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和枇杷,一個是樂器,一個是水果,這個任何人看上一眼就能夠區分事物,但是如果只在嘴上說的話,我們就不太容易分辨了,因為它們讀音相同。
為什麼琵琶和枇杷讀音一樣呢?原來它們之間還真的大有關係。
琵琶本是遊牧民族的樂器,秦朝時傳入中國。一開始琵琶的寫法並不是上面兩個王的「琵琶」,而是寫作「批把」,因為這個樂器在彈奏時,手指外推為「批」,手指內收為「把」,所以叫做「批把」。後來,有人覺得「批把」是木製樂器,又把「批把」寫成「枇杷」。
那,水果枇杷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是由於人們看到一種果樹的葉子和果實,都很像這種樂器,於是把這種水果也叫枇杷。
到漢朝末期,當時的樂師,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同時也為了區分水果枇杷,便正式改樂器的「枇杷」為琵琶。這時樂器琵琶和水果枇杷才真正開始「分家」。
說完了琵琶,還是回到正題,說說水果枇杷。
枇杷屬於薔薇科枇杷屬,這個屬有二十多種,一半以上在中國。按照果肉顏色分,主要可分為白色和橙色兩種。白枇杷果型小,較甜;橙色枇杷果型大,但比較酸。
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營養頗為豐富,有各種果糖、葡萄糖、鉀、磷、鐵、鈣以及維生素A、B、C等,其中胡蘿蔔素含量在各水果中為第三位(前兩位是沙棘和芒果)。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乃和胃降氣,清熱解暑之佳品良藥。」尤其是我們熟知的枇杷膏,對肺燥咳嗽的人能起到藥食兩用的保健作用。
枇杷膏
食材:枇杷(枇杷淨肉500g),新鮮枇杷葉2片,老冰糖25g
做法:
1.新鮮枇杷葉洗淨後,切成絲,用紗布包好備用。
2.枇杷洗淨,去籽,不用去皮,剝出淨枇杷肉500g,用攪拌機打成果泥。
3.將果泥倒入乾淨的鍋中,加入包好的枇杷葉和老冰糖,小火慢熬,為防止粘鍋,用鍋鏟不停的攪動,待水分蒸發,枇杷汁熬至濃稠,呈醬紅色時,拿出枇杷葉,離火晾涼。
4.將徹底晾涼後的枇杷膏,盛入密封罐中,放入冰箱保存即好。
5.吃枇杷膏時,取兩勺自製枇杷膏,用40-50°溫水衝泡並攪拌均勻,一般建議1勺配200cc水。(取枇杷膏的時候,不要沾水)。
其實「枇杷就冰糖」的吃法早在唐朝就興起了,當時是用冰糖和枇杷來煮粥吃。直至清代,真正意義上的枇杷膏才出現了,並最終湧現出像潘高壽、京都念慈庵這樣的老字號來。如今枇杷膏止咳、潤肺、亮嗓的原因已不神秘:枇杷所含成分皂甙有止咳、止痛的作用;油質能祛痰,對肺炎雙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