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並不喜歡學校,當初上學和現在上班的心態差不多,早上一睜眼,就處於開始失血模式,滿是望眼欲穿的疲憊,我想,天下學渣大抵如此吧?
我不喜歡學校的原因如下:
1、學習很無趣,要麼是義務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枯燥乏味,要麼是我的態度不端正。
2、老師很無聊,除了逼迫我學習,還是逼迫我學習,就是沒和我一起打過遊戲機。
3、因為學習無趣,老師無聊,學校像肖申克監獄,我只能用陽奉陰違來救贖自己。
從小學到高考,我是在不斷的抗爭與妥協中掙扎過來的,最後考大學不是因為對學習有興趣,而是中國人獨有的面子文化拯救了我,如果同學都考上就把我剩下,我沒臉參加未來的同學聚會,所以只能忍辱負重的走進考場。
我天性嚮往自由,而學習只和自律有關,那時我可沒聽過自律是最大的自由這種狗屁雞湯,我理解的自由就是不學習,最好連學都不用上,我甚至一度羨慕班裡因貧困而輟學的同學。
我的態度有一定代表性,中小學生對學習的意義沒有太高的認知,不能感悟學習和人生的聯繫,因為那個年紀根本不懂人生,所以學渣就是簡單的提不起興趣,即便學霸,也多是為了考名牌大學而學習,很多高考學霸一到大學,成績就直線下降,證明他們也沒什麼太長遠的人生規劃,腦子都用到算題上了。
學生對教育持有這種認知,老師功不可沒,絕大多數中小學老師,只想讓你考更高的分數,將來考上大學,至於你的歡樂憂傷恐懼、個性癖好甚至性取向,都和她們無關。
這就是中式教育的特點,接受與被接受、秩序感和服從性的重要遠遠大於趣味,與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相違背,導致中小學生的自律性普遍不高。自律不行,就要求學校和老師繼續提升管教約束的強度,最終導致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陷入貓和老鼠的尷尬境地。
所以,黑龍江鶴崗男孩鍾美美模仿老師的視頻,才具備了火爆全網的認同基礎,說明全國老師差不多。
鍾美美模仿的女老師,有點兒誇張,老師又不是唱京劇的,沒幾個女老師有翹蘭花指的習慣,因為蘭花指一翹,就進了高於生活的藝術範疇,畢竟叫你模仿沒叫你超越。可鍾美美的模仿並不違和,女老師把學生當學畜的氣質,被他捏的又穩又死。
別說你沒被老師佔過體育課、美術課等非考試科目,我老師連自習課都佔,就為多講幾道黃岡題;也別說你的老師沒站在講臺上緊繃叉腰肌對下面扔過粉筆頭,我都挨遍了晴天霹靂掌和腦門一陽指。
反正教過我的女老師,和鍾美美的再現藝術差不多。記得當年自習課上,學渣最害怕的不是與學霸不斷拉大的分數,而是班主任的黑色鏡框突然貼在教室後門的玻璃上,那種刺激堪比白日聊齋,全班頃刻間鴉雀無聲,只覺妖雲密布,大劫將至。
尤其我這種在自習課上除了自習什麼都做的學生,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一旦發現黑色鏡框貼上玻璃,就自覺走出教室,背靠走廊牆壁,用標準軍姿低頭站好。學生時代,就是我的艱苦歲月,我經受過無數次從走廊長徵到辦公室的暴風驟雨,任由屈辱在我稚嫩的臉龐刷出兩條滄桑的河道。
我的老師有男有女,他們愛好不同,在揍學渣上態度卻出奇一致,直接導致我的諸多學科都是體育老師教會的。當然,老師脾氣和地域有一定關聯,北方老師比南方老師脾氣火爆,看你不順眼真不慣著,尤以鍾美美所在的東北為甚。
可以說,沒打過架的東北男生和沒揍過學生的東北老師,在東北都是不值得珍惜的珍稀物種,至少在我上學的年代如此。
看過鍾美美,作為一個走上社會多年的老男人,隔著屏幕仍能感受一波又一波老師身上散發的寒氣,說明鍾美美模仿的很到位;而無數已經走上社會的成年人,掐著手機為鍾美美點讚,那就不是鍾美美模仿像不像的問題了,為啥全中國老師都讓人感同身受?
我說些實話,並非對老師不敬。中小學老師,教學責任單一,保證學生分數就可以,至於素質教育要求之授業、傳道、解惑、樹立價值、塑造人格,做的並不到位;老師非教學因素反倒負擔更多,如攤派非教學任務、處理和家長的人情關係、應付檢查的形式主義等。
在唯分數論的教學體制中,不能對老師要求過多,所以也不能判定老師教你怎麼把題做對屬於失職。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社會的螺旋式前進,穩紮穩打式的發展,更需要大量秩序感強、服從性高的守成型人才,至於少數調皮搗蛋的天才,駕馭成本更高,導致個性化教育難以大規模推廣。
所以我們教育要圍繞現實需要,不管是填鴨式還是勒令式教學,可以理解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訓練,造成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組成一條指令級鏈條,而不是可以扁平化溝通的網格,這與教學內容是什麼無關。
中小學生處在指令鏈條的底端,沒有和整個教育體系平等對話的資格,感覺個性受約束,會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比如鍾美美模仿老師的內容,帶著諷刺的喜感,就是這種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
所以,有自媒體爆料鍾美美所在學校看到視頻後,和鍾美美談了談,引導他表達正能量,引起了軒然大波。哪怕後來證實這是一條假消息,也沒擋住網上引發了新一輪的諷刺和群嘲。可見,對老師和學校有看法的不止鍾美美一個孩子,還有很多曾經是孩子的成年人,包括我在內。
人總是會變的,走上社會多年後,不知為何,我越來越懷念母校和老師,年歲越大懷念越濃。
剛走上社會時,發現大家都客客氣氣,讓我有了受到真正尊重的錯覺,甚至一度開始膨脹,我行我素放飛個性,覺得一隻老鷹終於衝破籠子,可以主宰天空了。再後來,不管是給私人老闆打工,還是在國企和機關工作,我都沒再遇到可以指著鼻子斥責我的人,更別提拎著我脖領子的人。
這個成長和醒悟過程中,沒有幾人對我說真話,幾乎所有做人道理都是我用機會喪失、緣分錯過、頭破血流換來的,而給我下絆子的阻礙,都是那些客客氣氣。
也有個別斥責我的人,當然是老闆或領導,但他們斥責我的動機,只是我犯的錯誤影響到了他們的業績或政績,不像老師那樣,是因為我犯的錯誤最終影響我自己。所以,在社會上受了太多階層碾壓式委屈後,回頭再看學校受的委屈,可以稱之為命運拯救了。
我懷念學校和老師,也是懷念最美好的時光,除了溫馨回味,還有一些虛度光陰的遺憾。
甚至一度抱怨老師當初揍我揍的還不夠狠,沒有揍醒我的靈魂,因為普通本科的學歷讓我在追求成就的道路上愈發艱難,而年歲和精力又讓我繼續提升的空間所剩無幾。幾乎所有討厭學習的孩子,將來都會產生類似感觸。
成熟的過程,就是與過往和解,這個過程讓我過濾掉很多狹隘的偏見。
我想說,唯分數論,在競爭越來越殘酷的今天、在階層逐漸固化的現實中,是普通人有限又有效的翻身途徑,高考仍然是中國最公平的競爭。在我們多數人並不具備高度自律性的青少年時期,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老師們強制性的管教方式,所謂玉不琢不成器。
她們的收入,沒法和房產金融演藝那些高薪職業比,僅是中等工薪,但她們承擔的責任,卻關係到無數孩子一考定終身,甚至關係到一個貧困家庭能不能翻身,所以她們每次站在講臺上對學生的訓斥,都是一片責任心,是一種溢價付出。
而如今倡導的溫室教育培養了太多玻璃自尊,未必是好事。有學生可以脆弱到因為一篇作文而跳樓,或因為考卷被沒收而自殺,雖然是個例,但這種個例在我的年代也根本沒有。很難想像溫室中培育出來的花卉,突然走上社會後,如何經受比過去更嚴酷的風吹雨打。
大環境決定了很多因素僅憑人力改變不了,所以網上那些指責老師素質低教學粗暴的聲音,並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苦心,如果學生自律性很高,何須如此管教?很多人的成績的確是管出來的,自律性高的孩子畢竟鳳毛麟角。
中國老師是可敬又可愛的一群人,也許她們能力有限,教學方式不那麼完美;也許她們不是達則兼濟天下、處處都能為人師表的大儒,甚至還藏有一些私心,但沒有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學生成績好,這點毋庸置疑。她們力爭為我們考上大學創造條件,已在現有教育體制內,盡到了個人最大的責任,不能把教育現存的問題,都讓她們承擔,她們也是普通人。
我特別盼望哪天晚上夢見自己回到學校走廊裡罰站,夢見老師再揪一次我的脖領子,那些當初讓我膽戰心驚的場景,成了心能得到休息的避風港,醒後仍然感覺溫馨。
夢裡老師的樣子,仍然年輕。
鍾美美是一面鏡子,有人從這面鏡子裡看到了教育問題,眾生百態,也有人從這面鏡子裡看到了無以回報的師恩,和回不去的快樂時光。
近日,我在班級群裡看到同學分享了一位老師的近照,莫名酸楚,白髮和皺紋已經爬上了她的臉頰,腰杆也不如當年窈窕。不知她現在還有沒有力氣再擲一次粉筆頭,如果可以,我特別想站在她面前,對她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