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搶救第一大湖|地球知識局

2020-12-22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59-搶救第一大湖

作者:程式設計師小兔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中東是水資源匱乏的地區。而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趨勢增無減,曾是該地區除裏海外最大湖泊的烏魯米耶湖也曾一度趨於消失,仿佛要和鹹海一個命運。

中東除了幾條著名的大河(尼羅河、兩河)

還有很多大湖,基本位於高原地帶

且大都為鹹水湖,不少是水壩形成的水庫

(圖片:shutterstock@AridOcean)▼

作為伊朗最大湖泊,乾渴的烏魯米耶湖曾萎縮至總面積的10%。更令人心痛的是,該湖在2016年因為藻類的大量繁衍使得湖水呈現紅色。血紅的湖水令所有人為之憂心。

湖水內的藻類在高鹽度和高溫下呈紅色

這也是大自然對伊朗及全世界的一次警示

(圖片:Dogora Sun / shutterstock)▼

烏魯米耶湖危機的背後,是伊朗全國性的水資源危機。據專家預計,伊朗在2030年地表水會減少25%。但令人驚訝的是,伊朗的水資源浪費相當嚴重,還有致力於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伊朗科學家也被逮捕。而岌岌可危的烏魯米耶湖卻被打上了旅遊的噱頭。這又是為什麼呢?

那些水量極其脆弱的內陸湖泊

在被吃幹榨盡後還要負責旅遊創收,真的是...

(圖片:shutterstock@Tolga Subasi)▼

脆弱的烏魯米耶湖

烏魯米耶湖位於伊朗西北部東亞塞拜然省和西亞塞拜然省之間的盆地,其規模極盛之時湖面面積達5200平方公裡,最深16m。

伊朗西北端那一汪難得的水面就是烏魯米耶湖了

(同時也是亞美尼亞高原三湖之一)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

像大多數的內陸鹹水湖一樣,烏魯米耶湖沒有河流流出,唯一的消耗是蒸發,這使得湖泊在河流注入減少時鹽度越來越大,並影響其生態系統和周邊人類的生活。

1984年的烏魯米耶湖

比現在的湖面輪廓大出整整一圈

當時周邊的城市和農業用水也比現在要少

(圖片來自:NASA)▼

在過去數千年裡,烏魯米耶湖湖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以及溼地,確實為周邊地區人口提供了發展文明社會的條件。波斯先民在此創造了複雜的「坎納孜」系統(類似於新疆的坎兒井)以更高效的使用水源。

當地要發展農業

要麼取水自注入湖泊的河流

要麼從高山上遊通過暗渠飲水

(圖片:google map)▼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周圍的伊朗人卻在水資源利用上逐步失去了節制。上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在眾多河流上遊修建大壩和水庫攔截河水,一系列水利工程長期減少了烏魯米耶湖的淡水注入量,雖然農業和城市用水有了相對穩定的保障,但犧牲的顯然是當地這座母親湖。

1998年與2011年的烏魯米耶湖

確實縮小了很多,中間的湖心島直接和東岸相連

(圖片來自:NASA)▼

然而伊朗的這些水利工程並沒有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全國範圍內依然有超過4萬個非法水井正在大規模的消耗這地下水。這些水利工程帶來的問題正在逐步暴露。

伊朗人還在兩岸之間修建了烏爾米亞湖大橋

雖然便利了交通,但也造成水流的嚴重阻塞

流入的水被滯留在兩個盆地難以互通有無

(上面的衛星圖可以找到這個大橋)

(圖片:Ali Entezari./Wikipedia)▼

烏魯米耶湖從2002年開始出現趨於乾涸的跡象,湖水減少,鹽度增加,曾經棲息在這裡的鳥類等生物經歷了遷走、死亡和滅絕。烏魯米耶湖在2016年呈現出紅色的水體。到2017年底,由於伊朗持續的普遍乾旱以及流入該湖的當地河流的淤塞,該湖已縮小至以前的大小的10%。

黃色土地上的紅色烏魯米耶湖

(圖片來自:chelys.eu/)▼

2016年,湖水已全部變紅

這意味著湖內充斥著大量甲藻

形成了「紅潮」和「藻花」,也就是發生了水華現象

(圖片:NASA Johnson / flickr)▼

為了紀念這一母親湖,伊朗還拍攝了以烏魯米耶湖乾涸為素材的電影《烏魯米耶夫人》。導演通過湖泊本身的聲音講述了該湖歷史,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求國際上的幫助。

烏魯米耶湖上的數座湖心島航拍

(Kaboodan Island和埃斯皮爾島)

(圖片:Goran Bogicevic / shutterstock)▼

水危機時代的到來

烏魯米耶湖的背後是伊朗全國性的水資源危機。常年的乾旱加上大規模水利工程的負面影響,早就使伊朗進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

在伊朗東部的哈蒙溼地,曾經被漁村包圍的綠洲現在已經乾涸;超額的地下水開採使得首都德黑蘭地面以每年25公分的速度下沉;大壩修建使得河流鹽度增高進而毀了周邊富饒的農田。

高鹽一般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出現

隨著湖水被蒸發或被截留灌溉,會形成大量鹽塊

(圖片: Elena Odareeva / shutterstock)▼

這還帶來了更為可怕的社會動蕩,哈蒙水危機使得60萬環境難民逃往北部,而潛在的環境難民與當地居民的可能衝突,將對伊朗和社會穩定構成威脅。此外,水資源短缺也導致了伊朗的抗議活動此起彼伏。

其實宗教和意識形態也和基礎環境息息相關

要能維持秩序和解決問題,某種仿佛自有其合理性

(圖片:khamenei.ir / wikipedia)▼

更為戲劇性的是,一位在美國深造過的著名伊朗水資源專家於2017年年底放棄在倫敦的教職回到伊朗,幫助解決水資源危機。回應他的卻是伊朗安全部隊的關押和審訊,迫使他在2018年4月逃離伊朗。

伊朗政府在水資源治理上似乎十分不利,但另一個仍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水利工程補充的水量並不小,為什麼總是不夠用?

首先,浪費。據伊朗能源部報告顯示,伊朗水資源的高消費主要是由於浪費造成的,全球平均水資源浪費比率約為9%-12%,而伊朗卻高達27%-30%。伊朗人均日消耗水0.25立方米(中國北京市為0.21立方米,已經是很高的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伊朗現有人口約有8300萬

每日造成的浪費對一個中東國家來說是難以承擔的

(圖片:ehsan ahmadnejad/ pexels)▼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一個長期乾旱的中東國家會出現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而這在伊朗發生了。

這與市民粗放的用水習慣離不開關係:公園裡缺乏管理的噴水龍頭,家庭在夏天永遠開著的水空調,這都是人們缺乏水資源管理意識的證明。

這種常見的澆水方式對於嚴重缺水的伊朗

確實是有點奢侈

(圖片:Serhii Ivashchuk / Shutterstock)▼

這一切都要追溯到伊朗歷史的特殊時段。

上世紀50年代,伊朗的巴列維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始了「白色革命」:大力發展西式現代世俗化教育,在城鎮開設正規中小學和技術學校,並創辦包括德黑蘭大學在內的諸多高等院校;實施義務兵役制,削弱地方武裝力量。

「白色革命」意在削弱那些支持傳統制度的地主階級

在現代化的嘗試中,伊朗人的人均收入大大增加了

同時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擴大

(身著掃盲隊制服的女性 圖片:wikipedia)▼

這些舉措推動了伊朗的現代化,該國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1年的160美元躍升至1978年的2250美元(同期中國僅為220美元)。從這時候政府開始與民眾分享可財富增長的果實,對水、電、汽油等公共產品施行巨額補貼。

過著油換水的奢侈日子

也不表示可以這麼用啊

(圖片:Grigvovan / Shutterstock)▼

這一補就是幾十年,所以哪怕是在荒漠,居民也往往缺乏節儉用水的意識。

然而最大尺度的浪費還不在民生。官方統計顯示,農業用水佔伊朗水資源的92%,但其中60%的水在使用中被浪費了,大量水在水渠之外簡單被蒸發或被偷偷用來發電。更令人遺憾的是,儘管使用了這麼多水,農業對伊朗的GDP貢獻僅為10%。

伊朗用水狀況▼

如何拯救烏魯米耶湖

除了浪費,水資源短缺本是伊朗的國情所在。伊朗人民的人均用水量是世界的2倍,而降雨量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的數據,預計到2030年,降水還可能減少10%,這對伊朗水危機可謂火上澆油。

伊朗屬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

是亞洲最熱的國家之一

降水量和用水量之間存在巨大的供需差

(圖片: Victor Jiang / shutterstock)▼

此外,伊朗國內缺少森林和綠地來保持水分。中東地區本來就只有較少的森林,自從「白色革命」之後,伊朗的發展同時也以環境為代價,一半以上的森林為了應對城市化浪潮而消失,據2016年數據,伊朗的森林覆蓋率只有6%。

森林還是有一些,零散集中在北部和中西部山區

(圖片:angela Meier /shutterstock)▼

浪費,氣候變化以及對自然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共同引發了伊朗的水危機。儘管伊朗政府和國際組織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視,但可以預料的是,這一危機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因為留給伊朗的選擇並不多。

建於17世紀初橫跨扎因達魯德河兩岸的橋壩一體建築

因被引水築壩以灌溉農業後幾近乾涸

而這座三十三孔橋也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圖片:nlin.nee / Shutterstock.com)▼

有伊朗官員稱,伊朗正在考慮將波斯灣的海水引入伊朗中部地區,解決當地的水資源緊缺問題。但這項辦法只適用於臨近海水的地區,因為交通運輸水的成本實在太高。與此類似的是,在2013年,伊朗總統就提出從裏海引水入烏魯米耶湖,但這項計劃同樣由於成本過高而破產。

大概畫一下裏海到湖的路線

(圖片:deposit / 圖蟲創意)▼

其他可行的方案還包括降低或者取消水補貼政策、將耗水的產業從乾旱地區移到沿海地區、發展核能以減少水力發電的壓力以及推廣節水技術。

然而,讓價格調節居民用水習慣是極具風險的。前車之鑑是總統魯哈尼宣布取消油氣補貼,就差點引發民眾大規模抗議。畢竟國家的免費福利,永遠是上去容易下來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圖片:marketa1982 / Shutterstock.com)▼

轉移耗水的產業其實功效也不大。能源部顯示多年來在乾旱區建造的高耗水行業其實只用了伊朗水量的2%。而核能的發展可能會在國際的社會壓力之下繼續進行,這在未來可能會緩解小部分用水壓力。

目前看來,對粗放型的農業灌溉進行全面改革大概是伊朗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法寶了。但這也面臨著一些現實的阻礙。

伊朗90%的農田要通過灌溉才能有收穫

要實現國內的食物供需平衡首先要保證灌溉用水

(圖片:Bluemoon 1981 / Shutterstock.com)▼

中東的缺水大國不少,以色列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類似滴灌這樣的節水技術很早就在以色列出現了。這項技術,還作為以色列的國寶,被出口給了中印美等農業大國,其他一些水技術甚至還被輸送給了與之發生過戰爭的阿拉伯鄰居約旦。

滴灌系統可以使水直接滴落到植物根部

不僅確保每株植物都能得到水分

而且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水蒸發

(圖片:Borisshin / wikipedia)▼

但這些援助、交易對象裡,絕不會包括伊朗。這不僅是因為以色列的特殊信仰和位置,也因為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兩國長期保持的糟糕關係。對於伊朗來說,要不要接收以色列的幫助,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國格的面子問題,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退讓。

兩方站的針鋒相對的陣營

伊朗也不可能輕鬆就獲得援助

對其國內的政治穩定也是一大挑戰

(德黑蘭的抗議活動)

(圖片:Fars News Agency / wikipedia)▼

所以除了伊朗國內,國際組織也在致力於緩解水危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3年開始了一個拯救烏魯米耶湖的項目,截至2020年4月,該湖已經恢復了一半(2300平方公裡)。這項工作得到當地社區的及參與,同時日本政府也提供了財政支持。

2019年,伊朗迎來了近五十年來最大的降雨

長期的治理和洪水使湖深增加了62釐米

(左:2019年2月5日 右:2019年4月12日)

(圖片:NASA)▼

這個項目開展的主要方式是說服農民改變灌溉做法,效果還不錯,當地農場的用水量已減少了35%。同時,有利的氣候條件也加快了湖泊恢復的過程:乾旱在2018年秋季結束,隨之而來的強降雨流入湖泊。

烏魯米耶湖雖然正在逐步恢復,但我們不知這次恢復還能持續多久,伊朗的水危機大戲是否還會持續上演。

參考文獻:

[1] Nhu, V.-H.; Mohammadi, A.; Shahabi, H.; Shirzadi, A.; Al-Ansari, N.; Ahmad, B.B.; Chen, W.; Khodadadi, M.; Ahmadi, M.; Khosravi, K.; Jaafari, A.; Nguyen, H.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of the Lake Urmia and It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sat 7 ETM+ Image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 4210.

[2] Wikipedia, Lake Urm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ke_Urmia.

[3] Ramin Skibba, Saving Iran's Precious Lake Urmia.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guest-blog/saving-iran-s-precious-lake-urmia/.2016.4.26

[4] NASA, Reviving the Shriveled Lake Urmia.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images/144848/reviving-the-shriveled-lake-urmia

[5]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ake Urmia.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Lake-Urmia. 2019.3.14

[6] PRESS TV, Iran’s Lake Urmia: How a dying saltlake is being brought back from the brink. 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irans-lake-urmia-how-a-dying-salt-lake-is-being-brought-back-from-the-brink/ar-BB1485OC. 2020.5.15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olga Subasi

END

相關焦點

  • 石油土豪伊朗竟無油可用?|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25伊朗趁此時機逐步修復石油設施,同時波斯灣越來越多的新油田得到開發,故伊朗的產油量開始緩慢回升,至2015年,伊朗的日產量達330萬桶。
  • 一文看懂,伊朗在伊拉克的代理人是誰?|地球知識局
    所以,人民動員部隊的性質是國家準安全部隊,但因伊朗對該組織的強力滲透,當前已成為完全親伊朗標籤的代理部隊,美國多次打擊的,正是其中的親伊朗派。於是,美國指責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是幕後黑手,在國內強化伊朗威脅論並繼續營造民意氛圍,並於昨日精準出擊幹掉蘇萊曼尼。
  • |地球知識局
    其實沿著古老的加拿大地盾邊緣分布著一眾大湖五大湖是其中最龐大的一個(底圖:shutterstock)▼五大湖集中了地球上21%的淡水資源,佔地面積245660平方千米,與英國相當,是朝鮮國土面積的兩倍。
  • 美國天眼塌了|地球知識局
    頗為有趣的是這座「美國之眼」其實不在美國本土而是在——波多黎各自治邦▼反導產物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蘇冷戰第一階段期間,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成為首個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的國家所以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以繼續增強雷達探測的精度,計劃局先在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誇賈林環礁建造了幾臺雷達,但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尤其是仍無法具體了解地球電離層F層的情況,所以只能在另外地方再修建一座。
  • |地球知識局
    相當兇猛▼天氣現象的成因非常複雜,表面上我們很難將橫跨整個地球、時間相距兩年的兩次大範圍降溫的成因聯繫在一起。但是理論上說,兩次寒潮背後,都有冰蓋融化導致極地冷渦南移的關鍵影響,甚至可以說二者不是孤立事件,都是上述氣候變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 |地球知識局
    在第一島鏈後面還有第二島鏈在中國軍力大規模崛起的今日第一島鏈已經攔不住了,所以總部設在後面(圖中僅包括第一、第二島鏈)▼這就是著名的三大島鏈軍事基地群。這場戰爭的跨度和長期意義都相當巨大美國一方面鞏固了自己在後院加勒比海的地位一方面將自己的戰略前沿直接跨過了太平洋也就是跨過了半個地球▼從內戰一直到一戰爆發這之間不到50年的時間中,美國的對外政策主要聚焦於加勒比海
  • 我國陸地面積世界排名第三,卻受這兩點影響沒有形成世界性大湖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意思,實際上我國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擁有約960餘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以及約470多萬平方公裡的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但位於我國境內無論是排名第一的鹹水湖青海湖,還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微山湖等面積較大的淡水湖,卻上不了世界大湖榜。
  • 這個湖泊因全球變暖,20年面積擴大1/3,有望成我國第一大湖
    說起我國的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大湖泊青海湖青海湖,確實的擁有4500萬平方公裡左右的面積非常盛大,另外也一直堅守的中國的第一大湖的排名,但是實際上,近年來隨著氣候以及地理位置等各種因素,我國的很多湖泊都在發生變化,其中就有這麼樣一個湖泊正在迅速擴大,很有可能在未來不久超越我國的青海湖
  • 烏爾米湖:伊朗境內最大的湖,也是地球上第二大的鹹水湖
    烏爾米湖簡介:爾米湖實際上是一個鹹水湖,它位於伊朗西北部,接近土耳其。這座湖位於東亞塞拜疆省和西亞塞拜疆省之間。烏爾米湖是伊朗境內最大的湖,也是地球上第二大的鹹水湖,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有2000平方英裡。其最寬處約有87英裡長,34英裡寬。
  • |地球知識局
    Western_Sahara4.https://www.al-monitor.com/pulse/originals/2020/11/turkey-algeria-morocco-western-sahara-conflict-tests-ties.html*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Shopee知識局
    Shopee知識局
  • 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 地球知識局
    同時,樸正熙下令教科書全部廢除漢字,並責成有關部門貫徹下述促進「韓文專用」的七項具體措施:第一,自1970年1月1日起,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的一切來往公文以及民間信件,一律全用韓字,國內概不受理有漢字的公文、
  • 新加坡,形勢嚴峻|地球知識局
    singapore-migrant-workers-front-line-coronavirus-shutdown-200408014452630.html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covid-forces-singapore-confront-conditions-its-migrant-workers*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匈牙利,上了賊船|地球知識局
    1993霍爾蒂的遺骨回到匈牙利在肯德斯再次安葬(圖片:Derzsi Elekes Andor / wikipedia)▼*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地球知識局
    有人援引92年巴什基爾地區委員會前第一書記米哈特·沙基洛夫(Midhat Shakirov)的話,說有人正在山區為高級官員建立庇護所。但這位書記其實5年前就退居二線了,蘇聯解體後更是沒有身份,誰能說他不是為了和年輕的記者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才說了這樣的話呢?
  • 土耳其,天降大旱|地球知識局
    www.climatechangepost.com/turkey/droughts/4.https://www.middleeasteye.net/news/turkey-drought-dams-low-water-level-rain-agriculture*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 蒙古國,重新學習蒙古文|地球知識局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beibaoke / Shutterstock.comEND
  • 俄羅斯,暗中出手了|地球知識局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franz12END
  • 丹麥,天子守國門|地球知識局
    瑞典-馬爾默清真寺(圖片來自:WDnet Creation / shutterstock.com)▼*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