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但是今天的主人公卻是在苦中作樂,一心執念要把鐵鍋打好
他叫田歡,今年27歲,從小生活在一個祖祖輩輩都是靠打鐵為生的村莊,在當地是一個很有名氣的鐵匠村。小時候的他很愛玩,也很調皮,每天放學後沒地方玩都是在鐵匠鋪竄來竄去,太爺爺就告誡他別一天到晚就玩耍,要好好讀書,不然長大了跟他們一樣幹鐵匠很辛苦很勞累。當時這個話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長大後就很努力學習,成績也是一直很好,順其自然成了田家第一個大學生。
2014年在武漢畢業後到了北京打工,雖然上班的日子過得安穩平靜,但是讓他覺得枯燥無味,感覺沒了激情。在偶然一次去創意博覽會上,看到一個展示日本鐵鍋的展位,關注的人特別多,而且也覺得這個鍋既實用又美觀。當時的想法就是村裡也有很多的鐵匠,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打出中國的好鐵鍋呢?就這樣懷揣著這樣的一個想法和期望毅然選擇了辭職回家。
村裡老一輩打出來的工具多半都是農具,農忙的季節一過鐵匠鋪就變得冷清,基本就閒下來了。也沒有了收入。回到村裡跟師傅們說了這個想法之前,他們都覺得很好,也願意一起幹,就這樣開始了製造鐵鍋。一開始並不容易,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想要純手工打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打鍋過程每次所使用的力度都不一樣,再熱鍛打形時要力度要重,慢慢成形後就逐漸變輕,冷鍛定型是一個特別考驗人的過程,每次都要打在點上,而且力量要均勻,這樣反覆打6個小時左右,直到鍋壁平整光亮,錘印均勻為止。在他跟師傅摸索了大半年,打壞了七八十個鍋後才慢慢打造出了滿意的鐵鍋。
雖然製造出來好鍋但是銷路卻成了他最大的問題,但是感覺他壓力比較大就說鍋賣不出去就不要打,工資我們也不要你的,去找跟之前那樣找份工作上班,這深深感動了他。他想了很久決定試著拍些圖片放到網上去,沒想到還有很多的朋友喜歡,都要購買,就這樣又重新找到了前進的方向,鍋的質量在精益求精中不斷升級,也打造出了不同形狀的鍋,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愛。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是用鍋貼炒菜,鍋它不僅能夠把生米煮成熟飯,更重要的是代表著對家的思念。三年的努力從鍋的無到有,從有到不斷的把他打造的更好,打鐵是不僅是個苦力活,要想打出好的工具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專注,我想他心中一定有一個信念在一直引領著他不斷前進,不斷精進。希望他能把家鄉的手藝,中華名族特色文化帶到向世界,將其發揚光大!為他們的工匠精神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