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人的印象中,古代的匈奴是一群沒有文化的盲流和暴徒。連司馬遷都信誓旦旦地在《匈奴列傳》中表示:匈奴沒有文字,用口頭命令傳達信息,並靠此維系統治。
但是司馬遷沒有親自去過蒙古高原和漢匈邊境,也沒有接觸過匈奴人和他們的貴族。所以對匈奴的某些描述就難免會失真。因此有細節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並被後世的考古證據推翻。
首先,從帝國維持統治的需要來看,很多重要的地理和軍事信息需要用文字來保存。這在很多早期文明中是已經存在的。哪怕是極端滯後的印加帝國,都保留著結繩記事的傳統。如果僅憑口耳相傳,很多重要信息會失真或者丟失。因此,無論是自創還是引進外來的文字系統,作為部落聯盟帝國的匈奴都必須有一套成體系的書寫符號。不僅幫助他們統計人口、牲畜與兵力,也能用來清點戰利品和貢品。
連原始的印加帝國都需要大量結繩記事
"
匈奴書寫符號的來源之一就是漢字。比如考古發現的一枚匈奴相邦的印,製造於戰國時代。上面的字體屬於三晉風格,很可能出自南面的趙國人之手。先秦時期,趙國曾開擴草原地區,徵服產良馬的代國。當時的趙國和草原地區有著比較頻繁的雙向人口與文化流動。在這一過程中,趙國的文字傳入匈奴是十分自然的。
考古發現的匈奴相邦的印
"
結合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無論是武王伐紂和平王東遷,或是秦末之交的政治動蕩,都會讓一些戰敗的諸夏貴族流亡到戎狄之中。連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都曾經躲到狄人的翟國避難。直到漢初,還有燕王盧綰逃入匈奴躲避迫害的例子。上文提到的相邦,就是匈奴的官職之一。其地位在部落首領之下,但在普通都尉等官員之上。
每次中原動亂 都會有人選擇逃往草原
"
當時的中原貴族和戎狄習氣很重的秦人,都自稱為為夏。所以在戰國和秦漢之交,匈奴很可能收容了某位在中原爭霸中失敗的諸夏王公或者王子。接著,讓他成為了匈奴集團中的中原移民的領袖,吸引更多人前去投奔。這樣的信息傳入中原後,隨著時間流逝而開始變樣。
傳聞在司馬遷的時代也是記載歷史的重要來源
"
到了司馬遷寫書的時代,為了論述漢朝對匈奴徵戰的合理性,就有了「匈奴是夏朝流亡王子後裔「的說法。僅僅憑草原上有中原流民,進而得出匈奴是夏朝後裔的結論,顯然不太科學!這顯然是為漢匈戰爭造勢的政治宣傳,也是為把匈奴世界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
此外,無論是和親進入匈奴的公主、宮女和隨從,還是主動投降匈奴的官員和將領,都帶讓漢朝文字傳入匈奴。
王昭君只是眾多和親公主之一
"
其中最著名的歸降者,就是漢文帝時陪公主和親的宦官中行說。他不僅用漢字給漢朝皇帝書寫內容充滿挑釁性質的內容,還教育匈奴人在雕刻出的木條與木簡上寫書記符號,被稱為「胡書」。以便幫匈奴人統計牲畜、人口與財產。這樣一來,匈奴的書記符號中便有了某些漢字的痕跡。
中行說就是隨和親公主進入匈奴內部的
"
隨著南匈奴的內遷,他們在政治上接受漢軍的保護,在經濟上接受漢朝的賞賜和補給。許多南匈奴貴族都接受了漢朝授予的官員印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匈奴除漢字之外,沒有其他的書寫符號。因為不論是中原王朝的文字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顯示匈奴人有獨立於漢字之外的書寫系統。
內遷的南匈奴也進一步受到了漢子影響
"
比如西漢時代的桓寬的《鹽鐵論》就記載,雖然匈奴人沒有中原的禮儀,但是他們有寫在「刻骨卷衣」和「刻骨卷木」。就是刻在骨頭片和皮毛上的符號,給百官流通使用。
根據《漢書-元帝紀》的記載,陳湯在攻破了郅支單于的郅支城之後,不僅帶回了俘虜,也帶回了匈奴的圖書,還向後宮的貴人們展示。這說明匈奴並不是盲流,即使是流亡中的北匈奴王庭,都保存在十分重要的典籍。
出逃的北匈奴也不忘帶著自己的重要典籍
"
根據後來的《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的文字類似於胡。說明當時北朝人發現,突厥人刻寫在草原石人上的書寫符號,很類似於之前的匈奴文字。
早期突厥人的石刻文字 也與匈奴人的類似
"
這一記載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在蒙古高原的阿爾善巖和查幹河地區,還有陰山巖石上的書記符號,已經被中國、蒙古和俄羅斯的考古學家整理出了約520個。它們很明顯有自己的系統,是反覆出現的系列,絕非單個或者偶爾出現的記號。其中的某些字符,還和古代北歐的如尼文有相同之處。
現代學者整理出的一份匈奴字母表
"
部分符號甚至出現在了突厥汗國時代的草原壁畫與石刻之上。這些符號中既有牛羊和馬車的象形符號,也有象徵部族族徽的圖騰。印證了匈奴人在秋季舉行大集會,為南下徵戰做準備的記載。當然,也有來自遠古雅利安文化的「卍」字符號,體現了印歐原始信仰對於匈奴人的影響。
陰山巖畫的匈奴書記符號
"
匈奴祭祀在大集會上的宗教儀式
"
總體來看,漢字並不是匈奴帝國強盛時代的核心書記系統,通常指用於與中原的交流。如果全套採用中原的記載系統,反而不利於保密本民族的重要機密。
古代北歐地區使用的如尼文
"
匈奴內部的成分來源 是非常複雜的
"
相比之下,匈奴的書記系統還是與印歐人、突厥人的書寫符號有更密切關係。這種文化現象與匈奴帝國的部落聯盟屬性是有關。目的是為了增加溝通效率、降低統治成本。匈奴領袖對不同來源的臣民,傾向於使用各自的語言與他們溝通進行統治。漢字僅僅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