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年和閏月是怎麼扭轉時間,拯救立法為人類帶來的混亂的

2020-12-13 仲尼之丘

現代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日曆與季節周期保持同步,這歸功於「閏年」這個曆法系統。今年就是閏年,因為 2 月 29 日,是個閏日。簡單說,2020 年是普通閏年。這個公曆年份恰好是 4 的倍數,並且不是 100 的倍數。這就是普通閏年。還有一種世紀閏年,其規定為,公曆的年份恰好是整百的倍數,且必須是400的倍數。這就很清楚了,2000 年是世紀閏年,1800 就不是世紀閏年。所以有個法則叫「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中國人常說閏月,但很少說閏年。那是因為,閏年這個概念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中國以前的曆法稱為農曆,是沒有閏年之說的,只有閏月。二者毫無關聯。清晰的對標如下:

公曆——閏年;

農曆——閏月。

其實不管公曆、農曆,閏年、閏月,設置「閏」的原因大體相似,都是為了解決曆法跟大自然時間表難以同步,為人類時間帶來混亂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我們一一解決。

先說為什麼有閏年

我們知道公曆是按照地球繞太陽的周期來計算時間的,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為365.24219天,稱為一回歸年。但因為曆法的計算,不是這麼計算的,曆法年的算法的基礎單位是日,小數點後面的那5小時48分46秒不在此單位之中。所以,公曆的平年是只有 365 天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年 365 個日子,不可能說成一年 365 個日子零 5 個小時 46 秒。

所以,公曆所稱的「年」,跟「回歸年」比起來,每一年都少了0.24219天。我們按照約數算,這就約等於 0.25 天,那麼每過四年,恰好就是跟四個回歸年相差 1 天(0.25×4=1)。如此長期累積下去,曆法中一年的天數就跟回歸年的天數相差太多,導致混亂。比如,再過 400 年,那麼二者之間相差一百天的時間。100 天是三個月多呢,直接是一個 季度,在人們的時間觀念中,季節就完全亂了。

這問題困擾了人們很久。公曆是從羅馬人那裡改編過來的,已經比較精確,但是依然每年多算出來 0.0078 天。從公元前46年,到16世紀,十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嘗試讓日曆與自然年同步,可惜事與願違,反而引發了很多混亂。

前面說過,太陽年大約是365.24219天,這種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好幾位的時間單位,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日曆能跟這個天數完全匹配。但有不能忽略小數點後面這些數字,忽略了就出大問題。

所以,在 16 世紀,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做了一個舉動——因為從公元前 46 年到 16 世紀,公曆年已經比太陽年多出 10 天了。格列高利便規定將1582年10月5日為10月15日。

格裡高利

這是個人為的舉動,直接給曆法上填了 10 天,以便追上太陽年的天數。此後,這位教皇做出了規定,就是閏年的規定。前文已述。邏輯很簡單,根據羅馬曆法改來的公曆,比回歸年跑得快(二者每年相差 0.0078 天),那麼,每過 4 年因為閏年的調整,會出現1 天的偏差。如果只按照每四年一個閏年來算,平均每年會多出 0.0078 天,那麼 400 年後,二者大約相差 3 天。所以,每 400 年要減去三個閏年。

這個計算,是非常精確的。格里高利曆系統通過偶爾減少閏日的方法,讓太陽年和閏年日曆的小數部分幾乎相等。而且也很簡單,沒人記得上一個被略過的閏日,但每400年減去3個閏日,這個就非常好算了,可以讓日曆變得準確。

所以,此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採用格里高利曆和閏年系統。目的:

使日曆與季節周期保持同步。

一舉結束了此前的「混亂之年」的局面。大自然的時間表跟人類的時間表本來就很難完美匹配。人類再能計算,都無法完全跟不上大自然的這種精準而又「尷尬」的步子。

格里高利曆法計算圖

但這還是有問題。因為在格里高利曆系統裡,一年平均365.2425天,比太陽年長半分鐘。那麼,3300 年後,格里高利曆將與實際的季節周期相差1天。這種累積別看小,在很久以後,後世可能需要減少一個閏年才能打平,而不是減少一個閏日那麼簡單了。

實際上,大自然時間並非只給外國人或者教皇製造混亂,它對全世界的人一樣。

所以,中國人有閏月來解決這個問題。出發點跟教皇格裡高利的初衷完全是一樣的。只不過公曆和農曆有區別,一個採取閏年,一個採取閏月來解決。

農曆閏月的問題

農曆是中國的傳統曆法。有人把農曆叫陰曆,這是不對的。

因為農曆實際上是陰陽曆。

簡單來說,陽曆是以太陽變化為參考的;陰曆是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參考的。

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的。什麼叫月相變化周期呢?

提提古文就會明白,蘇東坡的名篇《赤壁賦》第一句就是「七月既望」。中國古代曆法裡的月相變化周期就是朔望月變化一個輪迴,就是一個月。朔望月,也叫「太陰月」,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就是一個朔望月。這是一個平均數。不是精確數。

中國古人非常聰明,觀察太陽費勁,比如刺眼,很難觀察,所以他們是觀察月亮變化的,完全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就是朔日,這一天就是陰曆的每月初一。月亮最圓的一天叫「望日」,這個日期一般是陰曆的每月十五或者十六,因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嘛。所以,蘇東坡「七月既望」的意思就是,七月十五或者七月十六這一天,月亮最圓的那一天。

從朔到望,是前半月;從望到朔,是後半月;從朔到望再到朔就是陰曆的一個月。

但朔望月的天數是 29天 12 小時44 分 3 秒。

這個時間我們知道,是跟地球繞太陽自轉的回歸年有很大差別的,因為沒考慮地球和太陽的問題嘛,很容易出現時間混亂。

如果我們讀古書,遇見什麼六月飛雪之類的問題,並非天象異常,而是曆法的問題。《春秋》《左傳》這些書裡說幾月幾月,根本跟我們現在所說的幾月幾月不一樣,比如《左傳》說「二年六月」,那絕對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六月。而且那時期的曆法五花八門,各國曆法並不同意。漢武帝之前,主流的曆法,實際上是以「十月」為每一年的第一個月的。《史記·高祖本紀》中便有這種記載。

那時的時間是比較混亂的。

所以,中國的古人在陰曆的基礎上,加入一種叫幹支歷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十四節氣,把其他自然變化的現象加進來作為參考。這種自然變化,是受太陽影響的,所以,這是參考了回歸年的精確長度的。

這兩個合起來,才叫農曆。農曆是陰陽曆合在一起的。這已經是漢代,主要是漢武帝時期做出的改變,所以,農曆也叫漢歷,但絕不能是陰曆。

24 節氣分法

但這還是有問題。

因為陰曆的天數本來就比陽曆的天數少。它是參考月亮的運動規律的,月球運行的軌道,叫「白道」,白道與黃道都是天體上的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是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這種叫「恆星月」。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有「黃道吉日」之類的說法。

但當月球繞地球轉的時候,地球也在公轉呀,位置會發生變化的,一個月之中會前進二十七度多,月球每天是行十三度十五分。月球運行速度的兩倍就是二十七度了。這個就叫月球自合朔(月圓)。全球繞地球一周,還能到合朔位置,需要 29 天 12 小時 44 分 2 秒 8。這個叫「朔望月」,也就是俗稱的一個月。

這跟回歸年的時間相差還是蠻大的。公曆除了閏年的 2 月為 29 天,平常 28 天之外,其餘的月份都是 30 天或 31 天 。

這種差距累積下來,季節就完全亂了。陰曆反映潮汐現象比較準確,但反應季節變化就不準確了。尤其陰曆每年只有 354天或者355天,跟回歸年天數相差 11 天。三年後,累積起來,就相差超過一個月了,十年後,六月飛雪完全有可能。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時間混亂,農曆加上了閏月法則。每2至3年增加的一個月,這就協調了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當然,這個 算法還是比較複雜的。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每月初一必須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比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

所以,無論是公曆的閏年,還是農曆的閏月,都是為了避免時間混亂,而尋求 與大自然的時間表同步的方法。

實際上曆法一直是變化的

因為月亮比較容易觀察,月有陰晴圓缺,一望而知。所以,世界上的文明古國,最初都是採用陰曆的,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都是如此。但後面出現了很多變化。

西方採取了羅馬人的一種陽曆法則,發展為公曆。愷撒與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的韻事盡人皆知,但那時羅馬的陰曆已經和實際季節差了大約三個月,雖然羅馬人不定期地增加天數或月份,試圖彌補。愷撒大帝甚至參考了埃及一年365天的曆法。早在公元前3世紀,埃及人就制定了有效的閏年系統,每四年修正一次。愷撒大帝覺得這個系統不錯,於是下令加入一個長達445天的「混亂之年」(公元前46年),以糾正多年累積的誤差。但這個計算不準確,前文敘述過,從公元前 46 年到 16 世紀,相差了10 天,這才有格裡高利的重修曆法,添置閏年規則。

中國則陰陽合曆,使用農曆。那是漢代的事情了。

也有些不變的,比如伊斯蘭曆,就是純太陰曆,一年只有354天。伊斯蘭曆也講究月亮圓缺的變化,也就是中國的朔望月。月亮圓了缺,缺了圓,重複十二次,就是一年。這個每年比格里高利曆少11天,有時會加入一個閏日。同時以30年為一個周期,每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另19年為平年,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陽曆年平均天數為365日5小時49分,比陽曆少10日21小時1分。

這樣一來,每2.7個陽曆年,伊斯蘭曆就少1個月,每32.6個陽曆年,伊斯蘭曆就少1年。這就有點亂了。但他們對晝夜的計算跟別的曆法不一樣,伊斯蘭曆中,日落為一天的開始,到次日日落,就是一天。

所以我們常見到伊斯蘭的齋月和朝覲日期似乎經常在變化,去年是在七月(公曆),今年又可能就是在六月(公曆)。實際上齋月和朝覲日是固定的。

相關焦點

  • 2020不光是閏年,還有閏月
    據公開資料顯示,閏年又分為普通閏年與世紀閏年,普通閏年需為4的倍數,且不是100的倍數(如2016年),而世紀閏年則要求公曆年份是整百數,同時必須是400的倍數方可(如2000年)。
  • 2020年是閏年,閏年閏月是什麼意思呢?
    閏年是有366天的,在公曆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
  • 今年閏年又閏月是咋回事?
    一、閏年和閏月是一回事嗎閏年和閏月可不是一回事,閏年是公曆中的名詞,閏月是農曆中的名詞。但是設置閏年和閏月的目都是為了使曆法能夠與季節、地球公轉和月相相吻合。二、啥是閏年1.閏年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曆法規定造成「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2.閏年設置的規則為公元年分為4的倍數但非100的倍數。
  • 針對閏年閏月的徹底說法【絕密】
    民間有句俗諺:「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婚娶(該年為『寡婦年』);閏八月兆兵荒馬亂(俗稱之為4殺年』)。」 在舊時,因為閏月為平常年份的異常情狀,所以民間便將出現閏月的年份與當時社會生活中出生的異常現象相聯繫,認為是不吉之事,並引以為忌。 除了以上閏月有此忌諱而外,一般凡是閏年都多少有些禁忌存在。
  • 閏餘成歲,一篇文章告訴你,閏年和閏月是怎麼回事
    以前在農村的時候,剛過完年,就會有一些農民叔叔來問我爸,今年事閏年嗎?閏幾月啊?這時候我爸就會跑去翻他那本發黃的萬年曆,把查出來的結果告訴給那些叔叔。那時候的我還小,並不清楚閏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等到後來長大之後,又習慣用上了公曆,對閏年閏月這一說法也就不再那麼上心了。
  • 農曆的「閏年」和「閏月」如何設置?需要先澄清對「農曆」的誤解
    閏年和閏月,在中西方曆法中都有。從實際來看,中西方的早期置閏方式都比較接近,周期基本都是「十九年七閏」,大概隔三四年就會置一個閏年。 從以太陽為參考的陽曆(公曆)來說,閏年和閏月很好解釋,為了方便闡釋「農曆」,我們需要簡單地概括一下。
  • 閏四月,說說中國的「閏月」與「閏年」
    很多人認為「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閏年」,即我們通常所說的4年一閏,陽曆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為閏日,陽曆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曆閏年的二月不叫閏月,閏月為中國漢歷(農曆)所特有。
  • 2016年閏年是什麼意思?2000年到2030年的閏年閏月列表
    2016年閏年是什麼意思?2000年到2030年的閏年閏月列表  在中國的農曆表上,有閏年和閏月兩種說法。通常我們都說一年有365天,其實準確的講一年有365.2422天,與實際相差了0.2422天,而四年之後這些差值剛好構成一天,也就是說四年之後的第四年有366天,於是古人就規定了這一年為閏年了。
  • 易說雙春兼閏月 2020年為什麼既閏年又閏月?
    易說雙春兼閏月 | 2020年為什麼既閏年又閏月? 計算閏年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年份除以4,得到了整數而沒有餘數的話,這一年便是公曆裡的閏年了。 其實,我國傳統曆法裡也有「閏年」。現在,我們通常把農曆中帶有閏月的年份稱為閏年了。
  • 2020年又是閏年了,這個地方的閏月還有「閏月飯」一說
    「後頭飯」也叫「閏月飯」「六親飯」。那便是每逢閏年閏月,父母,兄弟必須把女兒,姐妹請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時,由父母把嫁出門的女兒請回家中,父母不在時,則由兄弟把婚假了的姐妹請回來吃一頓「閏月飯」。什麼是閏月,閏月就是一年中多出了一個月。
  • 閏正月兩個春節在哪年,閏月和閏年原來不一樣,看完漲知識
    導語:閏月很多人都經歷過最近的就是2017年的潤六月,閏月有很多,但是閏正月你經歷過嗎?小編可以百分百確定,現在還在喘氣的人類是沒有一個人經歷過閏正月,因為上一次閏正月是出現在1640年現在已經過去了378年了。那麼,閏正月多少年一次,什麼時候會出現閏正月,下一次哪一年閏正月呢?我們現在就來揭開閏正月的神秘面紗。
  • 易話節氣:2020年為什麼既閏年又閏月?
    閏年的二月共29天,比平年要多一天——這是為了彌補人為規定曆法中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產生的時間差。計算閏年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年份除以4,得到了整數而沒有餘數的話,這一年便是公曆裡的閏年了。其實,我國傳統曆法裡也有「閏年」。現在,我們通常把農曆中帶有閏月的年份稱為閏年了。那麼傳統曆法中的閏月,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要從曆法的起源開始說起,我國曆法最初來源於人們對月亮的觀察。
  • 2020年閏年又閏月,閏四月還有這些傳統習俗,一起來了解下吧
    為什麼要閏月今年是農曆庚子鼠年,也是閏年,閏年都有13個月,384或385天。但是自古農曆就沒有13個月這麼一說,所以在十二個月裡重複一個月,如閏四月,就是過了四月之後就叫閏四月。具體閏哪個月是依照十二個月中哪個月份裡只有一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那麼就設置這個月(一般是小月,就是29天)為閏月。農曆閏年的規律一般是3年一閏、5年二閏。
  • 小學生不得不知的國學小常識:閏年閏月的來歷,有助年月日的學習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譯文:四季循環往復,秋天收穫莊稼,冬天把糧食屯滿糧倉。曆法紀年,用閏月來調整;六律六呂可以用來調節陰陽,讓時序不紊亂。雲氣蒸騰,到了高空遇冷化作雨水;夜裡露水凝聚,遇到寒冷天氣就結成地上的霜。
  • 【焦點】農曆中的閏月是怎麼回事兒?
    閏月怎麼算閏那個月 閏月大家應該都不怎麼了解把,閏月是我們國家農曆用來調節回歸年與曆法之間關係的一個設定,是為了維護好曆法與地球公轉之間關係的一個方法,那麼閏月怎麼算閏那個月,2017年閏月是什麼時候。
  • 小學生趣味數學,平年和閏年的故事!
    平年和閏年之間隔了4年,每4年這個小朋友可以過一個生日,小朋友出生的時候正好是閏年,所以到24歲過生日的時候,他一共可以過7個生日。雖然知道了答案嗎,但是為什麼會有平年、閏年呢?怎麼判斷平年、閏年呢?這些問題還是需要得到解決的,畢竟家長們要預防下次的同類提問、孩子們學習上也用得到啊。一起和小奧老師來學習一下平年和閏年的相關知識吧!
  • 閏年和閏月一回事嗎?今年太特別,公曆366天,農曆今年384天!
    原因是: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每年多餘的5小時48分46秒累計在一起,4年就變成了一天。這就意味著,公曆的2020年變成了366天。要恭喜一下2月29日出生的朋友,4年了,終於可以和你說生日快樂了!
  • 閏月又是怎麼回事?
    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從來都只關注公曆,而沒怎麼關注過農曆。與公曆一樣,農曆也有「月大」和「月小」之說,不同的是,公曆「月大」時當月有31天,「月小」時有30天,而農曆「月大」時有30天,「月小」時則只有29天。
  • 聽說過閏年、閏月,你可聽說過閏日?
    在我國曆法中,閏年4年出現1次,在陽曆的範疇,閏月以19年為周期出現7次,屬陰曆的範疇(關於陽曆和陰曆等演變和區別請查看往期分享:陰曆、陽曆、公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其實,除了閏年和閏月之外,我國古代曆法中還存在閏日。
  • 閏月的講究
    在2020年是一個閏年,而且還是一個雙閏年,有兩個立春,這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在閏月年裡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的的,那麼2020年閏月年有什麼忌諱呢?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為雙閏年,即新曆和農曆都為閏年,但是新曆閏年是沒有禁忌的,所以主要還是看農曆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