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焦慮的話題,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年初疫情的時候,因為沒有工作,大家待在家裡,每一天花錢卻不見少,那時候焦慮在充斥著生活;雙11節要到了,家裡要防著老婆「剁手」的老公也整天在焦慮;馬雲因為被約談,公司裡的公司員工也在焦慮,就連一直喊著「馬雲爸爸」的廣大女性消費者也在焦慮:這會不會影響到雙11的狂歡購物?
似乎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焦慮原因。焦慮這個字眼一直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而從2018年開始這個詞就被人們提到得更頻繁了,尤其是知識焦慮。
不過有一點幾乎揭示了所有人焦慮的原因,那就是自己的變化趕不上時代的變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害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
焦慮就是很多現代人不可避及的一個現狀。
當然關於焦慮的研究從未停止過,直到疫情之前還有研究焦慮的數據。美國的研究者在調研收集數據的時候,曾經讓人們對現有的自己進行焦慮打分,10分表示焦慮程度很高。
而結果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人們的焦慮程度平均分達到了5.6分!
這已經是相當高的焦慮度了。
大多數人對於焦慮的感覺就是沒車沒房沒存款,簡單來說,焦慮的原因就是所有能用錢解決的事情自己一個都不能解決,所以焦慮了。
但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國外媒體就曾經報導過人們的焦慮情緒與人體當中的血清素有關。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調查結果同樣證實了這一點。因為在那些焦慮和抑鬱患者當中有1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腸胃問題。甚至在某一特定腸道問題的患者當中,他們出現情緒抑鬱的機率是普通人的5倍!
由此可以看出焦慮與血清素之間聯繫緊密。但如果你因此而認為單純的改變人體當中血清素的含量,就可以解決現代人的焦慮問題,那就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沒錢沒車沒房或者是血清素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外在的人為補充來進行緩解,但現代人真正的焦慮原因,其實是沒有自我。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曾經在他的著作《身份的焦慮》當中提到:
人們會為自己無法跟社會所設定的成功典範保持一致,害怕失去尊嚴、尊重而擔心。
這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是他們焦慮的表面原因。
不然你怎麼解釋有人已經年薪百萬了身價過億,但是每天仍然在很高程度上的焦慮?
馬雲算是有錢了吧,但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的時候就曾經說過馬雲也焦慮,2018年正好是知識付費的元年,當時羅振宇也賺得盆滿缽滿,但是羅振宇在演講當中也說他也很焦慮。
焦慮的問題,從來不是沒車沒房沒錢這麼簡單。
很多人深受焦慮的困擾,也強烈希望能夠解決焦慮的問題,但是淺層的解決焦慮的問題,比如說沒錢沒房沒車等等這些問題,針對性的去解決這些,又或者是自虐式的努力早起學習賺錢等等都是解決表面的焦慮問題,這些治標不治本。
想要深度解決焦慮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延遲滿足
現代人的很多焦慮問題,本質上沒有自我,都是對自我的掌控度不夠。希望得到的太多,而且希望自己一付出就立刻有回報,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效益,就會產生焦慮。如果自己的一個想法或者是一個做法出現了偏差,也會焦慮。人們對自我的掌控程度越低,焦慮度也就越高。
早在1968年的時候,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從小就明白延遲滿足道理的小孩在未來成就精彩人生的可能性會更大。
張磊也說懂得延遲滿足道理的人已經先勝一籌。
當你還在執行過程的時候,不要著急享受達到目標以後自己要做什麼來犒勞自己,把享受延遲,等目標完成後再狠狠地獎賞自己,這遠比現在的即時滿足要多得多。
2、沉浸式行為「上癮」
前面說了延遲滿足,但是過程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沉浸式行為上癮就是解決執行當中的焦慮問題。
上癮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種上癮的感覺就是讓人慾罷不能,沉浸其中的感覺。而沉浸式行為上癮就是提升你在執行過程當中體驗度。
我們都知道枯燥乏味的重複性動作,會讓人們厭煩,進而對正在執行的過程產生厭倦,在沒有達到目標之前選擇放棄。而如果你沉浸在一件事情當中,你就不會覺得這件事情很為難,甚至是說不想做這件事情,反而覺得很享受做這件事情。
比如在調研查資料的過程當中,要綜合搜查各方面的資料進行調研,如果一連幾天重複做這件事很容易讓人反感,但如果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同時做一些令人愉悅的事情,就可以讓自己在執行這件事的時候沒那麼難受,比如可以一邊聽自己特別喜歡的歌一邊整理調研或者是和自己一直想要合作的夥伴一起執行,整個過程就沒有那麼難受啦!
王小波說: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人的焦慮,本質上都是對自我無法掌控的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