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起源於虢國,虢國是郭姓的衍源國。近20年來,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等多個國家以及國內的郭氏宗親代表先後多次到三門峽尋根祭祖。而筆者的這篇文章,雖然都是從字面上說起,卻能進一步揭示郭姓為什麼源自虢國的原因,這有助於我市更多群眾了解身邊的文化。
虢是虎皮
「虢」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的中間是卜,上下是爪和又(表示手的意思)。關於「卜」字,《說文》中的解釋是「灼剝龜」。「卜」字源於在龜甲上佔卜,使用的甲板要先剝去龜殼上的皮,所以卜有剝皮之義。
「剝」字的別體字左邊是錄,右邊是立刀旁。刀是剝的工具,卜表示剝的內容,所以卜確有剝義。當然,剝的是皮。
再看「樸」字。《說文》中說,樸是木皮。「樸」字的木只能說成明木,不能說成明皮,卜才能表示皮。
有一種樹,叫樸。它的皮很厚,入藥,叫厚樸,厚樸就是厚皮。由此可見,「虢」字中的「卜」是表示剝皮的。「虢」字是個會意字,是雙手剝虎皮的意思。
「虢」字也寫做「鞹」字,左邊是皮革的革,右邊的郭也有皮義。這裡的鞹也告訴我們,虢是皮。
「虢」字由剝虎皮而來,虢有皮義。
虎是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被中國人稱為山中之王。在原始社會,人們崇拜虎,部落首領常常身穿虎皮象徵威武,其座位也鋪上虎皮象徵權威。虎之貴重在皮,有成語「與虎謀皮」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周代金文銘文中,屢屢有周王賞賜臣下「朱虢」的記載,與《詩經》中「朱鞹」的意思相同。朱虢就是紅色的皮革,是周代車上的飾物,通常由周王賜給臣子以示榮寵。周代貴族鑄器時把周王賞賜的朱虢銘之於器物上,以此相互誇耀。
虢與卜古韻相同,可見虢的讀音由卜而來。
郭含皮義
甲骨文、金文告訴我們,「郭」字的左邊就是郭的初字,像古代城邑的形狀。後來,在右邊加「邑」表示類屬,再演變為「郭」字。
中國古代的城,有內城和外城之分。內城稱為城,外城稱為郭。比如,《孟子》中就說:「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在內,郭在外,城小郭大。
城實際上指的是城牆,如中國著名的萬裡長城,實際上是萬裡長牆。城當然也包括城牆所包圍起來的部分,之所以築起城牆,是為了把城牆以內的部分和城牆以外的部分隔離開來。這樣以來,城牆就成了城的外層。
郭是城外之城,郭之牆,當然也處在最外層。所以,一些事物的外層也用郭來比喻,如古代貴族死後下葬的棺木有兩層,在裡邊的叫棺,在外邊的叫槨,合稱棺槨。「槨」字也能直接寫成「郭」字,如《楚相孫叔敖碑》中說:「病甚臨卒,將無棺郭。」這裡的棺郭就是棺槨的意思。後來,「郭」字加一個木字旁表示類屬,寫作「槨」字,成為棺槨的專字。
郭有最外層的含義,皮處於事物的外層,所以「郭」字也有皮義。《素問·湯液醪醴論》中說:「津液充郭。」王冰注釋說:「郭,皮也。」
虢郭通用
史書記載,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叫虢仲、虢叔,虢是他們封國的國號。史書又說,周文王經常「諮於二虢」,即向虢仲和虢叔諮詢政事。
為什麼將虢作為封國的國號呢?
原來,生活在陝甘一帶的周人,在周太王時遷居今陝西省岐山和扶風交界處的周原一帶,在這裡建築城邑,建立了周族的大本營。直到文王末年遷都豐邑,這裡一直是周人的政治中心。
周原的西邊就是寶雞,寶雞在古代叫陳倉。《括地誌》說:「虢國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裡,次西十餘裡又有城,亦名虢城。」這說明寶雞一帶的確有兩個虢國,其中一個虢國的遺址就是今陝西寶雞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應該在該縣城以西5公裡的地方。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岐山鳳雛宮殿基址的窖穴中,發掘出大量的早周甲骨,在編號為23號的卜甲上發現有「於尚椃」三個字。尚椃即上虢。既有上虢,必有下虢,就像虢國後來有上陽城和下陽城一樣。上引古陳倉的兩座虢城當分別為上虢和下虢,揆諸情理,虢仲排行在前,其城當為上虢;虢叔排行在後,其城當為下虢。這兩座虢城位於周人都城的外圍,其作用相當於郭城。
可見,虢國之封號本來就有郭城之義,虢在周人的眼裡就是郭。
在虢國所鑄的青銅器中,有城虢仲簋、城虢遣生簋。虢前冠以城字,城虢並提,城虢即城郭,意即城之外城。周代青銅器又有班簋,銘文中有虢城公,虢城公亦即郭城公,虢城就是郭城。可見,周代的虢人皆知虢就是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代有師奭鼎,其銘文有「郭季易父」。這是「郭」字的初字,右邊沒有邑旁。據李學勤先生考證,郭季即虢季,易父是虢季的字。李學勤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可見,在周代,虢人將自己的國號寫成虢也寫成郭,人們把這兩個字完全當成一回事兒了。
虢與郭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的共同點在於皮。皮是動物的外層,城牆是處所的外層,所以虢等於郭。如果論起先後,應是虢在先郭在後,因為人類的狩獵活動要先於建造城邑。先民捕獵老虎,重在得到虎皮。後來,古人建造城邑,城牆也像皮一樣處在外層,就讀音而言,當時的人們也稱它為虢。但是,就文字而言,古人又依據城牆的形狀,把字寫成郭。就城郭而言,字音是虢,字形是郭,字義是皮。
郭姓來源
由於虢與郭通用,所以古代典籍中往往會將「虢」字寫成「郭」字,如《戰國策·秦策一》中說:「夫晉獻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存。」《公羊傳》僖公二年中說:「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新序》卷五中說:「武王學於郭叔。」《韓詩外傳》卷五又云:「周公學於虢叔。」
這裡的郭就是虢,郭叔就是虢叔。還有《急就篇》第六章中稱「郭破胡」,顏師古說「虢公醜奔周,遂姓郭氏」。結論就是郭姓源於虢國,郭姓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和虢叔。
虢國的封國最初在陝西寶雞一帶,但是到了西周厲王時期,由於王室逐漸腐敗,加上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周人的統治中心變得不安全起來,史書稱之為「王室多故」。於是,西周晚期出現了東遷的潮流。先是始封地在今陝西華縣的鄭國東遷到今河南鄭州一帶,隨後虢國也東遷到今三門峽一帶,建立了虢人新的大本營。最終,周王室也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期。
考古工作者在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轟動了海內外。現在,在墓地原址建立了著名的虢國博物館。可以說,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就是郭姓的祖墳,海內外郭姓到上村嶺墓地來參觀,實際上也是上墳掃墓、祭拜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