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當護國軍與一戰華工相遇在周村火車站

2021-02-23 淄博二三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講一些故事。因為故事像一個容器、載體,能讓過去如煙之往事,有了形狀,不至於飄散無形。而在歷史敘事中,有兩種講故事的方法。一種是「微敘事」,它只專注於某一個事件,詳細交代其來龍去脈。雖然這類事件在歷史長河中,常如恆河沙數,但因其敘事細緻生動,人們仍趨之如騖;另一種則是「宏大敘事」,即把一些事件有意識地聯繫起來,構成一條事件鏈,以利用它承載一些單個事件所無法承載的歷史意義,例如表明歷史發展的方向等。兩種敘事的關係在於,「微敘事」常會被放進「宏大敘事」中去串聯,就如同鐵屑扔進了磁場,被一隻無形的手牢牢操控,從而有了唯一的意義。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這樣兩條事件鏈:一條是「一戰華工—五四運動」事件鏈:「北洋政府派出華工,以『協約國』身份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並希望以此收回山東,但國聯不允,結果日本強佔山東,最後導致五四運動」。另一條是「討袁—護國軍」事件鏈:「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組織『護國軍』討袁,袁世凱歸西,得以重建民國」。

    在教科書中,我們很難看到這兩條事件鏈之間的關係。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兩條事件鏈曾經相遇於周村,相遇在周村火車站;此後二者又殊途各歸,就此相忘於歷史課本的江湖之中。

    下面我們就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16年的周村,看看這個奇特的場景。

     據說,近代以前,山東共設置了107個州縣,也就有了107個縣城。到清末民初,又增加了第108個,也是唯一一個,不依託行政中心而設的「城市」,即周村。它由一個村鎮發展而來,但其經濟地位卻遠遠超過了一般縣城。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省區全志·山東省志》中,這樣介紹周村說:「……其商業以洋布貿易為最大,皆由上海靑島運來。……其繁華盛事,為南北大衝。……人口三萬,東門裡有宏壯之教堂,北城尤多偉麗之廟宇。工業有繅絲廠、麵粉廠,各種織布廠,織絹綢等廠,綢綾絹縐居山東第一,一切商店以內容殷實著名。」這些具有官方性質的描述,代表了民國初期人們對周村的一般印象。

     但在1916年5月4日下午4點後,這些都發生了改變。

     下午3點的時候,周村城內還是如同往日般熱鬧。在周村下河街正上演京劇《釣金龜》。它說的是某大家庭的小叔子釣了一隻金龜,這隻金龜「拉金、尿銀、放錫鑞屁」,結果被貪財的嫂嫂妒忌、圖謀並害死的故事。

     下午4點左右,當《釣金龜》臨近結尾,包拯出來主持公道,有這樣兩句唱詞:「我主爺坐江山風調雨順,普天下眾黎民共享太平」。然而,這種期盼普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被突如起來的連續槍響中斷了。

     只有少量警察維持治安、基本不設防的周村城,突然來了不速之客,一批約200人,自稱「護國軍」的襲擊者。

     參照一個星期後《申報》的報導,我們可以知道這場戰鬥的整個過程:那天下午,從青島開往濟南方向的火車剛到周村站,襲擊就已開始。「是日青島來車甫到,(革命)黨人即下車在車站集齊,佔領巡路警局,迨火車開出車站後,吾輩從廊下遙觀,見穿黃色軍服者奔入南門,沿路放槍後,有多人繼之,內有仍拖豚尾(即清朝髮辮)之人,鹹挾德制之毛瑟手槍,巡警簡直未曾抵抗,郵局電局警局悉被佔據,於是周村全在黨人勢力範圍中矣。事稍定吾人即至警局,予以醫救傷人之助力,屋之四周死傷若干……黨人裝束不一,有穿華服者,有作日裝者,亦有著西服者,其中氣概軒昂如軍人者固多,而形狀如盜匪者亦復不少,有吳某(吳大洲)指揮一切後,由衛隊保護入城……日兵嚴守車站並允保護吾人之醫院」。

吳大洲的委任狀

 

吳大洲像

    《申報》記者的觀察應該說還是很細緻的。特別是提到了事件發生時的幾個重要細節,包括:「革命軍」的服裝、髮飾、武器、氣質等,並隱晦地向讀者暗示,這支護國軍人員構成很複雜,組織也似很倉促,且其中隱隱有日本勢力的默許和滲透。

     此後相關資料的披露,都證實了記者的這些暗示。如這支自稱「護國軍」的隊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保定軍校一、二兩期的學生,約數十人,但沒有什麼作戰經驗。一部分是山東本地的「綠林」,還有一部分是外地來的「青幫」。這顯然是一支主體為「盜匪」+「黑幫」的「軍隊」,軍紀好不到那裡去。果然,此後「綁架勒贖,惡風甚多,引起當地人極大反感。」

    戰鬥進行到下午6點時,「該(周村)鎮悉歸佔領」,居民高懸白旗,以表「歡迎」,城內「黨人如織,四門盡行關閉,惟開放東南門」,5日又「略定周村東之張店」。「黨人」佔據周村郵局為司令部,稱山東護國軍,由首領吳大洲、薄子明等宣布獨立。

     護國軍軍隊雖然倉促組織,但佔領周村的整個計劃卻是國民黨精心策劃的。這是整個倒袁計劃中的重要一環。袁世凱於1915年12月12日稱帝後,南方的蔡鍔率先在雲南反袁,南方各省紛紛獨立。但北方一直沒有找到一個有力的支點。山東地處京畿肘腋,成了革命軍的首選。經過精心策劃,革命軍兵分兩路,居正率部佔領了濰縣,吳大洲、薄子明則佔領周村遙相呼應。

    在此後國民黨自己公布的一本名為《護國軍紀事》的小冊子中,披露了整個戰略的全貌:「山東綰南北樞紐,極關要害,黨人謀之久矣,滇省發難後,黨人紛紛潛往,早有鬱勃待發之勢,初擬謀下濟南,以為振衣挈領之舉,既而知不可得,乃僅布疑兵,屢拋擲炸弾,以示欲取,乘其懈於外防,攻奪各州邑,以進逼之。」

    這個在濟南「扔炸彈」「布疑兵」、而實攻周村、濰縣的戰略,亦證實於濟南當時報紙的相關報導。《申報》5月13日的報導說:「濟南內外城中,近數夜常有炸彈爆裂之聲,往往一夕數驚,雖足駭人但似無重大損傷,居民恐慌異常,膽怯而豐於財者紛紛遷移,多赴天津。」《申報》5月30日的報導則更詳盡:「二三日前,省垣每晚即復有炸彈聲發現,或一二響或三四響不等,……至晚九時後,先聞炸彈兩聲,未幾至十點十五分時,陡聞西圩門外槍聲兩三,旋即接踵而來,如飄風急雨,槍彈累累,如貫珠連續不絕勢,如九天黃河一傾而至也,蓋自十時後如此聲響前,後約十餘排殆無片刻之停歇,直至二十六號,五鍾餘始,止聞此次黨人來者,系周村吳部或雲數百人或雲數千人……」。

    革命黨人所以將周村選做實際攻擊目標,基於三點原因:第一,周村作為魯地有名的商業集散中心,有錢是眾所周知的。有了錢,就可以招兵買槍。第二,不設防。除卻膠濟線上有日軍把守外,並無正規部隊。第三,靠近膠濟鐵路線,戰略位置重要,進攻可以直接威脅到省城濟南,防守則可順膠濟鐵路線順利撤退。

    基於這三種考慮,「護國軍」佔領周村後的所作所為,就變得可以理解了。《申報》5月10日記載,護國軍佔領周村的第一件事,「即將交通山東商業三銀行佔據」,而後「黨人以郵局為機關部,得銀頗多,已寄往青島」。國外媒體也注意到了此點,「此間黨人刻正招練軍隊,羅致軍械、籌募金錢,凡能致此三者之方法似皆採用無遺,黨人準備進攻濟南,以周村為根據地。」

    對民軍這種「佔銀行、搶錢莊、然後通過郵局寄走」的做派,周村人感到很無奈。但因民軍佔領的「第一夜有數錢莊被搶」,為求得安全,對於「前途極為焦慮」的周村民眾不得不派人送錢,以求安寧。「黨人曾得人民之允許,如能使地方不遭掠搶,十五萬元為壽,目下黨人正在收受此款」。得錢之後,民軍方才有所動作,「昨夜方慮再有掠搶,黨人乃捕本處盜賊三人槍斃之」。

今日周村大街之票號

    此後幾天,革命軍繼續襲擊附近的長山縣,新城,青州等地,「放炮轟開城門,擁入城內,釋放獄囚,編為軍隊,略有掠搶,擊傷若干人,旋攜財物」。一時之間,周村的四鄰八舍,皆陷入恐慌之中。

     對護國軍的這種做派,即使是國民黨的黨內同志也看不下去。抗戰勝利後,曾經代表中國政府,於密蘇裡號軍艦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陸軍一級上將徐永昌,在護國軍佔領周村後,恰好來過周村。他在其回憶錄中說,「(6月)12日到周村……方知所謂起義民軍二部,雖各佔有一二縣,但均不易離開鐵路線,並均暗受日本人掩護……周村民軍,十之六七為土匪,有時出外搶掠,而對商家勒索,更是公開之事……而所謂日本顧問,亦只是一些野心的退伍軍人與所謂浪人而已。」

    1916年春末夏初發生的這場突襲,對於自開埠以來,發展一直順風順水的周村人來講,更像是一場無謂之災。似乎只有襲擊發生時,那個《釣金龜》的故事,才可以解釋這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恰逢中國社會風雲激蕩、巨大轉折之時,周村這個「懷金悼玉」之輩,又怎能在亂世中維持完璧全卵?

    很多事件當事人共同提及的一個細節是,在護國軍佔領周村的第三天,5月6日晚7點開始,一場影響近乎山東全境的大風「挾沙自北而來」。此風「轉瞬間天昏地暗,舉目不能見物,令人生世界末日之印象,良久始已,此種暴風,乃魯省若干年來所未有者也」。此時,周村城內的「中國婦女夜間匿於教會房屋內以避危險,周村之外人(外國人)現由日兵保護」,臨近周村的鄒平「婦女今鹹攜糧匿居山中」。

    在黃沙瀰漫中,周村城內的無數白旗被吹的簌簌作響。在「夜間十時一刻」,仍然「槍聲正四作」中,周村城內到處是「至於將來若何,則吾輩絕無所知」的惶恐與末日之感。周村人不由慨嘆,「吾人今所居之地,己不知成何世界」。

     然而,更為當時人所未料的,是這場兵禍將持續長達八個月之久。當時的數據統計,周村的損失在「七百萬(銀)元」之巨。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濟南以東、以周村為中心的民族資本,此後為求得安全向濟南轉移;而同樣也是為求得安全,外地來周村採購的客商,均赴濟南採購,周村「旱碼頭」的市場也日趨狹窄……。

     經歷1916「護國軍」這一劫,「金周村」已經很難再恢復到往日的盛景了。

周村內城今日之街景

 


    與護國軍對周村的突然襲擊,迅速佔據了國內各大報刊的「要聞」欄相比,周村城內同時「悄悄」發生的另一件大事,卻並不引人矚目,但這件事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同樣深遠。那就是以周村為據點的,為歐洲國家招募華工的事件。

    1914年一戰爆發後,歐洲各參戰國均把自己的青壯年勞力,投入到馬恩河、凡爾登戰場「絞肉機」中去,用槍彈無情地消耗著歐洲各國男性青壯年的肉體和精神。此後為繼續戰爭,歐戰各國紛紛到中國來招募華工。

    起初,北洋政府為免捲入世界大戰,一直嚴禁華工出洋。如1914年「政事堂」頒布命令稱:「各省將軍巡撫使略,謂各國在內地招工,迭經禁止在案。今歐洲戰雲密布,難保不來各省私招華人,前往充當苦工,應設法嚴為禁止,一以保中立,一以維持民命,關係至為重要,望勿視之等閒云云。」但1916年,壯勞力嚴重不足的法、英、俄等國,不經當時軟弱的北洋政府允許,就半公開地通過山東各地的教會組織,用「騙徵」方式招募「契約華工」。

    英國在周村設立了「大英政府招工局」,以傳教士為招募代理人,以教堂為中心,以傳道區為範圍,建立了一個華工招募網絡。傳教士及信徒們聲稱,此次招聘的「合同工」,是到歐洲、非洲墾地開荒修鐵路,月工資現大洋12元,另外教會還要補貼10元(當時的10元能買到1000多斤高粱),而同時期國內工資較高的工人,每天工作10小時才能賺2角,滿打滿算一月也只能有五六個銀元。若與靠天吃飯的農民收入相較,則收入更不知道高了多少。如此高工資誘惑下,一時間山東各地都有不少農民聞訊應招。「大夥的一個共同信念是:倘若趁此時機,出國發了大財,以後富貴還鄉,豈不太好!」

到達英國華工營的華工合影,照片中他們喜笑顏開,尚未知戰爭之慘烈。

 

    況且同時期連年天災人禍,兵連禍結(如「新來」周村的護國軍),也不斷推動著周村臨近村莊的農民,決心走出國門,另尋出路。這些「衣衫襤褸」「形容憔悴,滿臉皺紋和飽經風霜」的山東農民紛紛報名。然而,到了歐洲之後,他們才知道需要冒著槍林彈雨上戰場,然而此時想要返回,已經不可能了。

     對於英國政府的行為,北洋政府持默許態度。當時的山東省省長熊炳崎、濟南鎮守使馬良則很是配合,同意英國在濰縣、濟南、周村、威海四個地方招募華工。經過醫生體檢,這些沒有肺病、身體健康,35歲以下的中國勞工,或赴青島、威海,或部分通過天津裝船運走。

英國招募的華工準備在威海整隊登船

    在歐洲戰場,這些勤勞、負重、質樸的山東華工得到英法俄等國當局的高度讚許,此後它們又陸續從中國招走總數約為14萬的勞工,其中2萬多人就此長眠在異國他鄉。

一個英國軍官指導中國華工協助布置防備工事

 

法國北部的華人勞工陵園,此處葬有849名一戰中國勞工

 

    異國他鄉的經歷,也讓這些勞工有所「啟蒙」。「在歐洲戰場上,我們目睹了德國武器的巨大威力和首次見到英國的坦克,足見他們工業水平之高。在舊金山,我們吃驚地看到美國已用拖拉機耕地,還見到了許多效率很高的農業機械。對比之下使我痛心地感到:舊中國是太落後了,要想不受列強的欺侮,就必須努力發展科學技術,振興經濟,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工作在法國坦克生產廠的中國鉚工

    沒有派兵參加「一戰」的中國,正是憑藉十幾萬華工的血淚、勇敢、和辛勞,憑藉他們「出大力,流大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才為中國換得了一張巴黎和會的入場券。但國聯還是默許日本攫取了德國在山東一切權益,最終激起「五四」運動,並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前行。

    以上「華工」與一戰、與五四運動等諸多事件的聯繫與歷史意義,都是事後人們逐步意識到的。當時佔領周村的吳大洲們並沒有想到,就在他們剛剛下車的膠濟線,奔馳的列車正將從周村和其他地方招募的,成千上萬計的山東勞工,「每三五日即由周村開專車一次,運送青島,轉赴威海」,送往俄國、日本或者一戰的歐洲前線。

    在一位名叫嚴振盛華工的口述中,他曾經提到,工人招聘到後,「我們本擬由濟乘車赴煙轉威,但傳說吳大洲率一個師(號稱萬人)佔據周村、濰縣一帶造反,膠濟鐵路火車中斷,不得已而改赴天津,從塘沽搭輪船到了煙臺」。而另一位名叫劉鴻儒的華工回憶說,「我和張文山、張金順、陳希階一塊去周村招工局報名,檢查了身體,領了證件。……家裡人送了又送,一直送到淄河(臨淄)車站。這是我第一次坐火車。上火車後,看到車廂裡全是年輕人,大多數是去歐洲的華工。」

    從當時情況來看,華工嚴振盛們知道的只是部分情況。吳大洲等的行動,確實對膠濟線的運行造成了一定影響,《京津泰晤士報》5月7日(佔領第三天)的消息說:「黨人已佔據周村……郵政人員辦理膠濟路線各處之郵務,因此殊覺困難,但膠濟火車仍然開行,不過不賣小站之車票而已……星期六晨,乘津浦火車他去者極多,火車因以遲開三小時,其不及購票盤桓嘆息,於車站者尚有數百人」。或許在這些盤桓於車站不得出行的人中,就有轉車前往威海等地的華工。

     而另外一部分情況是,自1914年一戰爆發後,日軍就與英軍聯合對德軍宣戰,並在膠州灣擊敗德軍,強佔了膠濟鐵路線。所以,「蓋最近路線之各街皆由日兵巡邏,以致附近之秩序,華兵不能過問」,而護國軍又與日軍暗通款曲,所以膠濟鐵路線的運輸功能是能正常進行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周村城被佔的四五天後,《申報》5月12日的報導是:「周村方面亦呈安謐之景象,惟車站有黃衣軍八九名,檢查行李,餘均無異於平時云云」。

    在現今的史書記載中,同時發生在周村、同時發生於1916年5月的護國軍運動,與一戰山東華工之間,是沒有什麼聯繫與交集的。然而,站在「周村」「地方」的角度,站在某年月日周村火車站的這個站點,卻能看到這兩個大事件,以及這兩個大事件所代表的事件鏈的交匯。它所呈現的,正是一種尚未被後世史家所整理的混亂、喧囂與無意義的狀態。

   

    自百多年前開埠後,周村迎來了它的快速發展期。因其地處山東腹心的緣故,它曾見證過部分山東、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深刻變遷。儘管它所經歷所感受的種種畫面與聲音,已為後世教科書所遺忘。而周村火車站,作為膠濟線上的一個百年老站,恰是周村歷史的一個縮影。它如旁坐於歷史長河岸旁,一位作壁上觀的老人,持續觀察著這裡發生的種種變化,白髮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904年,這裡駛來了隆隆的火車、德國人和四面八方的客人。

    1914年,車站的德國人和德國站長被日本人、日本軍隊所取代。

    1916年,護國運動和一戰華工在周村火車站相遇。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一位團長率隊途經周村火車站,為火車站前日本旅館的間諜經理所發覺,遂向濟南的日軍通風報信。

    1931年,「鄉村建設派」的領導人梁漱溟,從周村火車站數次上下車,往返於鄒平「鄉村建設院」。

    ……

    以上這些周村與周村火車站的編年史,或多或少都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諸多宏大敘事,有著或近或遠地聯繫。只是地方史的只鱗片羽、吉光片影,很容易為「宏大敘事」在利用它的同時所遺忘。或許,我們只有通過反覆詢問在周村歷史上,諸如1904、1916等年份,與其他時期、其他歷史敘事的不同之處,才可揭示它的特別意義。正如經典推理小說中常說的:「每一個細微的結果,都必定有一個特定的原因,那可能就是真相。」

    周村歷史上的1916,其不同在於,「華工-五四運動」與「倒袁-護國運動」這兩條事件鏈,在此處不期而遇,而後又按照各自運行的慣性,繼續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緩步前進。但除此之外,對周村而言,1916的不同更在於,它代表了周村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了它為這次「不期而遇」,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掃碼給作者打賞

文/李友東  

淄博二三事獨家首發,轉載請申請授權!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相關焦點

  • 鮮為人知的華工「一戰」故事
    一戰期間,有14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去往歐洲前線,承擔了最艱苦、最繁重的戰勤任務,1917年中國政府宣布參戰後,華工被直接派往前線。一戰華工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取得戰勝國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對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海外華人社會的成長,其作用都不容忽視。然而,善良樸實的中國勞工在為協約國流血流汗之時,卻遭到了英法軍殘忍的虐待。】
  • 雲南護國軍入粵討逆 廣東龍濟光被迫獨立
    護國軍第二軍是在第一軍組編之後,費盡周折組編而成。第一軍在川南戰場吃盡苦頭也出盡風頭,但有關第二軍的很多事情卻鮮為人知。這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這支隊伍在護國戰爭中幹了什麼?  1916年2月20日,在護國起義開始近兩個月之後,護國軍第二軍從昆明出師滇桂邊境;1916年4月6日,廣東將軍龍濟光被迫宣布獨立,雲南護國軍第二軍入粵討逆。
  • 周村106路公交車線路臨時調整 終點站遷至周村火車站廣場
    齊魯網7月13日訊記者獲悉,根據周村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和淄博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隊周村大隊,於2019年5月29日聯合下發的通知,從2019年6月3日開始,周村區因城市供熱管網提升改造工程,6月5日機場路封閉施工、6月14日站北路封閉施工,7月10日站北路一四八醫院路段封閉施工
  • 手握數十萬重兵的袁世凱,為何無法抵擋蔡鍔的三千護國軍?
    1915年12月25日,秘密潛回雲南的蔡鍔聯名通電各省,宣布雲南獨立並組織護國軍討袁。隨即,蔡鍔、李烈鈞和唐繼堯分任護國軍第一、二、三軍總司令,從四川、貴州、廣西三路出兵,掀開護國戰爭序幕。1916年1月16日,蔡鍔帶領的第一軍3130人從昆明正式出發,分三路進攻四川南部的敘府、瀘州和綦江。第一軍是蔡鍔的舊部,不僅兵力少,軍餉不足兩月,彈藥配給僅夠一個月。
  • 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今年恰逢一戰結束100周年,當年中國試圖通過「以工代兵」的方式參與國際事務、提升國際地位的願望,雖然在巴黎和會上被無情打破,但這段過往依然值得我們銘記,它既是中國不甘淪為列強玩物,為改變自身命運所做的努力,也是為中西文明之溝通搭建起的一座橋梁。本期外刊掃描所選的兩篇文章皆以此為主題,介紹英法一戰中招募華工的前因後果,以及華工的戰時生存狀況,同時重點從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角度闡述華工問題的意義。
  • 百年前一戰:5萬華工從青島赴英法挖戰壕
    為了紀念一戰一百周年,由青島市政府僑辦、青島市檔案局共同主辦的「一戰華工在歐洲」大型資料圖片展將於8月20日至年底在青島市檔案館展出,這220餘張首次在青島露面的歷史照片,將第一次揭秘華工赴歐前後的全過程,展示這批一戰華工在異國的特殊奮鬥史。
  • 紀念一戰停戰百年,英法德俄美等國元首聆聽一封中國人的信
    1916年2月,著名的「凡爾登戰役」爆發,法國軍隊傷亡超過50萬,史稱「凡爾登絞肉機」。1916年6月,「索姆河戰役」爆發,英國軍隊傷亡超過40萬(法國又賠進去20萬士兵),史稱「索姆河地獄」。凡爾登戰場的炮彈殼經歷了兩年多的戰爭,英國和法國國內的男性青壯年幾乎都被徵召入伍,奔赴前線。
  • 在巴黎尋找「五四」的細節:華工往事
    紀念碑(陳佔彪攝)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紀念碑。這是當地政府和在法華人於1998年一戰勝利80 周年之際,為那些在一戰中不遠萬裡前赴歐洲協助戰爭的華工建立的紀念碑。眼前的這方紀念碑,似乎更像是一座墓碑。是的,在法國諾埃爾的「華工墓園」裡的一塊塊墓碑不正是這樣嗎?
  • 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卻被西方列強遺忘近百年!
    隨著歐洲各國進入紀念一戰活動高峰期,塵封近百年的中國赴歐華工功績得以被廣泛宣揚。其中,一座將在英國倫敦豎立的華表紀念碑格外引人關注。華表設計圖。2019年5月4日,值「五四運動」百年之時,它將被豎立在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Royal Albert Docks),面向東方,跟一戰華工墓地朝向一致。11月11日上午11時,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儀式在法國巴黎凱旋門舉行。
  • 一戰期間14萬華工到達歐洲 招工局設立在威海衛
    12月11日,由法國郵政部門和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聯合製作的一戰華工紀念郵票在法國正式發行。今年是一戰華工到達法國100周年,一戰華工郵票的發行,正是為紀念那些曾經為推動一戰結束做出貢獻並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華工們。
  • 華工在歐洲:「非常好的勞工,最好的士兵」
    從1916年5月,到一戰結束的1918年11月,一共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畢粹德和朱桂生只是其中的兩個。當第一批華工到達法國馬賽港,法國一家報紙在頭版新聞上興奮地說:這些華工是精挑細選,大多數來自中國北方的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當地氣候,而且絕大部分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歐洲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
  • 英國首位華人市長陳德梁:他要為一戰華工在倫敦立碑
    新華社倫敦12月7日電 (天下人物)英國首位華人市長陳德梁:他要為一戰華工在倫敦立碑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英國下議院議員史蒂芬蒂姆斯7日在英國議會提出一項動議,呼籲上、下議院所有議員籤名支持為一戰華工立碑。立碑計劃也獲得了英國負責信仰和社區事務的內閣部長伯恩勳爵的支持。
  • 周村第一樂園——千禧農谷
    千禧農谷位於淄博市周村區正陽路與309國道交叉口向東1公裡路南,北鄰福王紅木博物館,西鄰周村最大的不鏽鋼市場及沙發市場,距4A景區周村古商城僅5公裡。從項目地走正陽路北行8公裡可達濟青高速周村上路口;從項目地走309國道東行6公裡可達濱萊高速淄博上路口。項目距淄博火車站大約20分鐘的車程,距淄博長途汽車站僅10分鐘車程。
  • 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 (Battle of Somme),英軍傷亡就達40萬。
  • 他是國軍旅長,以前是紅軍出身,為升官凌辱高官家眷,槍殺美軍
    今天介紹的這位真的是一個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人,以前是紅軍出身,還是一個連指導員,後來出走投入國軍,一步步成為了國軍旅長。後來為了升官,製造混亂要挾上官,凌辱高官家眷、槍殺美軍等。他就是黃鎮中,江西寧都人。
  • 山東周村特色小吃煮鍋流傳200多年,這是山東版的火鍋?
    在山東淄博周村,流行一種叫做「煮鍋」的美食,頗具特色,當地各大餐廳或小店都可品嘗。在周村古商城景區裡,就有好幾家煮鍋店。周村煮鍋始於200多年前的清朝,百餘年前周村開埠,商貿繁榮也讓這種美食快速發展,逐漸興盛起來。位於古商城大街的煮鍋店,店面不算大,到了中午遊客爆滿。
  • 翻譯護佑華工負責與英國官員溝通
    由於各軍隊中無中國籍官員,因此譯員的地位等同於中國官員,擔任指導與保護之職,並常為華工辯護,因為往往華工被審時,持有充分理由但苦於不能申訴,故需有翻譯在旁為其辯護解釋,以使得公平裁判,以免冤屈。  「僑工受譯員之護佑,實非淺鮮」,顧杏卿寫道。  除了起到保護作用,譯員們主要的工作是扮演華工與軍官之間溝通的橋梁。
  • 青蔥年歲:二戰名將的一戰回憶
    【話說軍世】在二戰中,湧現出一大批閃耀世界的名將,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參加過相隔不久的一戰,那麼他們在一戰中的表現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看一下
  • 一戰結束百年︱為英國服役的十萬中國勞工
    今年,英國倫敦子午社(Meridian Society)在國家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的支持下,為緬懷一戰華工組織了為期兩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與此同時,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和安菲爾德墓地也舉行了緬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