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匈奴到蒙古,古代中國為何總是北患重於南患?

2020-10-18 地緣谷

    NO.147



    曲墨封/文



    「 明代播州楊氏不過百萬人口,在雲貴高原的勢力中已經算得上強大,但面對明帝國的人力資源優勢仍然被迅速剿滅。



    南輕北重




    校/二氧化碳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古代中國往往北患重於南患,匈奴遠比越南等國有侵略性。因此,《狼圖騰》之類的書籍提出了蒙古高原武德的說法。但用玄學的武德來解釋這個問題是不可靠的,讓我們從地緣和環境上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南北地緣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在古代,羅馬帝國因為氣候和地緣形成的萊茵河-多瑙河一線,除了河流之外,無險可守,但中國得天獨厚,擁有眾多山脈可以作為北方和西方的屏障。

    但這道山脈防線並不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完全重合,且漏洞頗多,令這條防線並不完美。


    以山西論之,薄薄的雁門山之外,廣袤的大同盆地對於北方來說可謂是門洞大開。大同盆地處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內,水草豐美,如果放任遊牧民族佔領將其作為牧地,將更有利於遊牧民族繁衍,對中原王朝將造成更大威脅。迫使中原王朝不得不維持對大同盆地的控制,並在缺乏山脈屏護的地區投入大量軍事資源防備遊牧民族的入侵。


    大同盆地

    但這條防線並非毫無用處,就河北而言,燕山一線雖然孔道甚多,但山脈重重,依舊能夠能阻擋遊牧民族於防線之外。


    燕山

    關隴方向,則可分開論之。以關中論,黃土高原與隴山從北面屏護關中,但西北面慶陽方向卻是空門大開,因此唐初突厥犯邊,才得以長驅渭水,威脅長安。且慶陽延伸到銀川平原,同樣處於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內,利於耕作,不可輕易棄於外族,也不得不投入較大的軍事力量戍守


    富庶的關中平原

    而隴西、河西方向,雖北有大漠阻隔,南有祁連山之險,但單薄地向西北延伸,三面受敵,其邊防壓力不可低估。


    以明代兩遼之地邊牆(長城)為例,明遼東邊牆西接蒙古高原,東接東北平原,分隔兩支外族,三面受敵,又缺乏山脈作為屏障,其防禦壓力,可想而知。


    山海關

    視線移到東北。雖然整個東北平原都處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內,但實際上,古代適合大規模農耕作業的只有兩遼(遼東和遼西)之地,北面的東北平原腹地(即現在的黑龍江、吉林)大多是漁獵民族的自留地。兩遼以北緯度過高,氣候寒冷,雖然黑土地肥沃,但適宜農業活動的時間卻很短,就封建時代的生產力而言,並不適合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東北平原

    因此無論是蒙古高原還是青藏高原,對於關隴地區都有居高臨下之勢,入侵有很大的優勢。

    就南患而言,主要是長江中下遊山地的山越之患,以及南詔等南方國家的威脅。

    中國南部主要是平原與山地互相分割的破碎地形,依靠水路,平原地區才得以聯通,華夏網絡雖然在山地地區發生了斷裂,但是南方山地仍然被圈隔在華夏帝國的郡縣網絡之中,無法形成較大的地方勢力,而呈現出破碎、分散的局面。


    南方丘陵

    因此,南方的華夏網絡不斷依託水道和平原添枝加葉,步步為營,逐漸變得稠密起來。隨著華夏網絡對於非華夏人群政治、經濟資源的輸入,這些斷裂帶不斷被華夏化,最終在隋唐時期被整合進新的華夏帝國網絡之中。

    連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

    西南地區及越南北部高原等地則是處於華夏網絡末端的山區,無法被整合,因此產生較高級的政治實體以威脅中原。

    廣袤而厚實的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但是,雲貴高原並非蒙古高原般高度較為均勻,較東南丘陵的農業條件也差得多,雲貴高原上方有層層疊疊的高山,落差極大,有著被稱作「壩子」的河谷間,因此人口積累也較緩慢,雖然也曾產生南詔國這樣尚武的國家,但對產生的威脅終究有限


    雲貴地區的壩子

    至於中南半島上的平原地區,雖然地處熱帶,降雨量充沛,人口稠密,農業發達。但這裡的國家如果想要進攻中國,首先要仰攻雲貴高原或越南北部高原,戰略上極為不利。而厚實的雲貴高原與越南北部高原,更是其無法逾越的。


    中南半島農田



    技術傳播



    絲綢之路是重要的技術傳播渠道。除了自河西走廊東入之外,還能通過欽察草原或阿爾泰山直接進入蒙古高原乃至東北平原。也就是說,蒙古高原能夠直接從兩個方向獲取技術,一是西域、中亞地區,二是中原地區。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政治實體利用陸上絲綢之路引進技術提高軍事水平。但由於中原北部的山地相對較小,且與蒙古高原接觸面積極廣,蒙古高原乃至東北平原和中原的交往也十分密切,物資、技術的交流使得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政治實體可以藉助貿易渠道迅速提高技術水平並壯大。


    而雲貴高原、中南半島也有兩條技術輸入途徑,一是來自北面的中原,二則是西面的印度次大陸。


    雲貴高原的山地厚實且層層疊疊,其交流的通達程度遠不及中原與蒙古高原那般順暢,貿易渠道效率較低下。而中南半島,就需要越過整個雲貴高原,可以說是與世隔絕

    印度作為重要的技術與文化來源,本身經濟文化長期處於較落後的狀態,一直依賴於西亞技術的輸入,中南半島從印度得到的技術,很大程度上是自西亞越過整個印度次大陸轉手而來的技術。相比絲綢之路僅通過中亞地區,這條道路的艱難險阻,不言自明。


    因此,在農業技術和軍事技術水平上,中南半島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落後的狀態,直到近代,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海上貿易路線重要性遠超陸上貿易路線,從西方世界輸入的先進火器技術使得東南亞國家的軍事技術水平快速上升,在與緬甸的對抗當中,清王朝都遭受了慘痛的失敗。




    動員率低下



    精耕細作需要投入大量勞動時間,人民難以抽出時間進行軍事訓練,使得農耕民族動員率普遍低於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能夠成為士兵的人口比例下降,在全面動員時,絕大部分人口也會由於農業活動的緣故被束縛於土地。


    北方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本身群牧和群獵的活動就能作為軍事訓練的一部分,相比農耕民族來說這是極大的優勢。除此之外,其農業的投入時間短,農業活動粗放也是重要原因。


    除了畜牧和捕魚外,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也需要通過種植來補充糧食來源。匈奴人佔據蒙古高原時,就經常在遊牧之路上撒上種子,希望在秋天能有所收穫,匈奴人還在自己避冬的山區用陶罐儲存小米等糧食。而烏桓人的農業技術強於匈奴人,他們能通過飛鳥的遷徙來判斷耕種的時節,因此,烏桓人不單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還能有多餘的糧食用來釀酒。而契丹人、室韋人都有種植莊稼的傳統。


    蒙古軍在遠徵時經常會遇到包圍敵人的城市,如果戰事並不緊急,他們的戰士會一邊放牧一邊撒下種子耕種以便進行長時間的圍困。在遠徵中,他們還得到了大量的俘虜,善於種田的俘虜都被當成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帶回蒙古進行農業生產。成吉思汗還專門設立了「阿姆其」機構,負責農業生產和糧食徵收。

    飲馬多瑙河的蒙古軍隊

    但是可以看到,首先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的農業活動都是較為粗放的,一是農業技術不足,二是基本都採取廣種薄收的方式。這當然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的宜耕地極為分散也有關係。

    而且相比一年兩熟的華夏帝國地區,北方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不但農業活動投入的人力資源少,而且生產時間也要短得多。所以雖然他們也需要經營農業活動,但農業活動並不會束縛他們太多的人力和生產時間,使得他們仍能保持很高的動員率。


    而南方的非華夏族群基本都需要靠農業為生,而且在熱帶地區,一年中投入農業活動的時間還要長於溫帶和亞熱帶。農作物往往一年三熟當然有利於中南半島人口的增長,但也使得勞動時間越發增加,農民一年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利於軍隊的動員。


    有人會說,南方族群的人口比北方遊牧、漁獵族群要多得多。雖然如此,但由於山脈、高原的阻隔,南方族群互相之間難以統一,往往是一個個分開的小勢力。明代播州楊氏不過百萬人口,在雲貴高原的勢力中已經算得上強大(唐代時由於發展程度問題,南詔王國也不過百餘萬人口),但面對明帝國的人力資源優勢仍然被迅速剿滅


    而蒙古高原時常統一,且統一之後廣袤的蒙古高原擁有200萬以上人口,這還未計算遊牧民族的動員率優勢問題。

    除此之外,遊牧民族擁有較大的馬匹蓄藏量,機動性遠勝過中原地區。因此,在地緣和環境總美綜合的影響下,而並非那虛無縹緲的武德,導致中國自古以來北患一直大於南患。


    不過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衰退,北方草原對中原的威脅越來越小。部分少數民族的主動漢化,也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帶入漢文化,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印象,大概也是從那時代代相傳的吧。




    VIEW BY 地緣谷




    作者 l 曲墨封  南方民族史愛好者

    參考資料
    布局天下 . 饒勝文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 . 胡鴻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關注我們,生活更有世界



     多 /

     地緣谷 | Geographical

     複雜世界 地緣解構


      源點

相關焦點

  • 古代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是現在哪些民族?
    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存在,在戰國末期,它與山戎、赤狄、白狄等混居於北方蠻荒地區。此後,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逐漸漢化,南匈奴融入中原;北匈奴西遷,自稱天命之鞭,橫掃歐洲。古代匈奴人沒有文字和書本,通常使用語言來約束族人的行為。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和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北亞草原各政權與聯盟的登場順序:1、匈奴。2、鮮卑。3、柔然。4、突厥。5、漠北回鶻、八部契丹。6、遼、九姓韃靼。7、金、蒙古高原諸部。8、蒙古。匈奴政權:提要:匈奴是東亞第一個馬背上的遊牧帝國(黃帝部族可能也是遊牧族群,但不一定是馬背部族)。匈奴被土耳其、蒙古追認為直系祖先。匈奴降服了東胡與大月氏及西域諸族。首領:冒頓單于及其後裔。種族:以東亞、北亞種族為主,兼有中亞種族。發源地:內蒙古陰山。
  • 古之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現在是那些民族?
    匈奴強大於冒頓單于時期,其疆域鼎盛的時候,北鄰伏爾加河;西至中亞各國;南到漢朝的河朔地區;東邊包括遼東、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匈奴在秦朝的時候就開始經常襲擾中原,秦始皇曾派蒙恬在邊境屯兵,並修長城以拒匈奴之患。
  • 古代公主嫁到蒙古為何都難以生育?只因蒙古有一習慣,讓人很難忍受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的時候,處於男尊女卑的大環境下,女人被看成是男人的附屬品,地位是比較低下的,但是這卻只存在於平民百姓中,出生於皇家的公主,地位是非常的尊貴的,畢竟是皇帝的女兒。作為皇帝的女兒,從小就錦衣玉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從小無憂無慮,衣食無憂。
  •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會修建長城,為何清朝時期卻沒有修建?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會修建長城,為何清朝時期卻沒有修建?萬裡長城自秦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標識,早年秦漢王朝修長城是為了防備匈奴,明朝修長城則是為了防備蒙古。康熙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歷代的漢族大一統王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防備塞外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並沒有徹底解除邊患。於是,在對待塞外民族問題上,康熙帝總結前人的歷史經驗,實行將蒙古併入華夏文明圈的政策,創造性的將前朝用萬裡長城防備蒙古的思路改變為把蒙古作為大清帝國北部的萬裡長城。
  • 看河西走廊的地形,就知道漢武帝為何和匈奴爭奪這裡幾十年了
    漢武帝繼位後,改變了西漢對匈奴的態度,開始用武力解決問題。在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率兵攻打匈奴,取得了眾多勝利。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佔領了河西走廊。為何奪回河西走廊,匈奴也多次進攻西漢。可以說匈奴和漢武帝爭奪這裡幾十年的時間。
  • 在位54年卻有44個年頭在徵戰匈奴,這位帝王為何如此執著?
    然而這位在位54個春秋的的帝王卻有44個年頭在和匈奴徵戰不休。要說為何漢武帝對匈奴「念念不忘」那還要從秦朝說起。匈奴本位古蒙古高原民族,興起於今蒙古陰山山麓,在秦朝時便對秦邊境地區多有來犯,至公元前215年秦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將匈奴勢力趕出河套及陰山地區,逃亡漠北十年不敢犯秦。
  • 長城用了近2000年,為何到了清朝就失去了作用?清朝沒啥邊患問題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一直沒有解決的北方邊患問題,到了清朝能夠很好地解決了。一、清朝以前,對邊患一直採取的是阻擋的方式。從周朝開始,北方邊患問題就已經是中原王朝最擔心的事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被北方的犬戎給滅了國,這才進入了東周時代。
  • 在中國古代小腳趾甲是兩瓣的,為何會有不是純正漢人的傳聞?
    中國歷史上關於小腳趾甲是兩瓣,或許不是純正漢人的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在歷史上卻有一些跟這有關的奇聞趣事。鮮卑族作為中國古代一個遊牧民族,是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之後崛起的民族,起源於東胡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早在秦漢時期,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後,餘下的人分為兩部,分別退到烏桓山和鮮卑山生存。兩部都將當時的山名作為自己的族名,經過長時間的繁衍逐漸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鮮卑族後來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這才被當時的中原王朝知曉。
  • 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三個原因是關鍵
    編者按:筆者在讀中國古代戰爭史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令人疑惑的現象。同為中原農耕政權vs草原遊牧政權,為何漢武帝時期漢匈萬人規模的大戰動輒斬首數千上萬,而明朝中後期明蒙同級別的大戰首級數卻只有幾百少得可憐?
  • 蒙古邊境發現中國漢字,專家趕到翻譯後:這麼多年,總算找到了
    中國古代有許多文物,這些文物在考古過程中不斷被開採、挖掘,不但豐富了我國的文物寶庫,也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文物看似是不會開口說話的,但是它能夠讓人們快速定位一段王朝發展的歷史,對過往封存的歷史痕跡,也就有了更深厚的認識。
  • 羅新:遊牧民族是如何參與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的?
    對於中國來說,中華文明不只是一個說漢語的文明,中國同時擁有各種各樣的人群、語言和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對遊牧民族來說,鄂爾渾河谷為何如此重要?阿爾泰語系包括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每一種語族下都有許多種語言。突厥語族在中國境內就有十幾種語言,包括烏茲別克語、柯爾克孜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
  • 外蒙古教科書是如何介紹自己的歷史的?寫的基本都是和中國的關係
    外蒙古這塊土地,在中國古文獻中叫做漠北,主要位於陰山、戈壁灘以北。從戰國以來,漠北高原的遊牧民族和長城之南的農耕民族鬥了2000多年。在元朝和清朝時期,漠北和內地屬於同一個國家。辛亥革命後,外蒙古走向獨立,最終到1945年雅爾達會議正式宣布獨立。
  • 蒙古高原對中國的影響,冷風吹,暖氣來
    冬天的冷風主要來自蒙古高原,它是中國僅次於青藏高原的第二大高原,但其熟知程度並不如青藏高原。高原位於亞歐大陸中心,北側為西伯利亞,南側為陰山、河套地區、東側則為東北。西南側是和青藏高原合圍而成的新疆地區。
  • 匈奴文字:早期北亞草原上的文明曙光
    在今天人的印象中,古代的匈奴是一群沒有文化的盲流和暴徒。連司馬遷都信誓旦旦地在《匈奴列傳》中表示:匈奴沒有文字,用口頭命令傳達信息,並靠此維系統治。但是司馬遷沒有親自去過蒙古高原和漢匈邊境,也沒有接觸過匈奴人和他們的貴族。所以對匈奴的某些描述就難免會失真。因此有細節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並被後世的考古證據推翻。
  • 匈奴、柔然、回鶻等這些少數民族來自哪裡,又是怎麼消失的?
    匈奴、東胡、柔然、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党項、柔然這些民族,他們總在歷史上出現,搞得錯綜複雜,容易弄混。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古代這些民族的由來和歸屬吧。先來說一說走到哪打到哪但是最終沒落被同化的匈奴。
  • 色楞格河,蒙古的母親河,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
    而廣義的外蒙古地區還包括唐努烏梁海和外貝加爾的布裡亞特蒙古地區。這些地區在中國古代泛稱為漠北,在中原人的印象中,這裡到處都是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其實不然,只有內蒙古西部和外蒙古的南部一帶才是沙漠,其它廣大地區都是水草豐美的宜牧之地。在這其中,尤以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條件最好。
  • 為何秦始皇不北伐匈奴反而耗費大量人力去修建長城?原因只有一個
    為何秦始皇不北伐匈奴反而耗費大量人力去修建長城?原因只有一個有句話叫做「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又被稱為萬裡長城,它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 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 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讓這裡有了名字!
    西伯利亞我們先看看西伯利亞的面積有多大。這塊區域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傑日尼奧夫角,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興安嶺,面積約1322萬平方千米。西伯利亞名字的由來,與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有著很大的關係。根據資料記載,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後來,鮮卑族興起,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 正是因為鮮卑族的興起,讓西伯利亞有了名字。
  • 看看外國人怎麼說,中國憑什麼能在古代領先其他國家
    導讀:中國身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其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層的古國,所以我們現在仍然能自豪的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和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那麼古代中國有什麼優勢,能使得我國能夠領先同時代的其他國家?一起來看看外國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