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話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人社教觀察筆記]關注,好玩有趣的人文,社會,教育小天地,就是這裡喔!
最近,筆者有關翻譯的工作不少,中文日文相互的口譯,英文日文相互的筆譯。
中文裡的「翻譯」,在日語的漢字裡也有同樣的字,「翻訳」,中文意為「筆譯」,而中文的「口譯」在日語裡則叫做「通訳」。光和日本人說,我來幫你翻譯,日本人會以為你要用筆記錄的。
筆者不是搞文字研究的,對於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也沒有什麼興趣,想聽更專業的解釋,請看君不困的文章。
筆者只是借翻譯之名,聊聊日語裡一些獨特的詞句。
好歹筆者也是喜歡玩文字遊戲的,且就聽我說說和文字相關的一些話吧。
中文是一個相當封閉的體系,我是指和日語或者英語相比。
中文有個特點,就是必須用漢字來解釋外語,不能照搬。於是就有了「沙發」,「可樂」,「倫敦」這些神奇的詞。我說它們神奇,是因為我沒法向外國人解釋這些詞,為什麼「沙發」用的是「沙」而不是和英文發音更像的「搜」,而且「沙」會引起外國人的錯誤理解,以為會和沙子有關。
當然,有更神奇的,比如「啤」這個字,似乎這個字只有一種用法,就是在後面加個「酒」。我猜這是一種音譯,但我猜不出來怎麼硬生生地造出這麼一個字來。
英語原來也這麼幹。也把外語的詞套用英文的字母來翻譯,比如孔夫子,就被翻譯成了「Confucius」,也是很令人不可思議的。後來有了拼音,英語翻譯中文時,就似乎開始傾向於直接用拼音字母了。
至於英語,法語,德語等等這些臨近國家的語言,有相當多的字詞都互相借取,生抄硬搬,懶得翻譯。甚至被稱為「死語言」的拉丁語,很多詞也在別的語言裡流傳下來。
比如在英語中,眾所周知的「etc.」就是搬自拉丁語,「per capita」(人均)也是,「vice versa」(反之亦然)也是,個人簡歷的英語「CV」也是源自拉丁語的「curriculum vitae」。
日語也是如此。日語的文字其實照搬了古漢語,或者說具體一點,隋唐時期的漢文字。看日本的古籍,幾乎就是文言文,後來慢慢轉變,才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這簡單的「慢慢轉變」4個字,省略了太多歷史,不要太過較真。
古代,日本也流行詩詞(日語應該叫「俳句」),就像唐宋流行的詩詞一般。
雖然筆者有寫過介紹日本詩人的文章,然實在是翻譯的原因,可能表達不出十之二三。
小時候喜歡讀詩,唐詩,喜歡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可是任憑我再自負,也翻不出這「春江潮水連海平」的文字。
同樣的,即便用的是漢字,古代日語的文獻我也束手無策。
與「孤篇蓋全唐」相對應的日本的俳句實在是太難找了。紀有則(紀友則)可能是第一候選,即便他留存有60餘首作品,但有且僅有一首,空前絕後,能稱為所有詩的代表的詩,並且寫作背景等至今也是不甚詳明。
《久方の 光のどけき 春の日にしづ心なく 花の散るらむ》(古今和歌集第84)
(祥和的陽光照耀著的春天的日子裡,為何惟有櫻花耐不住安靜,非要散在空中呢)
古代,尚且漢語和日語緊密相關,換做是現代的言語就更難解釋了。
往往現代人常用的那些流行詞彙還會帶有說話者情緒的意思。比如,筆者經常說的,「我勒個去的」。
有款聯網射擊類的電腦遊戲很火,叫《PUBG》,中文稱為「吃雞」。幾年前,實驗室的日本人晚輩就對我說,自從他玩了這個遊戲以後,學會了一句中文:CNM(某一句大家肯定知道的髒話)。我說他發音挺標準的。
日語並沒有那麼多髒話,不像我們喜歡把各地方言的髒話都混在一塊使用。
日本年輕人的流行語裡面有這個詞「ヤバイ」,直譯是「糟糕透了」,但,現在似乎同時有了另一個意思:「太棒了」。單單是學會這個詞並不管用,必須結合上下文,包括說話者的語氣表情動作,才能知道這個詞究竟該翻譯成什麼意思。
當然,問題不是如何翻譯「ヤバイ」,它要麼是「糟透了」,要麼是「太棒了」,無所謂,問題是把這個「ヤバイ」翻譯成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對,因為「ヤバイ」就是一個擁有兩重意思的詞,而日本人用這個詞即便只用其中一個意思,但另一個隱藏的意思被忽略我就覺得不夠準確。
我很喜歡中文裡的「默契」。我就覺得很難用其他語言來描述這層深意。「默」也許是沉默的意思,而「契」,我只能想到契約,而「默契」,該怎麼解釋。
比如最常見的「暗黙の了解」,從字面上看,確實和中文的「默契」很像。但中國人不會搞錯的是,「默契」,並不是「沉默的契約」的意思,而「暗黙の了解」,除了有一點「默契」的含義以外,還有「沉默的契約」的意思,我會把它翻譯成「不成文的約定」。這就是翻譯的麻煩之處。
和「默契」更像的日語,應該是「阿吽の呼吸」,這個詞是完全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配合的,就像每天人需要呼吸一般自然的配合。只是我還是覺得不夠好,因為比起「阿吽の呼吸」,「暗黙の了解」更像「默契」。
漢語的對話中時常會出現「黃昏」一詞,雖然比起「傍晚」的出現頻率要少很多。日語裡也有「黃昏」,讀作「たそがれ」,即便這兩個詞確實都指夜晚來臨之前,但我似乎覺得不能直白地翻譯過去。
理由很簡單,日本人的日常談話中從來不會出現「たそがれ」這個詞,新聞也好,綜藝也好,幾乎不會出現這個詞,僅能在相當書卷氣的文章中找到。比起中國的「黃昏」,日本的「黃昏」出現的頻率要少很多很多。
也許「夕暮れ」更適合中文的「黃昏」,而「傍晚」則和日語的「夕方」對應。
但,總覺得「黃昏」不是「黃昏」讓人感覺很不順暢。
再進一步,從詞彙的互相對應繼續深究下去,深入到句子的翻譯的時候,問題就變得更大了。
不只是詞語要互相對應,句子也要結構完整,意義一致。
尤其是當某些成語,或者固定語句出現的時候,更是筆者作為翻譯者最喜歡的挑戰。
比如日語裡有這麼一句話:「待てば海路の日和あり」。這句話很浪漫主義,意思是「即便現在狀況不好,但是總能等到狀況好的時候」。「海路」指的是航線,而「日和」大概是好天氣的意思。
我會把這句話翻譯成「等著吧會有出航的風和日麗」。我想學過日語的人會了解到這句翻譯的。
但是日本人在翻譯漢語的時候,並不像我這麼的故弄玄虛。
日本人選擇直接照搬。
「馬耳東風」就是「馬耳東風」(讀作「ばじとうふう」),「一箭雙鵰」就是「一石二鳥」,而「有志者事竟成」,就是「志有る者は事竟に成る」。
我不喜歡看譯文。小時候讀中文翻譯的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讓我覺得很無奈,因為有些話讓我覺得讀著相當不順口,即便譯者是知名的川端康成研究專家(但是我不想指名道姓,不僅是因為故人已乘黃鶴去,更是因為若不是這位先生,我不可能喜歡上日本文學)。
誰讓我傳話給另一個人,我一定無法做到原汁原味,更別說是換成另一種語言。
我喜歡說「理解有誤」,但是翻譯並不是「理解有誤」。
最準確的理解,其實是不去理解。
最好的翻譯,就是不翻譯。
原作:草木
編輯&排版:君不困
(圖片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歡迎加入人社教觀察筆記大家庭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
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再點擊關注公眾號,和我們做朋友喔