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4月10日-1916年12月17日
漢名丁韙良,字冠西,美北長老會派至中國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62年(1850年-1916年,期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曾長期擔任中國著名教育機構北京同文館的負責人,是當時的「中國通」。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也就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是美國長老會派到中國的傳教士,他是最早使用拉丁字母拼讀中文的先驅,與英國人威妥瑪創建的威氏拼音幾乎同時代。他曾擔任過清朝同文館總教習以及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獲二品頂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即為校長,北大一直將京師大學堂視為建校的開端,因此,丁韙良也可以被認為是北大的首任校長,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名字極少見諸北大校史。
從美國到寧波
1827年4月10日,丁韙良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父親是牧師,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1848年畢業於印第安納大學。
1844年1月1日,寧波正式對外開埠後,即成為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華活動的主要據點。長老會總會在紐約開會時,還特地作出「如果他處派遣兩人,則寧波必須派遣五人」的決定。據稱原因是:寧波港口堪稱發達,人民性情敦厚,較易化導。當年6月21日,長老會第一名傳教士麥嘉締到達寧波。之後,先後共有16名長老會傳教士進駐寧波,其中包括受美北長老會派遣與哥哥一起來到中國的丁韙良。
丁韙良在寧波傳教10年。
今日寧波
1850年,他來寧波之後,為消除傳教、辦學中的語言障礙,丁韙良苦學寧波方言、中國官話和漢語,他登岸寧波僅3個月,便能聽懂寧波話,半年後又會講寧波話,能用中英文和寧波話上課。然後,他為寧波話設計羅馬字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稍加變通,創立了一套音標。此方案也被其他傳教士和來寧波工作的外國人一直沿用。
這對中國文化是一個貢獻。丁韙良是19世紀實驗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方言的開拓者之一。
1851年,丁韙良偕北長老會寧波支會在三面環水的江北岸建成槐樹禮拜堂,又在教堂旁槐花樹下的崇信義塾(又名聖經書院,後遷杭州,之江大學前身)任教(教會創辦學校之初,傳教士一身兩任,既傳教又教書),授聖經、美語、天文、地理、唱歌等課。
崇信義塾是外國教會在浙江創辦最早的一所寄宿制新式男子學堂,當時有教徒子弟等學生30餘人,不收學費,還供給學生衣服、住宿、醫藥等費用。
1853年,丁韙良的同事與好友,美國北長老會駐寧波傳教士蘭顯理(Henry Van Vleck Rankin),編纂了《寧波土話初學》、《領經問答》、《教會政治》、《禮拜模範》等基督教教義書籍,在寧波基督教堂和教會學校廣為採用。這也是最早的寧波話羅馬字拼音教學文獻。丁韙良將羅馬拼音用於注釋寧波方言,為漢語拼音教學提供了參考,可以說他是漢語拼音的先驅,對近現代中國漢字改革運動有較大的影響和示範作用。
丁韙良還先後在寧波南門內、外各創辦了一所走讀男塾教會學校,課程除聖經和教義問答外,還開設西方自然科學課程和應用科學課程。他還參與舉辦在寧波出版的浙江省第一份新聞報刊《中外新報》(華文版),在刊物上傳播西方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政治社會思想,溝通寧波與世界的聯繫。
翻譯《萬國公法》(國際法)
1863年移居北京後,傳教之餘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該書受到恭親王奕訢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萬國公法》的出版和傳播,幫助了當時的清政府儘可能地維護中國利益,如當時中國外交官員曾運用《萬國公法》中闡述的國際法原理,成功地處理了一件糾紛,即「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第一次使用國際法使一件原本可能成為嚴重事件的外交糾紛得到順利解決,這使總理衙門的高級官員乃至清廷相信西方國際法知識對清王朝的統治尤其是外交活動是有利的。當然丁韙良翻譯《萬國公法》也受到了某些外國官員的反對,他們擔心中國人懂得國際法就可能使其利用它來與西方列強進行有理有節的法律鬥爭,甚至會給西方國家帶來各種麻煩。
在《萬國公法》一書中,丁韙良創造的漢字法律術語有:萬國公法、性法(自然法)、公師、法師、主權、權利、責任、法院、人民、國體、賠償、自治、限制、章程、邦國、政治、選舉、司法、爭端、國會、制憲、領事、利益、管轄等,使長期生活在封建專制下的中國人民開始了解西方世界,懂得諸如民主、平等、自由、權利、法治、選舉等重要政治和法律制度、觀念。
後來,漢譯《萬國公法》傳到日本,不但成為日本外交家與西方列強進行外交斡旋的重要工具,也被日本政府指定為日本學生必讀的法律教科書。因為它如此重要,所以坂本龍馬提出了所謂「長劍不如短刀,短刀不如手槍,手槍不如萬國公法」的說法,他也的確曾運用《萬國公法》上的法條與規則,打贏了一場官司。
轉到京師同文館丁韙良主張發展世俗教育影響中國,意圖通過教育向中國人傳播基督信仰。他長期居住北京,以傳播基督福音為己任,忠實奉行「愛主愛人」的基督教博愛精神,以一己之力於1865年創辦了北京崇實中學(即現在的北京第21中學),擔任校長20年。
根據北京第21中學校史記載,丁韙良「有感於北京失學兒童眾多,便出資租用東城總布胡同民宅,設立蒙學,定名崇實館,招收附近兒童,課以經學常識,並以基督教義陶冶學生心性。丁韙良在1865-1885年任校長,教學經費為其一人捐助。。1916年,丁韙良先生逝世,全部捐出其遺產息金一千二百元作為學校常年經費。於是,學校設立石印科、織毯科,以給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
1869年,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推薦下,丁韙良辭去了美北長老會的職務、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執掌同文館近30年,為中國政府培養了大量早期外語人才。
丁韙良對中國的英語教學本土化做出了積極的、開拓性的探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京師同文館無論是在組織管理,還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具有近代歐美學校的特點,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具有雙語能力的外交官、外語教習和翻譯。同文館的新式教育實踐促進了教育現代化,為辛丑條約後廢除科舉、建立新型教育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晚清時的京師同文館大門
被淡忘的北大校長
1898年12月31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在李鴻章推薦下,光緒皇帝任命他為京師大學堂首任西學總教習,即北京大學首任校長,授二品頂戴。但一直以來,丁韙良擔任北大首位校長的事實卻被刻意抹去了。
目前唯一所見京師大學堂成立初期教職員合影,中間站立者為校長丁韙良
按「代總理衙門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中的規定:「凡分敎習皆由總敎習闢用,以免枘鑿之見,而收指臂之益。」教習即教師,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教師的聘用權,由於另外一位虛應故事的中總教習許景澄並未就任,因此全部握在丁韙良一人手中,這也是他被視為校長的主要依據。
有意思的是,在北大的中文網頁上,看不到些許有關丁韙良的記載,但北大慶祝校慶的英文網頁上,卻有一篇為丁韙良發聲的文章「W. A. P. Martin: Inaugural president of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http://english.pku.edu.cn/News_Events/News/Campus/8177.htm),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不但明確認為丁韙良是首任京師大學堂的校長「the first President of Jingshi Daxuetang(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還特別指出丁韙良在北大官方校史中被長期忽視「The fact, however, has been for a long time ignored in the official PKU history」。
丁韙良與他的學生經歷義和團運動
1900年,73歲的丁韙良親身經歷了義和團運動,他目睹了義和團屠殺中國教民和外國傳教士的行為,因此非常厭惡義和拳民,嚴厲地批評他們是野蠻的人,並站在法治的角度要求對義和拳民進行嚴懲,才能與他們的砍殺劫奸的行為相稱。
由於慈禧太后是義和團運動的主要支持者,所以丁韙良倡議放逐慈禧,並提議將海南作為對美國的賠償,故此他在義和團運動後漸漸地不再受清廷的信任。1901年9月20日,因時局已穩,校長丁韙良奏請當時的慶親王奕劻恢復京師大學堂。然1902年,京師大學堂複課之後不久,新任管學大臣張百熙以經費緊張為由,集體辭退了丁韙良等西教習。北大歷史學者郭衛東認為「經費緊張」只是藉口。
由於丁韙良精通中英文,他曾參與《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籤訂談判,也譴責過義和團運動,這成為他日後被批為「帝國主義幫兇」及被有意忽略的主要原因。隨著近年思想開放,對他的研究才逐漸深入,他寫的不少書被翻譯成中文,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趨於客觀。
去世
1916年12月17日,丁韙良在北京去世,葬於西直門外的一塊墓地。
丁韙良1850年23歲那年與哥哥一起來到中國傳教,其間除了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外,直至1916年在北京去世,在中國前後生活長達62年,享年89歲。
在他的葬禮上,美國公使館派出八名禮兵為其扶靈,棺材上覆蓋著中美兩國的旗幟,似是對他一生的寫照。
丁韙良的大半輩子是在中國度過的,對中國大地、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愛,可以說是一個「白皮黃心」、不像中國人的中國人。
參考資料:
從傳教士到教育家——丁韙良在寧波和北京,《寧波史志工作簡訊》第44期
被淡忘的北大校長丁韙良,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w-a-p-martin/何勤華: 《萬國公法》與清末國際法,《法學研究》第2001—5期
陳惠美、謝鶯興,東海圖書館藏《萬國公法》板本概述
維基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