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於石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提起來,我們都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是中國民間傳說人物,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孟姜女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對孟姜女傳說做過系統的研究,他將孟姜女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西漢末年的劉向在《烈女傳·齊杞梁妻》中又重新敘述了《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寫道:杞梁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丈夫戰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梁妻對著丈夫的屍體在城下痛哭,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又有了大的變化。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也出現了,稱她姓孟名姜女。杞梁因逃避徭役被捉,後累死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杞梁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又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繫在了一起,這些都是勞動人民的藝術的創造。
元代,孟姜女的故事作為戲曲創作的源泉被搬上戲劇舞臺,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更加豐滿。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有的地方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2006年,孟姜女的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麼,孟姜女姓什麼?似乎多此一問。其實孟姜女並非姓孟名姜女,而是姓姜,排行老大,即姜家的大女兒。何以稱「孟」?這就需要知道「孟」字的來歷。
孟,由兩部分構成:「子」和「皿」。古文寫作
所表明的意思是小孩生下來之後,放在浴盆裡洗洗乾淨。「浴兒」是一個人來到人世間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用以表示「開始」、「第一」之意,即孟字的本義。所以一年四季的頭一個月稱「孟」,如「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等。還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居長者亦稱「孟」,如「孟兄」,依次為孟、仲、叔、季。
孟姜女不姓「孟」的另外考證,是春秋桓子孟姜壺文物的出土。
桓子孟姜壺又稱齊侯壺,有甲乙兩器,發現於清代中葉,現分別藏於上海博物館與國家博物館。壺高22.1釐米、口徑13.4釐米,銅壺頸部內壁有銘文,一器142字,一器166字。此壺為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銘文記述田桓子之父死後,齊侯請命於周王,為死者舉行多種典禮的事情。
除此之外,《毛傳》記載:「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孟姜壺」的出土,就證實了齊國貴族之長女統稱為「孟姜」的說法。
當然,以上只是一種考證,借「孟姜女」來說明我國的姓氏情況。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大江南北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期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
從開始的杞梁妻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並不斷地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這個故事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