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區草莓立體栽培套種食用菌高效生產技術
楊海燕等
草莓休閒採摘已成為西安市春季城郊踏青春遊的新亮點。西安地區部分園區採用草莓立體栽培模式,不僅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栽培密度,栽培管理更舒適便捷,操作人員無需俯身或蹲姿進行操作,且果實不與地面或地膜直接接觸,果面清潔,同時也方便遊客採摘。利用草莓立體栽培架下方的富餘空間套種對光照要求不高的食用菌,草莓光合作用可為食用菌生長提供氧氣,而食用菌釋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促進草莓生長,二者生長環境互補,進一步提高了溫室種植效益,同時為遊客提供了特色採摘體驗。目前,該栽培模式已在西安地區 7 處園區基地、逾 300 座日光溫室推廣應用,溫室內有效栽培面積達 13.5 hm 2 (202.5 畝),每年增加經濟收入逾 2 000 萬元。
1 栽培時間
一般選擇秋季處暑前後(8 月下旬)定植草莓,翌年 2 月底至 3 月初食用菌入棚。草莓首批果實可在春節前上市,搶佔禮品市場黃金檔期;且休閒採摘旺季不僅恰逢草莓盛果期,食用菌也達到採收標準,能更好地滿足遊客採摘需求。
2 草莓栽培架製作
草莓栽培採用階梯式高架,栽培架底層高度80 cm,向上單層高度 35~40 cm,3 層為宜,頂層距地面高度 160 cm 左右,兩排栽培架拼靠為「凸」字形,南北走向,底層總寬度約 1 m,每排栽培架中間留寬60 cm的通道,用於草莓田間管理和採摘。西安地區的日光溫室一般長 50 m,跨度 9~10 m,除去走道寬度,有效栽培跨度 8 m,栽培架長度視溫室空間而定,前端棚膜最低處的上層架子可逐層內收,避免與棚膜接觸。架材一般選用不鏽鋼材料,可現場製作,也可定製加工。為便於安裝和拆卸,確保結構承重安全,建議做成底層長度為 2 m 左右的短架,拼接成排。溫室後牆處地面鋪 1 層磚,沿牆面向上垂直固定 4~5 層草莓栽培槽,每層間隔30~35 cm,下方不保留食用菌栽培空間(圖 1)。靠近走道一側的栽培架採用方管或圓管,不留尖銳邊角,避免劃傷操作人員和遊客。栽培槽使用槽底帶滲水網孔的矩形或梯形槽,槽上口寬 16~18cm,槽底寬 14~16 cm,深 18~20 cm,槽內填充栽培基質,基質表面鋪設滴灌管,多餘的水分通過滲水孔流入槽底,從兩端排水管排出。栽培架底層預留的空間用來擺放食用菌菌棒,頂面覆蓋 1 層薄海綿用來遮擋光線,同時吸收上方滴落的冷凝水。海綿下設一排霧化噴頭,每個短架下安裝 2 個噴頭,霧化半徑 1 m 左右,為食用菌生長增加溼度。栽培架底層四周用不透明黑膜圍擋,下擺距地面留出 6~8 cm 空隙,用於通風換氣(圖 2)。
3 草莓定植
適合西安地區栽培的採摘型草莓品種主要有章姬、紅顏等,果實香味濃鬱,色澤豔麗,深受消費者歡迎。8 月下旬定植,12 月下旬至翌年 1 月初首批果實成熟上市,3~4 月達到盛果期。定植前2~3 d(天),可在苗床噴施 1 次 2.5% 溴氰菊酯乳油 2 000~3 000 倍液防治蟎蟲、蚜蟲等。選擇無明顯病蟲害、葉片濃綠肥厚、根系發育良好的健壯苗,摘除老葉、病葉和匍匐莖,每株留 4 葉 1 心,單行定植於栽培槽,株距 15 cm,定植深度以「深不埋心,淺不露根」為原則,苗心與基質表面相平或稍高。為便於管理和採摘,定植時要將匍匐莖弓背統一朝向過道。
4 草莓水肥管理
4.1 溫溼度調控 草莓花芽分化期適溫為 8~25℃,開花期為 20~25 ℃,果實膨大期白天溫度保持在 25~28 ℃,夜間 8~10 ℃,成熟期白天溫度保持在 22~25 ℃,夜間 5~8 ℃,5 ℃以下草莓進入休眠,30 ℃以上影響草莓正常生長。草莓根系淺,蒸騰作用強,對水分要求較高,現蕾至開花期要保證基質水分充足,以基質含水量 70% 為宜;開花至果實膨大期基質含水量 60% 為宜。中午前後要加強溫室通風換氣,以防溼度過高引發草莓病害。
4.2 合理施肥 草莓結果期長,需肥量大,但不耐肥,追肥要薄肥勤施。頂果 1 cm 大小時進行第1 次追肥,採收頂果後進行第 2 次追肥,頂花序盛果期進行第 3 次追肥,以後每花序果實採收後追 1次肥。通過灌溉系統隨水追肥,宜少量多次,選用水溶性好的三元複合肥(N-P-K 為 15-10-30),每 667 m 2 每次追肥 6~8 kg,肥液 EC 值控制在800~1 000 μS · cm -1 ,切忌濃肥澆施,更不可用乾肥作追肥,以防發生肥害。
4.3 輔助授粉 草莓生長期和採收初期氣溫較低,授粉昆蟲少,容易形成畸形果。採用熊蜂輔助授粉能顯著降低畸形果發生率,改善果實外觀品質,提高產量。一般每座溫室放養 1~2 箱熊蜂即可滿足授粉需求。棚室內空氣溼度對授粉效果有明顯影響,溼度保持在 40%~50% 最有利於花粉萌發,溼度高於 80% 時花粉萌發率較低,同時溼度過大熊蜂的活動頻率也會減弱,間接影響授粉效果。
4.4 植株調整 草莓生長期間要及時摘除老葉和病葉,減少養分消耗,利於植株間通風透光,降低病害發生率。每個花序保留 7~8 朵花,及時疏掉病果和畸形果,以提高果實的大果率和整齊度。
4.5 病蟲害防治 草莓病害主要有灰黴病、白粉病、葉斑病等,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一是在溫室內懸掛黃色和藍色粘蟲板誘殺蚜蟲等害蟲;二是採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瓢蟲等天敵消滅蚜蟲,利用茶色食蟲虻防治蠐螬;三是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為了保證遊客的採摘食用安全,結果期尤其是採摘前 2 周內絕對不可使用農藥防治。另外,授粉期間為了保證熊蜂的安全,也不能進行藥劑防治。
5 食用菌入棚
適合草莓架下栽培的食用菌種類主要有平菇和杏鮑菇。平菇栽培技術簡單易掌握,栽培最為普遍。根據草莓採摘旺季安排食用菌生產計劃,食用菌從菇蕾形成到子實體成熟需要 7~15 d(天),因此可在當地草莓採摘旺季到來前 15 d(天),一般在 2 月底至 3 月初,將菌絲髮滿且生理成熟、無汙染的菌棒移入溫室,草莓架下的地面間隔平鋪 2 行磚塊,將菌棒碼放於磚塊上,避免與地面接觸感染雜菌。架下空間可擺放兩列菌棒,每列碼放 3 層,出菇口朝向過道。菌棒之間保留 1 cm 空隙,以利於降溫和通風換氣。
6 出菇管理
6.1 催菇期 草莓成熟期適宜溫度為白天 22~25℃,夜間 5~8 ℃,晝夜溫差可滿足食用菌整個出菇期的生長需求,無需單獨調控室內溫度。但此階段適合草莓生長的空氣溼度在 60% 以下,不能滿足出菇的溼度要求,需要使用霧化噴頭噴水使簾內溼度達到 90% 以上,促進食用菌形成子實體原基。
6.2 現蕾期 食用菌現蕾期空氣溼度應保持在92%~95%,溼度不足易導致菇蕾萎蔫。菇蕾長出後空氣溼度保持在 85%~95%,噴水應採用少量多次的原則,每次噴水 3~5 min(分)。[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6.3 子實體成熟期 子實體的形成需要光線刺激,可將圍簾適當拉高,再用小塑料夾子固定,增加透光量,但要避免陽光直射。此階段食用菌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草莓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滿足食用菌生長需要,食用菌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有利於草莓形成更多的光合產物,提高產量。
7 效益比較
採用傳統平地起壟栽培草莓,每座長 50 m、跨度 9~10 m 的日光溫室年生產成本包括折舊費1 萬元,棚膜 1 000 元,地膜、滴灌管 1 000 元,種苗、肥料、農藥投入 3 000 元,人工成本約 3 000元,共計 1.8 萬元。採用雙行大壟栽培,壟頂寬 40cm、底寬 1 m(含壟底間距),每座溫室定植草莓5 000~5 200 株,平均單株產量 300 g,總產量約1 500 kg,盛果期每天可滿足 20 名遊客採摘,每座溫室收入 4 萬~5 萬元,純效益 2 萬~3 萬元。採用立體套種模式栽培草莓,每座日光溫室(長 50 m,跨度 9~10 m)需用 2 m 長的栽培架30 組,共 120 個栽培架,後牆單層栽培架 4 層,總長度 200 m,單個多層栽培架製作成本 300 元,後牆栽培架 50 元 · m -1 ,共計 4.6 萬元,可使用 5 a(年),每年折舊成本 9 200 元;基質投入 2 000 元,食用菌圍簾、霧化噴頭等 2 000 元,草莓種苗成本增加 3 000 元,肥料成本增加 600 元,人工成本增加 2 000 元,食用菌菌棒生產成本約 2.5 元 · 個-1 ,每座溫室套種 6 000 個菌棒,共需投入 1.5 萬元。與傳統的平地起壟栽培模式相比,單座溫室增加成本 2.38 萬元,成本投入共計 4.18 萬元。單座溫室定植 1.0 萬~1.1 萬株草莓,產量可達 3 000 kg,盛果期每天可滿足 50 名遊客採摘,草莓單項收入9 萬~10 萬元;此外,套種 6 000 個食用菌菌棒供遊客採摘,又可增加收入 4 萬~6 萬元。每座溫室總收入 13 萬~16 萬元,去除成本 4.18 萬元,純收益 9 萬~12 萬元,效益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