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寧:公共文化陣地服務 搭準群眾需求脈搏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近年來,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的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以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越來越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和好評,目前,中心開展的陣地服務有講壇、戲曲、音樂等,其中,星期音樂會平均每場上座率在80%,特別精彩的的場次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長藝書苑一年有364天對外開放,平均每天要接待200多人次,最高時可達300多,若不是受場地限制,人氣還會更旺;長藝名家講壇每年舉辦數十場講座,內容涉及人文、財經、時政各個領域。各個陣地服務項目以各自的品牌特色,聚集起特定受眾群體,而在這人氣日益推高的背後,則是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從服務出發,注重對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經營。

  建立信息平臺 搭準需求脈搏

  長寧天山社區的退休教師蔣老師家離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並不近,但對中心的活動信息卻是十分靈通,關心時政的他是長藝名家講壇的老聽眾,兩岸關係、南海局勢都是他關注的話題,這個周末,蔣老師還和老伴李老師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劇場看了一場社區電影節免費電影,說到信息的來源,蔣老師拿出手機說:「我有它給我通風報信啊!」

  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作為政府向群眾提供的一項公益文化服務,歷來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但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送」與「受」也同樣蘊含著商品經濟中供需關係,百姓希望獲得免費、公益的文化服務,同時也希望能享受到喜歡的服務內容,如何把文化服務按需送到百姓手中,幾年前,趁著長藝名家講壇的舉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開始嘗試向聽眾發放聽講證,讓前來領取的聽眾留下需求信息和聯繫方式,由此建立起最早的信息庫。中心按照信息庫數據,將不同內容的活動信息及時通過信息平臺發送到有興趣需求的社區居民,至今,信息庫中留存的信息資料已從最初的400多份增加到1500多份,而且,平臺具有的轉發功能,能讓有共同需求的居民實現信息共享,於是,在每周五舉辦的長寧星期音樂會上,經常可以看到結伴而來的社區合唱團或其他文藝團隊成員,對臺上專業演員的表演仔細觀摩,經過薰陶提煉後的社區團隊,演繹水平都有明顯提高。

  信息平臺的建立,在向不同文化需求的社區居民群體推送文化服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對於藝術中心陣地服務工作人員來說,確是一樁自找麻煩的辛苦事,比如,2013年社區電影節期間,藝術中心劇場共放映十場免費電影,工作人員根據信息庫中不同年齡、文化的對象發送相關信息,結果,居民反響熱烈,由於索票人流集中,工作人員只能利用雙休日加班辦理,不少拿到電影票的居民連聲稱讚藝術中心的服務真周到。

  打造品牌特色 贏得百姓口碑

  「老演員來了!」只要看見長藝書苑工作人員與電影演員吳文倫打招呼時的熱絡樣, 就可以想見他們之間的熟悉程度。在書苑有很多像吳文倫的老聽客,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檔書,每天都會按時到來,從不脫班。他們有自己固定的座位,跟工作人員像家人般聊天。作為中心最早形成的特色品牌,長藝書苑的老聽客佔到60、70%。這幾年,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在提升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上下功夫,把星期音樂會、長藝名家講壇等都辦出了特色,越來越受到百姓的歡迎,如星期音樂會通過與上海民族樂團、上海音樂學院、上海舞蹈學校等專業院團的合作,將高雅藝術送到社區居民身邊,星期音樂會不僅為喜愛音樂的市民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而且還成為他們每個周末與音樂的甜蜜約會。有觀眾在演出結束後特意到後臺對演員說:「你們的演出太精彩了,留給我們鼓掌的時間又太短了。」

  2013年以來,藝術劇場的舞臺上也是星光熠熠,由淄博市京劇院帶來的現代京劇《紅燈記》,讓兩代人重溫心中的經典,而一臺長藝越劇沙龍越劇票友獻演的越劇經典折子戲專場,長寧「民」星亮相長寧舞臺,精湛的演技和唱腔至今仍讓觀眾記憶猶新。2013年上半年,藝術劇場公益性演出平均每月3—4場,除了戲曲、舞蹈、音樂會,還有曲藝、兒童劇、話劇等,本月底,傳播海派文化的「歲月留聲——海派金曲演唱會」將登上藝術劇院的舞臺,令音樂迷們充滿期待。

  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以精彩豐富的內容吸引著百姓,用文化的甘露滋潤著長寧百姓的生活,為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滋養一方文明做出積極的努力。

相關焦點

  • 推動「公共文化+」,上海長寧模式怎麼做?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兩年多以來,長寧區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總額達7.86億元,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長寧文化」特色品牌為指引,以建成「文化國際城區、文化時尚街區、文化活力社區」為目標,逐漸形成國際級、國家級、市級系列品牌文化活動,打造出獨具魅力、充滿活力的文化強區。
  • 評論:公共文化服務要從群眾需求出發
    原標題:評論:公共文化服務要從群眾需求出發   原標題:公共文化服務要從群眾需求出發    「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準確搜集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近日,《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出臺,明確提出公共文化服務要從群眾需求出發,切實提升服務效能,把群眾喜不喜歡、滿不滿意作為評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
  • 河北:力推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需求
    原標題:公共文化服務浸潤百姓心田  文化事業的發展,最大的受益者是群眾,最根本的出發點是滿足群眾需求。今年以來,我省著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文化設施、增強文化供給、改進服務方式,有效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公共場館熱了,文化活動多了,百姓心裡暖了,文化惠民的陽光更加照亮了城鄉。
  • 安居區:讓群眾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角」
    安居區優化服務供給 創新服務機制讓群眾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角」當天一大早,棕樹坪村的文化活動中心熱鬧起來,常理鎮文藝宣傳隊到該村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伴隨著歡快的節奏,舞蹈、快板、小品等近十個節目輪番上演,通俗易懂的內容、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贏得了村民的陣陣掌聲。今年78歲的盧正榮老人非常開心:「活動辦得很好,像我們這把年齡的人,很少有機會現場觀看節目,就只有在電視裡面看。」
  • 上海市長寧區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在硬體設施方面,全區10個市級文化場館、6個區級場館、10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個社區影視廳、183個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14個民營美術館博物館以及22個「閱空間」「舞空間」「藝空間」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構成了長寧區的四級、立體式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實現全區覆蓋。富有長寧特色的「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也已全面建成。
  • 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的重要途徑,是激發公共文化服務活力、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抓手。為了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激發社會活力,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12月19日,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共同在門頭溝區召開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現場推進會。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磊、副部長陳名傑、秘書長張愛軍等相關領導出席了會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陳冬主持了會議。
  •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瞄準精細需求
    下城區依託近5年來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總結出一系列創新機制,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共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務實管用的路子。針對發現的問題,下城區還推出「群眾需求評價反饋機制」,通過需求徵集—精準供給—評價反饋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和文化志願者的力量,全方位整合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資源,提供「訂單式」「定製式」公共文化服務。管莉是下城區西湖莉莉舞蹈團的團長,舞蹈團成立後,社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舞蹈團的需求。
  • 長寧這8個「公共文化空間」獲獎啦!你去過嗎?
    市文旅局近日公布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獲獎名單,長寧有8個場所上榜,你都去打卡了嗎?為進一步聚焦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新趨勢,樹立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美好新典範,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推出了一批公共文化空間「美」、「好」、「新」的典範案例。
  • 縣文化館:創新服務、提升水平,築牢群眾文化主陣地
    縣文化館是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組成部分,承擔本縣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組織和群眾文藝指導、輔導等職能。2018年以來,縣文化館創新服務手段,積極轉變服務方式,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場館全年免費為群眾開放,為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出了積極貢獻。
  • 文化部張永新:讓公共文化服務有準可依
    原標題:文化部張永新:讓公共文化服務有準可依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1日訊(記者張雪)20日下午,文化部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在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標準出臺時間和具體情況時,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張永新表示,標準化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學發展的一個迫切任務,也是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在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而提出來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
  • 江蘇文旅頭條|《群眾》雜誌刊發楊志純署名文章:以公共文化服務高...
    站在「中國之治」邁向更高境界的嶄新起點,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聚焦高品質產品、高效能陣地、高水平治理,紮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更好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 做好「需求側」文章
    這是因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更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文化建設作為引領區域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很多地方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
  • 「月常滿·人長寧」 「浪漫四季·聆聽蕭邦」首屆上海長寧國際草地...
    由長寧區人民政府指導,中共長寧區委宣傳部、長寧區文化和旅遊局等單位主辦的「月常滿·人長寧」暨「浪漫四季·聆聽蕭邦」首屆上海長寧國際草地鋼琴音樂節中秋專場音樂會在這裡如期舉行。一千多位觀眾相聚在中山公園大草坪上,一同欣賞月光下的高雅藝術作品。「月常滿·人長寧」中秋佳節主題活動,長寧區堅持舉辦了9年。
  • 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徵
    所謂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為主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過程。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與文化事業在內涵上相關聯,但它更多地體現了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要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文化權利的新途徑。
  • 上海長寧創新傳承節氣文化 撥動中國人的「文化時鐘」
    光明日報上海9月26日電(記者顏維琦)「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宋代江西撫州詩人謝逸筆下的《秋分詞》,道盡江南人心中秋景。「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日前在上海長寧啟動。
  • 西安市高陵區文化館:服務觸角伸向基層百姓 公共文化浸潤群眾心田
    」;12月,獲得陝西省文化館、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陝西省群眾文化學會頒發的「2020年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優秀團隊」榮譽稱號;同時11月高陵區文化館館長甄陵獲得中共西安市高陵區委、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頒發的高陵區「涇渭之星」稱號……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西安市高陵區文化館以高度的責任心、使命感積極踐行文化館職能、高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切實體現。
  • 格物訪談 | 發展社群文化,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早在2011年就利用社群的概念,了解群眾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滿意的公共文化服務,幾年下來,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已經成為不同社群年輕人的「新據點」。深入探討文化社群形成與作用機制,對於文化館開展精準化服務,引入社群力量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文化館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探路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特別是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成華區深刻把握「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利用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合力共治的多元供給體制,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四川乃至全國率先探索出了一條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
  • 銀川:讓群眾共享公共文化紅利
    文化是社會的風向標、晴雨表,它記錄著百姓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建設文化設施,提升文化內涵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從單一的文化服務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逐漸完善的現代公共文化體系,繪就出了百姓生活的幸福長卷。
  • 長寧聚焦「上海文化」品牌 推進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
    原標題:長寧聚焦「上海文化」品牌 推進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  作為長寧區「十三五」三大重點產業之一,2017年,長寧283家時尚創意重點監測企業共實現稅收49.88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9.43%。2018年,時尚文化創意產業稅收增速目標將達到12%以上。大力引進時尚文化創意龍頭企業成為長寧推動「上海文化」品牌的一項重要工作,累計引進和培育3家時尚創意龍頭企業、建成2個時尚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的目標則是長寧為自己制定的「作戰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