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展出酒務頭考古成果,這處被盜墓地揭示商代神秘家族蹤跡

2021-01-08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處山西晚商時期貴族大墓的出土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下午起對公眾開放,展期兩個月。

這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遴選170餘件組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的部分西吳壁遺址文物等一起,通過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展示商代貴族生活與社會風俗。

酒務頭遺址出土的獸面形飾。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酒務頭大墓:神秘「匿」氏家族浮出地表

黃河中遊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東奔流轉折,劃出了古稱「河東」的文明搖籃,酒務頭商代晚期高等級貴族墓地就位於這一區域。該墓地2017年8月開始考古發掘,次年即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墓地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填補了晉南晚商遺存的空白。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多達數百件,其中5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在墓葬形制、埋葬習俗、器物組合、紋飾風格等方面,都體現出與商文化演進過程的同一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出土青銅器上刻著「匿」字族徽銘文,表明應為「匿」族墓地。「匿」氏家族曾出現在一些文獻記載中,國內外博物館也展示過刻有「匿」字樣的青銅器,但無法解讀其由來。

酒務頭遺址位於商王朝統治區域西部邊陲,擁有豐富的鹽、銅資源,墓地附近就有運城鹽池和中條山銅礦帶。中原腹地幾乎只有運城鹽池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食鹽,地位極為重要;銅礦則是青銅時代的戰略資源,與煉銅有關的夏商時期遺存,在夏縣東下馮和垣曲商城、絳縣西吳壁等屢有發現。

考古學家因此推測,處於歷史旋渦中的匿氏家族,可能是商王派駐在此地的高等級人群,保護並運輸資源供給商王朝。

酒務頭遺址的考古具有特殊意義,這是一次由盜墓引發的搶救性發掘。2014年至2015年,酒務頭遺址多次被盜,涉及五座大墓中的四座,文物流向全國各地。公安部門追回數十件文物,盜墓者也被抓捕和判刑。之後進行的考古發掘,全面揭示了這處重要遺址的面貌。

樂器和酒器重現商代禮樂文明

展覽中展出了酒務頭墓地種類豐富、造型各異的青銅鼎,凸顯了禮器功能。

展出的獸面紋鬲形鼎。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其中,「子匿圓鼎」表面飾獸面紋、雷紋,足根部飾獸面、凸弦紋,內壁鑄有「子匿」銘文。這種深腹、圜底、三足鼎的形制和紋飾,是商晚期青銅鼎的典型樣式,形制頗大,配得上酒務頭的單墓道大墓的等級。另外,還有簋、盤、甗、罐等青銅或陶製用品,形成豐富的禮器世界。

樂器和酒器是商代禮器的重要類型,酒務頭遺址出土的這兩類文物,再次證明了該墓地的等級之高。

酒務頭墓地出土的樂器,如鼓、鈴、鐃等,較前代更加豐富,已經有較多的樂器應用,而且成套系,具備了一定的演奏功能。這時打擊和吹奏樂器在祭祀和戰爭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酒務頭墓地出土了一批與酒文化有關的發現。在重酒之風盛行的商代,青銅觚、爵始終是青銅禮器組合中最核心的器物之一。此次展出的一組青銅爵,出土於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與觚配套,代表了墓主高等級的身份和地位。

展出的翌獸形觥是一種酒器,觚和爵的組合是青銅禮器最核心器物之一。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兵器林立還原戰略地帶軍事氛圍

商滅夏之後,為了鞏固政權,在晉南構築了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等,作為拱衛王畿的防線。酒務頭墓地出土了眾多的武器,包括青銅鉞、斧、戈、鏃等,一個墓內達數十件,象徵了武力的強勢。

象徵王權軍權和特殊地位的青銅鉞、卷首長刀等大型武器,以及戈、矛、鏃等進攻型武器,如此數量的武器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君王墓,顯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軍事氣氛的濃重。

酒務頭大墓外還有車馬坑,保存有車軛、車衡、車輪等構件,鑣、銜、銅泡、鼻形飾等馬具,以青銅獸面形飾件最為典型。流行於商代至西周中期的弓形器,推測是一種駕車的用具,車戰時可臨時把韁繩掛在彎鉤處駕馭車輛,騰出手來使用武器進行攻戰。

另外,該墓地還出土了璧、圭、璜、柄形器等玉器,玉魚、玉蠶等動物形玉器造型生動,數量稀少的海貝也出現在裝飾品之列。

此次展覽從不同側面呈現出以鼎為代表的禮器組合,獨具特色的酒器組合,以及徵戰、出行、工藝、音樂等不同文化形態,較為完整地展示了酒務頭遺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展覽還向觀眾展示了酒務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科學過程。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山西博物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山西省聞喜縣人民政府協辦。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發現「匿」族——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印象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曉彤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近日開展,170餘件(組)出土文物經過組合、陳列、解讀,將商朝晚期一個高等級貴族家族的故事鋪陳開來……
  • 山西酒務頭遺址考古成果首次大規模亮相 百餘件文物點亮「河東之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孔斯琪)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的「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將於10月25日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 神秘的「匿」族到底是何方神聖?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近日開展,170餘件(組)出土文物經過組合、陳列、解讀,將商朝晚期一個高等級貴族家族的故事鋪陳開來……展廳一角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1.禮器揭開「匿」族面紗
  • 河東之光:神秘歷史裡的隱「匿」族群
    酒務頭遺址位於商王朝統治區域的西部邊陲,擁有豐富的鹽、銅資源,墓的主人所代表的族群在拱衛都城、調運資源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揭曉了晚商時期河東地區諸多地方勢力中的這一翹楚,以及他們在千裡河山之間留下的青銅文明之光。
  • 考古發掘:山西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收穫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
    專家推測,此處很可能是一處王畿內的採邑。這些考古成果令人振奮,也給會場和學術界帶來很大震動。據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及耘介紹,該墓葬群墓葬形制皆為豎穴土坑墓,南北向。9座墓葬中1號墓、5號墓和6號墓為大型墓,墓葬開口均在6×4米以上,其餘均為中型墓。1號墓的葬具為一槨兩棺,西北角開口2米處見有殉人陪葬,殉人無下肢。5、6號墓被盜僅留有槨,中型墓葬具皆為一槨一棺。所有墓葬中7座有腰坑,5個見有殉狗。
  • 鑑真出發地、北洋經遠艦……專家解讀年度十大考古亮點
    去年進行的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昨天入選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前,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曾獲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兩項考古成果,也是近年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中為數不多的近代考古項目。
  • 河北欒城周家莊墓地驚現商代古墓,距今3000多年!
    近日在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周家莊墓地發現了一座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墓葬群。這次考古發現讓石家莊的歷史變得更加綿長和深厚。經過考古專家的預估,欒城地區發現的墓地為商代後期的貴族墓地,它的發現填補了石家莊地區商代後期的考古發現空白。隨著挖掘工作的不斷推進,關於這座墓的謎團也越來越多,比如這座墓主人叫什麼?是什麼身份等等。欒城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目前縣改區叫做欒城區),欒城縣下轄的一個村叫做周家莊,這個商代墓穴就是在這個村子發現。
  • 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考古發現精美耀州窯器物
    昨天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的考古發掘情況,其中,出土精美耀州窯瓷器部分器型為考古首次發現。杜回墓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處高陽原南緣、潏河西岸。這裡曾是隋唐時期一處重要墓區。
  • ...新跡——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在陝西歷史博物館...
    7月15日,由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的「古芮新跡——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七展廳對外開放,展期3個月。展覽匯集了劉家窪等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是自國家博物館展出後,首次在陝西面向公眾集體亮相。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圖一 國博「鏡裡千秋」展廳國博館藏銅鏡數量共計9400餘面。根據藏品來源的不同,將其分為考古發掘品(以下簡稱「發掘品」)、傳世品。銅鏡發掘品有120餘面,僅佔比例1.3%。雖然發掘品數量少,但是為科學發掘所得,具有明確的出土時間、地點,包含有更加豐富的歷史信息,研究價值較大。本文重點推介的是展出的部分國博銅鏡發掘品,以便讓觀眾及時了解背景資料,增加對該展覽重要展品的深入認識。
  • 組圖:位列十大考古新發現 連綿商代古幕群驚現深圳
    ———南山區屋背嶺商代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屋背嶺商代遺址是廣東地區目前發現、發掘規模最大的商時期墓地,是繼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這一考古發掘新成果,對於廣東商周考古研究而言。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陶器編年的一段空白;證明商時期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粵東北的興梅平原三個區域文化已經出現相互交流和影響;對嶺南考古乃至中國考古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 陝西藍田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圖)
    經現場調查與被盜文物綜合考查後初步認為,被盜墓葬主人應為北宋呂氏家族成員之一,此地可能是北宋文壇名士及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鈞等家族成員墓塋。  文獻記載, 呂大臨生於1044年,卒於1091年,字與叔,今陝西藍田縣人。出身於世代書香官宦之家,才氣過人而志趣高雅,不戀科舉、無心仕途,一生追求學術研究。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廣東考古界在五年內第二次獲此殊榮。此前,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已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在今年1月還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 濟南首次發現北朝晚期至唐朝初期家族墓地
    濟南首次發現北朝晚期至唐朝初期家族墓地 2020-06-12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羋月家族羋加墓,破解「曾隨之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前幾年電視劇《羋月傳》熱播,很多人對「羋」姓感到很新奇,而名列201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中,就有一座同為楚國公主「羋加」的墓,在這座墓中出土的銅缶上的銘文,破解了歷史上的「曾隨之謎」。
  • 金沙「考古成都」展本周結束 快去刷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儘管近日成都驕陽似火,但市民朋友走進博物館看展覽的熱情,比這天氣還「熱」。川博、成博、金沙等各大博物館都開啟了「人從眾」模式,市民隨便走進一家博物館,都能看到壓箱底的好寶貝。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西安11月17日電 (記者 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透露,考古人員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圓形香盒。
  • 考古2019︱兩周考古:都邑遺陳跡,列國傳新奇
    新清理的墓葬葬俗與之前芮國的墓地較為接近,隨葬品組合亦相類,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偏晚。M2發現的方形山子形蓋簋,形制較罕見。這處墓地的發現與發掘為了解劉家窪芮國城邑內的人群等級分層和城邑布局結構,至關重要。在一河之隔的黃河東岸的山西聞喜邱家莊墓地,對被盜墓葬的搶救性發掘中有了令人驚豔的發現。
  • 河北周家莊墓地與殷墟發現屬同一文化 填補冀中南地區歷史空白
    記者10日從考古現場了解到,該墓地初步斷定為商代後期貴族墓葬,填補了冀中南地區商代後期考古發現空白,並將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的商代後期考古發現串聯起來。周家莊墓地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周家莊村南約200米,東距洨河約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