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山西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收穫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

2020-12-17 晶哥聊古玩

#青銅器#9座墓葬,

來自虢國的青銅重器,

近50件套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物……

山西,

又有重大考古發現!

12月9日,

在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

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

在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北白鵝村

發現一處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地。

專家推測,

此處很可能是一處王畿內的採邑。

這些考古成果令人振奮,

也給會場和學術界帶來很大震動。

在研討會和文物展示現場,

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記者目擊了這一時刻。

垣曲北白鵝墓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鄉北白鵝村(現為英言鎮白鵝村)東,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物旅遊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

本次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9座,灰坑17個。出土500餘件套各類文物,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銘文內容豐富,文字清晰,計14篇。

據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及耘介紹,該墓葬群墓葬形制皆為豎穴土坑墓,南北向。9座墓葬中1號墓、5號墓和6號墓為大型墓,墓葬開口均在6×4米以上,其餘均為中型墓。1號墓的葬具為一槨兩棺,西北角開口2米處見有殉人陪葬,殉人無下肢。5、6號墓被盜僅留有槨,中型墓葬具皆為一槨一棺。所有墓葬中7座有腰坑,5個見有殉狗。

此次發掘墓葬級別高、規模大,出土器物種類豐富,包括銅、玉、石、漆、陶、骨、蚌貝、鉛、金、漆木、皮革、麻繩、竹等各類文物總計500餘件套。其中,禮器類有鼎、甗、簋、盨、鋪、罐、鬲、盤、盉、方彝、匜、壺、罍、尊、爵、觶、杯、勺等,禮樂器有編鐘和石磬。

北白鵝墓地出土器物中,有一件「匽姬」甗最為奪目,因為在甑部近口沿處後腹內壁中,鑄有銘文3行11字,內容為:「虢季為匽姬媵甗/永寶用享」。說明這是虢國為名為「匽姬」鑄造的一件青銅器。

這件媵器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用於送嫁的禮器,相當於是一件嫁妝。但是「匽姬」為何人,虢國的青銅重器又為何出現在山西垣曲的周朝貴族墓地中,這無形中給墓主人的身份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這些疑問只是一種假設,還有待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據考古工作者分析,北白鵝墓地的出土器物與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和陝西梁帶芮國墓地在銅器製作、器物形制和紋飾運用等方面極為相似,結合墓葬形制,推斷這9座墓葬時代當在春秋早期。

在其中一座墓室中,還出土了一件「銅盒」,體量不大,做工精緻,盒身上有鳥紋,盒底還有老虎的樣式。最為精巧的是,盒子蓋還能打開,裡面乘有紅褐色的物體。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楊文勝表示,這充分證明墓主人是一位女性,而盒內物體,有可能是香料或者是化妝用品。此外,這件盒子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商代,女性還有比較高的地位和權利,但是周王朝講究禮制文化,即便是貴族女性,已沒有辦法使用青銅器了。這個盒子統稱為『弄器』,就是貴族女性為了彰顯身份和地位,來殉葬的一些器物,她們儘可能地把這些器物弄得精美化,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

M5墓室內出土了一件銅編鐘,與以往編鐘相比造型略有不同。在觀摩現場,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張昌平說,這個編鐘的紋飾屬於長江下遊、江淮地區應有的特點,「有意義的是,過去,山西和長江中下遊以及和長江地區的聯繫,是晉和吳、晉和楚的聯繫。相反,在春秋早期就和對方建立聯繫,還比較少見,這件編鐘或許就是特別好的文化交流的案例。」

此外,在M6墓葬中出土了寫有銘文的4件「奪簋」,從器型上看,屬於西周中晚期和晚期偏早階段,但是該墓葬年代卻屬於春秋早期。

為何春秋墓葬埋了西周的器物,4件簋或許是祖傳?也或許是一種傳承?這還有待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研究。「這涉及到整個家族的社會階層變化,值得期待。」張昌平說。

根據M3出土銅簋銘文「朕皇祖中氏」和銅甗銘文「虢季為匽姬作媵甗」,M6出土銅盨銘文「太保匽中」和銅簋銘文「中大父」判斷,墓地主人族屬身份應當為「中」和「匽」二者其一,後者尤為可能。

北白鵝墓地北依王屋山,南眺望黃河,與成周洛陽的直線距離不到80公裡。結合史料分析,其所處位置當在東都成周王畿的範圍之內,故推測其很可能是一處王畿內的採邑。

周代的王畿,是以西都宗周和東都成周為中心,由周王室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西周王室分封諸侯有畿內、畿外之別,受封於王畿內的卿大夫食採,「採邑」就是王畿之內的諸侯國」,受封於王畿外者就國,「以藩屏周」。

採邑制是周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周代統治者作為傣祿賞賜給卿大夫的世襲領地。這種制度最初只在西周王畿之內實行, 也就是說只有在周王朝任職的公卿大夫和王室懿親才能在王畿之內獲得採邑。採邑主在採邑內有統治權並對國君承擔義務,他們的職責是直接為周王奔走效勞。

本次發掘對研究和探討兩周時期的政治格局、畿內採邑分封制度及晉南地區兩周時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屬、社會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參考,對探索晉南地區文明化進程與中原地區的聯繫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考古專家介紹,新發現的北白鵝墓地,似與虢國和芮國有著某種隱秘的關係。

虢國,是西周時期最早分封的諸侯國之一,按分封的前後時間和位置有五個虢國,為加以區分,分別冠以東、西、南、北和小虢之名。

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於制邑(今滎陽),建立東虢國。虢叔封於雍邑(今寶雞),建立西虢國。東西兩虢分別是周王室的東西兩面屏障。至西周厲王、宣王時期,西虢東遷至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一帶),史稱南虢。東虢國,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建立北虢國,因實力弱小依附於南虢。北虢和南虢隔黃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西虢東遷, 族人一支滯留原地, 史稱小虢, 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亡了北虢國。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又採用假道伐虢之計,滅亡了南虢國。

虢國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20世紀50年代至今,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

芮國,同樣是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三個芮國。第一個,商代在今山西芮城地界有過一個姜姓芮國,在武王克商中被滅,都城已湮沒無聞。第二個,在姜姓芮國消失的同時,黃河之西的今陝西大荔縣,出現了西周分封的姬姓芮國,這個芮國後來發生了「虎媽逐君」事件。第三個,就到了西周末期春秋早期,被「虎媽」趕出國的國君芮伯萬回國復位,在此前後,芮國國都由陝西大荔遷往韓城地區,春秋中期芮國被秦國所滅。

2005年,在陝西韓城市梁帶村發現了芮國「虎媽」仲姜及其丈夫桓公之墓,為研究芮國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關於垣曲北白鵝墓地,

還有許多待解的秘密:

人形漆器、沒有下肢的殉人、密集出現的銅盒、

盜洞打進去為何差點沒夠見青銅器……

都等待考古工作者一點點把謎底揭開。

相關焦點

  • 山西垣曲發現周代高級貴族墓葬群,帶銘文銅器引關注,網友求「翻譯」
    山西考古又獲重大發現:垣曲北白鵝出土周代虢國重器,出土文物500餘件套,帶銘文銅器近50件套計14篇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
    垣曲北白鵝墓地出土的化妝品盒。胡健攝中新網太原1月15日電 (記者 胡健)因發現周朝帶有銘文的銅器而入選「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聞」的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15日傳來最新檢測消息,中國多地科研專家在一件銅盒內提取獲得化妝品油脂類化學遺存,對探究周代女性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 出土各類文物500餘件套,其中近50件套是帶有銘文的銅器-山西日報...
    本報訊(記者孟苗)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最重要的收穫是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銘文內容豐富,文字清晰,計14篇。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銅簋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運城市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根據對出土器物分析,結合發掘的9座墓葬形制,推斷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山西發現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地,銘文字跡清晰
    來源:央視網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 果然愛美從古至今都是天性
    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 果然愛美從古至今都是天性時間:2021-01-16 19:52   來源:千龍財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 果然愛美從古至今都是天性 中新網太原1月15日電 因發現周朝帶有銘文的銅器而入選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聞的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15日傳來
  • 山西發掘九座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葬,歷時八個月,快看看有什麼
    這次發掘是在4月份開始的,一直到現在才查明了這是周朝時期的墓葬。而且這次發掘的面積也是很大的,為1200平方米,其中墓葬9個,灰坑17個。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精美的器物。接下來我們就介紹一些這些器物吧。我們都知道,商周時期是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所以,在山西省發現的周朝墓葬裡肯定會存在大量的青銅器物啦。
  • 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古代美女化妝品是如此高檔的
    近年來,我國在不同的地方都出土過有類似古代女性用來化妝的文物,頭飾類的更有很多被告發現,近日在我國山西更出土了一個化妝銅盒裡竟然還裝有化妝品的殘留物,想不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些化妝品還能保留至今。近日,我國山西的考古專家從一隻銅製的盒子裡提取出化妝品中的油脂化學殘留物,初步認定這是一個女性的化妝品盒子。據悉,這個化妝盒子為長方體的銅盒,設有盒蓋,蓋子還可以左右兩邊打開,兩個蓋門都安裝有鈕。這個銅盒子出土時,裡面裝滿了顏色鮮豔的殘渣,還有一個銅勺子,應該是與銅盒子配合使用。研究者還從同時出土的銅壺中提取果酒等成分。
  • 考古濟南⑨|逄國、邿國……周代濟南的古國迷蹤
    23年前,考古人員在長清仙人臺的一次考古發掘中,為我們揭開了2500年前邿國的神秘面紗,它有怎樣故事呢?從西周早期的逄國到春秋時的邿國,再到戰國時的多座大墓以及近期剛發掘的章丘牛推官莊周代遺址,周代的濟南又有哪些秘密呢?
  • 國博展出酒務頭考古成果,這處被盜墓地揭示商代神秘家族蹤跡
    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酒務頭大墓:神秘「匿」氏家族浮出地表黃河中遊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東奔流轉折,劃出了古稱「河東」的文明搖籃,酒務頭商代晚期高等級貴族墓地就位於這一區域。該墓地2017年8月開始考古發掘,次年即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墓地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填補了晉南晚商遺存的空白。
  • 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古時都用啥做化妝品
    據報導,我國山西的考古專家,從山西運城垣曲北白鵝墓葬遺物(初步認定該墓葬屬召氏家族太保中(燕仲)一支在東周王畿內的採邑公共墓地),找到一隻長方體的銅盒。銅盒設有盒蓋,且可以左右打開,兩個蓋門都安裝有鈕,那簡直跟現代的構思差不多,十分巧妙。而重點來了,這個銅盒子出土時,裡面裝滿了顏色鮮豔的殘渣,經提取,為化妝品中的油脂化學殘留物,初步認定這是一個女性的化妝品盒子。
  • 發現「匿」族——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印象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曉彤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近日開展,170餘件(組)出土文物經過組合、陳列、解讀,將商朝晚期一個高等級貴族家族的故事鋪陳開來……
  • 考古2019︱兩周考古:都邑遺陳跡,列國傳新奇
    根據媒體已經披露的消息可知該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銅簋上的銘文為「(帝+大)伯作寶尊彝」,這暗示旭光村地區可能存在一個類似魚伯的未知族群團體。寶雞旭光墓地出土銅卣寶雞旭光墓地發掘現場根據零散的媒體信息可知,沉寂許久的燕國考古也有新啟動。
  • 濟南市鄒平新西村、章丘合莊兩座墓地野外發掘工作結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程凌潤6月24日,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官網發布消息稱,由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主持的鄒平新西村墓地、章丘合莊墓地發掘項目順利完工並通過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標誌著這兩個項目的野外發掘工作正式結束。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
  • 陝西發現周代諸侯國都城遺址
    陝西發現周代諸侯國都城遺址 2019年01月07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據發掘資料整理者判斷,9號墓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應該與11號墓主人「喜」的地位相當,是秦代的低級官吏。9號墓出土漆器、銅器及陶器等近70件,其中有一面武士鬥獸鏡。形制為圓形,方鈕座。最為突出的視覺形象是兩位武士分別與兩隻豹子相搏鬥。筆者認為,如果從中國美術史上敘事畫的角度來觀察,這面鏡子背面的兩組圖像刻畫的是一位武士與一隻豹子的搏鬥過程。
  • 【話洛陽】玄武門遺址現真容,洛陽考古成果豐碩!
    昨日,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獲悉,經過近一年的清理髮掘,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座被深埋地下一千多年的重要城門,歷史真容首次呈現世人。
  • 山西發現兩千年前化妝盒竟有化妝品,網友驚呼:太高檔
    近年來,我國在不同的地方都出土過有類似古代女性用來化妝的文物,頭飾類的更有很多被告發現,近日在我國山西更出土了一個化妝銅盒裡竟然還裝有化妝品的殘留物,想不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些化妝品還能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