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雕像,濃縮了客家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020-12-20 炳宇雕塑藝術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詞句長短不定,句式簡短,韻腳多變,節奏明朗輕快。這些童謠與客家民謠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

農耕文化雕塑,客家母親雕塑,鑄銅雕塑
人物銅雕像,客家母親雕塑,民俗雕像

客家戲曲,從源流分,可有這麼三種:(一)來源於當地民歌,綜合其他藝術形式,吸收兄弟劇種養分而發展起來的本地戲曲劇種,如:採茶戲、山歌戲等。(二)外地傳入當地而逐漸地方化的劇種,如:漢劇、傀儡戲等。(三)外地劇種而以原來形式流傳於客家地區的。如:祁陽戲、京戲、越劇、贛劇等。

客家文化雕塑,古代民俗雕塑,廣場雕塑
客家文化雕塑,人物浮雕牆,鑄銅雕塑
客家母親雕塑,農耕人物雕塑,鑄銅雕塑

作為豫菜的發祥地,北宋時期開封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對客家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顧問,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到福建省龍巖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

迎親娶親人物雕塑,人物銅雕像,戶外擺件
合家歡雕塑,聊天人物雕塑,民俗人物雕塑

考察歸來,他深感客家飲食文化,民俗文化與中原及開封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脈相承,客家飲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飲食特色的又屬廣東地區的東江客家菜,東江多山川地貌,氣候和物產條件與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

客家母親雕塑,花崗巖石雕人物,廣場雕塑
客家母親雕塑,傳統文化雕塑,民俗雕塑

東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類為主,所謂「無雞不清,無鴨不香,無肉不鮮,無肘不濃」所重皆為陸生肉類。菜餚風格上也和中原一樣,講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樸,以鹽定味,以湯提鮮,力求酥爛香濃。烹調方法多樣,尤以北方常見的煮、燉、熬、釀、燜等技法見長。

推磨人物雕塑,古代民俗雕塑,鑄銅雕塑
成語故事相夫教子雕塑,人物銅雕像
私塾教書先生雕塑,小學生雕塑,校園雕塑

客家擂茶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宋代在中原地區已流行擂茶,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後來隨著南宋滅亡,中原的擂茶文化只剩客家人和日本人的沫茶所保留。南宋詩人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中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以證明研麻,泡茶款客,已是當時江南地區的一種風俗。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書於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紀勝.茶坊》中出現的「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相關焦點

  • 了解「客家文化」本土文化及歷史發展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藝術、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三種文化特質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
  • 「交春」「接春」豐富多彩的客家人立春習俗
    客家人不僅具有語言上的獨立性,更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客家的立春習俗豐富多彩,以下介紹的就是客家常見的立春習俗。交春贛南、閩西地區的客家人習慣將立春這一節氣稱之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節氣的三侯(五天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來的時刻。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茂名黃銅雕塑豆漿玻璃鋼仿銅民俗文化雕像價格
    -茂名黃銅雕塑豆漿玻璃鋼仿銅民俗文化雕像價格另外豆漿裡的皂還能夠溶解暖瓶裡的水垢,喝了會危害人體健康。-茂名黃銅雕塑豆漿玻璃鋼仿銅民俗文化雕像價格磨豆漿屬於銅雕的一種,人們常常草地看到這樣的雕塑。在草地擺放這樣的雕塑具有美好等意義。在定製磨豆漿的時候,需要先敲定後雕塑圖紙。需方可以選取這張雕塑圖。靈鑫雕塑會依照終圖紙計算價格。例如高1米以下的磨豆漿,價格一般在1萬左右。依據確定好的圖紙,首先購買色調好的石料。磨豆漿加工好後,為了運輸安全,我們一般使用要重新製作進行包裝。
  • 民俗:如果您的伴侶是客家人,您該如何更好地融入她的娘家呢?
    除了好吃的客家菜餚之外,客家人的文化也是十分的出色,作家,音樂家人才輩出,而且客家還有自己的客家話語言,雖然有些地方的口音和內容與白話,潮汕話有些相似,但還是有別於其他,是客家自己獨有的語言文化。而客家人主要在廣東的分布有惠州,梅州,韶關三地,當然,江西,福建,臺灣等地也有客家人的分布,另外,不少華僑客家人都是在梅州出去的,所以梅州的客家也被稱為世界客都。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客家捆粄說起客家人,總讓人以為是少數民族,其實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如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邊區等地,還有大量遷到海外。對於客家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如今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客家」這個詞僅僅作為一個稱謂,畢竟以上提到的部分地區,客家人才是原住民。
  • 客家人是這樣過中秋的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亦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是我國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客家民間通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 【新時代 中國年】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寓意吉祥寄託期盼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何詠輝 楊燁 任超 卜亮 崔龍 李峰)今天(2月20日)是大年初五,在西安的一些景區景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寄託人們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
  • 傳承民俗文化、中西合璧煥新生……鹿港大宅、高雄客家文物館這些...
    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於1973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築物和部分家具,館內陳列收藏了社會各界捐贈的六千多件文物,包括清代時期的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及民俗文化藏品等,可見清末民初臺灣庶民至上流社會的生活縮影。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作者 王堅  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該市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 麒麟舞深圳客家人的精神圖騰
    (鍾偉榮 攝)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之獸,客家人視之為精神圖騰,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麒麟形象為主題的舞蹈,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的擬獸類舞蹈,這類舞蹈到唐代日益成熟,在客家人歷次南遷過程中保留並逐漸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麒麟舞,表達著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 【客家飲食民俗】客家美食——竹筒飯,沒吃過就不要說你是客家人!
    客家飲食民俗飲食民俗是重要的烹飪文化遺產,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傳承性、對客家人的禮儀、道德、行為規範有深刻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是窺視客家社會心態的窗口,主要體現在日常飲食,歲時節日飲食,宗教信仰活動和社交、婚嫁、生喪等活動中。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 洛陽——客家人的根親文化聖地
    洛陽不僅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更是客家人刻骨銘心的根親文化聖地。「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有血緣和地緣上的聯繫是大家的一致共識。位於河洛大地中心位置的洛陽是客家始祖最初主要的遷出地,加上受當時洛陽都城地位的影響,洛陽因而成為客家人魂牽夢縈的故鄉。  第一,洛陽是客家人最初主要的遷出地。
  • 國慶中秋寺平古村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國慶中秋寺平古村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 客家文化、川西民俗、千人祈福……過一個有特色的新年
    兒歌中唱的就是過年的民俗,這也是很多人心裡最早對於年味的記憶。古鎮之古,古在民風民俗,這裡也正是年味最濃的地方。而豐富的民俗活動,千姿百態的民俗表演,也是遊客了解古鎮風土人情、感受古鎮悠久歷史的最佳途徑。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成的安仁,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古建築群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川西建築文化精品」。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山公盆景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因此其中的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都是微型的,微塑的山公雖小,但可從小中見大,就山公人物來說,言行舉止與五官神情十分逼真,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裝下150以上個山公人物,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石灣藝術陶品是從日用品和建築陶器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誕生在民間,成長在民間,表現出原汁原味的嶺南風情。
  • 追尋客家人的飲食特色,「靠水吃水」,感受客家人食魚文化
    追尋客家人的飲食特色,「靠水吃水」,感受客家人食魚文化大家好,我們今天來繼續來說說客家人的菜。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魚。江河湖海湧塘溪潭,遊動著無數或有名字或叫不上名字的魚。山水懷抱下成長的魚,味道當然特別鮮美,客家人又怎會不愛吃魚?整個人類社會,大概都是吃著魚進化到今天的。據英國科學家麥可·克羅夫的研究,魚類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類早期的進化中有著重要作用,為人類健康提供了最基本的營養。在世界各地的考古發掘中人們會發現,祖先的生活遺址中有大量魚類和貝類的殘骸。靠海吃海也好,靠山吃山也罷,擇水而居還是少不了,以魚為餚也同樣少不了。
  • 四川儀隴客家人笑迎八方遊客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鑼鼓喧天,演員踏著鼓點節奏,變換著各種動作……四川省第十一屆鄉村文化旅遊節開幕在即,導演李曉燕正細緻耐心的在丁氏莊園停車場向演員教授《迎賓舞》。動作規範,場面大氣,讓人感受到儀隴客家人熱情好客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