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法中,閏年4年出現1次,在陽曆的範疇,閏月以19年為周期出現7次,屬陰曆的範疇(關於陽曆和陰曆等演變和區別請查看往期分享:陰曆、陽曆、公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其實,除了閏年和閏月之外,我國古代曆法中還存在閏日。
說到閏日,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曆法重點——星期。和年月相同,星期的概念也源自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人把由一次月相演變而經過的時間定為一個朔望月,又把一個月根據不同的月相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分7天,這是為了完善陰曆的曆法方式,同時也成為了星期的雛形。
後來,古巴比倫人又把這每一個部分的7天分別對應上一個天體的名字。星期一對應月亮,稱為月曜日;星期二對應火星,稱為火曜日;星期三對應水星,稱為水曜日;星期四為木星,木曜日;星期五為金星,金曜日;星期六對應土星為土曜日;星期天對應太陽稱為日曜日。這種情況下,一個月每部分的每一天都對應著不同的星體,那時的星期就意味著「星的日期」。
再後來,這種星期的概念傳到了古羅馬,得到了古羅馬的採用和推廣,但當時古羅馬將星期主要用於佔卜。而後,立足於這一文明的基督教在典籍中提到上帝用六天創造世界萬物,在第七天休息,這七天是從星期日開始的,第七天是星期六,所以猶太教以星期六為安息日。又因為上帝是在日曜日復活的,故這一天也被稱為禮拜日。
在公元7世紀,這種星期的觀點通過經書最早傳入中國,當時中國處於唐朝,日本處於平安時代(關於日本古代歷史演變請查看往期分享:5分鐘了解古代日本戰國始末)。通過唐朝留學生,這種星期的概念傳入了日本,成為了日本宿耀佔星術等重要理論體系之一,所以日本延續了中國當時的「星的日期」一說,現在日本和韓國、朝鮮等地仍在沿用這種稱謂。而中國在民國成立之後將「曜日」稱為改為了「星期」,即星期日到星期六。
但其實,早在西方關於「星期」的曆法方式傳入中國之前,已經出現了類似於星期概念的曆法方式。據記載,商朝時期所用的農曆為一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1個月。同時有細化了每個月,將一個月劃分為4個周期,即4周,1個大月有2周7天,2周8天,1個小月有3周7天,1周8天。由於這種劃分方式符合當時的月相變化規律(朔-上弦-望-下弦-朔…),故稱為「星期」。
然後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規定7天的周稱為「平周」,8天的為「閏周」,平周的前6天工作,第7天休息,而閏周的前6天工作,後2天休息。此時對前6天的稱謂為星期一到星期六,第7天休息為星期日,而閏周的第8天也休息,稱為「閏星期日」。閏日便最早出自此處。
在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制度發生了變化,星期不再以月份為框架(1個月框定4周),而是在3400個星期內存在有1301個閏周,閏日也不再僅僅是閏星期日,而是放在星期幾之後就被稱為閏星期幾,若閏星期日則休息,其他閏日則工作。至於這個閏日是怎麼推算的,本人水平有限,無力望古人項背就不瞎說誤導各位看客了。
這裡是鹹亨史話,分享更多精彩有趣的歷史故事給各位,不想錯過精彩那就請關注我吧(^^●)。如果您有寶貴的意見或者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歡迎留言或私信我,不勝感激。
本文所用圖片皆下載自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