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華工「一戰」故事

2020-12-19 觀察者網

【今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一戰期間,有14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去往歐洲前線,承擔了最艱苦、最繁重的戰勤任務,1917年中國政府宣布參戰後,華工被直接派往前線。一戰華工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取得戰勝國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對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海外華人社會的成長,其作用都不容忽視。

然而,善良樸實的中國勞工在為協約國流血流汗之時,卻遭到了英法軍殘忍的虐待。】

百年前,中國農民不遠萬裡遭遇一戰中的飛機、大炮,被炸傷乃至嚇瘋,這充滿隱喻。稍許的興奮,更多的是驚恐,仿佛也是百年來傳統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心態之一種。

1918年5月23日晚,法國西北部小鎮努瓦耶勒(Noyelles),如往常一樣寂靜。這裡距巴黎200公裡,正在英吉利海峽中段,與英國隔海相望。大西洋在此深入陸地形成一個小小三角,零星的湖潭則繼續向三角尖所指的土地延伸,仿佛灑在小鎮上的顆顆水珠。大片麥田,條條土路,低矮密集的樹林……

入夜,不及12點,小鎮西南端突然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一聲接著一聲,大地隨之顫動起來。火光迅速向天空升騰,紅的、紫的,閃亮刺眼。

 華工背負行囊準備登船

原來,趁夜,德軍飛機將炸彈投向小鎮的賽涅維勒村(Saigneville),這裡有著英軍在法最大的彈藥庫,它與努瓦耶勒鎮中心及一戰英國軍營正好呈三角形,各自約十公裡。

小鎮上,英軍軍營被震撼著,撕心裂肺的叫喊聲不斷傳出。

嚴格說,這裡並非真正的軍營,而是「一戰華工總部」。新民國政府急於參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活命無門,自1916年開始,14萬中國農民「以工代兵」漂洋過海,來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此刻,歐洲工業文明正盛,亦是熱兵器槍炮激烈對抗的大戰之時。在中國的千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如此眾多的農民走出貧苦的家舍,集體跑到地球的另一端。他們大多數隻知道要「做工」,賺現洋養家餬口,但對做什麼樣的工與「一戰」一無所知。

14萬華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到過努瓦耶勒小鎮,或中轉到比法前線,或在法國內地。小鎮常駐華工最多時竟超過12000人,成為歐洲最大的華工營地,而這裡原居民不足千人。

小鎮來了挑扁擔的中國人

1916年6月,小鎮居民割完小麥,英國人就開始建設第一塊營地了。幾次擴建,總面積達到30英畝。

10個月後,努瓦耶勒居民驚訝地看到第一批中國人從火車上下來,由手持粗木棍的英國士兵嚴密看管。Joseph de Valicourt當時還是一個愛湊熱鬧的小夥子,他觀察著這群個頭不高的中國人,「穿著藍色的大棉襖,帶個小圓帽和毛耳罩,纏著綁腿,燈籠褲。手上帶著身份識別的編號銅手環。他們的竹竿(扁擔)挑著米袋、木板,前後晃悠,還有一個大輪子架著三角把手的獨輪車。這些外來者的氣色非常差,但紀律嚴格。」他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道。

這群平生摸慣了農具、從未跨出國門甚至很少到縣城的中國農民,在往來穿梭的軍人、川流不息的現代車隊、完全陌生的炮群中,顯得格格不入。

運載華工的專列沿途停車時,華工須始終蜷縮在車廂裡,不準踏上月臺一步。火車一直開到終點站的輪船邊,下車後就直接上船。

1918年2月11日,華工在努瓦耶勒歡度春節 

不過,當他們在異地看到熟悉的農田時,Joseph de Valicourt發現這些黃種人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相對於恐怖而漫長的旅程來說,土地給了他們安慰。

之前,鎮上居民聽說他們將帶來「地球那端的一種文明」,如今這種新鮮的文明被送入鐵絲網中的營地。

營地呈四方形,兩層帶刺的鐵絲網在最外圍,有英國士兵荷槍實彈,「像牧羊犬一樣來回巡邏」。第一層鐵絲網一人多高,第二層至少兩人高,間隔七八米就有木柵欄。營地分成若干小方塊,每個區域還有鐵絲網,裡面是幾頂大帳篷與二十幾個小帳篷。華工營中間,有幾大叢不高的樹木,像一堵堵小牆。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逃走,至少要翻過三層鐵絲網,還得保證子彈不擊中你。

鐵絲網裡集中著工棚、廚房、食堂、廁所、醫院甚至監獄,還有那座後來設立的瘋人院——走過住宿區,穿過這些樹牆,營地那端靠近鐵絲網盡頭,就是瘋人院了。

 

「Sani-Mama!Sani-Mama!」

睡夢中的華工被爆炸驚醒後,很多趴在地上叫喊、磕頭。他們一生中聽到的最大聲響不過是鞭炮或鑼鼓。

爆炸越來越近,一架飛機轟鳴著掠過他們帳篷的木頂,巨大的氣浪掀翻屋頂,他們無處可藏,尖叫著開始拼命向外狂奔,向鐵絲網衝去——

按出洋前籤訂的合同,華工不是戰鬥編制,應享受工作之外的自由,而現實遠非如此。勞工營的拱形大門一到晚上就關閉了。按英國人規定,除了做工,華工走出大門的機會很少,幸運者回來時的通行證會被立即撕掉。

 

幾十年後,小鎮居民多米尼克·德拉努瓦(Dominique Delannoy)還清晰地向當地報刊記者描繪華工推著「奇怪獨輪車」的樣子,有不少人就這樣穿梭於火車站與軍營之間,仿佛還在華北鄉村一樣。戰爭期間,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挖掘了數千公裡的戰壕;他們背負一二百斤重的彈藥箱、軍糧以及引信不穩定的大口徑高爆炮彈;他們還裝卸物資,甚至繼續種糧種菜保障供給;激戰後,參戰國士兵各自回家,但華工不得不留下清理成千上萬的殘留炸彈和屍體。

華工的另一個重任是鋪鐵路,不遠處就是一戰第二大樞紐。從本刊獲得的當時照片上看,華工先要用鐵鍬挖出寬20米左右、一人深的路槽,然後夯實,再鋪上枕木、鐵軌。

「Sani-Mama!Sani-Mama!」此刻,在巨大的爆炸聲中衝向鐵絲網的華工不斷如此大叫。聽到的小鎮居民不知其意。

大家的狂奔沒有方向,但必須先突破那三層鐵絲網。從當時鐵絲網的照片上看,如果多人用力很可能推倒木柵欄,情急之下,也可能直接以手拉開鐵絲網拼命鑽過去。

在跨越鐵絲網的那個瞬間,那些華工不僅僅帶著對轟炸,對龐大「怪獸」飛機的驚恐,他們身上還有某種恥辱,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一直想逃離「努瓦耶勒地獄」。

每天要工作10-16個小時,不準隨便說話隨便活動;如果有華工表現出不夠順從,甚至是稍有敵意,立刻就要遭到英國軍官的一陣皮鞭毒打,甚至關入監獄。英國人稱他們為Coolie(苦力),事實上更類似於戰爭奴隸。

逃離「努瓦耶勒地獄」

1970年當地記者Roger Pruvost採訪了若干位親見一戰華工的努瓦耶勒居民,本刊試圖尋找這位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去年離世,本刊從小鎮獲得的原始資料顯示,居民納塔莉·薩勒(Nataly Salle)夫人告訴Roger:

「先生,那真恐怖!我們看到英國看守像打狗一樣毆打他們。把他們的鞋子、衣服全部脫掉,綁在桌子上,一直鞭打他們直至流血。接下來,英國人用刷子和熱水將他們擦乾淨,不留痕跡。然後人們將他們送往勞工醫院。我對您說,這很可怕。有的人未經審判就被槍決了,我見過一個人被綁在對面那棵樹上,被牛筋鞭殘忍地抽打,當人們解開他時,他倒了下去……他死了。」

華工醫院由蘇格蘭人格林(Gray)負責,他在1918年1月的一封密函裡為華工打抱不平,「任何一點糾紛,英國軍官不明就裡,便粗暴地命令士兵開槍」,「軍官們似乎非常害怕華工,收工後將華工限制在鐵絲網內」。相對法國人對華工的寬鬆,英國軍人顯得非常過分,這主要源自他們對華人的鄙視,認為他們是「食人族」、「Chink」(中國佬,侮辱性稱呼),或者自以為了解中國人之劣根性,「你對他們越好他們就越不買帳」。

有的華工實在無法忍受虐待,又不想執行非人道「自殺性任務」(如排雷),便在華工營房裡挖一個地洞,將自己埋進去自殺——好歹留得全屍,將來魂靈才能回到故鄉。

當時在歐華工中流傳著一句話:誰不聽話,就會被送到「英雄隊」去!「英雄隊」指的正是努瓦耶勒華工營。如此之地,逃跑也許早就在華工心中醞釀了,借著這次飛機轟炸,能否遠遠離去呢?

「Sani-Mama!Sani-Mama!」華工們驚叫著倒在血泊中,或者眼見身邊同胞喋血。

 法國西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園

無論是遙遠故鄉祖祖輩輩農耕日子的平靜,還是初到異國的新奇,甚至那些在努瓦耶勒不人道華工營中的經歷,其印記也許都無法與這些「怪物」的巨響與殺傷力相提並論。

有記載說,初次在營地或前線看到飛機掠過,華工很好奇,甚至從掩體裡跑出來張望,結果被炸死炸傷不少。「一些穿著藍色衣服的中國人因為害怕飛機的轟炸……就瘋了。」英國墓地委員會向本刊提供的一份資料裡,一位親歷者如是寫道。當時一位中國翻譯黃道榮曾描繪了德國飛機的「經常光顧」:有一次,一架德國飛機毫無目標地向華工駐地投了一顆炸彈,正落在一間住房旁,整個房間被炸毀,死傷華工20多人;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北洋政府檔案》中也有提及,「(一些)害怕德軍飛機轟炸的華工遂離開工廠,成為『黑號』。」可見華工對德軍飛機之恐懼。後來,一些學者在訪問一戰華工時也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他們中很多人對「飛機」一詞避而不談,只說「轟炸」,似乎在有選擇地記憶或忘記。

這樣的怪物其實在中國被發明實驗比萊特兄弟晚不了幾年,甚至清末在北京南苑還設立了機場與製造廠,但完全沒有應用,更別說被普通農民見到了。而在歐洲,飛機迅速應用到戰爭中,從偵查對方甚至高空互打招呼,到安裝機槍,攜帶炸彈,幾年間大大提升。

百年前,中國農民不遠萬裡遭遇一戰中的飛機、大炮,被炸傷乃至嚇瘋,這充滿隱喻。稍許的興奮,更多的是驚恐,仿佛也是百年來傳統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心態之一種。

「瘋人四方院」

努瓦耶勒的華工們突破了一道道鐵絲網,除了被德國飛機炸死的,一些華工終於在沒有英國監工的情況下站在鐵絲網之外的世界。當然,他們不能停留,必須快跑,不論是躲避炮彈,還是趁機逃離。

他們穿過田野。

幾個小鎮居民當時看到了他們的奔跑。他們對這些中國人的了解不多。一個印象是他們極愛吃蘋果(華工多來自山東,那裡出產蘋果),初來時甚至不惜用一天的工錢買一個蘋果。後來,他們學會了用手勢砍價。最熟悉的身影要算那兩個打掃小鎮街道的華工,冬天,掃完地,他們總是安安靜靜地在一個鐵匠鋪裡取暖;他們也會去雜貨店,小店有時會向中國人賣出積壓多年的貨物。簡單交流時,這些外來的黃種人總是笑著說「是」或「不是」。

有法國人稱這些華工「非常幼稚」,甚至把很多壞事安在他們身上,但也有人說他們極其善良,比如自從華工打掃小鎮後,就變得異常乾淨。到了戰後,英國人對華工管理沒那麼嚴格,個別賭博、偷竊的就有了,還有的晚上翻出鐵絲網去找法國婦女。

 

轟炸之下,華工繼續向樹林奔跑。他們竭力將軍營拋在腦後,將瘋人院拋在腦後。我們不清楚此刻瘋人院裡的中國人的反應,他們是否也拼力奪路而逃?還是龜縮在一角在恐懼中等待?

這裡後來被稱作「瘋人四方院」,在華工營中被隔離開,平常許多小鎮居民都隔著帶刺的鐵絲網遠遠地見過他們——有的昏倒在地,有的則痴呆地立著。

除了被飛機轟炸弄得神志不清甚至發瘋,第二大刺激源是戰場收屍,或是看到同胞觸雷而死。一篇文章描繪了一次戰役後戰場的情形:「放眼望去,滿地都是破槍、碎片、頭盔衣物,令人感覺恐怖。」

還有一種原因是思念。據一位研究者Valicourt的文章,有名中國監工,在國內由於生計所迫,一意孤行來到法國,妻子苦勸無果,在國內悲憤自殺,噩耗傳來,他悔恨交加,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

一戰期間,大約有14萬中國勞工被招募前往歐洲戰場為協約國軍隊進行運送物資、修築工事等勞役工作,其中約2萬人死亡或下落不明。

「我無法解釋,」外國人士FrederickStrange如此說,「為什麼這麼多中國勞工在法國瘋了?」最新出版的《一戰華工》一書的作者Gregory James教授分析道,「勞工自己把同胞身上這種無法修復的精神疾病歸咎於巨大的驚嚇,或者『對空中狂轟濫炸的恐懼及其後遺症』,雖然歐洲人願意認為這個現象是因為這些勞工本身就是意志薄弱的『鄉下人』,他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我們尚不清楚1918年5月23日晚德軍飛機轟炸時,努瓦耶勒華工瘋人院裡的華工具體數量及發瘋原因,查詢的英國墓地管理委員會及法國當地檔案中都沒發現相關記錄。

驚恐萬分的華工們繼續穿越田野,那裡原本是麥田,百年後的今天,營地的痕跡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依然是一大片麥田。在華工醫院舊址,記者只發現小樹林裡那塊長滿青苔的水泥板。

如今,在這片樹林中,現在豎立著840餘座華工墓碑,每座都面朝東方——他們的家。他們中有被炸死的,有病死的(特別是1918年席捲歐洲的那場傷寒),也有的積勞而死,當然還有的瘋後死去。

戰後伊始,包括瘋人院的死者等華工屍體非常雜亂,有小鎮居民甚至看到屍體被一個挨一個豎立著草草埋下。後來墓地重修,但很多碑下並無屍骨。而據納塔莉·薩勒夫人當年告訴記者的,「墓地裡死去的八百多人中,有一半是瘋掉後去世。」不知這個說法是否存在誇張,但遭遇恐怖驚嚇與思鄉成疾而瘋了的華工為數不少。

這些中國人在這裡留下的檔案少之又少,沒人在意他們。「誰派你過來的?」本刊記者採訪時,市長助理加裡尼米歇爾的表妹問了好幾遍。最後一次,她又問了一遍:真的沒人叫你過來找我們嗎?記者說,如果實在要說有人,那就是上帝好了。他們笑了。

帶「煙囪」的中國旱船

轟炸、非人管制之下,華工也不是沒有快樂時光,只是片刻而已。

就在這次轟炸前的3個多月,1918年2月11日,努瓦耶勒街道上人山人海,歡騰無比,華工們被允許在這個中國傳統春節時走出營地歡慶。在一或兩層,方底尖頂、有小閣樓、有煙囪的一幢幢法國民居間,在不高,光禿禿的樹木下,百人、千人匯集成一簇簇圍著社火的隊伍。

他們大多是頭戴氈帽,身穿舊大衣的華工——其中不少人正對著站在高處的攝影師的鏡頭好奇遙望或憨笑。當地居民散在人群中,一身軍裝頭戴大簷帽的英國軍官最靠近社火——中國式鼓樂齊鳴中,兩艘「旱船」魚貫而來,後面跟著舞龍與高蹺隊。

旱船以竹竿與布紮成,一人船內撐船搖擺,一人船外相引,走在前面的引船男子上身大花襖,頭戴大花,手捏彩布,腳蹬圓口布鞋。百年後,面對照片,一個細節讓本刊記者很是驚奇,幾艘旱船前後左右各粘著一個不高的長方體,中空,這在中國旱船裡非常少見,讓人一下子想到那是否代表著輪船的「煙囪」?他們就是乘著如是代表西方大工業文明之船,在煙囪的滾滾黑煙中,渡海而來。

提燈遊行、唱京戲、聽說書、民國五色旗前列隊拱手互致大吉,甚至有人在營地裡搭起一座一人多高的小廟,掛起幡子,雙膝跪地,雙手合十,拜了又拜……那一天華工似乎回到了中國。

3個月後,1918年5月23日,在那個炮火轟鳴的夜晚,這群曾在鑼鼓中歡笑著的華工,慘烈死去或逃出鐵絲網。他們叫喊著鑽進密密的樹林,他們曾經還在這裡伐木,他們想跑得遠遠的。1918年5月24日,德軍飛機轟炸的第二天,英國軍人開始搜尋。

沒人知道森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位於法國西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園是歐洲最大的華工墓園,此處長眠著842位一戰中捐軀的華工。

幾天幾夜過去,那些跑入森林的華工才被英國人陸續被發現——他們中大部分已餓死或凍死,活著的人中很多已神志不清,他們被押回小鎮華工營,送進層層鐵絲網後面的那座瘋人院。

1918年9月20日,一批華工從法國馬賽港乘船踏上歸途。據《一戰華工》作者Gregory James教授引用的資料,船上1/3的人患有精神疾病。

1919年4月28日,當輪船抵達青島時,有85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患有精神疾病的勞工中,有3位有嚴重的暴力傾向被暫時押到憲兵站的牢房;還有一些「抑鬱」以及不能連貫說話的輕度患者,被人看護起來等待他們的親戚來接。

從時間上看,這艘船運送的傷病華工發生在努瓦耶勒被轟炸後4個月,努瓦耶勒瘋人院的「倖存者」,是否也會隨船歸來?

華工回到青島後,重新散入20世紀初的那個中國。沒能回國的瘋人院華工及其他死去的同伴日後被就地埋下,當地人稱他們是「天之子」(fils du Ciel)。受盡苦難的「戰爭奴隸」,為何得到這樣的稱謂?是「天堂之子」的意思嗎?他們死在那裡,無聲無息了。也許,在法國人眼中,這些和戰爭無關的中國人,仿佛是老天派來的,然後老天再將其中的死者收去。

百年後,記者來到這裡,每個華工墓碑下,都有些英國小玫瑰點綴,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升向努瓦耶勒的天空。

(特約撰稿 張鑫明 張小夏 白玉   記者  田毅/文)

相關焦點

  • 1916,當護國軍與一戰華工相遇在周村火車站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講一些故事。因為故事像一個容器、載體,能讓過去如煙之往事,有了形狀,不至於飄散無形。
  • 英法軍官眼中最廉價而高效的勞動力,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華工軍團
    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勞工赴歐支援前線,卻被西方抹去了100年百姓讀史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一戰和中國息息相關,約有14萬中國勞工遠赴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協助英法軍隊,但他們的故事卻一直被西方國家所忽略。
  • 在巴黎尋找「五四」的細節:華工往事
    紀念碑(陳佔彪攝)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紀念碑。這是當地政府和在法華人於1998年一戰勝利80 周年之際,為那些在一戰中不遠萬裡前赴歐洲協助戰爭的華工建立的紀念碑。眼前的這方紀念碑,似乎更像是一座墓碑。是的,在法國諾埃爾的「華工墓園」裡的一塊塊墓碑不正是這樣嗎?
  • 英國首位華人市長陳德梁:他要為一戰華工在倫敦立碑
    新華社倫敦12月7日電 (天下人物)英國首位華人市長陳德梁:他要為一戰華工在倫敦立碑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英國下議院議員史蒂芬蒂姆斯7日在英國議會提出一項動議,呼籲上、下議院所有議員籤名支持為一戰華工立碑。立碑計劃也獲得了英國負責信仰和社區事務的內閣部長伯恩勳爵的支持。
  • 紀念一戰停戰百年,英法德俄美等國元首聆聽一封中國人的信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一戰停戰百年紀念儀式上,一位華裔女孩操著濃厚法國口音所朗讀的一封來自中國勞工的信,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這封信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顧杏卿先生所寫,講述的是停戰當天歐洲人歡慶的場景。顧杏卿曾是一戰期間中國北洋政府通過「以工代兵」的方式讓法國和英國從中國招募走的10多萬名勞工中的一員,給這些勞工擔任翻譯員。
  • 一戰期間14萬華工到達歐洲 招工局設立在威海衛
    12月11日,由法國郵政部門和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聯合製作的一戰華工紀念郵票在法國正式發行。今年是一戰華工到達法國100周年,一戰華工郵票的發行,正是為紀念那些曾經為推動一戰結束做出貢獻並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華工們。
  • 華工在歐洲:「非常好的勞工,最好的士兵」
    從1916年5月,到一戰結束的1918年11月,一共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畢粹德和朱桂生只是其中的兩個。當第一批華工到達法國馬賽港,法國一家報紙在頭版新聞上興奮地說:這些華工是精挑細選,大多數來自中國北方的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當地氣候,而且絕大部分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歐洲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
  • 翻譯護佑華工負責與英國官員溝通
    由於各軍隊中無中國籍官員,因此譯員的地位等同於中國官員,擔任指導與保護之職,並常為華工辯護,因為往往華工被審時,持有充分理由但苦於不能申訴,故需有翻譯在旁為其辯護解釋,以使得公平裁判,以免冤屈。  「僑工受譯員之護佑,實非淺鮮」,顧杏卿寫道。  除了起到保護作用,譯員們主要的工作是扮演華工與軍官之間溝通的橋梁。
  • 百年前一戰:5萬華工從青島赴英法挖戰壕
    為了紀念一戰一百周年,由青島市政府僑辦、青島市檔案局共同主辦的「一戰華工在歐洲」大型資料圖片展將於8月20日至年底在青島市檔案館展出,這220餘張首次在青島露面的歷史照片,將第一次揭秘華工赴歐前後的全過程,展示這批一戰華工在異國的特殊奮鬥史。
  • 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今年恰逢一戰結束100周年,當年中國試圖通過「以工代兵」的方式參與國際事務、提升國際地位的願望,雖然在巴黎和會上被無情打破,但這段過往依然值得我們銘記,它既是中國不甘淪為列強玩物,為改變自身命運所做的努力,也是為中西文明之溝通搭建起的一座橋梁。本期外刊掃描所選的兩篇文章皆以此為主題,介紹英法一戰中招募華工的前因後果,以及華工的戰時生存狀況,同時重點從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角度闡述華工問題的意義。
  • 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卻被西方列強遺忘近百年!
    隨著歐洲各國進入紀念一戰活動高峰期,塵封近百年的中國赴歐華工功績得以被廣泛宣揚。其中,一座將在英國倫敦豎立的華表紀念碑格外引人關注。華表設計圖。2019年5月4日,值「五四運動」百年之時,它將被豎立在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Royal Albert Docks),面向東方,跟一戰華工墓地朝向一致。11月11日上午11時,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儀式在法國巴黎凱旋門舉行。
  • 歐洲舉行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少女用中文朗讀勞工信件
    11日的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儀式上,一名出生於21世紀的少女,用中文朗讀了時年23歲中國勞工在停戰當天寫下的句子,一瞬間夢回百年。 視頻/觀察者網 唐莎莎 當地時間11月11日上午11時,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官方儀式在巴黎凱旋門正式開始,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總統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政要出席了此次紀念活動。 據美聯社報導,紀念儀式上,八名出生於21世紀的青少年閱讀了幾封信件和便條。
  • 一戰結束百年︱為英國服役的十萬中國勞工
    今年,英國倫敦子午社(Meridian Society)在國家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的支持下,為緬懷一戰華工組織了為期兩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與此同時,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和安菲爾德墓地也舉行了緬懷活動。
  • 【華工新傳考研萌新必看】一戰二本三跨華工新傳391分經驗貼
    【圖為在上華工小傳的網課】出成績的那天查到自己是391分的時候,其實我是非常感恩的,畢竟我考完都不敢對答案。
  • 丁龍:一個出生卑微的華工,創建美國大學裡第一個中文系
    然而,就在100多年前,有一位華工,他為傳播有價值的文字所做的努力,我們至今仍能看到。一百多年後,後世的人們,苦苦地尋找著丁龍的足跡,揭開了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丁龍丁龍的出生地據說是在廣東,丁龍年輕時被人販賣到美國當勞工,那時被販賣到美國的華工被蔑稱為「豬仔」,他們或從事開礦等重體力勞動,或為他人僕從,地位卑微,回國的希望很渺茫。
  • 華工!
    正文:我叫小魚,吃貨妹的鄰座同事,華工機械13屆的,沒錯,就是那個「天河客運站」校區的,每日吃著北二飯堂,在二樓的社科圖書館上自習的那個校區。實習公司在大學城,離南校區不遠,這次回來特意從五山站下車,因為這裡是故事開始的地方。到現在我還清晰記得三年前,提著重重的行李箱從五山走出來。
  • 華工,水果味的!
    >華工發水果,其實是日常操作去年華工芒果大豐收學校發了芒果師生們拿著竹竿、礦泉水瓶各種工具在學校裡團結一心摘芒果抬兩籃筐回去都不夠!(《天龍八部》裡的鐘靈古靈精怪)華工的傑出校友太多啦,印象君都數不過來~他們以華工為榮,華工則以他們為傲!
  •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14萬華工遠涉重洋1914年,一戰爆發。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大打出手,第一世界亂成一鍋粥。於是,華工們就只好在那裡將就的安將就地來。在歐洲,中國勞工們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語言不通。因為大多數勞工都是沒什麼文化的,對外語更是一竅不通。再加上身邊沒有翻譯,老外下達了某個命令,華工們根本就聽不懂。於是,這些人又會遭到監工們的毒打。即使這樣,華工仍然任勞任怨,在戰場上做牛做馬。
  • 一戰14萬赴歐的中國勞工,三千人留法國婚配生活,死後墓碑朝東
    根據當時的情報顯示,在整個一戰期間,中國送往歐洲戰場的勞動力就有14萬名。因為人數龐大,當時為了壓縮運輸成本,一方面,英國、法國使用了最簡陋的船進行運輸。另一方面,為了避開加拿大收取的華工人頭稅,英、法不得不繞遠道避開。
  • 百年黃臺路,還藏著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百年黃臺路,還藏著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不知不覺 帶大家逛了不少老街 也探尋了不少老建築的秘密 今天要逛的這條馬路 只有700多米 但這條路上 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