?
    玩的是什麼遊戲啊?這個遊戲還挺好玩的!不知不覺,你盯了別人的手機看了十幾分鐘,等到別人發現你時,往往會給你贈送一個白眼,附加一句「你看什麼看,自己沒手機嗎?」。無聊的時候會看,玩手機的時候會看,放下手機的時候還是會看,總之是只要你旁邊有個人,並且拿著手機或者電腦,不管裡面放的是什麼內容,你都會不自覺地去瞟它幾眼。就像是身邊有個大帥哥,誰不想多看他幾眼一樣。
  • 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如果我們懈怠了、懶散了、放縱自己了,誠敬之心沒有了,我們成聖成賢就談不上了。所以用功就好像練兵似的,平時就要練,否則一到戰場,一定是潰不成軍。練兵要有兵器,這個武器是什麼?後邊寫「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這是在歷史上舉出了三位賢人,第一是顏回,孔老夫子最讚賞的學生,他有「四勿」。
  • 約束自己、不責備別人,就是在行「仁」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一章講顏淵來問仁,孔老夫子引用古時的成語「克己復禮」來回答。在《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為仁,是古代的成語,孔子引用它來回答顏子的提問。這一章問答被學者稱為孔顏傳授切要之言,就是最重要的對話。克己復禮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克。己復禮。克當「能」字講。
  •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戰勝別人更重要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這個禮,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禮貌、禮儀,而是周代的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禮樂文化,是華夏民族重要的基礎,人們要通過禮來克制自己,使自己達到「仁」的境界。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
  • 被長輩指指點點,自己被貼上斯文拘謹的標籤!心中難受!
    問題:這次回家過年,遇到親戚,他們老是說我斯文,想起以前遇到長輩時,就是那些叔叔阿姨級別還有以上的人,他們總是會說哎呀,這個妹子長得很斯文啊,做事說話什麼的很斯文啊……,這個是在誇我呢?還是說我的舉止行為太拘謹了?
  • 斯文的孔子被學生氣得飈「髒話」,話很難聽卻變名句寫進《論語》
    孔子在中國有多出名就不用說了,身為儒家的創立者,孔子一向主張「克己復禮」,講究「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什麼事情都要文雅著來。但斯文的孔老先生,也有一回被他的學生給氣得直飈「髒話」,話很難聽,卻變成了名句流傳至今,家喻戶曉。
  • 「語言遊戲」:大學中庸論語中的「言」(部分)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法語之言,能無從乎?」
  • 「分享」還是「扔東西」的反思
    昨天有輝友在群裡發了篇文章,題目是「你有沒有莫名其妙的往群裡扔東西」,心想著往群裡扔什麼東西呢?好奇點開文章看了看:原來是她之前的一個領導比較愛學習,經常把一些內容連結一聲不吭地分享到群裡。但是從她和的幾個同事的反饋來說看得很少。在作者看來這不是分享而是「扔」東西。
  • 最糟糕的交流:只顧著自己喋喋不休,不給人家多說的機會 明白四達 昨天
    《論語》中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也常被稱為「四不和尚」,當我們視聽感覺器官不可使用後,交流唯一可依賴的就是我們的心。(此文昨天發出忘記加原創,故重新再發一次,已看過可忽略,造成不便,表示歉意。
  • 成語典故:來而不往非禮也
    「來而不往非禮也」,表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應當作出友好的反應,否則是不合乎禮節的。簡單來說,就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往的意思。可理解為不能白白接受別人的恩惠,自己應該有所回報;也可表示為不能白受了別人的欺負,一定要把自己的損失找回來。
  • 什麼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娃舔著臉羨慕別人的樣子太丟人現眼了
    但羨慕是人的天性,不管你是誰?你多大?是男是女?都會有「羨慕」別人的時候。只不過長大後的你有了「羨慕」的想法後,學會了控制自己不表露出來而已。1.別人有的,我娃也要有:看著孩子一臉諂媚樣,總有人於心不忍,生怕孩子受了癟,比別的娃「矮」一截。於是,別的娃有的自己娃也要有,又不是什麼太貴的東西。
  • 不要羨慕別人,過好自己,讓別人來羨慕你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也許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小孩子羨慕大人的成熟,大人羨慕孩子的純真率直,普通人羨慕名人的卓越尊顯,名人們何曾不羨慕普通人的平凡簡單。羨慕之心,人皆有知。很多時候,我們是個遠視眼,總是遠遠的看著別人的生活,卻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幸福。
  • 「曾三顏四,禹寸陶分」中顏四指的什麼?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讀到本章,讓人想起清代書畫名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寫過一副對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八個字四個典故。曾即孔子弟子曾參。他說過:「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複習三個方面,此為「曾三」。
  • 「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四不為,五不親」,是什麼意思?
    「二不休」指人生中不能停止做兩件事。第一不能停止學習,有句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學到八十不叫巧」。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加強修養的過程,每個人在人生的路上都在不斷地修正自己,學海無涯,只有不停止的學習才能提高自己。
  • 克己復禮是化被動為主動,而不是克制自己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整部《論語》孔子本人最想闡述吾道一以貫之的時候就是問曾參那次,可惜曾子那時還是太年輕啊!之後有很多人問仁,夫子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正所謂因材施教嘛。但是作為孔子默認的衣缽繼承者,顏淵問仁那就非同凡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