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巨嬰穿尿不溼、吃奶嘴,皆因幼年心理創傷,別把娃養得太軟弱

2020-12-18 糯豆包媽媽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身上的社會性會有所發展,於是社交便也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孩子們所接觸的對象不再局限於家人時,他們有可能會在社交中受到一些來自他人的「惡意」

這時候如果孩子能夠擁有勇敢特質的話,他們在社交中便會更少受到欺凌,可如果父母一再地要求孩子謙讓和忍耐,那麼或許會造成孩子在社交中太過軟弱的弊端。

25歲巨嬰穿尿褲、吃奶嘴,皆因幼年心理創傷,別把娃養得太軟弱

美國有一位25歲的少女,長相靚麗身材苗條,從外形上看和其他的女孩兒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已經成年的她,卻仍然生活得像是一個嬰兒一樣

在平常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叼著奶嘴,坐在嬰兒床上玩玩具,甚至連吃飯都要像嬰兒一樣吸吮奶瓶裡的牛奶。在她的臥室裡擺放著一張巨大的嬰兒床,平時休息的時候,她便會躺在嬰兒床上,蜷縮成一團像嬰兒一樣熟睡。

據她的父母介紹,女兒在智力上並沒有任何的缺陷,之所以喜歡像嬰兒一樣生活,是因為女兒在幼年時期在學校裡遭受到了同伴的惡意欺凌,可是軟弱的她卻一直不敢將這一切告訴父母。

最終她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而患上了心理疾病,不願意再與外界接觸。

也許是覺得把自己活成一個小嬰兒,可以讓她更有安全感,於是這位25歲的少女便當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巨嬰」,她喜歡和父母像嬰兒一般互動,喜歡穿尿不溼,喜歡嬰兒玩具,也許在這個內心封閉的世界裡,她才能夠忘記曾經所受到的傷害。

雖然這位女孩的行為無法被人理解,但是她曾經受到的傷害卻顯而易見,父母養育孩子,除了要教會孩子善良外,也要讓他們更加懂得堅強,把孩子養得軟弱無異於給他人創造了更多傷害孩子的機會。

把孩子養得過於軟弱,會讓娃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哪些麻煩?

1.導致孩子在社交中處於被動的位置

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而言,過於軟弱的特質會使得他們在社交中,表現出畏畏縮縮的一面,這很容易會讓他們成為被同伴們欺負的對象,而幼年時不愉快的社交經驗,又會影響到他們以後的社交發展,會讓孩子對於社交的認知存在偏差。

2.滋生出孩子身上逃避現實的行為表達

當孩子過於軟弱時,面對一點不如意的狀況,就有可能會表現出想要逃避的心理狀態,於是在軟弱的孩子身上,常常會出現膽小怕事的特質,甚至還會衍生出厭學、厭世等負面情緒

3.容易促使孩子做出極端行為

過於軟弱的孩子,內心會長期受到負面情緒的壓力,如果這種壓力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範圍,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表達,比如說做出傷害他人或自己的反,或者是做出一些急劇破壞力的行為。

孩子面對欺凌的勇氣是父母給的,一個合格的後盾應該怎麼做

一、給予孩子內心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後,為什麼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求助呢?

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內心中父母沒有給足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擔心向父母求助後,反倒會遭到父母的批評或者責罵,當父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於孩子那份堅定的愛時,孩子才能夠更容易表現出堅強的一面。

二、加強孩子的身體鍛鍊,讓孩子身體更強壯。

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強壯的身體可以讓他們在社交生活中,變得更加自信,並且還可以避免他們輕易地就受到他人的欺負,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有必要增強孩子的身體鍛鍊,改善他們的身體素質,至少在外表上讓他們變得更強一點。

三、給予孩子更加正面的評價

當父母總喜歡貶低孩子時,孩子內心常常會被自卑的情緒所困擾,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表現出軟弱的一面,當父母願意給予孩子更加正面的評價時,孩子更容易從這些評價中滋生出堅強勇敢的特質。

忍耐固然是一種好的品質,但是父母們卻並不應該對此過度地吹捧,引導孩子去爭取他們理應擁有的權利,這本身就是一種父母應該向孩子傳達的主動的生活態度。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孩子軟弱的性格特質,是如何看待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一、 創傷及影響因素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創傷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創傷的發生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
  • 11歲女孩得抑鬱症,皆因上幼兒園媽媽處理不當,寶媽們要吸取教訓
    本文由蘿爸原創分享,歡迎關注、留言,本期蘿爸分享的內容是:11歲女孩得抑鬱症,皆因上幼兒園媽媽處理不當,寶媽們要吸取教訓!「抑鬱症」於現在的人而言是一個很可怕的詞彙,每年都會有很多人死於抑鬱症,其中包括許多明星。
  • 真正的「巨嬰寶寶」!32歲老外心理年齡3歲,每天喝奶穿紙尿褲
    在國內,我們經常用「巨嬰寶寶」這個詞來形容一些不夠獨立的成年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啃老族」,這些人雖然已經成年,但卻不出去找工作,不賺錢,不自力更生,一直都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沒有工作能力,沒有社交能力,甚至沒有生活常識。
  • 富養的「留守巨嬰」,毀掉的是三代人:你還敢這樣養孩子嗎?
    16歲的「巨嬰」,不會自己洗澡,吃飯只要沒肉就喊著要吃外賣,從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還上網花錢追星......,富養出「巨嬰」「巨嬰」呢?「巨嬰」,真的值得嗎?,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 你幾歲了?心理學家:大多數國人有巨嬰心理
    原標題:我們90%的愛與痛 與巨嬰心理有關  「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6個月。」武志紅言之鑿鑿。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媽」「用表面完整來逃避破碎心靈——逼婚的深層邏輯」「卓越強迫症:不優秀,不配活」……這些讓時人焦慮的話題,在武志紅看來,都能以「巨嬰」理論解釋。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武志紅。採訪結束後,記者也不禁想扳著手指數一數,我幾歲了?
  • 寶寶穿尿不溼到幾歲?孩子3歲大,睡覺只穿尿不溼行嗎?
    而回到西安我們也是給寶寶穿紙尿褲就睡覺,因為地暖的溫度可以,完全用不著穿得太累贅。寶寶穿尿不溼到幾歲合適?孩子穿尿不溼可以穿到幾歲,並沒有規定。這取決於孩子能否尿床,寶寶的膀胱括約肌是否發育完善。歐美孩子穿到5、6歲前後也非常多見,所以孩子3歲穿尿不溼沒什麼不行的。
  • 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
    比如,有過下面這3種經歷的人,就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1、被父母有意無意的「拋棄」的經歷從現實層面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不會有「拋棄」孩子這一說的,本文是一種心理學的表述,是指父母在物理空間上離開孩子之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感受。
  • 嫌孩子太軟弱,根源其實在父母,三種家庭最容易養出「受氣包」
    懦弱是兒童常見的心理障礙,一個孩子性格出現問題,與其背後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十來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各自的「小群體」,這名叫小宇的孩子雖然老實,但還算合群。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班裡一些「小霸王」發現小宇十分好欺負,一開始只是讓小宇幫忙跑腿,後來發展到讓小宇幫忙寫作業、洗衣服的地步。
  • 巨嬰心理,才是你家庭不幸的根源
    ……Word天,這不活脫脫一個巨嬰嗎?我在她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罪狀歷數中,很快就捕捉到巨嬰心理的典型特徵——全能自戀,偏執分裂。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在新書《巨嬰國》中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 武志紅的反孝道立場與「巨嬰」概念
    這些其實都可以說明心理發展水平不夠的「嬰兒或幼兒狀態」本身是存在的。前面講到了「巨嬰狀態」的存在,那麼「巨嬰」概念有什麼問題呢?武志紅用「巨嬰」這個詞來描述一種現象與情況的時候,賦予了這種這種心理狀態以及不成熟的表現以著一種負面的意味。帶有著明顯的貶斥的意味。誠然,那種表達過時未滿足需求時極為不成熟得體的做法,確實使得這樣的表現與心理狀態容易讓人不適。
  • 23歲「健康青年」手腳健全,被餓死家中,長不大巨嬰「太可怕」
    本來父母給他留下的家產就不多,很快就花光了,在23歲那一年,他因為過度飢餓而去世。一個23歲「健康青年」手腳健全,被餓死家中,長不大巨嬰「太可怕」 。「巨嬰」並不是真正的嬰兒,而是生理已經成年,可心理還是嬰兒的水平。這樣的人並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認為父母就應該養著他。如果說父母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便會像嬰兒一樣哭鬧,甚至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
  • 擺脫巨嬰心理
    可是啊,有一種人,即使他已經長大成人了,本該自己面對社會,卻依舊依賴父母或是他人,並且還是名副其實的,顯然他們的心理年齡依然滯留在嬰兒水平層面,稱他為巨嬰。巨嬰啊,有很多可怕的心理,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
  • 「小兒子5歲,大兒子38歲!」寶媽吐槽巨嬰老公,我拳頭硬了
    "小兒子5歲,大兒子38歲!"30歲媽媽吐槽巨嬰老公,引發共鳴曾有這麼一檔關於家庭的綜藝節目,一位上節目的寶媽在鏡頭前吐槽巨嬰老公,並且表示:"小兒子5歲,大兒子38歲!"顯然,這位寶媽口中所說的大兒子便是她的老公,她之所以吐槽"老公是巨嬰",其實是有很多證據的。
  • "巨嬰思想"下的娃該如何自我改變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24歲的江西女孩在上海租房,沒有收入來源,用著父母的錢租房子,日常就是打遊戲 然後一段時間換一個新工作,也都不太滿意。多次工作碰壁後,女孩索性破罐子破摔,理直氣壯的啃起了老。並且認為父母給予的幫助不夠,沒讓她過上想要的生活。這樣的孩子年齡到了獨立的年紀,心智都還沒有成熟,仍然停留在學生思維的階段,還有著巨嬰思想。
  • 25歲女孩還過著嬰兒生活,咬奶嘴、穿尿布,背後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現在一提到巨嬰,大家腦子裡浮現的都是生活不能自理,連衣食住行也要父母打理好的成年兒女們。但其實這個世界上也存在一個巨嬰,和大家的想像完全不同。她是一個25歲的美國姑娘,長相甜美,看起來溫柔又可愛,是個十分討喜的姑娘。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她卻特別喜歡過嬰兒般的生活。
  • 心理健康丨走出心理創傷的6種方法
    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重大的事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歷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尤其是現代人浮躁的心理,更容易造成心理創傷的發生。心理創傷發生以後我們要怎麼辦呢?如何療愈與清理自己?如何在創傷中蛻變?活出真正幸福的人生?
  • 30歲男子不外出工作,反而當起「巨嬰」,父母哭訴:都是我們慣的
    這3種父母養不出懂事娃,愛孩子不是無條件付出,聰明父母這樣做。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無私的,他們願意掏心掏肺地把最好的一切都拿給孩子,中國式父母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30歲男子不外出工作,反而心安理得在家當起「巨嬰」,父母哭訴:都是我們慣的小李今年30歲了,但是和大多數年輕人不同的是,本應該三十而立的他卻心安理得地在家啃老。小李自打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工作過,在同學們紛紛投簡歷的時候,小李收拾好行李打包回了家。「我學的專業太冷門了,找工作不好找!」
  • 「巨嬰」兒子33歲了還離不開母親,別綁架式育兒了,會害了孩子
    明明已經成年,但是心理水平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就像一個沒斷奶的娃娃一樣。事事都需要父母的幫助與處理,我們把這樣的人稱為「巨嬰」。朋友的一位長輩有個獨生子,已經33歲了,按理來說他應該已經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可現實卻完全相反。
  • 重磅,中囯式巨嬰,到底有多可怕?
    就是人身體長大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現在的中國父母很多都在養「巨嬰」,「巨嬰」的危害很大很大,不信來看看吧!作家武志紅曾在一本書種寫道:「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
  • 應該25歲生娃還是35歲生娃?兩者各有利弊,孰優孰劣還真難說
    25歲生娃和35歲生娃再讓他們生娃養娃,顯然不太現實。2)心理的成熟程度如果25歲還沒有心理準備就生了孩子,再加上老公也年輕氣盛,那麼面對孩子1歲的分離焦慮、2歲的叛逆期、3歲「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你們多半會頭大如鬥,絲毫沒有耐心,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可能會走好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