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好友帶著孩子來我家做客,這個孩子和我家女兒差不多都還不到3歲。
兩個小朋友在我家客廳玩得不亦樂乎,我們大人在一旁看的還挺開心的。
可是,到了臨分別的時候,這個孩子要把女兒的玩具都拿走,女兒不願意,這個孩子就硬搶,女兒在一旁被氣哭了。
後來,在我們兩個大人的勸說下,才相安無事。
中國有一句古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概括了孩子發展的一些規律。
到了三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發展,一些壞習慣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形成,父母要及早發現,及時引導,為孩子以後的發展助力。
01
壞脾氣
有的孩子脾氣比較驕縱,一生氣就躺地上踢手踢腳,怎麼哄騙、打罵都沒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脾氣也是急躁,一般是影響孩子壞脾氣養成的情況,所以要改變方式,避免孩子了解怎麼激怒你,久而久之破壞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家長要明白,如果看到孩子發脾氣就滿足他的要求,那麼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以發脾氣的方式達到目的。
改正方法:給孩子尋找發洩情緒的方式,比如為孩子準備一個枕頭,當孩子發脾氣時,讓他打枕頭或者打被子,也可以讓孩子把不滿的情緒畫在紙上,再扔到垃圾箱,緩和心情後再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想法。類似這些情緒發洩方式在很多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都被廣泛應用。
此外,作為家長要理解孩子作為一個個體肯定會有失望、生氣、沮喪的時候,只是對壞情緒的表達方式比較不健康而已,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怒氣。
02
害羞
有的孩子在家裡大大咧咧、能歌善舞但是一出門就變了個人似的,見到陌生的長輩還不跟人打招呼,顯得很沒禮貌,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害羞。
害羞的孩子通常只在陌生人面前表現,氣質安靜,對「安全區域」範圍外的事物要花費較長時間去適應,才能消除恐懼感和緊張感。此外,孩子因為害羞而不愛爭取表現的機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就會減少。
改正方法:首先,要讓害羞的孩子清楚自己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她只是需要更多時間適應。家長要讓孩子詳細了解在公眾場合表現的方法,把握屬於自己的機會。
03
我不行
當你叫孩子做什麼事情,比如唱之歌、跳個舞、幫忙做家務時,可能會聽到孩子說「我不行」這三個字,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孩子對自信心保護的方式,孩子為什麼會退縮、沒自信心跟家長的鼓勵方式很有關係。
如果爸媽一直過度用賞識的眼光鼓勵孩子,說孩子是最棒的、最優秀的之類的話,那麼當孩子了解到外界信息與自己獲得的落差很大,自信心就會受挫,擔心自己不是最好的了。
改正方法: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鼓勵他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比如孩子幾天上幼兒園表現比較好,那不要直接說「今天你表現得很好」,而是要具體的說出孩子努力的過程,比如上課不會亂跑、能控制自己所以要表揚。讓孩子理解自己經歷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