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學科,有關語文的乾貨、方法及技巧文章公號一直鮮少推送,畢竟語文更應該側重於感受、語感方面,更應該多讀多寫,更應該從基本的同理心感受心方面去吸收去品味。看到有同學點名,那就上乾貨吧。
《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淺顯文言文」一條說「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以及繁雜的變式句等,還有一種是容易被忽視的——固定句式。說是固定句式,其實應為一些文言詞語在文言文裡的固定用法,是比較固定的結構形式,有其比較固定的意義。認識並熟悉這些固定句式,對閱讀理解淺顯文言文,準確翻譯文言文句子,都是很有必要的。
固定句式通常比較繁雜零亂,不易發現其規律性的東西,因此,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不過,它們的構成多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虛詞連用或關聯使用,因而,從用法和作用分析入手,大致可以分出幾個類型來。
1
表示某種語氣的固定句式
//
虛詞的語法作用最常見的就是表明語氣,一般來說,虛詞的連用或關聯使用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語氣的加強,因而,表示某種語氣是固定句式的常見形式。
1 表判斷語氣
常見的有「無以」「所以」或「者…也」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李密《陳情表》
「無以」相當於「沒有用來…的辦法」。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所以」相當於「是用來…的」。
亞父者,範增也。——司馬遷《鴻門宴》
非我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者…也」表判斷是常見的,還有「者也」連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贅述。
2 表疑問語氣
表疑問語氣的固定句式比較多,常見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為」或「如…何」「如之…何」等。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李商隱《馬嵬》
「如何」相當於「為什麼」。
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何如」相當於「怎麼樣呢」。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金,邑萬家,將奈何?——《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奈何」相當於「怎麼樣」。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何也」相當於「為什麼呢」。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赤壁賦》
「何為」是賓語前置句式,也就是「為何」,相當於「為什麼…」。
3 表反問語氣
往往由疑問詞和語氣詞兩部分構成,一般為前面是疑問代詞,最後是語氣助詞。常見的有「何…為」「奚以…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何…為」相當於「何必…呢」。
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汝為見?——班固《蘇武傳》
「何以汝為見」即「何以見汝為」,「何…為」相當於「…幹什麼呢」。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九萬裡而南為?——莊周《逍遙遊》
「奚以…為」相當於「哪裡用得著…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庸…乎」相當於「哪裡…呢」。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其…乎」相當於「難道…嗎」。
夫晉,何厭之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何…之有」相當於「有…呢」。通常用在疑問句賓語前置句中。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赤壁賦》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陳涉世家》
「安…哉」相當於「哪裡…呢」。
4 表感嘆語氣
常見的有「何其」「焉哉」等。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氓》
「焉哉」相當於「吧」。
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何其」應用比較廣泛,像「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當於「是那樣的…」,目前課文中未見此例。
5 表強調語氣
常見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當於「…罷了」。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周《逍遙遊》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莊周《逍遙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2
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
在文言句式裡,虛詞的連用不是為了表明一種語氣,而是代表著一種特殊作用,這種固定形式也比較常見。
1 表比較作用
常見有「孰與」「無如」「何…於…」等。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司馬遷《鴻門宴》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孰與」相當於「跟…相比誰更…」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無如」相當於「沒有像…」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何…於…」相當於「跟…比…」。
2 表被動作用
常見有「為所」「為…所…」「見…於…」等。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 表某種原因
常見的是「所以…」,相當於「…的原因」。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 表認定作用
常見的有「於是」「然也」。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賈誼《過秦論》
「於是」相當於「在這時候」。
3
表示某種關聯的固定句式
//
這類固定句式相當於文言文中的關聯詞語,常常起到關聯作用,只不過它們有的是虛詞連用,只有在翻譯時,才顯出其作為關聯詞語的固定意義。
1 表並列關係
這類固定句式容易判斷,跟現代漢語的表並列的關聯詞語相似,如「載…載…」「且…且…」等,通常翻譯為「一邊…一邊」或「又…又」等。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詩經·採薇》
2 表因果關係
常見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所以」相當於「…的原因」。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是以」也就是「以是」,是一種賓語前置的用法,相當於「因此」。「以」表原因,「是」就是「這」。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韓愈《師說》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是故」相當於「因此」。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故」相當於「因為這個原因」、「因此」。
3 表假設關係
常見「雖然」「然則」等。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範仲淹《嶽陽樓記》
「然則」相當於「既然這樣,那麼…」。可以視為「然」相當於「這樣」,「則」相當於「那麼」。
4
其他常見的固定句式
//
1 「以為」
「以為」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於「把…當做…」;二是與現代漢語語意相同,即「認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這是第一種用法。本句可以翻譯為——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來客)的主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也是第一種用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二種用法。
2 「於是」
「於是」也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於「在這時」,「在這件事上」;二是相當於現在漢語裡的連詞「於是」。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一種用法。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縱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二種用法。
「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來…的」或「…的憑藉」。
第一種用法在上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第二種用法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整理:荷鋤叟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c0ac50100t35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