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蔣夢麟:一度被人淡忘的北大老校長

2021-02-08 央視科教

 

  談起北大老校長,人們往往會想起嚴復、蔡元培、胡適、馬寅初、傅斯年等學術巨匠。但你也許不知道,曾經這樣有一位校長,在「五四」運動和抗日戰爭初期兩度臨危受命執掌北京大學。也就是在他的手中,北大兩度從衰落走向復興。  這個人就是蔣夢麟。然而這樣一位功不可沒的偉大校長,卻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鮮為人知。甚至在他前後耕耘了二十多年的北大,蔣夢麟也一度成了一個被淡化的名字。



    

 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校長,他的名字為什麼會一度被人淡忘?這一方面這與蔣夢麟不爭不搶的儒雅性格有關;另一方面則與他1945年之後一直擔任國民黨官員並遷居臺灣有關。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兩岸的關係不斷改善,有關蔣夢麟的研究越來越多。蔣夢麟的著作,特別是其自傳的大量印行也使人們逐漸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1886年,蔣夢麟出生在餘姚蔣村的一個小康之家。蔣夢麟的幼年時代,現代學校教育還沒有在農村普及,私塾仍舊是學子啟蒙的主要途徑。

他五歲被送到家塾啟蒙,學習中國傳統儒家所規範的知識。但是,蔣家並非一般的封建守舊家庭,他的父親蔣懷清思想頗為開明。在蔣夢麟十一歲時,父親把他送到離村約四十裡的紹興中西學堂學習,這成為了蔣夢麟最初接觸西方學問的地方。也就是在這裡,蔣夢麟遇到了蔡元培。

蔣夢麟進入中西學堂的第二年秋天,蔡元培辭去翰林院編修的官職,回到故鄉紹興,應知府之邀出任中西學堂監督。在少年蔣夢麟的眼中,蔡元培不僅是一位科舉道路上的成功者,還是一位有理想的知識分子,令他景仰和崇拜。此時的蔣夢麟也許不曾想到,自己此後的生活將不再平靜,他的一生都會與蔡元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蔣夢麟從紹興中西學堂畢業後,中國已經進入二十世紀初年,西學東漸已不再是過去的涓涓細流,而是化作洶湧澎湃的波濤衝入了中華大地。這時,蔣夢麟輾轉進入了浙江高等學堂學習。這裡不僅是浙江最高學府,也是全省文化運動的中心。處在這種動蕩時局中的蔣夢麟自然無法置身事外。此時的他雖然也對革命書籍感興趣,但總是適可而止,而且為求萬全仍然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1903年秋天,十八歲的蔣夢麟被錄取為餘姚縣學附生,也就是秀才。但考取秀才後的蔣夢麟,沒有成功的喜悅,反而有點兒迷惘。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兩個矛盾的勢力正在拉著。一個把我往舊世界拖,一個把我往新世界拖。我不知道怎麼辦。」

蔣夢麟考取秀才兩年後,有著1300餘年歷史的科舉制度被廢除。晚清中國在西潮的衝擊下,也變成了一個瘋狂的世界。當時孫中山號召的重建中華的口號已經深入人心,青年學生投身革命的越來越多。清朝的滅亡,似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蔣夢麟逐漸認識到:不論立憲、維新或者革命,西化的潮流已經無法抗拒。中國只有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行進,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於是在父親的資助下,蔣夢麟自費留學美國。上船前,他找到一家理髮店剪去了辮子,上船後便把辮子扔進了大海。

初到美國時,蔣夢麟憑著以農立國的願望,選擇了農學。不過,祖國災難深重的現狀,很快就迫使蔣夢麟轉向了對社會政治問題的關注。而作為實用性的農業科技,根本無法解決救國救民的重大問題。於是,跟魯迅棄醫從文的行為相似,蔣夢麟毅然決定轉入教育學。而這一決定,也使他開始了另一段獨特的人生。學成回國後的蔣夢麟進入到江蘇省教育會工作,主持《新教育》雜誌。這份雜誌給蔣夢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施展自己所學教育理論的平臺。

從創刊號開始,他就高舉「養成健全人生、創造進化之社會」的旗幟,宣傳他的導師——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思想,並廣泛介紹歐美教育制度、提倡平民主義,主張以歐美教育為樣板來改造中國的舊式教育。《新教育》創刊後,深受教育界、知識界同仁的好評,每期發行量都超過6000冊,成為全國倡導教育革新的重要理論陣地,並與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南北呼應,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要刊物之一。

通過《新教育》雜誌的創辦,年輕的蔣夢麟大受歷練,他腦海中教育救國的理念也愈加成熟起來。此時聲名鵲起的蔣夢麟還不知道,一個能讓他實現理想的機會已悄然來臨。




在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代表的反對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1919年5月4號下午,北大和北京的九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學生在齊聚天安門,提出「廢除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還我山東」等口號,並火燒趙家樓。

面對洶湧的學生運動,當政的北洋軍閥政府自然不會善罷甘休。5月7日,北京政府提出解散北京大學、撤免校長蔡元培的動議。5月8日,為了保全北大,也為了不讓無辜學生受難,蔡元培決定自行辭職,並連夜離京。

與此同時,北京的局勢在蔡元培辭職離開後又有了新的變化。北京的學生們已經不再將焦點投向巴黎和會,也不再為遊行學生的善後處理奔走呼號,而是關切他們能否挽留蔡元培。

蔡元培經過多日考慮曾有所動搖,認為可以收回辭職的初衷,但由於身體狀況欠佳不能立即返回北京處理繁重的校務。在此情形之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校長湯爾和替蔡元培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蔡元培先答應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但不必馬上回京,而採用委派的方式讓其弟子蔣夢麟代理校長事務。

在得到代理北大校長的消息後,蔣夢麟幾乎沒有猶豫便答應了。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教育實踐機會終於來臨。

1919年7月20日,蔣夢麟赴京任職,北大全體學生齊集理科樓歡迎。不過,與其說他們是在歡迎蔣夢麟,不如說是歡迎蔡元培。因為此時在北大毫無根基的蔣夢麟,還只是蔡元培的影子。

初來乍到的蔣夢麟很低調,也很謙虛。在一次出席教職員會議時,他說:「我只是蔡先生派來蓋印子的,一切仍由各位主持」。這樣的低姿態、真誠與謙虛,使反對他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反對了,所以只能在評議會上通過了聘請蔣夢麟做教授,並擔任總務長。

然而,就是這個自稱來「蓋印子」的蔣夢麟,卻為北大做了許多實際工作,成為蔡元培的得力助手。首先他發現五四之後的北大,學生情緒依舊高漲,於是蔣夢麟把他們從示威運動中拉回課堂,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在學校管理方面,他秉持民主治校的原則,在北大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統,使北大走上了教授治校之路。為了發展學術事業,他四處奔走籌集款項,用於辦學條件的改善。

蔣夢麟的辛勤努力終究沒有白費。20世紀20年代,在其它高校幾乎無米下炊的情形下,北大卻能夠軟硬體設施不斷更新、學生質量也日漸提高,呈現一派蒸蒸日上的氣象。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蔣夢麟在北大幹得風風火火的時候。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風波卻不期而至。

風波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慘案。當日,北京各界2萬餘人,為抗議日本帝國主義製造大沽口事件,舉行集會示威活動。當人群行至段祺瑞的北京臨時執政府所在地時,遭到軍警的武力鎮壓,北大學生張仲超、黃可仁、李家珍三人不幸罹難。面對這一令人髮指的罪行,連一向脾氣溫和、主張以和為貴的蔣夢麟也無法忍受了,在3月24日舉行的追悼大會上,蔣夢麟公開譴責了段祺瑞政府的暴行,也因此招致了軍閥頭目的嫉恨,將他列入了逮捕處決的黑名單中,卻被迫離開這片充滿希望的地方。

蔣夢麟是不舍的,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天津輾轉到南方後,蔣夢麟受到了國民革命軍領導人的重用,被任命為浙江省政府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並因為浙江教育事業做出的矚目的成績,於1928年10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教育部長。然而正當蔣夢麟躊躇滿志欲圖實現自己教育救國夢想的時候,卻遭到國民黨內部分元老的非難,被迫辭去了剛滿兩年的教育部長一職。而這也成為了蔣夢麟再次入主北京大學的契機。





由於1930年起國民政府規定大學校長不許遙控指揮,蔡元培也就無法繼續再當他的掛名校長了。於是幾經權衡,蔡元培決定讓他的弟子蔣夢麟再次出山。

北大就在蔣夢麟這次重回北大之前,北大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老師沒心思上課,科學研究也上不去,大家都忙著掙錢以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面對這樣的情形,重掌北大的蔣夢麟一改往昔的低姿態與溫和,大膽改革、勇於擔當,對北大原有的體製做出了調整,讓北大的學術氛圍為之一新。

隨著盧溝橋一聲槍響,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決定聯合南下,於雲南昆明組建了後來聞名於世的西南聯合大學。由於是三校合併,西南聯大內部人事關係錯綜複雜,利益衝突在所難免。蔣夢麟深知若是自己插手過問太多校務,勢必會招致其他兩校師生的猜測與反感。於是,蔣夢麟乾脆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策略。他將繁重的校務交給清華校長梅貽琦去處理,自己僅利用社會名望負責外務。蔣夢麟的這種處事方式大體上維持了聯大內部各集團的利益,大家相安無事、能夠在大局上保持一致,創造了戰時高等教育的一大奇蹟。




轉折發生在1945年6月,蔣夢麟接受新任行政院長宋子文的邀請,出任行政院秘書長一職。就任行政院秘書長之後,蔣夢麟並沒有辭去北大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職務的念頭。

在他看來,他只是暫時換個崗位為國家服務,一旦形勢穩定還會回到教育界來。然而在北大教授們眼中,蔣夢麟的舉動無疑是官迷心竅。更令蔣夢麟意外的是,他昔日的摯友傅斯年、周炳琳、朱家驊等人還發起了一場「倒蔣舉胡」的風潮,希望請尚在美國的胡適回來當校長。

眼見眾人已向自己攤開底牌,蔣夢麟沒有再作挽回的努力,也沒有多替自己的言行辯解,而是不失風度地在8月的昆明北大教師茶會上完成了權力交接,並勉勵各位同仁為北大的未來再接再厲。

就這樣,蔣夢麟結束了執掌北大二十年來的謝幕演出。也許當時的蔣夢麟也沒有想到,昆明一別竟是自己在教育事業上的絕唱。從此他再也無緣進入教育圈,他的教育救國夢想到此也便戛然而止。想來晚年的蔣夢麟思及此事時,心中應是充滿著酸楚與嘆息的。



  蔣夢麟生在一個左右中都不是的年代,但他卻慎重地選擇了自己的路,向時代提出了他的貢獻,對後代獻出了他的寶貴經驗。今天我們仍是舊的忘不了,新的學不會,也許我們需要多一些這樣的人,眼望星星腳踏草根地,以實踐代替爭辯,才能做出更多的實事。


人物

《先生 蔣夢麟》

播出時間:12月8日 23:53





「預約回看」你喜歡的節目

猛戳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蔣夢麟:被忽略的北大校長 卻自稱是北大「公狗」
    對北大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在歷史學家筆下,蔡元培在北大的意義被無限誇大,以至於無意中壓抑了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校長。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蔡元培早年的學生蔣夢麟。」1988年北大90周年校慶,曾出版過一本《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希望「以此來紀念北京大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貢獻」,但其中並未收入蔣夢麟。
  • 《西潮》北大校長蔣夢麟自傳寫近代風雨
    蔣夢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也是西南聯大的締造者之一。近日,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西潮》,再現這位學者、校長的傳奇文字。作者 陳夢溪《西潮》提到「民國北大校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蔡元培。
  • 北大總務長蔣夢麟:「三子」立一生
    學校外部,浙江人佔主導的北京教育界和影響輻射全國的江蘇省教育會兩大勢力鬥得不可開交,政界勢力更對學生力量各有算盤。在全國文化輿論界舉足輕重的北大,一時成為各方角力的戰場,暗流湧動。 身心俱疲的蔡元培選擇暫避風頭,同時「欽點」蔣夢麟,讓他以自己代理人的身份,空降北大,主持校務。 臨危受命的蔣夢麟,不僅要面臨派系鬥爭的難題,更有許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 蔣夢麟小傳:40歲仗義娶朋友妻,70歲晚節不保的北大校長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蔡元培承受巨大壓力,決定暫時退隱,因此邀請蔣夢麟前往北京大學代理校務。不久,蔡元培恢復校長職務,蔣夢麟擔任教育學教授兼總務長。1920年10月(34歲),蔡元培出國考察,蔣夢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務。1923年,蔡元培辭職,蔣夢麟第三次擔任代理校長職務。
  • 北大前校長蔣夢麟:拋棄髮妻,另娶兄弟遺孀,74歲又娶拜金女
    北京大學已經有百年校史,曾經有多位著名人物擔任過校長,但是可能被大眾廣泛知曉的只有蔡元培一人。事實上,在民國初期,蔣夢麟先後主持北大校政十七年,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最久的校長,他對北大作出的貢獻僅次於蔡元培。
  • 北大校長蔣夢麟,74歲娶小22歲的美女為妻,最後人財兩空悔恨逝世
    」如果這句話被當年的蔣夢麟聽到,他一定會站出來反駁你。因為他用自己慘痛的經歷認識到隱瞞在物質之下的不是愛情,而是貪慾,會吞噬一個人的良知,變成拆骨吮血的怪物。蔣夢麟曾是前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早期弟子,由於種種原因,蔡元培把北大校長之位交給了蔣夢麟代理。
  • 北大校長蔣夢麟:拋棄原配愛上亡友遺孀,第三次愛上拜金徐娘
    北大校長蔣夢麟:拋棄原配愛上亡友遺孀,第三次愛上拜金徐娘 01 中國近現代,風起雲湧,有國讎家恨,有金戈鐵馬 蔣夢麟是現代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之一,長時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大發展貢獻極大。 蔣夢麟一生中有三段婚姻,至今讓人慾說還休。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出生於浙江餘姚蔣村。出生時他父親夢見一隻熊來到他家,便給他起名夢熊。
  • 瞞著胡適娶校花的北大校長蔣夢麟:婚後吃不飽飯,77歲上法庭離婚
    ▲點擊上方的/藍字/方可關注我們蔣夢麟是著名教育家,也是北大在位時間最長的校長。
  • 情種蔣夢麟
    在蔡元培任校長期間,他長期擔任總務長,三度代理校長,1930年冬正式擔任北大校長,先後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曆屆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他學識淵博,精明幹練,在那動蕩的歲月裡,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辦學,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一個被人稱為"學問不如蔡元培,但辦事卻比蔡元培高明"的人。
  • 【人物】民國大家之蔣夢麟: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 1919年初,蔣夢麟被聘為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五四運動爆發後,受蔡元培委託,代理北大校長。同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聘他為教育學教授兼總務長。 1920年,五四運動一周年之際,與胡適共同發表《我們對學生的希望》。 1920年10月,蔡元培出國考察,蔣夢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務。
  • 北大校長蔣夢麟戀上民國拜金女,不到2年人財兩空,妻子活到98
    徐賢樂是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間最長的著名教育家蔣夢麟的第三任妻子,她43歲時頂住重重壓力嫁給了75歲的丈夫。這段婚姻僅維繫了不到兩年時間,夫妻倆就打起了轟轟烈烈的離婚官司,最終蔣夢麟的家產幾乎盡入徐賢樂囊中,而他在處理完婚變後僅四個月就因肝癌逝世了。
  • 五四漩渦中的蔣夢麟
    各位讀者:  假期快樂。10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決定各校推派代表至天津挽留蔡元培,並聯合上書教育部,呼籲教育部接受北大學生要求,表示此次學生行動純屬全體公意,與各校校長絕不相關,尤非北京大學校長一人所能夠代任其咎。且蔡元培校長德高望重,海內宗風,自其入長大學,招致賢哲,成績斐然,不特親立門牆者鹹受薰陶,即其他學校學子亦得常親教澤,全國輿論尤極推崇。他們請求教育部俯順眾情,挽留蔡元培。
  • 胡適為北大校長蔣夢麟做證婚人,卻被妻子鎖在家中,只得跳窗而走
    蔣夢麟(曾任北大校長),在出國留學前,接受了父母包辦的婚姻,娶了農村姑娘孫玉書。學成歸國後的蔣夢麟,仕途發展越來越好,見識也越來越廣,包辦婚姻的弊端就逐漸突顯:夫妻二人不是因為感情而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生活了無情趣。接受新思想的蔣夢麟想改變這一切。
  • 吳育仁:北大校史新論,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的另一面
    比如前兩天筆者在凱迪社區看到有篇題為《此時此刻,格外懷念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三位北大校長》(張守濤撰,以下簡稱《格外懷念》)就有點意思。 周作人甚至一度要「謝本師」,乃師的一大罪狀就是「表彰人倫模範」。 對於「兼容並包」的實情,當年的北大學生許德珩不經意間說了實話: 他所謂「兼容並包」,並不是新舊一攬子全包,而主要是羅致具有先進思想的新派人物,對那些腐敗的守舊人物則儘量排除。
  • 地主家的兒子,北大的校長,一生三婚順遂,晚年卻遇渣女命喪黃泉
    他將一生都貢獻給了北大的建設以及中國教育的發展,所以他不僅僅只是一個名校校長,更是一位功勳卓絕的教育家。北大教授陳平原對北大校史很有研究,他曾經說過:「在歷史學家筆下,蔡元培的意義被無限誇大,以至於無意中壓抑了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校長。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蔡元培早年的學生蔣夢麟。」
  • 被淡忘的北大校長丁韙良:從傳教士到教育家
    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即為校長,北大一直將京師大學堂視為建校的開端,因此,丁韙良也可以被認為是北大的首任校長,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名字極少見諸北大校史。 從美國到寧波1827年4月10日,丁韙良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父親是牧師,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1848年畢業於印第安納大學。
  • 馬 勇 | 最後一個情種蔣夢麟(上)
    蔣夢麟是現代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長時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大發展貢獻極大,後來出任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聯合組建的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中國特別是臺灣地區的農業復興和農村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學校長一定是道貌岸然,師道尊嚴,不食人間煙火。如果以這個成例去看待蔣夢麟,顯然大錯特錯。
  • 北大校長蔣夢麟筆下的孫中山,原來是這樣子!
    蔣夢麟回憶說:因為是初次晉謁孫先生,我進門的時候,心情緊張,一顆心怦怦直跳,孫先生在他的房間裡很客氣地接見我們。孫先生似乎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引力,任何人如果有機會和他談話,馬上會完全信賴他。他的天庭飽滿,眉毛濃黑,一望而知是位智慧極高,意念堅強的人物。他的澄澈而和善的眼睛顯示了他的坦率和熱情。
  • 蔣夢麟:文化和解中的教育自救
    問老輩人其中緣故,都說甲蟲本是樹上「長」出來的,自然有些相像。可小蔣心生狐疑,決心觀察一番。不久,等到一隻飛來捉蟲吃的鳥,但看來看去,竟對近在咫尺的甲蟲視而不見。他恍然大悟,原來當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時,就可以「衝氣以為和」,使原本尖銳矛盾的兩面,和諧統一、相安共存。我們不知道蔣夢麟後來面對中西方的文明衝突時,有沒有想過小時候的「衝氣以為和」,但他一生秉持獨立的話語權,自是肯定的。
  • 蔣夢麟和第二任妻子徐賢樂的恩怨情仇:婚姻不幸釀成家庭慘劇
    北京大學建校120年了,120年來,由多位校長執掌北大,哪一位校長任職時間最長呢?這位校長就是蔣夢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