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育兒界有一個觀點,就是說不要誇孩子「聰明」。
對於這個觀點,你怎麼看呢?
在我看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真正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都是少數。
特別聰明的孩子也是有的,但他們和普通孩子,很有可能根本就不在一個賽道上。人家走的可能是「綠色通道」。
而大部分家長眼中自家的聰明孩子,其實也就是普通孩子。
普通孩子就是,在某方面會有一些小特長,會有一些自己亮眼的表現或部分。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要通過努力,才能不斷進步。
1、當普通孩子總被提醒「聰明」的時候
如果總強調孩子聰明,那麼孩子就可能為了維持自己「聰明」的形象,而去避免做一些事。
比如不會讓自己特別努力,因為聰明的人,做事情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如果特別努力才做到了,那就顯得不是很聰明。
還會儘量避免做一些不確定的、有風險的事情,因為犯錯的話,會顯得不夠聰明……
時間久了,那點自帶的小聰明不夠用的時候,再養成這種避免顯得特別努力的習慣,就成了人生的負擔。
2、多給孩子講客觀規律,而不是盲目誇聰明
很多做事的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同樣的條件下,講究方法的人,大概率會比毫無章法的做得好。循序漸進、不斷進步的人,會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得更好。
做事情靠方法和努力,會比單純講聰明,更靠譜一些。
多跟孩子講這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讓孩子明白要怎樣做,才更有可能變得更好。
3、還是要多肯定和鼓勵孩子,但要講究方式方法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對於小孩子,還是要多肯定、多鼓勵。當然孩子某些方面做得特別好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大大地表揚一番。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其實都是希望自己被看見、被肯定的,那是一種價值觀、成就感。這種被肯定、被鼓勵,會給孩子更多的動力,讓孩子更有幹勁。
可以跟孩子說,他/她到底哪裡做的特別好,而不是簡單地說「你真棒」。
可以肯定孩子做事的態度、努力、方法,而不是簡單地說「寶貝真聰明」。
也可以點出孩子自身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在這方面更自信,鼓勵孩子學會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去把事情做得更好。
結語
聰明固然好,但極少有人可以通過「聰明」就能一直把事情做好。聰明也總有不夠用的時候。
而我們想讓孩子學會的,是做事積極的態度,善於思考,不斷努力地進步,了解自身的長處,得到鼓勵後,能夠形成良性循環。這些,都不是簡單地誇聰明就可以的。
但是,也不用在育兒中視「聰明」如洪水猛獸。哪天你要是實在忍不住了,覺得自家孩子有時候就是特別聰明,偶爾誇一句「聰明」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