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勞工赴歐支援前線,卻被西方抹去了100年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一戰和中國息息相關,約有14萬中國勞工遠赴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協助英法軍隊,但他們的故事卻一直被西方國家所忽略。
2017年11月11日,英國首次舉行活動,正式紀念參與一戰的中國勞工,以及他們為恢復世界和平做出的重要貢獻。
今天易達就跟大家聊聊那些一戰中被遺忘的中國勞工,14萬中國勞工赴歐支援前線,被西方抹去了100年。
遠赴重洋做廉價勞動力
在法國和比利時爆發戰爭後,為了填補戰爭期間傷亡造成的人力短缺,協約國迫切需要從兵工廠和戰略港口補充兵力,因為深知中國勞工性格堅韌、工作勤奮,英國便有了從中國招募勞工的想法。
對於中國農民來說,此時的中國正處在被帝國瓜分的動蕩時期,生活艱苦,遠赴戰場儘管危險,卻可以賺到足夠的錢來維持他們的家庭生活。
中國軍隊並沒有集結到歐洲前線作戰,但大約有14萬中國勞工被英法兩國招募,遠赴重洋來到歐洲,為協約國提供與軍事相關的後勤事務。其中,英國孤懸海外 ,成為了協約國的大後方,更是招募了近10萬工人。
根據當時中國政府的「以工代兵」計劃,為了能夠適應歐洲北部的氣候和環境,英法兩國多從中國北方地區挑選勞工,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天津等地,大約有14萬年齡在20-35歲的中國男子被招募。
這些華工們籤署了為期三年的非戰鬥合同,僱傭方負責這些華工的日常生活,並提供服裝和醫療服務。
這些勞工大多從事的基本上都是比較初級的體力勞動,比如以人力運輸、開挖戰壕等,但也有少數人能從事一些技術性工作。
這些勞工每天工作10個小時,基本沒有休息,每日工資比最低等級的士兵低,被視為廉價而且高效的勞動力。
英國、法國的軍隊指揮官非常讚賞華工,說他們的效率是外國勞動者裡最高的,能吃苦、不鬧事,所以軍隊非常歡迎他們。
雖然這些華工並非開往前線的士兵,但是,作為一支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補給、後勤和修築軍事工事等方面的勞工隊伍。
14萬中國人遠渡重洋、遠離家鄉,本以為是去打工賺錢,沒想到卻被逼上了最殘酷的戰場。
由於敵軍炮火、瘟疫和傷病,至少有3000名中國人在歐洲或是去歐洲的路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價值被故意遺忘
100年前的「雙十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鮮為人知的是,在硝煙散去的西線戰場上,仍有約14萬中國勞工繼續留下清理戰場、掩埋屍骨,因為生活條件和工作性質的惡劣,一些中國勞工開始反抗,卻被警衛開槍打死。
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居然被要求將原先屬於德國的特權轉交給日本。
英國的華人團體中很多人就是這些勞工的後裔,他們不斷地呼籲政府正視華人勞工的地位,對他們在歷史上所做的貢獻表達應有的尊重。
在歷史學家看來,14萬一戰華工不僅僅是付出汗水和鮮血的戰場苦力,更是規模巨大的文明使者,他們被西方政府從歷史上抹去了100年。好在,有良知的西方人開始紀念這群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