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天子守國門|地球知識局

2020-12-11 地球知識局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是歐洲歷史名城,也是很多人去北歐遊玩不可錯過的一站。

作為丹麥的首都,那裡有著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也有見證了丹麥王室興衰的阿美琳宮,而寬鬆的社會氛圍也意味著即使只是在哥本哈根點上一杯啤酒享受下午也相當愜意。

必看的哥本哈根的招牌景點

美人魚對面就是哥本哈根要塞

(圖片來自:Todamo / Shutterstock)▼

但令人有些奇怪的是,從地圖上審視哥本哈根,你會發現這座城市在丹麥國內的位置並不討巧:它位於整個國家的最東面,甚至是一座橫跨兩個島嶼的城市,遠離丹麥國土主體-日德蘭半島。這並不符合一般的國都選擇原理。

丹麥領土的主體夾在德國與瑞典之間

首都哥本哈根地跨兩島,直面強國瑞典

頗有種天子守國門的感覺▼

近年來,丹麥國內也有一定的呼聲想把首都遷到日德蘭半島中部的奧胡斯,卻往往歸於沉寂。

這背後有著怎麼樣不為人知的始末呢?

是邊疆還是中心

哥本哈根的確位於今天的丹麥東部邊境,但這只是現代國家疆域製造的印象。攤開丹麥鼎盛時代的地圖,你會發現哥本哈根那時候位於整個王國的正中心地帶。

14世紀初的歐洲格局

丹麥王國的疆域是地跨厄勒海峽兩岸的

相比今天,多出了瑞典南端和德國北端部分地區▼

撇去遙遠的格陵蘭和法羅群島不算,那時候的丹麥管轄的本體部分,除了現代仍然留在丹麥境內的日德蘭半島、菲英島、西蘭島、洛蘭島和包裹在其中的其他小島嶼以外,還多了一塊今天屬於瑞典的東方國土斯科訥地區。

歷史上更大的丹麥主要大在兩方面

一個是瑞典南端(大致瑞典今天的斯科訥省和哈蘭省)

一個就是德國北部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

如果要從這些領土的獲得順序來看,這塊現代已經不屬於丹麥的土地,其實才是丹麥自己的「龍興之地」。作為維京人的後裔,丹麥人的先祖就來自這塊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的土地,通過一系列掠奪性的戰爭和政治聯合才控制了後來丹麥位於中西部的領土。

這套傳統藝能現在也還在

維京房屋,丹麥-Hobro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icochet64)▼

維京長船博物館,丹麥-羅斯基勒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QRoy)▼

這是一次大約發生在公元十世紀的北歐海陸領土整合,哥本哈根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凸顯的——位於城市以東的厄勒海峽,為這座城市的地位提供了理由。

今天的厄勒海峽是丹麥本體和瑞典海疆的分界線,但從更大的海洋視角來看,厄勒海峽的作用不止是邊境,更是溝通大西洋(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最短通道。

從大西洋到波羅的海

要經過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

到丹麥東部有多條通道可以選擇

最近的便是厄勒海峽▼

雖然波羅的海沿岸並非傳統上的海洋強勢地區,但能夠完全掌握這座半封閉海洋的出入口,也為丹麥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海洋優勢。如果他們能在對手們動手之前,在厄勒海峽附近建立一座海洋堡壘,那將會成為一座旱澇保收的天然收費站,真正利用好整個北方的海洋權。

歐洲五大海運通道:

大西洋-地中海、地中海-黑海、地中海-紅海

大西洋-北海、北海-波羅的海

厄勒海峽是北海-波羅的海的一連串海峽之一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Balazh)▼

當然由於厄勒海峽本身長近120公裡,只通過一座城市覆蓋整個過境範圍是不現實的。除了位於南端的哥本哈根,丹麥人還可以選擇海峽北側兩岸的赫爾辛格。

海峽兩岸有兩對兒城市

哥本哈根與馬爾默、赫爾辛格與赫爾辛堡

前者已經修了陸上通道,後者有緊密的水運相連▼

這座城市如今仍然和對岸瑞典的赫爾辛堡保持著密度世界前列的24小時渡輪,是厄勒海峽北部的重要城市。14世紀開始,丹麥王國也確實將這裡改造成了堡壘和海關,因《哈姆雷特》而聞名的克倫堡就位於赫爾辛格。

下圖是瑞典這邊的赫爾辛堡

海峽對面則是丹麥的赫爾辛格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zzup)▼

丹麥-赫爾辛格,海邊的克倫堡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zzup)▼

可惜這座城市周圍農業條件不佳,很難滿足鼎盛期丹麥王國首都的糧食需求,因此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首都的好選擇。相比之下,哥本哈根雖然沒有那麼險要,但地形相對平坦,在大城鎮建設方面有先天的優勢。

更何況,在離哥本哈根不遠的波羅的海南部,厄勒海峽帶來的鹹水令這裡盛產鱈魚、鯡魚,丹麥漁民可以不在北海參與漁業競爭便捕獲充足的蛋白質,哥本哈根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現在人們已經不再為食物發愁

但中世紀出海都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沿海的丹麥漁船,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wapan Photography)▼

哥本哈根之圍

確定了哥本哈根首都地位的,是丹麥歷史上可能最著名的國王:波美拉尼亞的埃裡克。1416年左右,他在同教廷的鬥爭中,為王室爭取到了控制哥本哈根(當時還只是一個城鎮)這座重鎮的世俗權力,並在當地大興土木,建設海軍,興辦大學,令哥本哈根領先於其他丹麥城市迎來了中世紀晚期。

埃裡克不是一個而簡單的埃裡克

他在挪威是埃裡克三世

在丹麥是埃裡克七世

在瑞典是埃裡克十三世....

(圖片來自:wikipedia)▼

其實能把這樣一座關鍵城市從教廷的控制範圍內剝離出來,僅靠一個丹麥國王的頭銜是不夠的。當時北歐存在的政治實體,是基本以今天的丹麥、瑞典、挪威為主體,以丹麥為核心的卡爾馬聯盟。三國約定共主,而埃裡克就在那個時候統治著這三個國家,憑藉著這個超越一般王國統治者的身份,他才有了和教廷掰手腕的資本。

1423年歐洲大致狀況

北歐三國合體為卡爾馬聯盟,表面上實力大增▼

但卡爾馬聯盟本身並不是一個穩固的聯盟,它建立的基礎,是抹除了瑞典這個參與者的大量利益。就以海岸線為例,當時的丹麥在老巢斯科訥地區的基礎上,又向北控制了今天屬於瑞典的哈蘭省和克魯努貝裡省。而與丹麥過從甚密的挪威,則從北方南下,將觸手伸到了維納恩湖以西。

相當於三家合體,但丹麥和挪威在內部蠶食瑞典....

如果這種蠶食的結果保持下來

現在瑞典的地緣環境顯然會相當惡劣

畢竟全國最有價值的土地都集中在南部▼

也就是說,整個卡特加特海峽東岸,他們只給瑞典留下了哥德堡這一個港口,逼迫瑞典與波羅的海東岸的立陶宛人較勁,爭奪所剩不多的生存空間。

意味著瑞典人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

如果瑞典人完全轉向東面發展,放棄西海岸

恐將再無翻身之日....

(底圖來自:NASA)▼

如此嚴苛的壓迫,對於瑞典人來說自然是難以接受的。再加上當時瑞典外貿收入以向德意志城邦出口鐵礦為主,而丹麥卻為了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長期與德國的漢薩同盟處於對立狀態,嚴重動搖了瑞典權貴的利益,終於在1520年激起了瑞典起義。

對瑞典人來說,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圖片來自:wikipedia@Carl Gustaf Hellqvist )▼

起義不久被撲滅,但丹麥國王出爾反爾,將投降的貴族盡數屠殺,與殘留的瑞典反對派從此結下了梁子。在此後爆發的瑞典解放戰爭中,瑞典人技高一籌,正式脫離了卡爾馬聯盟。

血洗斯德哥爾摩

(圖片來自:wikipedia)▼

但彼時北歐三國的版圖卻礙於法理,並沒有質的區別,脫離了聯盟的瑞典依然被丹-挪兩國卡著出海口,在陸地上的接觸面積也太大,想要守護獨立的果實並不容易。瑞典人想要破局,首先還是得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的丹麥領土入手,解決了丹麥,跟班挪威也就不在話下了。

此後的一個世紀,雙方摩擦不斷,但畢竟兩國國力平衡,始終沒能分出高下,國境線也始終在今天的瑞典境內僵持,沒有質的區別。

如果當時的局面延續下來你沒有改變

瑞典南部溫暖地帶的大量城市,今天都要姓丹了

(海峽對岸的瑞典城市-馬爾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atyas Rehak)▼

轉折發生在17世紀中葉的第二次北方戰爭期間。當時的瑞典國王查爾斯十世渡海參與了歐洲大陸上的權力競逐,再橫掃了波蘭-立陶宛。瑞典國內空虛,讓丹麥看到了再次吞併這個老對手的機會,但1657年的冬天出奇寒冷,丹麥-挪威聯軍的戰艦被凍在港灣無法出動,只能明年開春再戰。

瑞典軍隊還是很強的,橫掃波蘭-立陶宛

相比海軍,瑞典在陸軍方面有更大優勢▼

瑞典國王的頭腦就靈活得多了。既然海面凍結無法行船,何不直接將其視為陸地?

瑞典陸軍於是在海面上長途奔襲,包圍了首都哥本哈根,逼迫丹麥人籤訂了城下之盟《羅斯基勒條約》,約定將丹麥位於半島南部的所有領土全都歸還瑞典,而挪威也交出了特倫德拉格省(Trndelag)。

北歐三國如今的疆域形態,便在這第二次北方戰爭中基本奠定。

今天的局面▼

將錯就錯的首都

丹麥人失去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的「龍興之地」,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必然。

從丹麥內部面臨的壓力來看,隨著丹麥南方德意志城邦逐漸形成共識,過去只能以漢薩同盟這個各懷鬼胎的非政府組織挑戰丹麥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利益的德意志人,將會在陸地和海洋兩個方向上對丹麥形成威脅。

18世紀丹麥地圖

在瑞典的壓力下,丹麥人退出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而下個世紀,就是德國人南面攻過來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Sergey Mikhaylov)▼

這樣一個陸地強鄰的崛起,也就意味著無休止的陸戰,這是丹麥人最討厭的東西。一個側面印證是,在瑞典人從哥本哈根撤兵之後,丹麥國王要求遷都到西部的提議,被大臣們以新都可能會在陸地上被包圍否決了。

因此即使沒有瑞典國王當機立斷地踏冰渡海截殺,丹麥也遲早會被迫將更多注意力轉移到日德蘭半島上。在之後的歷史上,丹麥人也確實和德意志人圍繞日德蘭南部的什勒斯維希地區,進行了漫長的拉鋸戰。即使他們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的領土還在,也遲早會因抽調過多資源而被瑞典人找到可乘之機。

1875年丹麥地圖,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大陸方面

然而面對陸地上越發強大的德國

首都就更不能換到半島上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teven Wright )▼

從其他北方國家的利益看,一個全面控制了厄勒海峽的丹麥對波羅的海周邊的控制力太強,遲早需要找機會將其削弱。丹麥和瑞典兩個關係不好的鄰居各自控制一半的厄勒航道,是最符合波羅的海國家利益的安排。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遲遲不願意接受東部國土丟失的丹麥人在1720年的第三次北方戰爭中選擇幫助俄國打擊瑞典。雖然站對了邊,但和談時俄國人只顧著從瑞典的屍體上薅羊毛,卻完全沒提歸還東丹麥的事。

而此時等待了半個世紀的丹麥人已經在哥本哈根這座「前線」首都投資了太多,其城市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了丹麥境內的任何一座城市,丹麥也只能將錯就錯地繼續保留哥本哈根的首都身份。而隨著軍事技術和歐洲局勢的變化,哥本哈根太靠近東部邊境的劣勢已經被北約和歐洲的共同防禦抵消,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看,已經完全沒有遷都的必要了。

在冷戰中,雖然丹麥也是很靠近蘇東陣營的國家

但真正的壓力其實落在瑞典和芬蘭身上

丹麥更警惕的可能還是已經被分裂的德國▼

但難免還是會有遷都的呼聲。

二戰之後,一直不被丹麥重視的西部國土(日德蘭半島)與德國合作密切,工業經濟發展迅猛,人口增速也比較快。目前,大約已經有一半的丹麥人居住在日德蘭半島上,傳統上人口稠密的西蘭島(哥本哈根所在的島)話語權正在被逐漸稀釋。

而作為日德蘭半島上最大的工業城市,位於半島沿海平原上的奧胡斯(rhus)成為了西部人民心目中可以擔綱新首都的城市。但西部地區的民意畢竟還是只能作為一種呼聲來看待,現在的首都人民自然是不會同意的,政府也不會承擔昂貴的遷都支出。

丹麥-奧胡斯,也是一座海港

(圖片來自:balipadma / Shutterstock)▼

只有一種可能能讓丹麥人認真地討論遷都:瑞典社會崩潰,或者至少是臨近丹麥的瑞典西南部崩潰,對國家安全造成高度威脅。

放在過去,這可能只是茶餘飯後的笑料。可如今,考慮到就在厄勒海峽邊的瑞典城市馬爾默已經有1/6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這傳說中的鄰國動蕩還真不一定不會發生。

瑞典-馬爾默清真寺

(圖片來自:WDnet Creation / shutterstock.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

END

相關焦點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當揭開「天子守國門系列」的荒謬言辭之後,為何很多人不淡定了
    請問,這個世界上離開誰地球就不轉了嗎?如果特斯拉的實驗真的屬實,如今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再需要一根電線了。如果無線網全球覆蓋之後,誰還會再使用電話卡呢?但即便這些都沒有,也沒有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什麼!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償、文臣有骨氣」等等。我們不能說這些全是謊言,但絕對是荒謬之詞。·揭開「天子守國門」背後的秘密如果定都北平算天子守國門的話,那麼整個元朝和清朝都是天子守國門啊,顯然以地理來定義政治很不合適。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大明的祖訓。在書中皇帝與大臣鬥,大臣與大臣鬥,太監與大臣鬥,國家和外族鬥,皇帝和皇帝鬥,朝廷和百姓鬥,都垮了,敵人又和朋友鬥,自己鬥完後,後人又來幫你鬥,鬥著鬥著也就鬥出了這部比小說還好看的《明朝那些事兒》。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什麼好皇帝這麼少呢?
    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親自鎮守國門,崇禎皇帝寧死也不願受辱,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這麼一個王朝,在歷史記載中聖明的君王卻寥寥無幾,而奇葩的皇帝卻一堆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氣節甩了滿清何止一條街,你覺得呢?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民間評價大明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見明帝國是一個戰鬥意志頑強的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 《習近平講故事》有聲書(四十四)|對內篇之天子守國門
    導讀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為您帶來《習近平講故事》對內篇,治理故事之《天子守國門》。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北方仍有蒙元殘部,對明朝安全構成威脅,朱棣出於國防考慮,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集中。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易中天的話在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他們一直喊出的口號是,大明朝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實際上這句話帶有極大的煽動性,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民族矛盾和民族氣節上面。
  • 奪侄皇位御駕親徵,朱棣如何實踐天子守國門的治國理念
    這是明成祖登基以來第二次親徵大漠,隨後,這位剛烈的帝王又曾經三次北伐,甚至在永樂22年病逝於班師回京的途中,親身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治國理念,後世在評價朱棣時,往往忽略皇座由來的正當性,而更傾向於他是一位有作為的好皇帝。
  • |地球知識局
    相當兇猛▼天氣現象的成因非常複雜,表面上我們很難將橫跨整個地球、時間相距兩年的兩次大範圍降溫的成因聯繫在一起。但是理論上說,兩次寒潮背後,都有冰蓋融化導致極地冷渦南移的關鍵影響,甚至可以說二者不是孤立事件,都是上述氣候變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 美國天眼塌了|地球知識局
    頗為有趣的是這座「美國之眼」其實不在美國本土而是在——波多黎各自治邦▼反導產物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蘇冷戰第一階段期間,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成為首個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的國家第一個反導系統是蘇聯的A-35而美國緊隨其後設計的宙斯系統,卻沒什麼用(1967年,莫斯科郊外的杜奈雷達)(圖片:美國政府 / Wikipedia)▼雖然這個原理為飛彈跟蹤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但缺點也很明顯,它沒有再對物理學及地球電離層等基礎領域和學科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 伊朗,搶救第一大湖|地球知識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559-搶救第一大湖作者:程式設計師小兔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brought back from the brink. 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irans-lake-urmia-how-a-dying-salt-lake-is-being-brought-back-from-the-brink/ar-BB1485OC. 2020.5.15*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地球知識局
    這場戰爭的跨度和長期意義都相當巨大美國一方面鞏固了自己在後院加勒比海的地位一方面將自己的戰略前沿直接跨過了太平洋也就是跨過了半個地球▼從內戰一直到一戰爆發這之間不到50年的時間中,美國的對外政策主要聚焦於加勒比海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25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SKb4 8.https://www.trt.net.tr/chinese/guo-ji/2019/03/07/yi-lang-kong-qi-wu-ran-zhi-si-wang-ren-shu-gao-yu-che-huo-si-zhe-1158494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地球知識局
    Western_Sahara4.https://www.al-monitor.com/pulse/originals/2020/11/turkey-algeria-morocco-western-sahara-conflict-tests-ties.html*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Shopee知識局
    Shopee知識局
  • |地球知識局
    其實沿著古老的加拿大地盾邊緣分布著一眾大湖五大湖是其中最龐大的一個(底圖:shutterstock)▼五大湖集中了地球上21%的淡水資源,佔地面積245660平方千米,與英國相當,是朝鮮國土面積的兩倍。
  • 新加坡,形勢嚴峻|地球知識局
    singapore-migrant-workers-front-line-coronavirus-shutdown-200408014452630.html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covid-forces-singapore-confront-conditions-its-migrant-workers*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