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期間14萬華工到達歐洲 招工局設立在威海衛

2020-12-13 搜狐網
原文配圖:華工集結威海衛。


  12月11日,由法國郵政部門和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聯合製作的一戰華工紀念郵票在法國正式發行。今年是一戰華工到達法國100周年,一戰華工郵票的發行,正是為紀念那些曾經為推動一戰結束做出貢獻並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華工們。

  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和英國因勞動力匱乏,與中國政府籤訂招募華工合同,約14萬華工遠渡重洋到達歐洲。他們雖然沒有奔赴戰爭前線,但積極參與了後方修築鐵路、公路、橋梁、戰壕及農業生產等工作。一戰後,許多華工紮根法國,成為第一批旅居法國的華人,同時也成為中法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4.4萬華工從威海衛出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巨大傷亡使交戰各方兵員銳減,勞力奇缺。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使英法等國的人力資源緊張局面進一步加劇,為挽回頹勢,英法等國把目光轉向中國,招募華工解決戰爭需求。1916年10月,英國在威海衛設立招工局和華工待發所,英法傳教士則在山東、直隸(今河北省)等地進行招幕活動。這些人員經過報名登記,體格初檢、籤訂合同等手續之後,又被編排成班、連,開始隊列、行軍、體操等體能訓練。經過短期集訓之後,華工登上英法商船,被運往歐洲戰場。目前的資料顯示,在威海衛登船的華工至少有44079人,佔十四萬華工的31.5%。每十名華工中至少有三位,是從威海衛離開祖國的。

  威海衛(現威海市環翠區)在「一戰華工」這個歷史事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為英國招募華工的管理機構設在這裡,其集結、訓練、出發、通信等各種活動主要是在這裡進行的。

  英國人把威海衛作為華工招募基地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可利用租借地的特權,設立官方招工機構,減少和避免中國官方掣肘。自從1898年佔為租借地後,威海衛成為英國行使統治權的國中之國,辦理招工當然方便。英國人在此設立了「大英威海政府招募華工局」,在濟南、淄博等各地設立了分支機構,代表英國政府開展募工活動。其二是這裡有現成的營房。威海衛殖民當局十幾年前為了招募南非開礦華工,建立了一批營房設施,卻一直未被使用,招募一戰華工時正好派上用場。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威海衛便於招募山東為主的北方農民。山東農民身高體壯,吃苦耐勞,更能適應歐洲的氣候,有利於管理指揮,發揮作用。因此,英國軍方和租借地的殖民政府,緊密合作,分工負責,把招募華工的重心,由起初短時間的港粵,很快轉移到威海衛,把這裡作為最主要的招募基地,展開了大規模的募工活動。

  在「高麗口子」沙灘上軍訓

  英國人在山東和外省各地招募的華工,源源不斷地來到招工局在威海衛設立的「華工待發所」,集結待發。待發所的位置在今天合慶山莊西側一帶的山坡上,遺蹟已不存。招募來的華工經過查體檢疫、照相登記、按手印、戴「手鐲」等程序後,換裝編組,按班、排、連的軍事編制組織起來,每日在「高麗口子」的沙灘上,由英國軍官指揮,開展軍事訓練,等待來船出發。

  集結時間少則一周,多則半月二十天。人多時,可集結上千甚至幾千人。營房不夠,就臨時搭設帳篷。為了管理集結的華工,英國人在這裡設置了龐大的辦事機構,食堂、醫療、防疫、軍需、行政辦公、軍官餐廳和宿舍等設施一應俱全。當年這一帶,招工的英國人,訓練中的華工,送別親人的家屬,各色人等齊聚,一時人聲鼎沸。

  經過集結訓練的華工,等到英國軍方安排的遠洋輪船到來後,立即登船出發。現在看到的資料記載,1917年1月18日至1918年1月7日的一年時間裡,就有「透克羅斯」號、「安提羅科斯」號、「俄國女王」號等24條遠洋輪船,來威海衛載運華工。一般是每個月兩三條,最多的是1917年4月份,來了5條。4月2日那天一下子就來了「開平」號和「日本女王」號兩條。這些船,小的能乘千把人,大的可運兩千多人,最大的一條裝載了近3800人。

  為了躲避德國潛艇,華工船在海上走得不快,一般要漂蕩三四十天,有的甚至是三個多月,才能到港。多數是到英格蘭島西北的海港利物浦下船,也有的直接運到歐洲的港口,如法國馬賽港、阿佛爾港。還有很多是在美國西部港口,用火車轉運,橫穿美洲大陸後,再登船運往歐洲。後來,因為高麗碼頭水深不夠,華工上船需要轉駁倒運,英國人嫌登船速度慢,加之威海不通火車,華工開始轉到青島登船。

  家信、薪水通過統一郵箱寄至威海衛

  參加一戰的華工,身處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與國內的聯繫,全靠往家裡寄信。華工們多是文盲,識字的不多,有的甚至連「大名」都沒有,許多人是在招工時臨時起個「張三」、「李四」、「王五」之類的名字。為了方便他們寫信,也為了不因發信地址暴露軍事秘密,華工的信件全部通過軍郵,集中寄發。管理當局印發了格式信封,地址統一印為「大英威海政府招募華工局在法國×號」。這個號,就是戰場上華工營的郵箱編號。信封上還印著「中國人書信必收入於中國人郵箱,如不投此箱內,怕送不到」。然後集中打成軍郵郵包,通過郵路寄送到威海衛租借地英國郵局。

  到了威海衛,再由招工局轉送到衛城裡的中國郵局,分寄各地華工家庭。各家的回信也是用格式信封,寄到威海衛的招工局,由招工局按郵箱號碼寄回在法國的歐洲戰場華工營。華工們節省下來的薪水,也是通過這個聯繫渠道,匯寄到威海衛,再由招工局的職員,或是通知家人領取,或者分寄。為此,統一格式的信封上還註明「汝票號必書汝姓名如同」。

  據記載,英招華工每月寄回國內的信件大約有50000封,從國內收到信件大概有15000封。幾乎不識字的華工,很難註冊登記出準確清晰的家鄉地址,有了威海衛這個聯繫地,能把信件和匯款寄回國內,他們對家鄉有了實實在在的念想和寄託。

  華工到達法國後,隨即被編為華工軍團,配屬到英法聯軍作戰部隊從事挖戰壕、運彈藥、埋屍體、修路架橋等戰勤服務,還有不少被迫投入戰鬥。華工們的命運非常悲慘。有的被虐待致死,有的染病而亡,有的則因飢餓與勞累拋屍他鄉,而在敵機轟炸中遇難和在戰鬥中陣亡的更是不計其數。

  華工輸出本身就是一段辛酸而沉重的歷史,大部分華工都是為生計所迫,他們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儘管最後有倖存回國的,但很多人因繁重的苦力勞動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客死他鄉。當時到達歐洲的華工14萬人,僅在英法軍隊中死亡和下落不明的就接近2萬人。目前,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有華工墓69處,規模最大的是位於法國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葬有華工842名。

  華工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一群農民,出國動機非常單純、樸實,但他們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功績不容低估。威海衛作為一戰期間最大的華工招募基地,也因這段歷史淵源,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值此回眸百年歷史,願國人記住一戰中的華工,願世界永遠和平!

  (作者:陶遵臣,注:本文資料來源威海市檔案館)

相關焦點

  • 百年前一戰:5萬華工從青島赴英法挖戰壕
    英國也在1916年10月派招工代表,在山東威海及膠濟鐵路沿線招募華工。一直到1918年初,因為運輸上的困難,法英停止了華工招募活動,至此,一共招募華工14萬人,其中英國約9萬人,法國4萬餘人。    史料顯示,法英招募華工範圍主要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天津、上海以及山東的濟南、威海、青島、濰坊和淄博等地,一戰結束招募14萬華工中,其中近三分之二是山東人,數量超過9萬,這其中就有青島籍華工的身影,青島這個當時只有10萬人的小城,與遙遠的一戰戰場第一次發生了聯繫。
  • 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而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勞動力,當中數千華工更客死異域。
  • 威海衛「百年郵品」考究
    威海明代設衛,近代歷史滄桑而凝重,從中日甲午戰爭的戰場,到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七子」之一;從一戰華工赴歐洲在這裡啟程,到為英國奮勇而戰的「華勇營」的誕生地等,都顯示了威海衛歷史的獨特性,這些特性從威海早期的郵品上均可以顯現出來。  郵品收藏的種類中,人們最為熟知的就是郵票。郵票是任何個人和單位都無權發行的,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的標誌。
  • 英法軍官眼中最廉價而高效的勞動力,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華工軍團
    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勞工赴歐支援前線,卻被西方抹去了100年百姓讀史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一戰和中國息息相關,約有14萬中國勞工遠赴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協助英法軍隊,但他們的故事卻一直被西方國家所忽略。
  • 一戰期間,中國派往歐洲的14萬勞工,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雖然當時中國並沒有派出大量軍隊參戰,但是中國的付出也並不少,中國向歐洲派遣了高達14萬勞工,以彌補協約國因徵兵而造成的勞動力缺乏問題。1917年,北洋政府對德奧宣戰後,作為中國參戰的主要方式,大量勞工開始被公開招募,並派遣至歐洲。由於主要的招募地為山東,因此,這14萬勞工主要為山東人。
  • 華工在歐洲:「非常好的勞工,最好的士兵」
    一些無法忍受虐待的華工,在營房裡挖一個地洞把自己埋進去,直到戰爭結束幾年後,營地拆除,其屍骨才被發現1917年春天的威海衛
  • 1916,當護國軍與一戰華工相遇在周村火車站
    那就是以周村為據點的,為歐洲國家招募華工的事件。    1914年一戰爆發後,歐洲各參戰國均把自己的青壯年勞力,投入到馬恩河、凡爾登戰場「絞肉機」中去,用槍彈無情地消耗著歐洲各國男性青壯年的肉體和精神。此後為繼續戰爭,歐戰各國紛紛到中國來招募華工。    起初,北洋政府為免捲入世界大戰,一直嚴禁華工出洋。
  • 一戰結束百年︱為英國服役的十萬中國勞工
    中國軍隊並沒有集結到歐洲前線作戰,但大約有14萬中國勞工被英法兩國招募,遠赴重洋來到歐洲,為協約國提供與軍事相關的後勤事務。其中,英國孤懸海外,成為了協約國的大後方,更是招募了近10萬工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英國社會和歷史轉向帶來的衝擊可能要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大。
  • 歐洲舉行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少女用中文朗讀勞工信件
    11日的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儀式上,一名出生於21世紀的少女,用中文朗讀了時年23歲中國勞工在停戰當天寫下的句子,一瞬間夢回百年。 視頻/觀察者網 唐莎莎 當地時間11月11日上午11時,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官方儀式在巴黎凱旋門正式開始,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總統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政要出席了此次紀念活動。 據美聯社報導,紀念儀式上,八名出生於21世紀的青少年閱讀了幾封信件和便條。
  • 一戰14萬赴歐的中國勞工,三千人留法國婚配生活,死後墓碑朝東
    遠渡歐洲的民工在1914年的時候,一戰爆發,當時北洋政府為了遏制日本在華的侵佔勢力,對於英國、法國以及俄國等協約國實施援助。因為當時正好趕上英、法、俄等國家戰事緊張,勞動力不足,於是中國派遣了數量龐大的年輕勞工前往歐洲戰場。
  • 威海海關:國外通過EMS郵寄口罩到威海,到底要幾天? - 威海新聞網
    郵寄至威海的進口國際郵件並非直線送達,而是需要經過特定的郵政互換網絡,最後到達威海國際郵件處理中心,所以口罩在途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略長哦。來自美國:舊金山 芝加哥 紐約郵政互換局→北京郵政互換局→青島郵政互換局→威海國際郵件處理中心來自歐洲:發運國郵政互換局→北京 上海 廣州郵政互換局→青島郵政互換局→威海國際郵件處理中心據了解,從國外郵政互換局發出到威海國際郵件處理中心接收,國際EMS郵件進境在途時間一般為3-7天,其中,日本、韓國距離較近
  • 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與1904-06年的南非勞工不同的是,中國官方熱情支持一戰期間在法國的僱傭勞工,知識精英也認為這些勞工的存在有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意義。一戰爆發時,袁世凱本計劃中國直接參與協約國的軍事行動,以遏制日本在中國的行動。袁害怕作為英國盟友的日本將以此合法地佔據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區。
  • 紀念一戰停戰百年,英法德俄美等國元首聆聽一封中國人的信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一戰停戰百年紀念儀式上,一位華裔女孩操著濃厚法國口音所朗讀的一封來自中國勞工的信,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這封信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顧杏卿先生所寫,講述的是停戰當天歐洲人歡慶的場景。顧杏卿曾是一戰期間中國北洋政府通過「以工代兵」的方式讓法國和英國從中國招募走的10多萬名勞工中的一員,給這些勞工擔任翻譯員。
  • 經典史料之威海三衛「文廟衛學」十篇
    ,研究威海地域的「三衛二所」的衛學設立與發展,對展開本地歷史文化以及教育史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收錄了威海衛「文廟衛學」三篇,分別是《威海衛志》的《重建威海衛儒學記》、《新建學田記》、《奏請酌量變通衛學章程》;收錄了成山衛「文廟衛學」六篇,分別是《遷建成山衛學記》、《新修縣學記》、《重修文廟碑記》、《新建成山書院碑》、《成山書院田記》、《教授王先生傳》;收錄了靖海衛「文廟衛學」一篇,為《邑修文廟碑記》(實為記載文登縣的文廟,文登縣文廟縣學另文摘之)。
  • 萬華公館怎麼樣 萬華公館地址
    六盤水萬華公館是六盤水紅橋新區的新樓盤, 開發商暫無資料, 萬華公館住宅底商產權為40年,商住公寓產權為40年, 開盤時間待定, 價格待定。該樓盤位於紅橋新區涼都大道與青山路交匯處, 小區規劃佔地面積97000 ㎡, 建築面積260000 ㎡, 容積率, 綠化率。
  • 萬華化學:設立萬華福建合資公司,建設MDI、擴產TDI項目
    事件:公司發布公告,公司與福建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按照80%:20%持股比例合資成立萬華化學(福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華福建」或「合資公司」)。
  • 潛龍之殤:一向歧視中國人的歐洲人,首次對中國人有了全新認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和中國籤署協議,中國向歐洲戰場派送中國勞工。14萬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園的中國勞工奔赴歐洲戰場,於是參加了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圖為華工合影  這支「中國勞工部隊」中有90000人來自山東省濰坊、威海、青島附近的鄉村,他們從威海港、青島港乘船出發,歷經太平洋的漫長漂泊。圖為清洗坦克的華工這些華工踏上歐洲之前到達加拿大的溫哥華,他們秘密停留幾天之後,加拿大政府用封罐式火車秘密運送穿越北美大陸,車輪下的鐵路也是由中國勞工部隊的華工同胞修建的。
  •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14萬華工遠涉重洋1914年,一戰爆發。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大打出手,第一世界亂成一鍋粥。為了提高國際影響力,北洋政府再三考慮,還是決定派遣一批中國勞工去歐洲戰場幫忙。雖然是去幫忙,但中國勞工只是起到戰場輔助作用,並沒有真刀真槍地和同盟國幹。但是,這14萬勞工卻是命途多舛,他們雖沒有上戰場,卻仍在歐洲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其實,這些中國勞工,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北洋政府"騙去"歐洲的。
  • 自駕穿越威海衛 雪野地裡也能泡溫泉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12月22日至12月24日,由山東省自駕車旅遊協會、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及抖音平臺等單位聯合發起的「冬遊齊魯自駕穿越威海衛」活動,在濟南東服務區拉開帷幕。來自於濟南的17位隊友,駕駛6輛私家車在此集結上路,大家精神飽滿,充滿期待。
  • 全球確診病例超197萬例 世衛組織稱疫情尚未到達頂峰
    (抗擊新冠肺炎)全球確診病例超197萬例 世衛組織稱疫情尚未到達頂峰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電 綜合消息:世界衛生組織14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確診病例達1844863例。另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5日7時左右,全球確診病例超197萬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