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歌詞中所表達的對中華文化的肯定,對中華文化產生一種共鳴的自豪感。然而,就在100多年前,有一位華工,他為傳播有價值的文字所做的努力,我們至今仍能看到。

他的名字叫丁龍,一百多年前,僕人丁龍希望,在美國一所著名大學裡建立一個漢學系,以傳播祖國的文化,他為此捐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也因此,美國有了一所偉大的漢學中心。
一百多年後,後世的人們,苦苦地尋找著丁龍的足跡,揭開了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丁龍的出生地據說是在廣東,丁龍年輕時被人販賣到美國當勞工,那時被販賣到美國的華工被蔑稱為「豬仔」,他們或從事開礦等重體力勞動,或為他人僕從,地位卑微,回國的希望很渺茫。

他做事認真實在,為人和藹可親,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他能與脾氣暴躁的美國商人卡本蒂埃(音譯)結為知心朋友的原因。

丁龍曾是脾氣暴躁的商人美國商人卡本蒂埃的管家,卡本蒂埃因為有錢,所以自命為將軍,對於僕從也是又打又罵,許多僕從因此離開了,丁龍也不例外。但有一回卡本蒂埃家失火了,丁龍卻回到了卡本蒂埃家。
那將軍詫異說:「你怎麼又來了?」丁龍說:「聽說你房子被火燒了,正要人幫忙。我們中國人相傳講孔子忠恕之道,我想我應該來。」這位將軍更驚異,說:「孔子是中國幾千年前大聖人,我不知道你還能讀中國古書,懂你們中國聖人之道。」丁龍說:「我不識字,不讀書,是我父親講給我聽的。」那位將軍就說:「你雖不讀書,你父親卻是一學者。」丁龍說:「不是,我父親也不識字,不讀書,是我祖父講給他聽的,連我祖父也不識字,不讀書,是我曾祖父講給他聽的。再向上我也不清楚,總之我家都是不讀書的種田漢出身。」那將軍甚感驚異,留了丁龍,從此主僕變成了朋友,那位將軍卻受了感化。

丁龍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在當時必須有卡本蒂埃的幫助才能實現。
丁龍希望卡本蒂埃出面,將自己畢生積攢的1.2萬美元捐獻給哥倫比亞大學用於建立一個漢學系,增進美國對中國文化的研究與了解。

可是,這個夢想並不容易實現,那一年正是中國的苦難年,就是在這一年,清政府被迫籤下《辛丑條約》,中國人被西方人瞧不起,排華聲潮一浪高過一浪,而這個卑微的中國僕人,以自己不同凡響的舉措,成了這個灰色年份,屬於中國人的稀有光彩。
幸運的是,卡本蒂埃為丁龍的助學之舉而感動,決定幫助他實現這一夢想。卡本蒂埃向自己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去信,讚揚丁龍是一個勤儉、謹慎、勇敢、仁慈的人,希望母校能開設一個以丁龍的名字命名的漢學系。

這個願望實現起來很難,但他不願就此放棄。他誠摯地給哥倫比亞大學寫了這樣一封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先生:我謹此奉上一萬二千美元現金支票,作為對貴校中國學研究基金的捐款。落款是:丁龍,一個中國人。
在丁龍捐款的基礎上,卡本蒂埃又自掏腰包,追加捐款金額。不過哥倫比亞大學仍然希望能以卡本蒂埃的名字或是中國駐美人員的名字來命名這一漢學系,卡本蒂埃拒絕了這一建議,堅持必須使用丁龍的名字,否則將撤銷這筆捐款,最終校方做出讓步。

為了創辦哥倫比亞漢學系,卡本蒂埃一生捐贈了37.5萬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他甚至賣掉了在紐約的房產,搬回老家居住,而一種關於丁龍歸宿的說法是他死後也安葬在當地卡本蒂埃家族的墓地中。

時至今日,「丁龍漢學講座教授」教席仍存在於哥倫比亞大學,榮膺這一教席的皆為在美國漢學研究領域學養深厚、成果豐富的人物。

丁龍這個名字,的確如聖人一般,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如尋人啟事中所評價的:丁龍捐出來的是錢,而更重要的是,貢獻了他的視野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