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理論筆試考察中,該知識點屬於教育學中的常考考點,因此需要大家重點備考。考察時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考察,通常會在題幹中給出分類標準讓其選出類型,或者給出課程類型讓大家選出以下不屬於這個課程的優點或者缺點的是哪個選項,以及概念判斷,有時也會出現簡答題,比如說請簡述學科課程的優缺點,備考時大家可以根據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進行理解識記,在考試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口訣和關鍵詞做題。
課程的類型較多,①按照學科固有的屬性來劃分,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②按照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③從課程計劃對課程設置實施的要求來劃分,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④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⑤根據課程任務,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⑥根據課程呈現形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但在考試過程中考察學科課程、經驗課程、綜合課程偏多,接下來我們重點來學習這三個。
(一)按照學科固有的屬性(不同的內容)來劃分,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1.學科課程也叫分科課程(關鍵詞:強調知識結構和體系)
(1)基本內涵: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
比如:現在學校中的語文課、數學課;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學科課程的雛形;古希臘的「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和「七技」(騎馬、遊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吟詩)都可以說是最早的學科課程。
(2)代表人物:孔子(修訂六經,按學科分類)、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等。
(3)優點:①重視每門科學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②有助於學生學習和鞏固基礎知識,也易於教師教授知識。(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課程來理解它的特點)
(4)缺點:(忽視人的因素)①不重視相互聯繫,造成和加深學科的分離;②不利於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③忽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2.經驗課程也叫活動課程或生活課程(關鍵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愛好出發)
(1)基本內涵: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2)代表人物:杜威(寓教於樂,忽視邏輯)、克伯屈
(3)優點:①強調學習者當下的直接經驗的價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②主張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和教育。
(4)缺點:①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②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影響了系統的知識學習。
(二)按照課程內容的組織(組合)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1.分科課程(單科形式,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分科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本質是一致的,但是劃分的標準不一樣。)
2.綜合課程(把兩門或兩門以上那個課程和在一起,注重學科之間的關聯性)
(1)基本內涵:主張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內容合併起來組成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是基於各門學科內在聯繫編制而成的課程;是針對學科課程而言的。
比如:小學的自然課(生物、化學、物理、天文);社會課(歷史、地理、經濟、政治)。
(2)代表人物:懷特海
(3)優點:①體現了文化或學科知識間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的發展需求;②有利於學生把來自學術與非學術領域的知識、技能整合起來,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問題;③有助於減少科目繁多的現象。(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
(4)缺點:①忽視每門學科自身邏輯;②教材編寫、教師授課以及學生評估方面困難。
(5)基本形式:(在這一部分會給大家給出一些例子讓大家反選課程類型,所以這部分內容大家需要對比他們之間的不同點進行理解學習,在這給大家呈現一個表格進行對比)
例題:小學開設的科學、藝術課程,其課程類型屬於( )。
A.分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經驗課程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程的類型。綜合課程的課程特點是學科整合,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繫,其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題幹中小學開設的科學藝術課程是將兩門或兩門以上與科學、藝術有關的課程內容綜合到一起,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繫符合綜合課程的特點。
A選項,分科課程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其課程的主導價值是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
C、D選項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這種課程打破了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從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出發,是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
以上就是關於課程類型中的學科課程、經驗課程以及綜合課程,大家結合一些例子,以及一些關鍵詞理解記憶,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