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詞句長短不定,句式簡短,韻腳多變,節奏明朗輕快。這些童謠與客家民謠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
客家戲曲,從源流分,可有這麼三種:(一)來源於當地民歌,綜合其他藝術形式,吸收兄弟劇種養分而發展起來的本地戲曲劇種,如:採茶戲、山歌戲等。(二)外地傳入當地而逐漸地方化的劇種,如:漢劇、傀儡戲等。(三)外地劇種而以原來形式流傳於客家地區的。如:祁陽戲、京戲、越劇、贛劇等。
作為豫菜的發祥地,北宋時期開封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對客家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顧問,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到福建省龍巖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
考察歸來,他深感客家飲食文化,民俗文化與中原及開封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脈相承,客家飲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飲食特色的又屬廣東地區的東江客家菜,東江多山川地貌,氣候和物產條件與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
東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類為主,所謂「無雞不清,無鴨不香,無肉不鮮,無肘不濃」所重皆為陸生肉類。菜餚風格上也和中原一樣,講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樸,以鹽定味,以湯提鮮,力求酥爛香濃。烹調方法多樣,尤以北方常見的煮、燉、熬、釀、燜等技法見長。
客家擂茶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宋代在中原地區已流行擂茶,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後來隨著南宋滅亡,中原的擂茶文化只剩客家人和日本人的沫茶所保留。南宋詩人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中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以證明研麻,泡茶款客,已是當時江南地區的一種風俗。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書於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紀勝.茶坊》中出現的「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