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勞工與美國哥大東亞系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110多年前,在美國當僕人的中國勞工丁龍捐獻了自己的全部積蓄1.2萬美元,希望在美國一所著名大學設立漢學系,以傳播中華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為了實現丁龍的願望,陸續捐款將近50萬美元。這個漢學系,就是今天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卑微華工的宏大心願

 

    1901年春夏之交,在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發生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大事,其中一件的主角是當時按照美國人的習慣被稱為「豬仔」、來自中國廣東的華工丁龍。這位貧窮的華工為了宣揚彼時備受屈辱的祖國的文明和文化,終生未婚,孜孜矻矻省吃儉用,想將一生積蓄捐獻給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懇請它開設一個漢學研究系。

 

    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於1754年,由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所建,目的在於造就其殖民地的統治者,沒想到培養的卻是自己的掘墓人——哥倫比亞大學前兩屆畢業生中的主要人物恰恰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發起人和領導者,從起草憲法者到後來當上總統、財政部長的,都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這群人後來被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建國之父」。哥大最早建在紐約華爾街附近,臨近金融區和市政府,到今天仍然是紐約市政府所在。後來學校擴大,它就向上城推移到了現在49街洛克菲勒中心附近;到了1897年,有遠見的校長發現那個地方又快成了市中心,決定學校還要繼續北遷。

 

    這樣,哥倫比亞大學最終遷到了百老匯116街的今址。校區新建,那時的哥倫比亞大學像是一個大工地,一派生機,熱氣騰騰。丁龍捐建漢學系的往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有人捐錢,美國大學一般是樂於接受的,但這次卻出現了意外。首先,這筆捐款是有條件的,它開宗明義地提出要建立一個漢學系。其次,建漢學系要用多少錢,這個卑微的華工根本沒有概念。他自己沒有正式上過學,他一生的積蓄是1.2萬美元,這對當時一般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而言也是巨款,但對要在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一個學術系科來說,差得太遠。第三個條件就更重要了:那時等級森嚴,名牌大學也並不是誰捐的錢都收的。

 

    為了用這筆捐款達成自己的心願,丁龍歷盡艱辛。幸運的是,當時他有一個敬重他和深深賞識他的主人卡本蒂埃(1824-1918)將軍。卡本蒂埃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優秀校友和大金主,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和女校的校董。為了實現自己僕人的這個願望,卡本蒂埃多次同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任校長斡旋,自己又陸續捐款將近50萬美元,甚至捐獻出了自己在紐約的住房;建成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之日,他本人也被拖累至瀕臨破產,只得搬回紐約上州鄉村的老家度過餘生。這場持續多年的捐獻史無前例甚至堪稱悲壯。

 

    事情還沒有這樣簡單。即使有了傑出校友、校董的出面支持並追加補足了建系的全部花銷,當年哥倫比亞大學校方還是不願意以丁龍這樣一個無名之輩來命名和設立一個系科。他們曾經想用當時清朝總理大臣李鴻章的名義(李當時剛剛訪問過紐約,在紐約家喻戶曉);也想過用當時清朝駐美大使伍廷芳的名義來命名這個系;後來,慈禧太后得悉消息後,捐贈了《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五千多卷善本書,學校又想用中國皇家的名義來命名。令人欽佩的是,卡本蒂埃始終堅持用僕人丁龍來命名這個系科,否則他就撤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妥協了,於是,到今天為止,我們還能記著這位華工的名字。

 

    卡本蒂埃1850年前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其先祖來自歐洲。他出身寒微但成績優異,是律師和實業家,在開發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中,他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今天聞名西海岸的奧克蘭市。他在當地修鐵路、建海港、造大壩、籌建軍隊和市政府,並自任市長。晚年,他把奧克蘭市交還給了聯邦政府後,退休回到紐約老家。

 

    卡本蒂埃的名字,是我在尋找有關丁龍的歷史的艱難探索中偶然發現的。因為發現了他,丁龍捐款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漢學系的全程就在我們面前漸漸展開了。

 

主僕之間的承諾與情誼

 

    我最早聽到丁龍的故事是在童年時期,它像一個美麗傳說,支離破碎、斷斷續續卻頗為感人。沒想到,數十年後,在梳理美國漢學史時,我發現它就發生在我求學並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為了驗證這段史實,我採訪過學校前輩。可惜的是,這件事雖然過去不過百年且人人皆知,但卻幾乎沒有任何書面資料留存下來。在知道此事的一代人那裡,它是口傳歷史,而到了下一代人那裡,它就只能流於民俗傳說、羅曼史和無緣無據的稗官野史。

 

    從前輩教授處,我得知了有關丁龍的全部故事。但故事不是歷史,我需要文件和筆錄的材料證實。於是,我到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試圖查找文獻和史料。很幸運,我查找到了早期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一位前輩蔣彝的一份書面記錄,算是公開出版的一份資料,其中簡單提到這件史實。蔣彝先生在東亞系任教時距此事發生尚不甚遠,他大約接觸過一些知情者,他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可惜,他的記述很簡略,而且是文學性描寫,很難服人。

 

    一個偶然的際遇,東亞圖書館的一位東方學專家建議我到校史檔案處和校史博物館去碰碰運氣。檔案館沒讓我失望,我在那裡查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在「丁龍」名下,只有兩頁紙的檔案,一頁標記著「丁龍漢學講座教授」,這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最高榮譽,那時只有四位教授榮膺此位,此四人皆擔任過系主任之職。在這個條目下,一行簡短介紹表明這一學銜部分由丁龍所捐,而整個教席卻是在1901年由卡本蒂埃惠贈基金所建。卡本蒂埃的這項捐助是為了紀念他的中國傭人丁龍而設的。另一頁則是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早年報導丁龍捐助一生積蓄感動其主故事的一份英文報紙的短文。

 

    這些發現給我提供了不少新的線索,特別是此事的另一個主角——卡本蒂埃浮出了水面。當時,最迫切的任務便是尋找有關卡本蒂埃的資料。歷盡周折,我終於復原了卡本蒂埃的身世以及他建造美國鐵路大幹線時僱傭中國勞工並選擇丁龍做他管家的往事。那時,加州正瘋狂地虐待華工,但卡本蒂埃在自己的企業和家中僱傭了一批華工。在同華人接觸中,他發現了華人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克己要強的優秀品質。丁龍就是被僱傭的華工之一,他只受過一些起碼的教育,略能讀書寫字,且謹遵孔夫子的教誨。大約在19世紀50年代,他開始跟隨卡本蒂埃,成了他的私人管家,為他做飯並打理日常事務。卡本蒂埃日理萬機,繁忙不堪,有時難免發脾氣。一次,由於為一些煩瑣的小事煩惱,他解僱了丁龍並讓他立即離開。次日清晨,他才意識到了自己失控所犯的錯誤。失去了忠誠的僕人,他知道自己面臨的將是什麼麻煩。但出乎意料的是,早晨開飯時,丁龍竟奇蹟般地出現了,並一如既往給他準備了早餐。卡本蒂埃深感悔愧,並立誓不再犯同樣的毛病。丁龍平靜地原諒了主人,因為他知道卡本蒂埃本質上是個好人,孔夫子的教導也使他深知忠誠的重要。丁龍的忠誠感動了卡本蒂埃,使他知道了在世界的東方,兩千多年前有個孔夫子。

 

    1889年,卡本蒂埃離開加州返回紐約,丁龍跟隨他來到了紐約。卡本蒂埃向丁龍許願,要為他做一件事,這時候,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一幕——丁龍提出要在哥倫比亞建一個漢學系,並決定為此捐出自己全部1.2萬美元的積蓄,因為在他看來,美國人不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為促進中美之間的互相了解做點事。

 

    丁龍並不是知識分子,其實他對孔夫子也所知甚少。而卑微如他,卻做出了富貴如王公巨卿、博學如鴻儒太傅輩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義舉。他只是以中國人的個體形象在海外掙扎,並以自己信奉的理想和道德標準去嚴格要求自己,卻在無形中感化了別人,傳播了中華文明。

 

誠心感動哥大校長

 

    1901年6月8日,深受感動的卡本蒂埃寫信給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50多年來,我是從喝威士忌和抽菸草的帳單裡一點一點地省出錢來。這筆錢隨此信奉上。我以誠悅之心情將此獻予您去籌建一個中國語言、文學、宗教和法律的系;並願您以丁龍漢學講座教授為之命名。這筆捐贈是無條件的,唯一的條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還想保留今後再追加贈款的權利……」

 

    1901年6月28日,丁龍也捐出了自己的積蓄。他在寫給校長的信中標明「謹此奉上一萬二千美元現金支票作為對貴校中國學研究基金的捐款」,並在署名中寫上了「一個中國人」。

 

    說到丁龍的個人品格,卡本蒂埃寫道:「不錯,他是一個異教徒,正像蘇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異教徒一樣……這是一個罕有的表裡一致、中庸有度、慮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謹慎小心,克勤克儉。在天性和後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為上,他像一個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個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則像一個基督徒。」

 

    考慮到當時美國一般民眾特別是居心險惡的政治家煽動反華仇華的時代背景,卡本蒂埃如此褒讚丁龍,確實難能可貴。因為連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對是否應該接受這個中國人的善款都有些忐忑,他曾經寫信給卡本蒂埃質詢丁龍的身份問題。

 

    這激起了這位正直將軍的義憤,他回復道:「丁龍的身份沒有任何問題。他不是一個神話,而是真人真事。我可以這樣說,在我有幸所遇之出身寒微卻生性高貴具天生的紳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種天性善良、從不傷害別人的人,他就是一個。」

 

    同樣是在此信中,卡本蒂埃抨擊了美國人蹂躪華人的暴行以及當時國會法案通過的迫害華人的條款:「我並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國人的子孫,更不是在幫殘酷和落後的中國辯護,其統治者的罪惡使得它在行進途中蹣跚踉蹌、步履維艱。但現在看起來似乎應該是我們去更多地了解和關注住在東亞及其周邊島嶼上的那大約七億人的時候了。」(1901年7月20日)

 

    經過努力,丁龍和卡本蒂埃在哥倫比亞大學建漢學系的誠心感動了校長和當權者,當年的學校畢業生典禮上,學校方面宣布了這一消息。而這個漢學系,就是今天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美國絕大多數大學的漢學研究或東亞研究系都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不同於學殖深厚的歐洲漢學(濫觴於文藝復興),它們大多偏重於實用目的。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不但是美國最早的漢學系之一,而且也是完全按照注重古典文化精神和人文傳統的歐洲模式創建的。這不僅得益於哥倫比亞大學一以貫之的嚴謹辦學作風以及尊重歷史文化精神的優良傳統,還得益於哥倫比亞大學當局在創辦東亞系時就得到了捐助人卡本蒂埃的慷慨捐助。正是因為「丁龍漢學講座教授」的資金足以力敵歐洲任何大學的酬金,使得它能夠邀請到全世界最傑出的漢學家加盟。

 

    創系伊始,哥倫比亞大學就極為鄭重其事,派出了哥倫比亞大學最優秀的教授去歐洲搜羅人選,其中最直接參與其事的就是後來被奉為「當代文化人類學之父」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巨匠弗蘭茲·博厄斯教授。哥大校長直接託付這位著名的思想家、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慕尼黑為籌建漢學系遴選「丁龍漢學講座教授」人選。博厄斯和其他教授選中了世界漢學巨擘德國人夏德(此人後來為胡適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之一)。此前,他們薦舉了劍橋大學漢學教授吉爾斯來哥大做「中國與中國人」系列講座,以啟動漢學系建系進程。系列講座後來出版,代表了當時學界的最高水平。

 

    此後的一百年間,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秉承傳統,一直是西方漢學研究的重鎮。難能可貴的是,系主任富路特教授後來在關於系史的著作中,正式記述了這段傳奇的建系歷程。

 

    那麼,丁龍後來究竟歸於何處?200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慶祝建校250年的時候,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尋找。我們找到了卡本蒂埃在紐約上州高文鎮度晚年的老家。我驚奇地查找到了那個小鎮上有一條一百年前命名的「丁龍路」。一百年來,小鎮上的人們用這種別致的方式來銘記一位在美國做過貢獻的東方人。

 

    卡本蒂埃也有出色的後續表現。認識了丁龍,也就認識了他在遙遠東方的祖國,卡本蒂埃後來又捐款給丁龍家鄉的嶺南大學醫學院,在嶺南大學的校史記錄上,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看到早年捐款者卡本蒂埃的名字。

 

    丁龍的故事乍看上去有些不可能、不可信和不可知。像是神話,卻是現實。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渺小,但人的意志不死。丁龍以卑微之身做成了彪炳史冊的大事。中國曾經出過武訓,我當年的調查報告曾經把丁龍比做「紐約的武訓」。眼下的中國已遠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中國有了經濟能力,有了發言的權力,我們更要珍惜。不要怕自己渺小,不要怕自己能力不夠,更不要自我膨脹和盲目虛驕。瞄準高尚事業,有理想,敢於把理想訴諸實踐並且始終不放棄,你就是丁龍。(摘自《民主》雜誌2013年第9期,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化系教師)

 

相關焦點

  • 一名中國勞工與哥大東亞系之間的情緣
    原標題:一名中國勞工與哥大東亞系之間的情緣  新華網紐約10月16日電(記者李大玖)9月27日是全球「孔子學院日」。這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孔子學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賀禮——中國著名畫家徐唯辛向哥大東亞系捐贈的油畫《丁龍肖像》和《胡適肖像》。其中的《丁龍肖像》,揭開了一名中國人與哥大間的塵封往事。
  • 美國大學新興熱門專業:東亞研究系
    今天我準備為大家詳細介紹一個在中國人眼裡比較「冷門」的美國大學專業——東亞研究學。說實話,專業其實沒有真正意義的冷門熱門之分,因為所有的學科存在都一定有它的必要,所謂的冷門熱門專業也不過是遵循風水輪流轉,轉到哪家算哪家的歷史規律而已。隨著東亞各國在世界經濟體中的迅猛崛起,東亞研究系在美國大學中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追捧的專業。
  • 【深度】從哥大研究生罷工看美國高校勞工運動的未來
    哥大研究生工會在去年成立,並得到了勞動仲裁機構美國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LRB)的官方認證。然而哥倫比亞大學一直拒絕承認工會的合法性,於是校方把工會告上了聯邦上訴法庭。由於不被學校承認,工會一直無法和學校籤訂統一勞工合同,因此爆發了此次罷工。4月24日,罷工研究生聚集在哥大圖書館門前。
  •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數位化再現塵封的歷史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東亞圖書館與中國頗有淵源,也收藏了大量中國研究,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相關的影音資料。在新冠疫情盛行於美國期間,東亞圖書館仍在積極進行館藏資料的數位化工作。在這場講座中,程健與程洪兩位東亞圖書館的負責人介紹了數位化的歷程與新進展。
  • 南京非遺學院牽手哥大東亞圖書館
    南京非遺學院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 攝影 陳向俞紐約當地時間9月7日上午,2017年「南京周」紐約站活動——南京非遺學院走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並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雙方還就古籍修復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丁龍:一個被賣美國的18歲華人勞工,卻讓美國的大學為他設立講座
    在清政府沒落以後,大量的華人被當成勞工賣到國外去。丁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販賣到了美國。卡朋蒂埃酒後趕人,丁龍盡心服侍丁龍於1857年出生在廣東的一個鄉村。在西方列強入侵的年代裡,廣東經常遭受西方殖民者的摧殘,以至於廣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丁龍在18歲的那一年把自己當成勞工賣到了美國。
  • 哥大東亞圖書館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
    圖為哥大副教務長兼總圖書館館長安妮D.桑頓(左二)、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鍵(左)、捐贈人中國企業家徐進(右)和夫人宋孟軍(右二)。 人民網1月21日電 (鄭思寧)日前,中國企業家徐進向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捐贈50萬美元,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這是該館歷史上收到的最大一筆私人捐款,也是第一次為華人在圖書館閱覽大廳中設置捐贈紀念銅匾。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介紹,該捐款用途不設限制,由學校和圖書館決定基金使用,將有力助推東亞圖書館擴充館藏和增進國際交流。
  • 哥倫比亞大學鳳凰談:哥大佛學研究缺錢怎麼辦?
    ,鳳凰網北美佛教交流團導師明賢法師,魏德東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中國佛教研究聖嚴講席榮休教授於君方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法國著名佛教學者伯蘭特•佛爾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佛教與東亞研究中心楊朝華教授,圍繞美國社會中東方佛教的角色以及美國佛學研究的貢獻等話題進行了座談。
  • 走近115歲哥大中文圖書館:無數著作誕生於此
    哥大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志博士表示,哥大中文圖書館在美國成立最早。「許多哥大學生及來哥大查閱歷史資料的學者,對哥大豐富和獨特的中文收藏驚詫不已。」他表示,這是中美先賢努力搜求的結果,也是百餘年辛苦的積攢和珍藏。
  • 失蹤100多年後,中美合力找他:一個華人勞工,為什麼能創造傳奇
    經過打聽,讓他們大吃一驚:這個丁龍僅僅是一位普通的中國勞工。他當時捐助了12,000美元,使得哥大開設了漢學系,這也是東亞學院的前身。哥大的漢學系對中國近代的文學影響巨大。我以誠悅之心獻給您籌建一座中國語言、文學、宗教和法律的系,並願您以『丁龍漢學講座教授』為之命名。這個捐贈是無條件的,唯一的條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要保持今後追加贈款的權利。」丁龍也捐獻了自己的積蓄,並在紙條上寫道:「先生,我在此寄上12000美元的支票,作為貴校漢學研究的資助——丁龍,一個中國人。」
  • 「大東亞共榮圈」是一個彌天大謊
    劉其祥介紹說,日偽時期的礦山統治機構很健全,坑口有警衛,防止工人逃跑;井上有大櫃把頭、外勤、內勤看住工人;井下有「溜掌子」。  對於逃跑的人,日本人準備了各種酷刑。一個陳列室內,屍骨的頭部、胸部、腿部深深的刀痕,是生前遭受酷刑的證據。  曾擔任偽滿勞務委員會幹事長的古海忠之在戰後供認:1942至1945年8月,日本在中國東北實際強擄徵用勞工總數約為430萬人。
  • 他是卑微的華人勞工,卻被美國人崇拜,不凡傳奇驚動了慈禧太后
    就在那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有一個被西方學界叫做「丁龍(Dean Lung)」的人成為了美國漢學界被奉為最高榮譽的代表,但是這個丁龍究竟是誰,為何在中國鮮為人知?故事要從清朝末年的海外華工開始說起,在那個年代,中國被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東南沿海部分勞工走上了海外做工的旅程,在當時,海外是一個全新的天地聽說那裡遍地是黃金,出走的勞工稱其為「金山」,希望自己的出走能夠給家族帶來財富。
  • 美國研究生東亞研究專業解析
    東亞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研究生專業當中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通常學生看到這個專業時會不禁發問:我一個亞洲人為什麼還要去美國學習東亞研究? 讀了這個東亞研究我畢業了能做啥工作呢?這兩個發自靈魂的拷問,也讓東亞研究成了大家眼中的「水專業」和「名校跳板」。而事實上,外域對東亞地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西域諸國對華夏文化的嚮往與探索。
  • 丁龍:百年前的美國華傭 他和哥倫比亞大學漢學系有何淵源?
    到今天人們仍不免好奇:一個貧窮勞工,何以能促成如此大事業?回顧一百年前的美國和紐約的大環境,也許更容易看清當年創造「丁龍奇蹟」的背景及促成他創建漢學系成功的機會。1901年世界上大事不斷,這一年也是哥大的變革時期。它剛從曼哈頓中城搬到晨邊高地現址不久;校名也從學院改為大學,它力求拓展提振士氣、以新面目示人。
  • 中國學霸「承包」哥大統計系 歐美數學天才為何更多
    原標題:中國學霸「承包」哥大統計系 歐美數學天才為何更多   哥大擴招圈錢?   趙海建:但有人吐槽說哥大統計學比較水,與其他專業相比師生比低很多,這就難以擺脫擴招圈錢的嫌疑。本次事件涉及統計學碩士項目,哥大碩士項目一般不給學生資金補助,這就意味著學生需支付全額學費,而哥大的學費貴是出了名的。為了圈錢,哥大統計學碩士項目很可能會無節制地招攬國際學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哥大統計學博士項目有相當一部分由校方或院系提供資助,中國學生的比例就低很多。   王希怡:哥大招收留學生不可能沒有經濟上的考量。留學生不可以像本土學生那樣貸款上學,而需支付全額學費。
  • 有多少中國古籍存藏在美國東亞圖書館?
    除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紐約市公共圖書館外,就美國大學中的東亞圖書館而言,收藏中國古籍豐富且有特色的是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耶魯大學東亞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等。
  •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百年前由華工丁龍捐畢生積蓄而建
    人民網8月14日訊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110年前,在美國當僕人的中國勞工丁龍捐獻了自己的全部積蓄1.2萬美元,希望在美國一所著名大學設立漢學系,以傳播中華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為了實現丁龍的願望,陸續捐款將近50萬美元。這個漢學系,就是今天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為了用這筆捐款達成自己的心願,丁龍歷盡艱辛。
  •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的收藏儀式
    原標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的收藏儀式 近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收藏儀式。崇賢導師代表、美國及部分國家的學者、藝術家以及相關媒體的幾十人出席了此次活動。
  • 一個卑微的中國文盲,讓美國人崇拜,失蹤百年後全世界在尋找他
    2007年,享譽全球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起了一則尋人啟事,中央電視臺也加入其中。他們要找的是一個100多年前的中國人。這個人是廣東的一個豬仔,是個僕人,還是個文盲,他就是—丁龍。
  • 哥大統計系碩士畢業生名單 8成是華人
    特別說明一下,這不是一個專門為中國學生開設的成教班什麼的,就是一個普通的、正經的、所有學生都是正規哥大學生的系。雖然我早就對哥大統計系的中國學生特別多有所耳聞,但是親眼看到這麼多的中國名字,我還是震驚了。本著對統計學精神的尊重,我統計了一下這份統計系畢業生名單裡各個國家學生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