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維(108)八股文(上)

2022-01-31 漢語思維探究

科舉取士,涉及人才選拔標準,關聯到考試內容,於是唐宋時期出現了詩賦派和經義派的長期爭論。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蘇軾看重文學才華,王安石看重經世致用,又引起一場爭論。最後王安石勝出,直接廢詩賦取經義,將取士的考試內容引向儒家經典。不過,當時文體還是散文形式,較為自由。到南宋才具八股雛形。

元代考試,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因而也叫「四書文」。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了。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義」。明朝中葉,最終形成八股文。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經多名大臣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就此形成。

八股文的每個段落都有固定的格式,連字數都有限制,然而八股文,尤其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部分要求嚴格對仗,類似於駢文,書寫難度甚高。然而府、省、京城三級考試,自始至終直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八股文為主。

因為首場作八股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如果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唯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攝影 張利江

與上例引用義理牽纏複雜的情形不同,詩,作為經,還可以直接作為理論依據來說服

康熙皇帝用「空疏無用,實於政事無涉」來評價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並且於1663年廢止八股文。1665年,禮部侍郎黃機給康熙上疏:「先用經書,使闡發聖言微旨,以觀心術。不用經書為文,人將置聖賢之學於不講,請復。」於是有趣的情況發生了,1668年,康熙不得不恢復八股文考試。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用八股文進行科舉考試。1904年,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後,第二年就廢除科舉。新文化運動後,八股文的形式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八股文這個名稱,被用來諷刺空洞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論。

直到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毛澤東發表了《反對黨八股》一文,列數黨八股文風的八大罪狀,提出整頓文風。雖然批的是黨八股,但是自此八股文便成為眾矢之的,萬劫不復。其實八股文的出現和存續,自有其原因在。

八股文是在漢語特色、考試制度等條件下形成的。漢語的對仗句式,不單純是聲音、語詞的對仗,更是思維、內容的對仗。《文心雕龍·麗辭》:事對為末,意對為先。反對為優,正對為劣。當然,八股的對仗,不同於四六駢文、詩詞騷賦;四組特定的對仗構成八股,用來表達嚴謹的思維。

八股文不惟陳義,並尚代言,體用排偶,謂之八比(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下》)。內容上陳述經文的義理,並替聖賢代言,聚焦於四書五經的主體內容和儒家的理論核心;形式上用連續的對偶,構成八比。科舉發展到明清,八股文成為定式。

新文化運動以來,批評八股文的多,深入分析的少,因此八股文所見不多,偶有分析也是語焉不詳,較難窺見全豹。所以這裡舉一個例子,用八股文的結構原理,詳盡地解讀一篇八股文,以饗讀者。

翁同和(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一號瓶庵居士。常熟(今屬江蘇)人。戊戌變法時是帝黨領袖,薦康有為,對促使光緒帝下決心變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變法失敗後被慈禧革職。清文宗鹹豐六年(1856) 丙辰科狀元。當年的會試試題,四書義:告諸往而知來者。

《告諸往而知來者》是命題作文,因為考生早已把「四書」倒背如流,題目的出處即是材料,所以這又是材料作文。本題出自《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命題者摘得末句做考試題目。

八股文首先要「破題」,即說破題目要義,通常用二句或三句散體文,本文開篇兩句就是破題:知不囿於所告,賢者之善悟也。扣住告、知二字破題,並點明孔子讚許的原因是賜(子貢)善悟。這是本文論點。

然後是承題:蓋往者可告,來者不可盡知。「蓋」是分析原因,直接進入論證,告往容易知來難,承接前文暗示著:要知來需善悟。這是理論分析,承接破題而言,承題,是對題目做進一步說明、補充和引伸。

接著是起講,也稱小講、原起,是議論的開端:因論境而及《詩》,賜之善悟也,夫子故深許之。起講極其簡約地引述了材料,目的在於揭示這種悟性反映在論境而及《詩》的過程中,論境是討論的場景、情境或者說論域,這裡指孔子和子貢談論貧富問題,子貢能夠由眼前的論述情境聯繫到《詩》,完成了一次思想的跳躍,於是深得孔子讚許,告往即可知來,子貢善悟。這是事實依據。

三步下來,論點、理論、事實,已經建構了一個論證框架,可以正式展開議論了,這叫做入手,提出論證的切入點,以便開始議論。且名理之日,出以餉人者,惟此往與來之相尋於無盡耳。由過往而知未來,未來又不可盡知,而人們偏偏最想知道未來,這是一個相尋追求的過程,永無盡頭。相尋於無盡拓展開了一個美妙的思維空間,人類的悟性在這裡可以激蕩起舞;同時為下文撐起了論證空間。

以上破題、承題、起講、入手,是八股文開篇的固定格式,文句簡單,相當於現在議論文的開頭第一段,完成了提出論點,引入材料,明確論述方向等論證準備工作,用格式化幫助理清思路,頗有好處。然後才是真正的八股,進入具體論證過程。

欲知八股全貌,請看《八股文(下)》。

象思維(107)科舉

您的打賞 逗我開心

相關焦點

  • 八股文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用八股文的術語講,第一部分「點出主題」,就叫做「破題」,第二部分「概括說明」就叫做「承題」和「起講」,而第三部分「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證」就是八股文的主題部分,一般說來是八個段落,兩兩對偶,分別叫做提比、中比、後比、束比,也可以叫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一直到第八股,——這也就是「八股文」這個名字的來由。
  • 八股文簡介
    為了解決這一經由科舉市場決定政府人才來源所必須承受的"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於是在科舉題目上出現了截題、搭題以及在文章寫作上出現了綜合了詩賦、策論的八股文等應變措施,這也就是說士子對於題目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在八股文章的寫作能力上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水平,才能進一步的獲取考官的青睞。
  • 八股文是什麼?八股文是怎麼毀掉人才的
    八股文的現代定義:八股文,明清兩朝考試制度規定的文體。始於明朝永樂年間。
  • 閒話八股文
    但在明清時期,文人士子要想入仕途、享富貴,全靠科舉考試,而考試又全憑八股文。寫得好,立馬飛黃騰達;寫不好,永無出頭之日。八股文起源於宋元,定型於明成化,至清光緒末壽終正寢。科舉考試不同於現在的高考綜合測試,那時候只考一場作文,就是八股文。這是一種特定的科舉文體,也稱制義、制藝、經義、時文、八比文。文章死守固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
  • 例解八股文
    在中國歷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龍。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頒布開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師及各省舉行鄉試,次年三月,在京師舉行會試。由於所試的《四書》疑問及經義所採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於洪武六年下令停考,開始思考科舉考試的文體問題。之後十年,他與劉伯溫經過反覆的研究,創製了一種新的考試文體,這就是八股文。
  • 八股文是中國文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個大關鍵
    從定義看,正像那位網友說的,充斥於各大號的觀點文、雞湯文還真與八股文有相通之處,或者說是簡化版八股文。八股文應科舉考試而生,科舉考試在當時那個年代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公平,所有人都要按要求熟讀經書,按要求寫出文章;再有它客觀,都按一個標準答題,按一個標準批閱。
  • 八股文與高考作文
    八股素來聲名不佳。我輩束髮之年,就知道八股「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到而立之年,更懂得其罪在「思想僵化,形式固化」。「八股」究竟何物,卻是片鱗碎甲數十載,才漸知子醜寅卯。本著唯物史觀,不妨掀開塵封故紙,鉤沉稽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鑑於時文,資於作文。
  •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學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轉合組織意義
    這也是杭高將八股文選入教材的原因之一。「這是我們杭高的底蘊,也是過去讀書人的文化,不能廢棄的。」周偉認為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歷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師參加過科舉,留下過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陳腐和流於形式的文字。「這種嘗試不是要害學生,絕對不會影響到學生成績和高考。」
  • 八股文大美
    八股文作為一種流行500年之文體,興於宋,行於明,盛於清,終於1905年。
  • 象思維是孩子們的第一思維
    因為這兩個視頻都跟我今天要講的「象思維」有關。那什麼是象思維呢?我們古代的將軍在沙盤上指指點點就能指揮千軍萬馬打仗;孫武能在房間裡面把各種兵法、算計寫出來;我們的老祖宗能把各種經絡,穴位描寫出來;他們憑的是什麼?沒有錯,就是象思維。
  • 八股文為什麼重新被重視?
    前幾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這樣一則新聞:杭州高級中學選編的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八股文,分別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試之作《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則來自於「科舉」緊密聯繫的多次擔任科舉監考官——曾國藩的《與諸弟書》。
  • 重新理解八股文的科考意義
    重新理解八股文的科考意義現在高考工廠加工就是一種偷雞式教育,讓作文高分的甚至滿分的不會寫文章,而中國古代就是文章取仕,中國上千年下來,積累了豐富的考試與命題的博弈經驗,隨著科舉的逐步發展,逐步固定為以考八股文為核心的科舉,雖然近代八股文成為了僵化死板沒有創意的代名詞,是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但對其科考的意義,在當今高考偷雞問題面前需要重新的思考,為何古代就不能這麼偷雞呢
  • 八股文其實很難
    這種由朝廷設立科目,統一考試,士子可以自由投考的選撥官吏的制度,曾經一度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官選撥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它也越來越變得僵化、腐朽,最終被更加現代的學校替代。不過,說到「科舉」,經常會有個詞一併被人們提及,那便是「八股取士」,其實中國科舉制度中的「八股文取士」是明朝才開始的。
  • 漲知識|八股文是什麼意思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 申論從古代的「八股文」中借鑑了什麼?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下詔舉行科舉考試,對八股文的制度、文體等都有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明代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等人提倡,八股文更顯興盛,並逐步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序。明清兩個朝代,八股文幾乎是所有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考試八股文。一直到清末戊戌變法以後,八股文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 徐梓八股文的作用和意義
    明清科舉考試的重要特點,就是八股文文體的出現。可以說,八股文的出現,是科舉制度在追求公平和公正過程中的內在邏輯或必然結果。當試卷之外的幹擾因素已經被排除,對公平的最主要影響,僅僅來自於考官個人的愛憎好惡;嚴定程式,客觀衡文,公正評卷,從而使評卷規範化和客觀化,最大限度地控制評卷過程中的誤差,就是科舉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
  • 八股文是什麼文,簡單講就是文章公式化
    這種文體要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全文要分成八個部分,於是稱之為八股文。有學者考證,八股文的起源和唐代的帖經有關。帖經是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很像現代考試中的默寫填空,寫出經書中的註疏。也有學者認為八股文起源於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當時科舉考試從四書中出題,要求解讀經書奧義,只不過當時對於文體的樣式沒有明確規定。
  • 陳立彤 反思英語教育八股文
    削弱英語考試的權重,也是其他不少省份的研討內容。但我認為,所有的這些爭論都沒有觸及我國英語考試及教育的軟肋——而這個軟肋就是我們的英文教育還是八股文式教育且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 到現在,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臺錄音機,每篇課文的講授內容一般都是領讀生詞、講解課文、分析語法、做做練習、對對答案,現在學生都有跟教材配套的教師用書,這種八股式的教學方式,早已使他們失去了「好奇心 」,他們往往是不愛問、不想問,也不知道如何問,這樣的課堂教學其效果能理想嗎?
  • 深受詬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興起的?
    八股文自開創以來,其爭議頗大。從明清科舉時代的趨之若鶩到民國時期的極力抵制,再到潛移默化地大範圍學習,我們對八股文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 幾百年來,八股文的影子似乎已經融進我們的學習生活。小學期間初見的排比句;中學時代寫的議論文;大學時期不寫論文畢不了業。
  • 八股文的真愛粉與一生黑之爭
    怎樣寫好八股文因為專從《四書》裡出題,所以八股文也叫四書文。但八股這種作文形式,正式出現還要更晚,要到明成化年間。八股是形式主義的極致,一篇八股只有幾百字,但要把它的體例、規則解釋清楚,不花個幾千字根本無法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