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中國敘事需有一場革命(中英雙語)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人大重陽

編者按:中國在教訓中成長,在經驗中積累,同樣也在進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環球時報英文版第50篇「變局」專欄中表示,中國人越來越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狀態,而一些西方媒體與政客對中國人權發展的詬病,實在太偏頗。西方慣用的中國敘事恐怕確實需要一場革命式的變化。本期人大重陽君為您推薦英文版、中文譯文。

本文英文版在環球時報的版面截圖

我一度以為自己再也不能跑步與登山了。過去三年連續跑完多個馬拉松、攀登多座洲際最高峰後,我的腳踝舊傷復發,無法劇烈運動,身體發福。我為激進的運動方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幸運的是,經過幾個月的治療與調整,近幾周我開始恢復跑步。不再炫耀,不再走極端,就是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環顧中國,像我這樣中年人的運動經歷似乎越來越多。以馬拉松為例,2015年,中國馬拉松規模賽事數量僅134場。2019年就躍升到了1828場次,參賽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5年間增長了13.6倍。馬拉松賽約一半的參賽者年齡都是35-50歲之間。

這個年齡段是社會的中堅層,對運動偏好的提升,是中國人在物質生活富足後、追求新穎體驗與健康生活方式的縮影。

當然,中國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狀態,肯定不是一帆風順,也並非無懈可擊。近些年,詬病馬拉松賽事的聲音越來越多。每年中國的馬拉松賽事都會發生猝死事件,像我這樣激進型運動受傷的現象更是不少。

這使得體育醫療康復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變得迅猛,各類體育培訓、健身俱樂部、運動APP一些新興產業也蓬勃發展。馬拉松帶動的各類產業鏈的年度經濟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

在教訓中成長,在經驗中積累,中國在進步。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僅36歲,2010年已上升至74.9歲,2018年又提升了到了77歲,接近於美國水平(78歲)。從這個角度看,一些西方媒體與政客對中國人權發展的詬病,實在太偏頗。

換句話說,中國社會近年來一個重要的變化,被熱衷政治化的西方媒體所忽視了。普通中國人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不只是使這個國家的國民身體變得更健康、生活變得更快捷,也產生新的經濟業態,推動持續的民族復興。

再舉一個典型例子,據估計,14億中國人有約10億還沒有坐過飛機。在中國,許多數百萬、千萬級人口的著名城市,如蘇州(約1000萬人)、東莞(約800萬)、莆田(約300萬)等這些比芝加哥、亞特蘭大人口更多的城市,竟都沒有機場,只能飛到附近城市再坐車過去。

截止2019年底,中國一共有530個機場。美國擁有13513個機場,巴西擁有4093個機場、墨西哥1714個機場。而國土面積僅為35.7萬平方公裡的德國,擁有539座機場,也多於中國。這樣的差距使一些中國城市對機場建設非常踴躍。

這正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新時代,矛盾的不斷化解,自然而然就會帶動民眾的生活提升、社會的穩定繁榮、國家的持久進步。

很可惜,美國政客們常常用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來看待中國發展,動輒把中國人權描述得很差,要麼就把中國共產黨視為民眾的對立面來看待。如果這不是美國政客們對華打壓的戰略陰謀的話,至少應該算是戰略誤解。

其實,14億人的衣、食、住、行稍有所改善,中國經濟就會被提升一大截,同樣也可拉動世界經濟的發展。2020年全球受疫情影響,中國是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預期對世界經濟拉動超過50%。

中國經濟源動力來自於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對更好、更高、更優的追求。當然,這個過程仍是不容易的,會有挫折,就像過去常運動受傷的我。

對於每一個外國朋友來說,從「發展-矛盾-糾錯-再發展」的邏輯角度看中國,就會很容易發現這個國家的魅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在其新著《敘事經濟學》中說,當下高度聯通的世界裡,通過新聞媒體與社交網絡傳播的流行敘事,在影響著人們的決策,乃至改變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走向。

由此看,西方媒體與政客們的那些慣用的中國敘事恐怕需要有一場革命式的變化。

以下為英文版

West needs to change its China narrative

By Wang Wen

I once thought that I could not run or do mountaineering anymore. My ankle sprain kept recurring after running multiple marathons and climbing multiple peaks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I have paid a heavy price for my radical way of exercising. As I have recovered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treatment and recovery, I stop showing off or going to the extremes, but rather pursue only a healthy lifestyle.

It seems that in China, many middle-aged people like me are increas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ake marathons. In 2015, there were only 134 marathon events in China. In 2019, the number jumped to 1,828, with over 7 million runners.

About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in marathons are aged between 35 and 50 years old. This age group is the backbone of society. Their increasing interests in sports reflect the growing trend of Chinese people pursuing healthier lifestyles after enjoying material prosperity.

Indee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eople'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has certainly not been smooth all the way. There are critics of marathon events in China in which sudden deaths occurred and many have been injured. But marathon ha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Various related emerging industries, including sports training, fitness clubs, and sports apps, are also booming.

China is advancing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past. Chinese people's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stood at 77 years (close to the US' 78.7) in 2018, a sharp increase from 36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From this perspective, some Western media outlets and politicians' criticisms of China's human rights situation are awfully biased.

That is to say, one of China's significant recent changes has been overlooked by the Western media outlets that are eager to politicize anything. The pursuit of a high-quality life by ordinary Chinese not only makes them healthier and facilitates their life, but also injects dynamic to economy and boosts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other example. By the end of 2019, there were 484 airports in China. Meanwhile, according to data of U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by the end of 2013, there were 13,513 airports in the US, 4,093 in Brazil, and 1,714 in Mexico. Germany, whose territory only covers over 357, 000 square kilometers, had 539 airports that same year. This gap is stimulating some Chinese cities to proactively construct airports.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nounced at the opening of the 19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October 2017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Xi said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has evolved into one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In this new era, repeatedly addressing contradictions will surely improve living standard,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and lead to constant national progress.

Unfortunately, US politicians often view China's development through tinted ideological lenses. They frequently portray either human rights in China as extremely bad or the CPC as the antithesi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is is at least US politicians' strategic misunderstanding of China.

In fact, even a slight improvement in 1.4 billion people's life would lift China's economy in a large scale, which can als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2020, when the world is affec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China has been the only major economy with positive growth and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world economy.

China's growth has been empowered by each and every ordinary Chinese citizen's pursuit of better life . This process, of course, is not easy. There will be setbacks, like I used to get injuries when I do sports.

For every foreign friend, it is easy to perceive the charm of China from the logical pattern of "development - contradiction - correction - redevelopment." It can therefore be seen that the outdated narrative about China from Western media and politicians may need a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 author is professor and executive dean of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China-US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Research Center. His latest book is Great Power's Long March Road.)

相關焦點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京出版 2019年04月22日 15: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吳屹桉 字號 內容摘要:4月
  • 用英語說歷史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如何相互影響 (8) 中英雙語
    用英語說歷史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如何相互影響 (8) 中英雙語英文字幕翻譯:英語語言和文化中國學生開始湧向日本學習西方的思想和技術,以便趕上時代潮流。他們直接去日本而不是去西方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更近,旅行更便宜,中國人學習日語更容易,因為他們有相似的書寫系統。當時許多西方的概念和術語甚至被翻譯成了中國的文言文。
  • 牛津通識讀本:法律(中英雙語)
    《法律/牛津通識讀本》閘釋了主要的概念、術語和程序,不獨關注西方的法律傳統,也審視了其他法律體系(比如習慣法和宗教法),並指出在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現今的法律體系迎來了從沒有的挑戰。作者簡介作者雷蒙德·瓦克斯,曾任納塔爾大學公共法系主任,香港大學法律系主任。現為香港大學法律和法律理論專業名譽退休教授。
  • 中英美三國專家聯袂打造 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本網訊(記者張君成)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該叢書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今天的中國正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世界理解。
  • 美國學生演繹中英雙語《成語魔方》 更深層理解中國文化
    兩年前,美國米蘇拉的學生曾在第六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上用中文演出了「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被列入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成果清單」,反響熱烈。兩年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將中美兒童戲劇合作深化升級,聯合夏洛特兒童劇院首次嘗試用中英雙語演出了美國版《成語魔方》。
  • 用英語說歷史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如何相互影響 (7) 中英雙語
    用英語說歷史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如何相互影響 (7) 中英雙語英文字幕翻譯:英語語言和文化後來清朝開始了,滿族人統治了中國。中國文化的魅力在這裡急劇下降。「中國已經變成野蠻人」的觀念在日本很流行。一些日本儒家學者認為日本是中華文明的真正繼承者,或者說是文明本身。文化的鐘擺在這時開始迴蕩。
  • 英國開設首所中英雙語學校 創始人:外國人也能追逐自己的中國夢
    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在中國早已經屢見不鮮,但日前,在英國倫敦的頂級富人區裡也建起了一所中英雙語學校,並於今年9月6日正式開學。這所學校的出現,相當引人關注。這所名為肯辛頓韋德的學校開校一個多月之後,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到了該校的創辦人之一、學校主席戴雨果(Hugo De Burgh),早已經是「中國通」的他透露了這所中英文雙語學校的內幕。
  • 全英首家中英雙語學校開放日 華人家長擇校很慎重
    近日,全英首家中英雙語全日制小學「馬可波羅學校」(The Marco Polo Acedemy)的出現,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作為英國主流學校的新丁,馬可波羅學校將如何用中英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來吸引第一批學生?又能否滿足家長們的擇校標準?在馬可波羅學校首次開放日中,記者採訪多位學校創辦人、雙語教學和中文教育專家以及對中英雙語教學感興趣的家長們,了解他們的看法和建議。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4月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值此"4.23世界圖書日"來臨之際,這套獻給青少年和英語愛好者的用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力作正式與讀者見面了。
  • 《道德經》首推中英雙語音頻書
    12月27日,由外文出版社推出的《道德經》(中英雙語誦讀版)在京首發,至此,由該出版社聯合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共同打造的「雙語誦讀中華經典」叢書正式合體亮相,《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三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經典著作第一次以雙語音頻書的形式共同呈現在讀者面前。
  • 布裡斯班小城的中國情:商店招牌用中英雙語
    布裡斯班小城的中國情:商店招牌用中英雙語
  • 雙語經濟學人:西方對中國愛恨交織
    ,西方人對中國的想像就一直沒有停過。同時,他又寫到中國是多麼的封閉,以至於三個聰明機智的歐洲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能夠通過建造一套巨大的彈射器來幫助可汗贏得一場軍事戰役。這是一個通過合作傳授技術的早期例子。馬可波羅所描繪的中國,既有神奇又有恐懼,還添加了一絲西方人的傲慢,在其後700年的時間裡為其他作家設立了一種寫作風格。
  • 中英雙語財務經理, Santa Clara, CA
    大數據軟體公司,現需一名財務經理,report給VP,主要要職責:·     Purchase
  • 中國知網在美首發中國百種中英雙語學術期刊
    會議現場 3月31日,同方知網的美國子公司CNKI(美國)在 2016美國亞洲研究協會(AAS)年會上首次發布了中國知網翻譯出版的《經濟研究》、《東北亞論壇》、《敦煌研究》、《心理學報》、《中國針灸》等近百種中英雙語對照學術期刊網絡版
  • 英國辦學團體在倫敦開設首家中英雙語小學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東網11月10日報導,中國商機處處,吸引不少外國投資者趨之若鶩。英國倫敦有辦學團體看準新潮流,於今年9月開辦首間教授中英雙語的小學,讓小朋友提早學習中文。據報導,肯辛頓韋德小學(Kensington Wade School)首輪招生中收取15名3至4歲的學生,大半新生對中文並無基礎認識,除了3名學生來自中國家庭外,其餘均來自西方語系國家。創始人戴雨果表示,雖然英國不少中小學設有中文課,但每周數節根本不夠,理應從小開始,才能學好中文。有家長表示,對於教學模式有信心,而且意識到中國在未來國際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為子女報讀。
  • 詩歌聲裡共度兒童節 VIPKID小學員中英雙語朗誦《我的祖國》
    在線少兒英語平臺VIPKID也在兒童節這天為海內外的孩子們帶來了中英雙語詩歌朗誦——《我的祖國》,引起了現場的熱烈反響。「六一兒童節這天帶著孩子參加親子閱讀活動特別有意義,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薰陶中,孩子漸漸發現自己對中國詩詞文化的熱愛,對祖國的自豪感,在不同的語言中體會詩詞之美,這也是我們家長最希望看到的」,一位與孩子用中英雙語共同朗誦詩歌的家長說
  • 英國首家教會中英雙語幼兒園成立
    中新社倫敦6月7日電 (記者 張平)坐落在倫敦市布洛姆利區的佩茨伍德中英雙語幼兒園7日成立,這是英國第一家由教會開辦的中英雙語幼兒園。該幼兒園由英國浸信會聯盟成員——布洛姆利區南鎮街浸信會教會,聯合英國著名中文學校——瑞雅中文學校合作開辦。
  • 倫敦掀起「漢語熱」:遠郊出現中英雙語幼兒園
    最近,遠在英國倫敦,一家中英雙語幼兒園成立。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近日,一所英中雙語教學幼兒園在倫敦東南遠郊的佩茨伍德(Petts Wood)開辦,並選擇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當天舉行成立發布會,讓參與者有機會現場體驗「包粽子」。報導認為,這顯示中文教學在英國的影響已超越華人社區和市中心地段,開始走向英國的基層社區層面。
  • 媒·眼看丨當代網絡同人寫作中的革命敘事——以《偽裝者》和...
    本文選擇與以中國的抗日戰爭為背景的諜戰電視連續劇《偽裝者》和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兩部作品相關的同人寫作,討論其中體現出來的當代年輕人對革命時代的敘述和想像,以及當代社會和文化對革命想像的影響和塑造。兩部原作除都提到革命之外,在時代、情節結構、人物塑造和文學寫作水平上幾乎毫無相似之處,甚至兩部原作中的革命都不是同一場,也不是同一種思想指引下的革命。
  • 傅修延丨論西方敘事傳統
    主要著作有《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敘事:意義與策略》《贛文化論稿》《濟慈書信集》(譯作)、《濟慈評傳》《濟慈詩歌與詩論的現代價值》與《中國敘事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