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
這本書並非一本充滿學術語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現代人解讀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為什麼會為「身份」而焦慮。「身份」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更多的還是指一種社會地位,一種當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祿。為什麼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勢利」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1759)中說: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為了什麼呢?所有這些貪婪和欲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難道是為了滿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這樣,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收入也足以滿足人的自然需求。那麼人類的一切被稱為『改善生存狀況』的偉大目的的價值何在?」
未成年時,沒人在意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無條件地受人寵愛。我們可以吃得打飽嗝而毋須顧忌,可以狂喊大叫而不顧他人感受,也可以不掙一分錢,不交一位有權有勢的朋友,但是,我們還是周圍的人關注的中心。
一旦成年了,就意味著我們得在這滿是勢利鬼和冰冷麵孔的世間爭取一個位置,這些人的影響是使我們產生身份焦慮的關鍵所在。儘管也有朋友和愛人承諾說永不拋棄我們——即便在我們破產和名譽掃地之時,他們也會和我們共同度過(有時候我們會真的相信他們)——現實卻相當殘酷:我們身邊多的是勢利小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勢利的眼神下生活。
身份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處在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範保持一致的危險中,從而被奪去尊嚴和尊重,這種擔憂的破壞力足以摧毀我們生活的鬆緊度;以及擔憂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等級過於平庸,或者會墮至更低的等級。
1.哲學
運用理性,分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如果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是合理的,那麼我們就採納;如果是虛假的,那我們就一笑而過。
在對我們身邊的價值體系有了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理解後,我們可能會採取一種理性的遁世態度,並且不帶任何為自己行為辯護或孤芳自賞的味道。
2.藝術
人們懼怕的,一小部分是失敗本身,更多的則是世人對失敗毫不寬容的態度,冷漠地將沒有成功的人稱為輸家。
3.政治
身份的理想標準長期變化中,這一變化過程為政治。通過政治鬥爭,不同群體試圖改變他的社會的尊嚴系統,擺脫在既有體系中的利益,從而為自己贏得尊嚴。
通過對意識形態進行分析,使他喪失理所當然的合理性,進而使他喪失影響力。
提高個體品質也是緩解焦慮的方法之一。
4.基督教
對死亡的思考能夠賦予我們勇氣,使我們能夠擺脫社會對我們的期望中的那些毫無道理的成分。
對自己必死的命運進行思考,還可以通過思考他人的死亡來擺脫身份的焦慮,每個人都將化為塵土——包括那些有很高成就的人。
我們的絕大部分焦慮來自於我們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目標和關注的重要性。
身處宏大的自然景觀,山川大河,在廣闊的宇宙中會感受到人類的渺小,我們的心情會隨之平靜。
克服自卑感無需使自己變得更重要,而是要認識到所有的人相對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對身份低下的焦慮最好的治療辦法是旅遊,感受世界的廣闊無垠。
5.波西米亞
一個人對失敗和在他人面前丟臉的恐懼,實際上意味著他抱有一定的追求
解決焦慮的成熟之途可以說始於一種認識,即身份的確立取決於聽眾的選擇,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的選擇聽眾。
世界上並不只有一種方式——並不是只有成為法官或藥劑師的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們對於身份的焦慮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也明白了自己焦慮的根源,有助於更好理解整個社會的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同時我們也要識到每一個人都有其可貴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只要我們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想要是怎樣的人生,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了解自己的需求,專注於真正幸福,才能獲得一份寧靜和坦然。
更多內容關注公眾號:讀書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