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2021-01-09 騰訊網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而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勞動力,當中數千華工更客死異域。

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 (Battle of Somme),英軍傷亡就達40萬。隨著戰爭的演進,協約國面臨嚴重人力資源危機。當兵員銳減、勞力奇缺,難以為繼之時,英國一位軍官提出:「為什麼不用中國人?」

為了讓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英法將他們的目光,投向價廉豐富的人力資源上,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工人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作戰。在德國無暇顧及遠東地盤之下,英法舉行大規模勞工招募。由於當時的北洋政府,不願意得罪德國人,計劃一開始都是半官方,但是在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正式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負責輸出勞工。

當時,英法選拔華工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山東人、湖北人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人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南、安徽,甚至甘肅。選拔後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衛展開簡單軍事訓練,等待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法國。

從1916年5月輸出第一批勞工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11月,相繼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到達戰火紛飛的歐洲,展開曲折艱辛勞工歷程。法國歷史檔案館藏有大量相關文獻信息,當中報紙《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報導首批中國勞工到達馬賽港,並以充滿期待的態度去描寫:「這些華工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比安南(越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體檢報告認為絕大部分華工身體健壯,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個好消息。

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的14萬華工,近三分之二為山東人,他們在歐洲後多從事挖掘戰壕、築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工作,犧牲約兩萬人,有的只有工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其中有一次事故發生在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按照最初約定,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並不參戰,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處於最前線。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當時對勞工有需求的企業都會便用華工,由布雷斯特、馬賽,以至裡昂、敦刻爾克(鄧寇克),兵工廠、冶金、化工、建築都有華工身影。至於英招華工則幾乎全部投放到前線挖戰壕、修築工事、埋屍掃雷等。

自1917年8月中國向德國宣戰,法方監管下的中國工開始在前線,許多華工在掘埋屍體或者抬運傷兵的時候,精神刺激被關進了瘋人院。有的還向前線運送彈藥,另一些人就留在了英法戰壕修繕掩體。據了解,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修繕戰壕的華工就拿著工具衝入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戰死。

當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法國依然需要勞動力,中國工人於是繼續工作,他們和法國公民一樣自由。中國勞工旅的大多數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國,據估計留下來的三千人留在了法國,少部分還娶了法國人做妻子。至於為英國工作的勞工則未能獲得融入當地社會的機會,英國政府把他們全部遣返回國。

相關焦點

  • 一戰期間,中國派往歐洲的14萬勞工,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雖然當時中國並沒有派出大量軍隊參戰,但是中國的付出也並不少,中國向歐洲派遣了高達14萬勞工,以彌補協約國因徵兵而造成的勞動力缺乏問題。從1916年開始,在北洋政府的默許下,英法兩國開始在中國招募勞工。1917年,北洋政府對德奧宣戰後,作為中國參戰的主要方式,大量勞工開始被公開招募,並派遣至歐洲。由於主要的招募地為山東,因此,這14萬勞工主要為山東人。
  •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14萬華工遠涉重洋1914年,一戰爆發。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大打出手,第一世界亂成一鍋粥。為了提高國際影響力,北洋政府再三考慮,還是決定派遣一批中國勞工去歐洲戰場幫忙。雖然是去幫忙,但中國勞工只是起到戰場輔助作用,並沒有真刀真槍地和同盟國幹。但是,這14萬勞工卻是命途多舛,他們雖沒有上戰場,卻仍在歐洲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其實,這些中國勞工,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北洋政府"騙去"歐洲的。
  • 一戰14萬赴歐的中國勞工,三千人留法國婚配生活,死後墓碑朝東
    遠渡歐洲的民工在1914年的時候,一戰爆發,當時北洋政府為了遏制日本在華的侵佔勢力,對於英國、法國以及俄國等協約國實施援助。因為當時正好趕上英、法、俄等國家戰事緊張,勞動力不足,於是中國派遣了數量龐大的年輕勞工前往歐洲戰場。
  • 一戰中國派14萬勞工去歐洲,他們幫英法打贏了戰爭,卻沒人記得
    多數人以為,這是中國唯一參戰的一次世界級大戰,卻鮮有人知,其實在一戰的時候,中國也曾參戰過,只不過當時派遣的不是正規軍隊,而是中國勞工。說到勞工,大家估計覺得他們就是去幹點體力活,用勞力換取報酬。但事實上,在一戰時期,中國派遣到歐洲的勞工,是切實參加了戰爭的。
  • 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1906年,因為德蘭士瓦當地白人勞工對「廉價亞裔勞工」的敵視情緒持續高漲,僱傭工作被迫中止。與1904-06年的南非勞工不同的是,中國官方熱情支持一戰期間在法國的僱傭勞工,知識精英也認為這些勞工的存在有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意義。一戰爆發時,袁世凱本計劃中國直接參與協約國的軍事行動,以遏制日本在中國的行動。袁害怕作為英國盟友的日本將以此合法地佔據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區。
  • 第一代法國華僑:他們來自14萬中國勞工,死後墓碑選擇朝向東方
    但在1914年,中國積貧積弱,一戰爆發,英國、法國、俄國戰場急需勞動力,當時歐洲戰場發布「以工代兵」政策向中國所要派遣勞工。 14萬勞工招募到位 報名參加赴歐的年輕小夥身體素質經過嚴格篩選,啟程前夕甚至一絲不掛接受西洋醫生的檢查。外在的比如體重、身高、牙齒,內在的比如有無肺結核、支氣管炎、沙眼、傳染病等,多達21項檢查。
  • 一戰結束百年︱為英國服役的十萬中國勞工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雖然戰場主要是在歐洲大陸,但之所以稱之為「世界大戰」,也是因為各個不同的地區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橫跨大洲參戰的狀況,死亡人數高達1600萬。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息息相關。北洋政府加入一戰,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居然被要求將原先屬於德國的特權轉交給日本,這便是「五四運動」的緣起。
  •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誰知等待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一戰時期,事實上當時英法是要求中國派軍隊的,實際上中國後期也組建了參戰軍,但是還沒訓練完歐戰就結束了,而且由於後期美國參戰,英法對中國派軍隊也沒那麼急迫了,畢竟在英法眼裡中國軍隊最多是三流的,戰鬥力不強,而且中國派軍隊英法是要提供裝備的。
  • 歐洲舉行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少女用中文朗讀勞工信件
    11日的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儀式上,一名出生於21世紀的少女,用中文朗讀了時年23歲中國勞工在停戰當天寫下的句子,一瞬間夢回百年。信中寫下了前線戰士們的欣喜,中國勞工對戰爭結束的感嘆,以及一位女子對與參戰愛人重逢的心願。 據報導,英國皇家騎兵炮兵部隊軍官查爾斯·內維爾(Charles Neville)寫道:「親愛的爸媽,今天真是個好日子。
  • 英法軍官眼中最廉價而高效的勞動力,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華工軍團
    一戰中被遺忘的14萬中國勞工赴歐支援前線,卻被西方抹去了100年百姓讀史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一戰和中國息息相關,約有14萬中國勞工遠赴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協助英法軍隊,但他們的故事卻一直被西方國家所忽略。
  • 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卻被西方列強遺忘近百年!
    彼時的世界遍布瘡痍,彼時的中國四分五裂。1914年6月,塞拉耶佛一聲槍響,一場遍及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火由巴爾幹點燃,一燒就是四年零三個月。1916年起,英法雙方共同籤署協議,向中國陸續「借走」14萬華人勞工,以填充被戰爭消耗無幾的國內生產力。
  •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北山遺址,一座用勞工血淚和生命築成的要塞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北山遺址,一座用勞工血淚和生命築成的要塞[2014年12月27日(周六 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北山遺址,位於海拉爾城區北部的敖包山下,也稱海拉爾築壘地域,是日本關東軍為進攻蘇聯,在中國東北邊境設立的
  • 紀念一戰停戰百年,英法德俄美等國元首聆聽一封中國人的信
    顧杏卿曾是一戰期間中國北洋政府通過「以工代兵」的方式讓法國和英國從中國招募走的10多萬名勞工中的一員,給這些勞工擔任翻譯員。當年,中國有10多萬名勞工也參加了這場發生在歐洲大陸的世界大戰。這些主要來自山東、河北、浙江等地的中國勞工,用他們的汗水以及犧牲,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請你聽一聽,這些不該被遺忘的中國人的故事...
  • 一戰時,十幾萬勞工被騙去歐洲,誰知等待他們的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因此一戰的各個協約國,都將自己的目光對準了遙遠且貧窮的東亞,更準確的說,是人口居多的中國。他們企圖用中國裡面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來補全自己國家人口內部勞動力不足的窘境。而這些勞動力可以在他們的國家擔任戰爭後勤工作,解放他們國家的後勤人員。讓更多的本國青壯年可以走向戰場,奪取勝利。
  • 外媒:中國與菲律賓達成協議,將引進30萬菲律賓勞工
    【文/觀察者網 唐莎莎】「我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中國」,上周來華參加博鰲論壇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如此說道。當時,他特別強調了亟待解決的菲律賓勞工問題。 果不其然,近日就有菲律賓媒體透露,中菲已籤署協定,中國有望從菲律賓引進30萬勞工,其中包括10萬名英語教師,工作地點在北京、上海等五個城市。
  • 1916,當護國軍與一戰華工相遇在周村火車站
    兩種敘事的關係在於,「微敘事」常會被放進「宏大敘事」中去串聯,就如同鐵屑扔進了磁場,被一隻無形的手牢牢操控,從而有了唯一的意義。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這樣兩條事件鏈:一條是「一戰華工—五四運動」事件鏈:「北洋政府派出華工,以『協約國』身份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並希望以此收回山東,但國聯不允,結果日本強佔山東,最後導致五四運動」。
  • 十幾萬中國勞工來到此國,當地女子不讓離開,堅持要他們一起生活
    歷史上有過兩次世界大戰,戰後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曾有這樣一批中國勞工,他們在一戰期間背井離鄉,來到戰亂中的德國,他們誰也不知等待著他們的會是什麼…… 所幸在一戰期間,列強大多忙於準備戰爭,無暇顧及剝削中國,中國這時迎來了短暫的春天。但北洋政府並優於清政府,甚至還在討好外國人的同時出賣自己的國人。 其實中國在一戰裡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但中國也確為一戰的參戰國與戰勝國之一,原因就在於中國曾經向西方派遣過十幾萬勞工。雖未在正面戰場抗敵,但中國確實為戰爭取勝打下了堅實的後勤基礎。
  • 16萬「工具人」的悲慘人生,中國勞工在歐洲的非人待遇
    這種說法是:讓中國工人到歐洲為英法兩國付出各種勞力,從而讓他們的工人走上前線去打仗。正如我國歷史學家徐國琦所言:一戰的爆發,對當時的中國而言可謂一次重大「危機」,必須強調的是,這裡所謂的「危機」包含雙層涵義。一是「危」, 即危險或挑戰。二是「機」,即機會或機遇。把握得好,中國則可能一舉擺脫內外枷鎖,以平等身份進入國際社會。
  • 百年前一戰:5萬華工從青島赴英法挖戰壕
    一直到1918年初,因為運輸上的困難,法英停止了華工招募活動,至此,一共招募華工14萬人,其中英國約9萬人,法國4萬餘人。    統計 七成華工是山東人    一開始,法國主要在天津招工,但1916年10月20日,天津發生老西開事件,數千人遊行示威,要求禁招華工,法國的華工招募工作被迫南移,到了山東地區。
  • 鮮為人知的華工「一戰」故事
    一戰期間,有14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去往歐洲前線,承擔了最艱苦、最繁重的戰勤任務,1917年中國政府宣布參戰後,華工被直接派往前線。一戰華工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取得戰勝國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對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海外華人社會的成長,其作用都不容忽視。然而,善良樸實的中國勞工在為協約國流血流汗之時,卻遭到了英法軍殘忍的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