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文字:早期北亞草原上的文明曙光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在今天人的印象中,古代的匈奴是一群沒有文化的盲流和暴徒。連司馬遷都信誓旦旦地在《匈奴列傳》中表示:匈奴沒有文字,用口頭命令傳達信息,並靠此維系統治。

但是司馬遷沒有親自去過蒙古高原和漢匈邊境,也沒有接觸過匈奴人和他們的貴族。所以對匈奴的某些描述就難免會失真。因此有細節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並被後世的考古證據推翻。

首先,從帝國維持統治的需要來看,很多重要的地理和軍事信息需要用文字來保存。這在很多早期文明中是已經存在的。哪怕是極端滯後的印加帝國,都保留著結繩記事的傳統。如果僅憑口耳相傳,很多重要信息會失真或者丟失。因此,無論是自創還是引進外來的文字系統,作為部落聯盟帝國的匈奴都必須有一套成體系的書寫符號。不僅幫助他們統計人口、牲畜與兵力,也能用來清點戰利品和貢品。

連原始的印加帝國都需要大量結繩記事

"

匈奴書寫符號的來源之一就是漢字。比如考古發現的一枚匈奴相邦的印,製造於戰國時代。上面的字體屬於三晉風格,很可能出自南面的趙國人之手。先秦時期,趙國曾開擴草原地區,徵服產良馬的代國。當時的趙國和草原地區有著比較頻繁的雙向人口與文化流動。在這一過程中,趙國的文字傳入匈奴是十分自然的。

考古發現的匈奴相邦的印

"

結合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無論是武王伐紂和平王東遷,或是秦末之交的政治動蕩,都會讓一些戰敗的諸夏貴族流亡到戎狄之中。連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都曾經躲到狄人的翟國避難。直到漢初,還有燕王盧綰逃入匈奴躲避迫害的例子。上文提到的相邦,就是匈奴的官職之一。其地位在部落首領之下,但在普通都尉等官員之上。

每次中原動亂 都會有人選擇逃往草原

"

當時的中原貴族和戎狄習氣很重的秦人,都自稱為為夏。所以在戰國和秦漢之交,匈奴很可能收容了某位在中原爭霸中失敗的諸夏王公或者王子。接著,讓他成為了匈奴集團中的中原移民的領袖,吸引更多人前去投奔。這樣的信息傳入中原後,隨著時間流逝而開始變樣。

傳聞在司馬遷的時代也是記載歷史的重要來源

"

到了司馬遷寫書的時代,為了論述漢朝對匈奴徵戰的合理性,就有了「匈奴是夏朝流亡王子後裔「的說法。僅僅憑草原上有中原流民,進而得出匈奴是夏朝後裔的結論,顯然不太科學!這顯然是為漢匈戰爭造勢的政治宣傳,也是為把匈奴世界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

此外,無論是和親進入匈奴的公主、宮女和隨從,還是主動投降匈奴的官員和將領,都帶讓漢朝文字傳入匈奴。

王昭君只是眾多和親公主之一

"

其中最著名的歸降者,就是漢文帝時陪公主和親的宦官中行說。他不僅用漢字給漢朝皇帝書寫內容充滿挑釁性質的內容,還教育匈奴人在雕刻出的木條與木簡上寫書記符號,被稱為「胡書」。以便幫匈奴人統計牲畜、人口與財產。這樣一來,匈奴的書記符號中便有了某些漢字的痕跡。

中行說就是隨和親公主進入匈奴內部的

"

隨著南匈奴的內遷,他們在政治上接受漢軍的保護,在經濟上接受漢朝的賞賜和補給。許多南匈奴貴族都接受了漢朝授予的官員印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匈奴除漢字之外,沒有其他的書寫符號。因為不論是中原王朝的文字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顯示匈奴人有獨立於漢字之外的書寫系統。

內遷的南匈奴也進一步受到了漢子影響

"

比如西漢時代的桓寬的《鹽鐵論》就記載,雖然匈奴人沒有中原的禮儀,但是他們有寫在「刻骨卷衣」「刻骨卷木」。就是刻在骨頭片和皮毛上的符號,給百官流通使用。

根據《漢書-元帝紀》的記載,陳湯在攻破了郅支單于的郅支城之後,不僅帶回了俘虜,也帶回了匈奴的圖書,還向後宮的貴人們展示。這說明匈奴並不是盲流,即使是流亡中的北匈奴王庭,都保存在十分重要的典籍。

出逃的北匈奴也不忘帶著自己的重要典籍

"

根據後來的《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的文字類似於胡。說明當時北朝人發現,突厥人刻寫在草原石人上的書寫符號,很類似於之前的匈奴文字。

早期突厥人的石刻文字 也與匈奴人的類似

"

這一記載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在蒙古高原的阿爾善巖和查幹河地區,還有陰山巖石上的書記符號,已經被中國、蒙古和俄羅斯的考古學家整理出了約520個。它們很明顯有自己的系統,是反覆出現的系列,絕非單個或者偶爾出現的記號。其中的某些字符,還和古代北歐的如尼文有相同之處。

現代學者整理出的一份匈奴字母表

"

部分符號甚至出現在了突厥汗國時代的草原壁畫與石刻之上。這些符號中既有牛羊和馬車的象形符號,也有象徵部族族徽的圖騰。印證了匈奴人在秋季舉行大集會,為南下徵戰做準備的記載。當然,也有來自遠古雅利安文化的「卍」字符號,體現了印歐原始信仰對於匈奴人的影響。

陰山巖畫的匈奴書記符號

"

匈奴祭祀在大集會上的宗教儀式

"

總體來看,漢字並不是匈奴帝國強盛時代的核心書記系統,通常指用於與中原的交流。如果全套採用中原的記載系統,反而不利於保密本民族的重要機密。

古代北歐地區使用的如尼文

"

匈奴內部的成分來源 是非常複雜的

"

相比之下,匈奴的書記系統還是與印歐人、突厥人的書寫符號有更密切關係。這種文化現象與匈奴帝國的部落聯盟屬性是有關。目的是為了增加溝通效率、降低統治成本。匈奴領袖對不同來源的臣民,傾向於使用各自的語言與他們溝通進行統治。漢字僅僅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

相關焦點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一
    應該記住,俄羅斯草原上的辛梅裡安人的青銅時代在它的最後階段是處於與兩種鐵器文化(奧地利的哈爾希塔特文化和高加索文化)的交流之中。在辛梅裡安文化的較晚地層上發現了來自哈爾希塔特的鐵刀,正象在斯基泰人早期地層所發現的一樣。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和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北亞草原各政權與聯盟的登場順序:1、匈奴。2、鮮卑。3、柔然。4、突厥。5、漠北回鶻、八部契丹。6、遼、九姓韃靼。7、金、蒙古高原諸部。8、蒙古。匈奴政權:提要:匈奴是東亞第一個馬背上的遊牧帝國(黃帝部族可能也是遊牧族群,但不一定是馬背部族)。匈奴被土耳其、蒙古追認為直系祖先。匈奴降服了東胡與大月氏及西域諸族。首領:冒頓單于及其後裔。種族:以東亞、北亞種族為主,兼有中亞種族。發源地:內蒙古陰山。
  • 匈奴起源於哪裡?與大漢朝徵戰130餘年的匈奴,最後又去了哪裡?
    按照《史記》記載: 「匈奴,其共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緯。」 也就是說,匈奴與華夏同祖同源,匈奴人是由夏後履癸後裔發展而來。但就早期匈奴人語系和人種來看,一是匈奴人具有阿爾泰語系的明顯特徵,這種語系因中國、蒙古、俄羅斯邊境的阿爾泰山得名,那麼可見該種語系是本土衍生無疑,應與夏之後裔關係不大。
  • 匈奴汗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少的發明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統一大漠南北的遊牧民族,長期以來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強敵。從戰國末期以來,匈奴就不斷南下入侵中原,直到東漢前期,匈奴作為一個國家才宣告瓦解,隨後的匈奴就只是以民族而存在。大多數人們的對匈奴的了解基本側重於和中原王朝之間戰和關係,但是對其內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了解不算多。本文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匈奴的內部情況。
  • 2015·草原絲綢之路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
    「絲綢之路」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是對連接中國文明與歐、亞、非三大洲古代文明的交往路線的總稱,而「草原絲綢之路」則被認為是這個交流體系中最早的一條,即早在北方草原的青銅時代,這條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動脈已經存在,並在之後的歷史時期,為中西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 歷史上的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要插個話了:同學們,上面這段文字很有意思,大概為我們描述了匈奴人的起源和特性。但是!是不是有好多字你都讀不出來?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好沒文化?嘿嘿。其實我第一次看到時也讀不出來。但現在我能。
  • 講座︱劉衍鋼:歐洲的匈人與亞洲的匈奴可不是一種人
    劉衍鋼在講座現場        中國歷史上的匈奴(Xiongnu)與歐洲歷史上的匈人(Huns)之間有何關係,學界聚訟紛紜,輿論則普遍認為兩者族屬相同。當遊牧文化傳播到農耕草原地帶,就迅速取代了原有粗獷的農耕文化,因為在相同面積的草原上前者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鄂爾多斯草原即是一例。公元前2000年以前,鄂爾多斯草原上有不少農業人口定居,但隨著氣溫降低,很快就人跡全無,直到遊牧文化傳入,人類才可以再次在此生存。
  • 匈奴人和蒙古人是兩回事
    我們不知道蒙古國在這種改文字的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但可以知道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人到了蒙古國,看著蒙古國的「新蒙文」仿佛很熟悉,但又不認識,不知道啥意思,與之有真實的可望不可及的距離。有人如此比喻這種距離,即感覺彼此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分明是彼此過去都認識,現在也認識,但因為不同文,至少是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阻隔。
  • 用骨頭做箭頭,用木頭做盔甲:匈奴人竟是草原上的屌絲?
    ▲根據諾因烏拉匈奴貴族墓出土的衣物復原的匈奴人形象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遊牧民族,匈奴人自然不能免於「來去如風的騎射」形象,晁錯也曾說過匈奴人「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在各類的匈奴墓葬中,無一例外都出土了大量的箭頭,箭頭的材質和形狀多種多樣,材質有鐵、銅和骨質,而鐵質的箭鏃佔了多數。
  • 「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裡?《新世界史》又「新」在哪裡?
    即使在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上,遠古的華北不能脫離歐亞大草原的關係,華南的水稻革命可以是中國文明起源論之一環,也可以是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的源頭。南島語系則是最後填滿地球的族群,憑的是殖民大洋洲——一部比哥倫布更偉大的史詩。中國文明起源論不該變成畫地為牢。歷史學家孫隆基。從地貌觀之,西半球是東半球的對立命題(antithesis)。
  • 銀龍之墓,千裡同鏡 中蒙歷時三年探秘匈奴貴族墓
    分裂成南北兩部後,南匈奴逐漸融入漢族,而北匈奴西遷神秘消失,成了國際史學界未解之謎。雖然昭君出塞、蘇武牧羊等跟匈奴有關的故事盡人皆知,但匈奴是什麼族屬,有沒有文字,說什麼語言,甚至長什麼樣子,至今仍眾說紛紜。  千古謎題如何求解?埋藏千年的遺物或可回答,這次境外考古,就為解謎提供了難得的一手資料。
  • 「夜讀」柳灣:閃耀在湟水岸畔的文明曙光(下)
    柳灣出土的這種彩陶靴充分證明,這種短靿的皮靴不僅是在北方草原地帶匈奴北狄系統的民族中出現,而且在河湟地區的古代先民中也早已使用了。那麼,彩陶靴是由哪個民族製作的呢?這也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在先秦兩漢時期的甘青及其相鄰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帶。古代史籍稱其為「西戎」或稱之為「羌」。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羌人這個名稱出現最早,如《尚書·牧誓》就說在武王伐紂時,有八個部落聯盟,會於牧野。
  • 國外斷崖上發現中國文字,經翻譯後,原來我們低估了歷史上的漢朝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文明。經過數千年的洗禮,雖然領土發生了變化,地形發生了變化,但曾經留在土地上的文化仍然保持不變。在外蒙古一千年的懸崖上,有人發現上面寫著中國的古漢字,翻譯它的中國專家當場滿是淚水!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這種說法來源於匈奴的古老傳說,據說匈奴的王族,就出自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之子淳維,這種說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司馬遷的時代,漢武帝雖然重創了匈奴,但是匈奴實力尚存,漢文化還沒有自帶霸氣屬性,所以匈奴人也沒心思往上貼,人家也是挺驕傲的。
  • 中國草原金牌代表者,有世界級天然牧場,還是古代文明發源地
    你是否想過策馬揚鞭馳騁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感受那「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之感?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有著大草原風光,可以盡情感受瀟灑暢意生活的地方,它就是呼倫貝爾大草原,聽了名字你是不是有點兒熟悉了呢?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上。
  • 孫隆基《新世界史》:「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兒?
    孫隆基先生在農耕帶之外,亦相當重視草原帶,努力將其納入世界史的構成當中,以此來突破「四大文明古國說」,扭轉牧業是次於農業的低級階段這一成見。外交學院政治學教授施展則認為,「四大文明古國說」的問題在於,這個說法預設了人類文明史從一開始就是可以以國別、民族來進行敘述的,但事實上,國別、民族的概念直至後代才得以生成。而待其生成後,方才有了人們對於這些概念的認同。
  • 北方有匈奴人血統,匈奴戰敗去了哪裡?和匈牙利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記載的近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的老對手經常出現在記載中,它就是匈奴。匈奴是東北,西北的少數民族,過著遊牧的生活,由於北方的乾旱,匈奴人就探查南方,發現水資源豐富,於是不斷分兵南下,經歷最多的是漢,那麼匈奴為何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匈奴」,是中國古代歷史繞不過去的話題,它伴隨著中國原始文明而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可深遠的影響,關於它的典故遺蹟隨處都是,如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而建,再如蒙恬、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還有著名的的「昭君出塞」都與匈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奇怪的是,匈奴自南北朝之後,就再無聲息,這個民族真的從歷史上消失了嗎?
  • 匈奴、契丹究竟是不是外族,他們算不算中國人
    也罷,本打算接下來寫蘇美爾文明,只能暫時放一放,繼續撕扯這個問題,也算為科普做點微不足道的貢獻。種族和民族的區別說一個人是什麼族,含義其實有兩點,一個是種族,另一個是民族。種族就是人種,以膚色、發色、相貌等遺傳特徵為判斷,簡單說就是血族。而民族則是以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判斷,凡使用同一文化的都屬於同一民族。
  • 匈牙利為何說自己是中國人後裔,匈奴人和他們到底有多大關係
    匈牙利人心中有著強烈的中國情節,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西北匈奴人的後裔。在歐洲學界支持這個觀點的專家竟然還不在少數,匈牙利人和匈奴人的源起甚至成了一個著名學術話題。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起源於內蒙古陰山一帶,史書上稱其為「鬼方」。司馬遷說他們是夏朝遺民,也是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