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大橋「屢修屢壞」被疑「豆腐渣」工程、「橋脆脆」
專家稱都是盲目使用新工藝惹的禍,背後或有利益糾葛
斥資11億元的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近日再度封閉維修,這已是該橋建成10年以來的第24次維修,而此次維修距離上次大修還不到一年時間。在上次維修時,相關部門曾信誓旦旦地保證:「至少能管6年」。可這一次,他們又「食言」了。
這也引發了全社會的強烈質疑:10年24次大修背後有無貓膩?長江三橋是「豆腐渣工程」?
記者連日來赴武漢實地調查,相關部門和施工單位對大橋的頻繁維修也各有說法。相關橋梁專家則表示,長江三橋出現目前的尷尬,都是在沒有實驗的前提下盲目上馬「新工藝」、「新材料」的惡果。目前,就橋梁施工的質量責任,武漢市政府已經展開對大橋設計、施工、監理和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調查。
為探個究竟,日前記者徒步上了長江三橋。
現場直擊:
維修致武漢三環線癱瘓
記者看到,橋面雙向都在進行封閉施工,原本單邊3車道,如今只剩下單邊2車道可供通行。在長約3000多米的橋面上,隨處可見斑斑傷痕,橋中間的1000米內有十多個碗口大的「傷疤」正在修復;橋面瀝青裂開了一些近5釐米長的口子。
十多名工人正在冒雨施工,在「重傷」地段,施工方搭起了多個防雨棚。工人趙師傅說,先對「受傷」部位打入鋼筋加固,然後再用瀝青覆蓋,「看起來就像新的一樣了」。
根據施工方發布的封閉施工公告,「白沙洲大橋橋面出現破損,已嚴重影響過往車輛正常通行。」此次維修將分3階段進行,每階段12天,加上前期準備的3天、工程收尾的1天,共40天。
由於單邊各封閉一個車道,在距離大橋尚有200米的武漢三環路段,塞車的跡象便已凸顯。上了白沙洲大橋的車,更是像蝸牛般緩慢爬行。三環線上的車龍長達2公裡。
據負責白沙洲大橋交通管制的武漢市交管局中環大隊負責人介紹,白沙洲大橋日均流量約為8萬輛;封閉施工後,原先從三環線走白沙洲大橋過長江的貨運車輛只能繞道。「大橋封閉後,武昌出城車輛改道走雄楚大道,導致中山路流量增大。三橋一維修,三環線就癱瘓了。」
為疏導車流,該隊加調15名警察,30名交通協管員,24小時不間斷對大橋實行監控,在大橋兩端上橋處及施工段設崗引導車流。
民間質疑:
「天價橋」成「豆腐渣」?
這已是這座投資11億元的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10年間的第24次維修了。上次維修時,面對市民的質疑,有關方面曾信誓旦旦地保證「至少要管6年」。然而,官方最後還是「食言」了,大橋斥巨資維修後不到3個月,便陸續出現質量問題。
「要說白沙洲大橋修了多少次,數都數不清,24次?肯定不止,30次都有了。」中環交通大隊一位負責人無奈地說。
白沙洲大橋是三環線的主動脈,南岸連接武黃高速公路,北岸連接318國道,承擔分流過境車輛的「重任」,主城區內只有該橋能24小時通行客貨車。該橋平時每日實際通車8萬輛,遠遠超過當初設計的5萬輛,超負荷運行已有4年。
連日來,武漢長江三橋「屢修屢壞」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對武漢三橋淪為「豆腐渣」的質疑不斷。
「如今建築技術在進步,建橋投入的錢越來越多,一座投入11億元建的橋,一建成就成了『嶄新的破橋』,施工單位應不應擔責?修繕如此頻繁,為什麼每次維修都沒有『保質期』?在『修不好』的表象背後,是不是有瀆職與貪腐如影隨形?」網友「悽悽慘慘悽悽」說。
「白沙洲大橋是武漢長江『第三』橋,與1958年建成的長江『第一』橋相距數公裡,長江一橋52年來才大修過一次。難道是今天的建材質量不好,或者說現在的建築師智商太低?」網友「如鯁在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