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區冬草莓+夏葡萄生產關鍵技術
葡萄為葡萄科葡萄屬多年生藤本植物,漿果,多為圓形或橢圓形,色澤隨品種而異,約佔全世界水果產量的 1/4 ,其營養價值很高,可製成葡萄汁、葡萄乾和葡萄酒 。葡萄是一種落葉果樹,春天氣溫回升後開始萌芽生長,開花結果,到夏秋季成熟上市; 10 月氣溫下降開始落葉,進入休眠狀態,因此葡萄採摘後的土地為閒置狀態,土地有半年時間沒有經濟價值 。
草莓為薔薇科草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三出,小葉具短柄,質地較厚,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綠色,聚傘花序,花兩性;萼片卵形,花瓣白色,漿果,鮮美紅嫩,果肉多汁,營養價值高 。
利用葡萄套種草莓的種植模式,可提高土地使用率,實現葡萄園空間合理交錯,增加葡萄園觀賞和經濟價值,促進觀光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1 試驗園基本情況
供試葡萄品種為巨峰,套種選用草莓品種為紅頰、章姬,套種面積約 1 hm 2 ,其餘葡萄種植區設為對照。葡萄套種草莓後,統計試驗園內 2016~2017 年情況, 2016 年 667 m 2 葡萄產量為 1800 kg, 草莓產量 800 kg ; 2017 年 667 m 2 葡萄產量為 2000 kg ,草莓產量為 750 kg 。與對照相比,葡萄套種草莓後,葡萄的果實品質與對照沒有明顯差異,草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但其他並無明顯差異。
2 葡萄套種草莓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容易出現共同病蟲害
葡萄和草莓共患霜黴病、灰黴病、蚜蟲等病蟲害,套種在同一環境中易引起交叉感染,易造成葡萄和草
莓具有共同病蟲害 。在 2016 年 2 月至 2017 年 9 月間,統計套種過程中病蟲害發生的情況,發現在灰黴病、霜黴病、葉斑病、紅蜘蛛、蚜蟲等主要病蟲害之中,灰黴病和蚜蟲是試驗園內主要病蟲害,灰黴病發病率為10%~12% ,蚜蟲發病率為 15%~20% ,且具有發病時間長,危害面積大和發病頻繁的特點。
灰黴病主要危害果實、花梗和葉柄,造成花、果實的腐爛,尤其以果實受害最為嚴重。蚜蟲主要以群居形式危害幼葉和幼果,吮吸汁液、造成植株生長衰弱、莖伸長停止。灰黴病和蚜蟲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都較大。
2.2 部分生長階段對環境條件的需求差異較大,導致相互影響4 月是管理的關鍵時期,此時草莓進入生長後期,葡萄進入果實膨大期,兩者生長重疊、且對環境條件的需求不同,就導致相互影響。主要表現為溫度、水分、溼度及光照需求不同:現階段葡萄生長需拉高溫促進果實膨大,一般白天溫度需求 28~32 ℃ ,夜溫 9℃ ;而草莓白天溫度需要在 18~20 ℃ ,夜溫 5~6 ℃ ;葡萄需要及時澆水,以免影響果粒膨大效果,而草莓則要防止爛果需適當控水。葡萄空氣溼度需 60%~70% ,而草莓溼度最好控制在 30%~50% ;葡萄進入膨果期,需要大面積遮陰,而草莓達不到光飽和點 20000 Lx ,光照不足易出現徒長。
3 主要技術
3.1 葡萄管理關鍵技術
3.1.1 品種 選擇豐產耐寒,生長勢旺,品質好,產量高,抗病力強的優良品種;葡萄可選用巨峰、甬優一號、早亞寶等,這些品種的特點是休眠期短、豐產性強、耐貯運、果實發育期短、成熟早、生長中庸、抗病。
3.1.2 定植 葡萄種植密度葡萄株行距 1 m×2 m,667 m 2 定植 330 株,定植前深翻挖溝,施腐熟有機肥2500 kg ,磷鉀肥 100 kg ,肥土混合均勻。挖栽植坑深25 cm 放入苗木,覆土踏實後澆定根水。
3.1.3 整形修剪 種植當年,萌芽後每株選留 1 個新梢, 40 cm 摘心。摘心口留一強健副梢繼續生長,其餘留 1~2 片葉摘心。將苗木引縛設立支架上形成樹體雛形,並除掉當年全部花序。
3.1.4 枝蔓及花果管理 當新梢長至 4~5 cm 時,每個芽眼內選留一個強壯的新梢,其餘的弱梢抹去,同時抹去多年生枝蔓上的徒長枝和細弱枝。在新梢長至15 cm 時,疏除過密的發育枝和徒長枝。在新梢長至25~30 cm 時,以疏除過密枝,細弱枝和徒長枝為主。開花前 3~5 天在花序以上保留 4~6 片葉摘心,只保留每個新梢上頂端的一個副梢,保留 1~3 片葉反覆摘心,其他副梢全部去除 。
對生長勢強的結果枝,在花前進行摘心。花期噴施 1 次 0.2%~0.3% 的硼酸或 0.2% 的硼砂溶液,隔 5 天再噴 1 次,連續噴 2~3 次,盛花期用濃度為 25~50 mg/kg 的赤黴素溶液浸蘸花序或噴花序。
3.2 草莓促成栽培
3.2.1 品種 草莓品種選用紅頰、章姬兩種。
3.2.2 定植 7 月底,在葡萄園翻耕土壤,施入石腐熟豬糞、菜餅、複合肥、鈣鎂磷肥,深翻入土中約 25 cm ,灌透水,覆膜,悶 30 天后除膜通氣,開溝做畦,畦面寬80 cm ,溝寬 35cm ,溝深 30 cm ;於 9 月上旬按葡萄行距方向定植,株行距 20 cm×30 cm ,根莖與地面相平,定植後施定根水。套種前 3 年,葡萄枝條尚未繁茂,草莓定植後應採用遮陽網適度遮蔭,促進成活。
3.2.3 大田管理 10 月下旬覆蓋地膜,每 667m 2 追施磷鉀肥 15 kg ,破膜提苗,注意將中心葉片露出。 12 月上旬葉面噴施 10 mg/kg 赤黴素, 12 月中下旬,注意保持土壤溼潤,當頂花穗顯蕾時、頂花穗果開始膨大及採收前各施 1 次追肥,隔 20 天,結合灌水追施 0.5% 複合肥 1 次。
及時摘除黃葉、老葉、病葉、抽生的匍匐莖和採果後的老花莖。當頂花穗抽出後。選留 1~2 個健壯腋芽。掰除多餘腋芽。及早疏去無效花、無效果,每個花穗可保留 5~7 個果。
3.2.4 水肥管理 草莓在秋末,初春,開花初期應及時追肥,每次畝施複合肥 10~15 kg ,結合中耕除草培土同步進行,以達到促苗、促花、促果的目的,葡萄定植成活後,發芽前和花期前結合澆水,每 667 m 2 各施尿素 10~15 kg 。
3.2.5 病蟲害防治 防治灰黴病,以預防為主,及時清除園內枯枝病葉,葡萄修剪後的枝條、落葉全部裝袋,草莓剝葉、起苗後撿淨殘枝老病葉,運出園外集中處理。
移栽前,用 50% 的多黴靈可溼性粉劑 1000 倍液對土壤進行噴霧,並在草莓第 1 花序有 25% 開花第 2 花序剛開花時,用 40% 嘧黴胺懸浮劑 800 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用 25% 吡唑醚菌酯可溼性粉劑 2000 倍液;防治蚜蟲,可用 10% 吡蟲啉可溼性粉劑 4000~6000 倍液;防治紅蜘蛛,可用 73% 克蟎特乳油 3000 倍液。
草莓收穫後,每 667 m 2 用 58% 甲霜錳鋅可溼性粉劑 150 g 對水 50 kg 噴葡萄葉面和地面,每隔 7 天噴 1 次,連續噴 3 次,防止霜黴病、灰黴病交叉傳播。
一旦發病,及時小心地將病葉、病花、病果等摘除並統一處理。發病後用 40% 嘧黴百菌清水劑 1000 倍液噴施葉面。
在草莓套種葡萄模式中,兩者環境需求不同,管理產生矛盾,為確保經濟效益,此時管理應已葡萄栽培為主。在保障葡萄正常生長的同時,儘可能保持土壤溼度,合理修剪枝葉,改善草莓光照,降低環境條件對草莓造成的影響 , 或者此時在草莓已在生長後期,果實品質已較差,經濟效益不大,可以直接移除草莓。
4 討論
通過在葡萄園中套種草莓,草莓每 667 m 2 產量為800 kg 左右,以市場價格 25 元 /kg ,平均 667 m 2 產值新增約 2 萬元。葡萄套種草莓後,沒有降低葡萄的產量和品質,草莓的品質也能得到保證。因此,此模式顯著提高了葡萄園的經濟效益,但套種後兩者易發生共同病蟲害,需要加強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一旦發生病害,及時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在保證控制病蟲害的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由於兩者環境對需求不同,管理產生矛盾,為確保經濟效益,此時管理可以已葡萄栽培為主。在保障葡萄正常生長的同時,儘可能保持土壤溼度,合理修剪枝葉,改善草莓光照,降低環境條件對草莓造成的影響。到草莓生長後期,果實品質較差,經濟效益不大,可以直接移除草莓[吉山花瑤]。
綜上,葡萄行間套種草莓是目前葡萄園中比較理想的生態模式,對周圍種植戶有積極示範作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有利於促進觀光農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