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的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以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越來越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和好評,目前,中心開展的陣地服務有講壇、戲曲、音樂等,其中,星期音樂會平均每場上座率在80%,特別精彩的的場次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長藝書苑一年有364天對外開放,平均每天要接待200多人次,最高時可達300多,若不是受場地限制,人氣還會更旺;長藝名家講壇每年舉辦數十場講座,內容涉及人文、財經、時政各個領域。各個陣地服務項目以各自的品牌特色,聚集起特定受眾群體,而在這人氣日益推高的背後,則是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從服務出發,注重對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經營。
建立信息平臺 搭準需求脈搏
長寧天山社區的退休教師蔣老師家離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並不近,但對中心的活動信息卻是十分靈通,關心時政的他是長藝名家講壇的老聽眾,兩岸關係、南海局勢都是他關注的話題,這個周末,蔣老師還和老伴李老師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劇場看了一場社區電影節免費電影,說到信息的來源,蔣老師拿出手機說:「我有它給我通風報信啊!」
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作為政府向群眾提供的一項公益文化服務,歷來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但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送」與「受」也同樣蘊含著商品經濟中供需關係,百姓希望獲得免費、公益的文化服務,同時也希望能享受到喜歡的服務內容,如何把文化服務按需送到百姓手中,幾年前,趁著長藝名家講壇的舉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開始嘗試向聽眾發放聽講證,讓前來領取的聽眾留下需求信息和聯繫方式,由此建立起最早的信息庫。中心按照信息庫數據,將不同內容的活動信息及時通過信息平臺發送到有興趣需求的社區居民,至今,信息庫中留存的信息資料已從最初的400多份增加到1500多份,而且,平臺具有的轉發功能,能讓有共同需求的居民實現信息共享,於是,在每周五舉辦的長寧星期音樂會上,經常可以看到結伴而來的社區合唱團或其他文藝團隊成員,對臺上專業演員的表演仔細觀摩,經過薰陶提煉後的社區團隊,演繹水平都有明顯提高。
信息平臺的建立,在向不同文化需求的社區居民群體推送文化服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對於藝術中心陣地服務工作人員來說,確是一樁自找麻煩的辛苦事,比如,2013年社區電影節期間,藝術中心劇場共放映十場免費電影,工作人員根據信息庫中不同年齡、文化的對象發送相關信息,結果,居民反響熱烈,由於索票人流集中,工作人員只能利用雙休日加班辦理,不少拿到電影票的居民連聲稱讚藝術中心的服務真周到。
打造品牌特色 贏得百姓口碑
「老演員來了!」只要看見長藝書苑工作人員與電影演員吳文倫打招呼時的熱絡樣, 就可以想見他們之間的熟悉程度。在書苑有很多像吳文倫的老聽客,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檔書,每天都會按時到來,從不脫班。他們有自己固定的座位,跟工作人員像家人般聊天。作為中心最早形成的特色品牌,長藝書苑的老聽客佔到60、70%。這幾年,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在提升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上下功夫,把星期音樂會、長藝名家講壇等都辦出了特色,越來越受到百姓的歡迎,如星期音樂會通過與上海民族樂團、上海音樂學院、上海舞蹈學校等專業院團的合作,將高雅藝術送到社區居民身邊,星期音樂會不僅為喜愛音樂的市民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而且還成為他們每個周末與音樂的甜蜜約會。有觀眾在演出結束後特意到後臺對演員說:「你們的演出太精彩了,留給我們鼓掌的時間又太短了。」
2013年以來,藝術劇場的舞臺上也是星光熠熠,由淄博市京劇院帶來的現代京劇《紅燈記》,讓兩代人重溫心中的經典,而一臺長藝越劇沙龍越劇票友獻演的越劇經典折子戲專場,長寧「民」星亮相長寧舞臺,精湛的演技和唱腔至今仍讓觀眾記憶猶新。2013年上半年,藝術劇場公益性演出平均每月3—4場,除了戲曲、舞蹈、音樂會,還有曲藝、兒童劇、話劇等,本月底,傳播海派文化的「歲月留聲——海派金曲演唱會」將登上藝術劇院的舞臺,令音樂迷們充滿期待。
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公共文化陣地服務以精彩豐富的內容吸引著百姓,用文化的甘露滋潤著長寧百姓的生活,為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滋養一方文明做出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