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做咖哩薯泥,感受濃濃印度風味,做法原來這麼簡單,太好吃了。
女朋友愛吃薯泥,加上她最近正熱衷於減肥,晚餐常吃薯泥取代一餐,因此家裡的薯泥需求量增加不少。
為了滿足她對薯泥的渴望,我這陣子在家一頭栽進烹調薯泥的研究。
我看了網上許多薯泥料理的食譜教程,並一一試驗、比較之後,研發出一個可以用最輕鬆的方式、最簡單的材料,做出美味薯泥的撇步。
隨著做薯泥的功力提升,原味薯泥已經無法激起我的烹飪熱情,想來點變化。怎麼變化呢?我想起了「咖哩飯」--
對啊,咖喱飯裡面的靈魂食材正是馬鈴薯,可見『咖哩』和『馬鈴薯』應該是好朋友,為什麼不摻在一起做『咖哩薯泥』呢?
這天午睡起來,我興衝衝地走進廚房,備好料,準備把這個突如其來的念頭做出來,送給舌頭嘗嘗,要是成功,再「進貢」給女朋友。
我選用的是澳洲馬鈴薯。我習慣一次做一大碗的薯泥,可以吃上好幾天,所以通常預備10個馬鈴薯的量。
準備材料:
馬鈴薯10個、蛋黃3個、咖喱塊1粒、熱牛奶1杯、九層塔4葉、蒜頭5瓣、黑胡椒適量、鹽2匙
將馬鈴薯削皮、切塊之後,稍微清洗並浸泡一下。接著,倒掉水,再加入乾淨的冷水,從冷水煮起--有些人習慣用電鍋蒸馬鈴薯,但因為我會趁馬鈴薯加熱過程中調味,用煮的比較容易把調味料吸收進去,更加入味,因而採用水煮。
然後,在水中加入2匙鹽,並且將5瓣蒜頭拍裂加進去一起煮,有助於提味。喜歡蒜味的朋友可以多加幾瓣無妨,在煮的過程中,鍋中會飄出迷人的蒜香,令人胃口大開。
水滾之後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煮個10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
熄火後,先拿筷子戳戳看,確認是否熟透。一旦熟透,把水倒掉,就可以拿出工具,把塊狀的馬鈴薯壓成泥(沒有壓泥器的話,用一般的湯匙也可以)。要記住,不要等馬鈴薯冷卻之後再壓泥,這樣不但會壓不太動,而且接下來的調味也不容易吸收。
壓泥時,趁熱加入一塊奶油及咖哩塊一起壓,儘可能壓得細碎、均勻,口感才會綿密。
馬鈴薯剛起鍋時進行壓泥,因為溫度高的關係,相當鬆軟而好壓。但壓著壓著,溫度漸漸下降,你會發現馬鈴薯泥越來越濃稠,幾乎攪拌不動。這個時候,預備一杯熱牛奶,邊壓邊將熱牛奶倒進鍋中,調整到你覺得合適的鬆軟度即可。
如果想增加馬鈴薯泥的營養價值,並且幫它上點顏色,可以準備幾個雞蛋,取出蛋黃,倒入鍋中一起壓泥、攪拌。我的經驗是2個馬鈴薯配一個蛋黃,這樣的比例是比較適中的。今天冰箱裡只剩3個雞蛋,不得不將就一點,派它們撐撐場面。
另外,各項佐料的量及比例,個人覺得沒有一定。我在壓泥時,會邊壓邊嘗味道,少了哪一味就加什麼料,調配到舌頭點頭為止。
最後,灑上適量粗粒黑胡椒後,充滿濃濃印度風味的咖哩薯泥便大功告成啦!
正好陽臺種的九層塔差不多可以採收了,順手摘了幾葉當擺盤,想說既然是口味比較重的薯泥,配上一點辛香料應該不為過吧?
一上桌,雖然色澤跟原味薯泥比起來,是差了那麼一點,讓女朋友遲疑了一會。但她一嘗之下,也豎起大姆指,頻頻稱讚,太好吃了,馬上吃到碗底朝天。
平常在西餐廳才吃得到的薯泥,在家也可以輕易做出來,味道不輸餐廳。喜歡咖哩味的朋友,不妨試試我的「咖哩薯泥」食譜。
好啦!食譜就寫到此,如果您有任何建議、指正,或是曾做過其他風味的薯泥料理,也希望在下面留言區分享給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