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畫面感,你會想起什麼?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曾經看過的一碗大雞湯——朗達·拜恩的《秘密》。
作為一本心靈勵志書,它的核心觀點就是首先想一下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然後構建出一個畫面感。
你觀想的這個畫面越詳細,想的時候越是虔誠,這個宇宙就會回應你的呼喚,用神秘的力量把這些送到你的身邊。
關鍵是,你什麼都不用做,光想就行了!
書裡面的例子,是想像自己擁有海邊別墅,擁有遊輪跑車,還擁有一個幸福的家。
這個雞湯太過神奇,導致那段時間我天天念叨著自己是奧特曼。
不過心靈勵志書也就火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寫這些書的作者不僅自己沒有得到跑車和別墅,而且幾乎全部都自己破產了。
雖然《秘密》裡面的邏輯毫無道理,但是對於畫面感的作用,卻是可以換個視角聊一聊。
這個視角並不是雞湯裡寫的,把畫面感當做觀念的意淫。
而是把畫面感當做一個目標,一個只要想起就能激勵自己去堅持,去努力,去奮力拼搏的清晰目標。
羅胖把這種視角稱之為「終局」思維。
比如創業這事兒,說難很難,說不難也不難,因為本質上是創業家們,把自己大腦中那個「畫面感」給實現的過程。
實現「終局」的道路,其實誰都不清楚,那麼誰能繼續堅持,就看誰對終局有足夠清晰的想像。
馬爸爸說,不要因為看見,再去相信。
要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每一個創業家,對於終局都有自己的畫面感,這種畫面感來自於他們對於終局的相信。
歸根結底,大家拼的無非就是對於終局想像的「畫面感」而已。
創業中拼畫面感,背後是拼認知,也是拼「相信」的力量。
這種相信的力量,還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健身,健身難就難在堅持,堅持難就難在你的理智和你的身體,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這時候可以借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理智是騎象人,知道健身的好處,也知道體重超標的害處。
但是身體是大象,它不知道什麼好處和壞處,它又還沒感受過好處,也尚未體驗到害處。
它只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做決策,而在它的經驗裡,躺著就是很舒服,油炸和甜食就是很好吃!
這時候怎麼辦呢?當然是靠畫面感,去想像變胖了會怎麼樣?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糖尿病。
首先糖尿病一旦出現,那就是不可逆的,現代醫學只能幫你減緩這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持續幾十年。
在這幾十年裡,你的心血管狀況會持續惡化,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會急劇增高,只要20年,手腳就有可能開始潰爛,一旦嚴重就得截肢。
與此同時,視力也會嚴重下降,看東西越來越模糊。
最嚴重的是腎功能的衰竭,你不得不需要長期透析,每隔一段時間就去透析一次,而此時你也許才六十多歲。
在這個百歲人生的時代,你還有四十年的壽命,你願意用這麼糟糕的身體去過四十年麼?
這就是變胖後的人生,其中一個具體的畫面感。
基於人對於壞消息的恐懼,壞的畫面感也會變得非常有殺傷力,而這個畫面感就會喚起大象的恐懼感。
為了克服這個恐懼感,你的身體,那頭曾經不屑的大象就會願意去健身,願意去為身材去努力。
當你下不定決心的時候,想一想這件事的終局會是怎麼樣?
在這個終局裡,那個具體的畫面感,你有什麼感覺?
在那個終局裡的你,是你想要的自己麼?
如果是又如何,如果不是又如何?這時候是不是心中有了決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