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華工集結威海衛。 |
12月11日,由法國郵政部門和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聯合製作的一戰華工紀念郵票在法國正式發行。今年是一戰華工到達法國100周年,一戰華工郵票的發行,正是為紀念那些曾經為推動一戰結束做出貢獻並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華工們。
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和英國因勞動力匱乏,與中國政府籤訂招募華工合同,約14萬華工遠渡重洋到達歐洲。他們雖然沒有奔赴戰爭前線,但積極參與了後方修築鐵路、公路、橋梁、戰壕及農業生產等工作。一戰後,許多華工紮根法國,成為第一批旅居法國的華人,同時也成為中法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4.4萬華工從威海衛出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巨大傷亡使交戰各方兵員銳減,勞力奇缺。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使英法等國的人力資源緊張局面進一步加劇,為挽回頹勢,英法等國把目光轉向中國,招募華工解決戰爭需求。1916年10月,英國在威海衛設立招工局和華工待發所,英法傳教士則在山東、直隸(今河北省)等地進行招幕活動。這些人員經過報名登記,體格初檢、籤訂合同等手續之後,又被編排成班、連,開始隊列、行軍、體操等體能訓練。經過短期集訓之後,華工登上英法商船,被運往歐洲戰場。目前的資料顯示,在威海衛登船的華工至少有44079人,佔十四萬華工的31.5%。每十名華工中至少有三位,是從威海衛離開祖國的。
威海衛(現威海市環翠區)在「一戰華工」這個歷史事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為英國招募華工的管理機構設在這裡,其集結、訓練、出發、通信等各種活動主要是在這裡進行的。
英國人把威海衛作為華工招募基地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可利用租借地的特權,設立官方招工機構,減少和避免中國官方掣肘。自從1898年佔為租借地後,威海衛成為英國行使統治權的國中之國,辦理招工當然方便。英國人在此設立了「大英威海政府招募華工局」,在濟南、淄博等各地設立了分支機構,代表英國政府開展募工活動。其二是這裡有現成的營房。威海衛殖民當局十幾年前為了招募南非開礦華工,建立了一批營房設施,卻一直未被使用,招募一戰華工時正好派上用場。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威海衛便於招募山東為主的北方農民。山東農民身高體壯,吃苦耐勞,更能適應歐洲的氣候,有利於管理指揮,發揮作用。因此,英國軍方和租借地的殖民政府,緊密合作,分工負責,把招募華工的重心,由起初短時間的港粵,很快轉移到威海衛,把這裡作為最主要的招募基地,展開了大規模的募工活動。
在「高麗口子」沙灘上軍訓
英國人在山東和外省各地招募的華工,源源不斷地來到招工局在威海衛設立的「華工待發所」,集結待發。待發所的位置在今天合慶山莊西側一帶的山坡上,遺蹟已不存。招募來的華工經過查體檢疫、照相登記、按手印、戴「手鐲」等程序後,換裝編組,按班、排、連的軍事編制組織起來,每日在「高麗口子」的沙灘上,由英國軍官指揮,開展軍事訓練,等待來船出發。
集結時間少則一周,多則半月二十天。人多時,可集結上千甚至幾千人。營房不夠,就臨時搭設帳篷。為了管理集結的華工,英國人在這裡設置了龐大的辦事機構,食堂、醫療、防疫、軍需、行政辦公、軍官餐廳和宿舍等設施一應俱全。當年這一帶,招工的英國人,訓練中的華工,送別親人的家屬,各色人等齊聚,一時人聲鼎沸。
經過集結訓練的華工,等到英國軍方安排的遠洋輪船到來後,立即登船出發。現在看到的資料記載,1917年1月18日至1918年1月7日的一年時間裡,就有「透克羅斯」號、「安提羅科斯」號、「俄國女王」號等24條遠洋輪船,來威海衛載運華工。一般是每個月兩三條,最多的是1917年4月份,來了5條。4月2日那天一下子就來了「開平」號和「日本女王」號兩條。這些船,小的能乘千把人,大的可運兩千多人,最大的一條裝載了近3800人。
為了躲避德國潛艇,華工船在海上走得不快,一般要漂蕩三四十天,有的甚至是三個多月,才能到港。多數是到英格蘭島西北的海港利物浦下船,也有的直接運到歐洲的港口,如法國馬賽港、阿佛爾港。還有很多是在美國西部港口,用火車轉運,橫穿美洲大陸後,再登船運往歐洲。後來,因為高麗碼頭水深不夠,華工上船需要轉駁倒運,英國人嫌登船速度慢,加之威海不通火車,華工開始轉到青島登船。
家信、薪水通過統一郵箱寄至威海衛
參加一戰的華工,身處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與國內的聯繫,全靠往家裡寄信。華工們多是文盲,識字的不多,有的甚至連「大名」都沒有,許多人是在招工時臨時起個「張三」、「李四」、「王五」之類的名字。為了方便他們寫信,也為了不因發信地址暴露軍事秘密,華工的信件全部通過軍郵,集中寄發。管理當局印發了格式信封,地址統一印為「大英威海政府招募華工局在法國×號」。這個號,就是戰場上華工營的郵箱編號。信封上還印著「中國人書信必收入於中國人郵箱,如不投此箱內,怕送不到」。然後集中打成軍郵郵包,通過郵路寄送到威海衛租借地英國郵局。
到了威海衛,再由招工局轉送到衛城裡的中國郵局,分寄各地華工家庭。各家的回信也是用格式信封,寄到威海衛的招工局,由招工局按郵箱號碼寄回在法國的歐洲戰場華工營。華工們節省下來的薪水,也是通過這個聯繫渠道,匯寄到威海衛,再由招工局的職員,或是通知家人領取,或者分寄。為此,統一格式的信封上還註明「汝票號必書汝姓名如同」。
據記載,英招華工每月寄回國內的信件大約有50000封,從國內收到信件大概有15000封。幾乎不識字的華工,很難註冊登記出準確清晰的家鄉地址,有了威海衛這個聯繫地,能把信件和匯款寄回國內,他們對家鄉有了實實在在的念想和寄託。
華工到達法國後,隨即被編為華工軍團,配屬到英法聯軍作戰部隊從事挖戰壕、運彈藥、埋屍體、修路架橋等戰勤服務,還有不少被迫投入戰鬥。華工們的命運非常悲慘。有的被虐待致死,有的染病而亡,有的則因飢餓與勞累拋屍他鄉,而在敵機轟炸中遇難和在戰鬥中陣亡的更是不計其數。
華工輸出本身就是一段辛酸而沉重的歷史,大部分華工都是為生計所迫,他們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儘管最後有倖存回國的,但很多人因繁重的苦力勞動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客死他鄉。當時到達歐洲的華工14萬人,僅在英法軍隊中死亡和下落不明的就接近2萬人。目前,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有華工墓69處,規模最大的是位於法國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葬有華工842名。
華工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一群農民,出國動機非常單純、樸實,但他們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功績不容低估。威海衛作為一戰期間最大的華工招募基地,也因這段歷史淵源,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值此回眸百年歷史,願國人記住一戰中的華工,願世界永遠和平!
(作者:陶遵臣,注:本文資料來源威海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